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2005年07月试卷
CJ103(刑法原理与实务一)#优选、

文件名:CJ103二○一二年四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允许绝对不定期刑B.允许类推解释C.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D.习惯法可以作为刑法的渊源2.关于犯罪的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告罪是必须由被告人亲自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人民检察院不得代为告诉B.基本犯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不具有法定加重或者减轻情节的犯罪C.在刑法理论上,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D.混合犯罪是指国事犯罪,即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3.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
某日,甲醉酒后将酒店服务员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
则甲(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4.张某为了杀害仇人李某,就在李某平日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剂量,仅导致李某昏迷。
张某误以为李某已经死亡,便将李某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李某摔死。
对张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B.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C.张某构成未遂的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D.张某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5.甲听说自己的仇人今天晚上要来杀死自己,便在自己家的围墙和门上装上了电网,心想“来了就让你有去无回”。
仇人果真晚上来寻仇,在闯门时被电死。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事前防卫B.属于正当防卫C.不属于正当防卫D.构成故意杀人罪6.关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D.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7.某夜,甲潜入某银行内,想要撬开保险柜实施盗窃,但撬了许久也未打开,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成立盗窃罪的未遂B.甲成立盗窃罪的既遂C.甲成立盗窃罪的中止D.甲成立盗窃罪的预备8.甲开枪杀乙,射击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
2005年7月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试题(1)

2005年7月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试题(1)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刑诉法的规定对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罪犯,应将裁判文书等交给()a.监狱执行b.人民检察院执行c.人民法院执行庭(局)执行d.公安机关执行2.下列关于申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申诉的对象是生效裁判b.申诉没有时间限制c.申诉应当向作出终审裁判的法院提出d.申诉不能停止对生效裁判的执行3.下列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陈述,不正确的是()a.凡判处死刑的裁判必须经过核准后才发生法律效力b.死刑复核程序是特别或特殊程序c.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贯彻少杀方针d.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防止错杀4.下列对宣告判决的陈述,不正确的是()a.宣告判决应当一律公开进行b.定期宣判应当立即送达判决书c.宣判者可以是合议庭成员,也可以是书记员d.审判地点可以在法庭,也可以在被告人的单位5.下列对第一审程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第一审程序是指法院对起诉到本院的案件进行审判的程序b.第一审程序中的案件是该法院第一次接触的案件c.第一审程序中的案件,可以是公诉案件,也可以是自诉案件d.刑诉法对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规定有所不同6.人民法院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至迟在开庭()日以前日以前日以前日以前7.人民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其合议庭人员的组成要求是()a.由审判员三人或审判员和陪审员共三人组成b.由审判员三至五人或审判员和陪审员共三至五人组成c.由审判员三至七人或审判员和陪审员共三至七人组成d.由审判员三至五人组成8.刑诉法第150条规定检察机关要向法院移送“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者照片”,其“主要证据”的确定者是()a.法院b.检察机关c.辩护律师d.被告人9.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可以纳入审判范围中的“人”是指()a.人民法院发现的所有犯罪人b.审理中提到的相关犯罪人c.起诉书正式列出的被告人d.起诉的犯罪事实中叙及的所有犯罪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刑法原理与实务》考试试卷一

《刑法原理与实务》考试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B )A. 犯罪的一般客体B. 犯罪的同类客体C. 犯罪的直接客体D. 犯罪的对象2. 甲某因被害人乙某曾与其妻子吵架,而带领二人到乙某家中,质问乙几句之后,便当胸一刀刺破心脏.然后又将乙某拖出房屋外,乙某倒地.甲某等人见状未予理会,径自离去.( B )A.甲某构成故意伤害罪B.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甲某等人构成聚众斗殴罪3.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见有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甲的行为属于( C ).A. 纯正的作为犯B. 不纯正的作为犯C. 纯正的不作为犯D.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4.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拿石块将其头部砸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哪种情况 ( B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对象错误5.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机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C ).A. 缓刑B. 管制C. 假释D. 减刑6.某甲企图投毒杀害某乙,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某乙昏迷.某甲误以为某乙已经死亡,将"尸体"背到山中掩埋,致某乙窒息死亡.( B )A.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某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D.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7.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C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8.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D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9.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D )A.甲取得患有绝症的病人乙的同意而将其杀死,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生活贫困的妇女乙后,经乙同意将其卖给一个富裕人家为妻,甲仍然构成拐卖妇女罪;C.甲征得不满14周岁的幼女乙同意而与之发生性行为,甲仍然构成强奸罪;D.甲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按照乙的意愿没有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对甲仍然应当追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刑事责任.10.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D )A. 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B.行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11. 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 A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12下列情形哪一项属于自首 ( A )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C.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D.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1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13.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 B )A.属于强奸预备B.属于强奸未遂C.属于强奸中止D.不构成强奸罪1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D )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15.甲,乙为劫取财物将在河边散步的丙杀死,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甲,乙随后从丙携带的名片上得知丙是某公司总经理.两人经谋划后,按名片上的电话给丙的妻子丁打电话,声称丙已被绑架,丁必须于次日中午12点将10万元现金放在某处,否则杀害丙.丁立即报警,甲,乙被抓获.关于本案的处理,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C )A.抢劫罪和绑架罪并罚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C.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D.以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16.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 4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 D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B.以绑架罪一罪处罚C.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17.甲是某搬运场司机,在搬运场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另一职工轧死.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C )A.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B.按交通肇事罪处理C.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D.按意外事件处理18.1997年3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 B )A.一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B.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C.两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D.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19.我国刑法规定了_____法定原则,_____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同时规定了_____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_____和承担的_____相适应;死刑只适用于_____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D )A.2处填写"罪刑",4处填写"罪行"B.3处填写"罪刑",3处填写"罪行"C.4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D.3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20.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 A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ABCD ).A. 不法侵害已经完结B. 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C. 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D. 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CD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B.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3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BC )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4.甲,乙,丙共谋犯罪.某日,三人拦截了丁,对丁使用暴力,然后强行抢走丁的钱包,但钱包内只有少量现金,并有一张银行借记卡.于是甲将丁的借记卡抢走,乙,丙逼迫丁说出密码.丁说出密码后,三人带着丁去附近的自动取款机上取钱.取钱时发现密码不对,三人又对丁进行殴打,丁为避免遭受更严重的伤害,说出了正确的密码,三人取出现金5000元.对甲,乙,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BCD )A.抢劫(未遂)罪与信用卡诈骗罪;B.抢劫(未遂)罪与盗窃罪;C.抢劫(未遂)罪与敲诈勒索罪;D.抢劫(既遂)罪与盗窃罪5.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CD )A.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抢劫(未遂)罪;B.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甲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罪;C.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6.下列关于刑期起算的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BC )A.管制,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B.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C.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D.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7.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BCD )A.甲遭受乙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防卫过程中一棒将乙打倒,致乙脑部跌在一块石头上而死亡.法院认为甲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应以防卫过当追究刑事责任;B.甲对乙进行非法拘禁,在拘禁过程中,因长时间捆绑,致乙呼吸不畅窒息死亡;C.甲因对女儿乙的恋爱对象丙不满意,阻止乙,丙正常交往,乙对此十分不满,并偷偷与丙登记结婚,甲获知后对乙进行打骂,逼其离婚.乙,丙不从,遂相约自杀而亡;D.甲结婚以后,对丈夫与其前妻所生之子乙十分不满,采取冻饿等方式进行虐待,后又发展到打骂,致乙多处伤口腐烂,乙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不幸身亡.8.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 ( AC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利用职权对乙进行非法拘禁,时间长达3天;B.军警人员甲持枪抢劫;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利用职权挪用数额巨大的救济款进行赌博;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9.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BCD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10.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 ( ABCD )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甲某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应当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 错 )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对 )3.凡在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内犯罪的,不适用我国刑法.(错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 对 )5. 某甲1993年5月因为犯走私淫秽物品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1995年5月刑满释放.1999年8月因为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被依法判处2年有期徒刑,对某甲可以适用缓刑. ( 对 )6.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对 )7.刑事责任由法院确定后,通过法定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犯罪人必须承担,当事人之间不得和解.(对 )8.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的适用.( 对)9.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对 )10.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 对 )四,名词解释(1,2每题3分,3题4分,共10分)1.连续犯2.紧急避险3.单位犯罪1.连续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构成犯罪的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2.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3.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简述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2.犯罪集团的成立条件1.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虽然同属犯罪故意,但是这两种故意形式还存在着重要的区别:(1)在意识因素方面,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确定性认识有所不同.直接故意既可以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也可以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间接故意只能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不能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 (2)在意志因素方面,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抱着希望发生的态度,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的态度.间接故意虽然不是积极,主动的追求危害结果,但也丝毫没有采取措施来防止结果的发生. (3)从这两种故意发生的情况看,直接故意直接存在于追求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之中,因此,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点.间接故意则必须以追求其他某种目的的行为为前提,因此,具有伴随性的特点. (4)从认定的要求来看,直接故意的认定不要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认定必须要求危害结果的发生.2.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其成立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三人以上;(2)犯罪组织成立的目的在于实施犯罪;(3)犯罪人所共同建立的组织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犯罪分子之间相互纠合体出现一定的组织性.六,论述题(10分.要求答出要点,并且对要点展开进行论述)论述我国刑罚的目的.答题要点: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对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我国刑罚的目的是在于预防犯罪.预防犯罪包括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即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 (2)一般预防,即通过国家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以警戒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两种预防的关系,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否则就不可能全面达到刑罚目的. 一,如何达到特殊预防的目的:实现特殊预防目的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剥夺,惩罚和教育改造三者的辨证关系.既要反对不要惩罚的教育万能论,也要反对忽视教育的单纯惩办注意.必须寓教育改造于剥夺惩罚之中,把剥夺惩罚和教育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如何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要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应当特别注意刑罚的适当性,公开性和及时性.1,刑罚的适当性,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罪行的轻重及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这既体现在刑事立法上,也体现在刑事审判中.2,刑罚的公开性,指国家应将刑罚公之于众,使全体社会成员均能知晓.3,刑罚的及时性,指犯罪案件发生后,司法机关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犯罪人缉拿归案,交付审判,执行刑罚七,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法条评析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1. 李某系某国有外贸公司经理,2000年10月因涉嫌犯罪被捕. 李某具有以下涉案事实: 1998年6月,在一外贸业务中,李某轻信外商,擅自变更结算方式,使公司数百万元货物被骗,导致国家利益蒙受重大的损失.1999年3月,李某未经集体研究,将公司的钱借给好友吴某主管的某运输公司(集体企业),2000年10月案发时,尚有80余万元未归还.另查,1999年底,吴某为表感谢,送1万元给李某作为"过节费".1998年5月,张某之子因寻衅滋事被捕,张某托李某帮忙疏通关系,李某提出要花3万元.张某给李某4万元,言明1万元作为李某的"辛苦费",李某遂将3万元送给其认识的办案人员,使张某之子罪责得以开脱.根据以上案情,回答下列问题:(1)李某在外贸业务中被骗的行为应如何定罪为什么(2)李某将200万元借给运输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3)李某收受吴某"过节费"和为张某"帮忙"并收"辛苦费"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1)李某在外贸业务中被骗的行为应定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李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中严重不负责任而被诈骗,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符合本罪的构成特征.(2)李某将200万元借给运输公司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为李某的该行为在现行刑法中尚未明文规定为犯罪(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而是一般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3)李某收受吴某"过节费"构成受贿罪,为张某"帮忙疏通关系"并收"辛苦费"的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因为前者符合受贿罪构成特征,即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某利益,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后者为张某帮忙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沟通,促使行贿,受贿的实现,符合介绍贿赂罪的构成特征,至于收受"辛苦费"则属于在介绍贿赂罪中所得的不法利益,而不单独构成犯罪2.1987年7月,王某因实施暴力强*而被人民法院依法以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后其服刑表现不错,1999年7月被假释.2001年3月的一天,王某盗窃一辆汽车(价值8万元多元)而未被发现.2003年4月,王某因参与以传播"非典"相威胁敲诈某市多所高校钱财的行为而被逮捕,其后交代了自己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盗窃汽车的行为.对王某适用假释是否合法?为什么?(1)对王某适用是合法的.因为对王某暴力强*行为定罪量刑的活动发生97年刑法实施之前,根据刑法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对该暴力犯是可以适用假释的.(根据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法时间效力问题的若干规定》第8条);(2)需要撤销假释.因为其在假释期间又犯了新罪,根据刑法第86条第1款的规定,应当撤销假释(犯新罪的时间有限定即假释考验期间内,但发现该新罪的时间原则上并无时间限定).。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第 1 页 共 5 页-最权威的师资阵容 最及时的在线答疑全程视频授课,反复观看 不限次数自考365网校数百门课程全面招生! 基础班+串讲班 祝您成功每一天!郭建华 韩旺辰 郝玉柱 张旭娟 孙茂竹 白薇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课程代码:0091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的解释方法是( )A.文理解释B.论理解释C.扩张解释D.类推解释2.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的做法是( ) A.以保护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B.以属人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C.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D.以普遍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3.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B.应受刑罚处罚性C.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罪过性 4.在下列犯罪中,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是( )A.故意杀人罪B.抢劫罪C.遗弃罪D.盗窃罪 5.在下列犯罪中,属于复杂客体的有( ) A.故意伤害罪 B.非法拘禁罪 C.偷税罪D.抢劫罪 6.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后果的( ) A.可以免除处罚 B.应当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处罚 D.应当减轻处罚 7.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A.预防犯罪B.改造罪犯C.教育罪犯D.惩罚罪犯 8.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 A.犯罪行为的个数B.犯罪构成的个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第 2 页 共 5 页-C.犯罪故意的个数D.犯罪结果的个数 9.我国刑法对犯罪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 10.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的追诉时效为( )A.5年B.7年C.9年D.10年11.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存在于( ) A.过失犯罪过程中B.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C.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过程中D.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1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教唆的人如果没有犯所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处罚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3.为了实施一个犯罪,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在刑法理论上叫做( ) A.连续犯 B.吸收犯 C.持续犯D.牵连犯14.有期徒刑的刑期一般是( ) A.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1年以上15年以下 C.15日以上15年以下 D.15日以上20年以下 15.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原则是( )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16.两个便衣警察出示证件后扭送正在盗窃的甲去派出所,被甲的两个朋友乙、丙认为两警察是与甲打架的人,于是上前将两警察打成轻伤,乙、丙的行为属于( ) A.对象认识错误 B.工具认识错误 C.客体错误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17.在刑法中,属于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有( ) A.管制B.罚金C.赔偿损失D.没收财产 18.在我国刑法中属于刑罚裁量制度的有( )A.减刑B.假释C.缓刑D.自首 19.“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是( ) 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 C.空白罪状D.引证罪状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第 3 页 共 5 页-20.下列犯罪中不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是( ) A.间谍罪B.资敌罪C.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D.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21.甲在拐卖妇女的过程中又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甲的行为构成( )A.强迫他人卖淫罪B.拐卖妇女罪C.拐卖妇女罪和强迫他人卖淫罪两罪D.拐卖妇女罪和强迫他人卖淫罪的牵连犯22.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邮件并窃取财物的,构成( ) A.盗窃罪B.贪污罪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23.甲是某县工商局长,在知道该单位的会计揭发其受贿行为之后,非常愤怒,作出让该会计下岗的决定,致使该会计精神失常,甲的行为构成( ) A.报复陷害罪B.诬告陷害罪C.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D.滥用职权罪 24.下列犯罪中,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A.非法拘禁罪B.诽谤罪C.拐骗儿童罪D.强迫职工劳动罪25.江某以5元一盒的价格向过往的中巴车客人兜售盒饭,金某不愿购买,江即不让金通行,无奈金买了2盒,后金嫌饭质量差,不愿吃并将盒饭扔了。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2

11.蔡某刑满释放后决⼼改邪归正。
某⽇,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起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同意。
这时张某就对蔡某进⾏威胁说:“你不去,我就将你的劣迹告诉你的⼥友。
”蔡某怕失去⼥友,就同意与张⼀起去盗窃商店。
蔡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 )。
A.主犯B.主要实⾏犯C.帮助犯D.胁从犯12.甲⼄两⼈在⼭上玩耍,甲看见⼭脚下有⼀⽼⼈,便对⼄说:“你说将这块⽯头推下去能否砸着那⽼头?”⼄说:“那么巧?”于是两⼈⼀起将⽯头推下⼭,结果将⽼⼈砸死。
两⼈对⽼⼈死亡的⼼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信过失D.疏忽⼤意过失13.甲将他⼈的⼀台⼿提电脑偷回家,经⽗、兄规劝,甲悔悟。
在物主未发现的情况下,⼜偷偷将电脑送回原处。
甲的⾏为是( )。
A.犯罪中⽌B.犯罪既遂C.不构成犯罪D.犯罪未遂14.我国刑罚的⽬的是( )。
A.改造罪犯B.惩罚罪犯C.预防犯罪D.惩罚、改造罪犯15.管制作为⼀种主刑,它是由( )。
A.法院判决,法院执⾏B.法院判决,劳改机关执⾏C.法院判决,公安机关执⾏D.法院判决,检察机关监督执⾏16.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项( )。
A.刑罚种类B.运⽤刑罚的⼀种制度C.主刑D.附加刑17.甲于1990 年4 ⽉1 ⽇犯A 罪,该罪的法定刑为10 年。
1992 年6 ⽉2 ⽇,甲⼜犯B 罪。
那么A 罪的追诉期限的结束时间应为( )。
A.2007 年6 ⽉1 ⽇B.2002 年6 ⽉1 ⽇C.2005 年3 ⽉31 ⽇D.2000 年3 ⽉31 ⽇18.伪证罪的犯罪主体有( )。
A.律师B.法官C.检察官D.翻译⼈19.甲、⼄夫妻⼆⼈开⼀⼩店,某⽇税务执法⼈员丙来店进⾏税务检查,甲、⼄⼆⼈与丙吵闹、纠缠,致使检查⼯作⽆法进⾏,造成群众围观。
甲、⼄⼆⼈的⾏为属于( )。
A.抗税罪B.妨害公务罪C.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D.不构成犯罪20.甲准备抢劫⼄家。
某⽇甲携带凶器爬进⼄家,见⼄家⽆⼈,甲就⽤⼑撬开抽屉拿⾛⼈民币10000 元。
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

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将其中的“以下”解释为不包含本数,属于刑法的A.补正解释 B.当然解释C.扩大解释 D.反对解释2.罪刑法定原则要求A.平等地保护法益B.禁止事后法C.类推解释刑法D.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3.M国公民甲在其国内向该国公民乙的饮食中投毒,乙食用后到我国旅游,后在我国毒发身亡。
对甲A.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被害人不是我国人B.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人不是我国人C.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行为地不在我国D.我国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结果地在我国4.根据犯罪的分类标准,抢劫罪属于A.自然犯B.法定犯C.身份犯D.亲告罪5.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淫秽物品”属于A.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C.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D.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6.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7.行为人甲举枪射乙,但因为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丙,根据法定符合学,甲的行为属于A.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D.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8.赤手空拳的甲拦住路人乙,威胁乙交出随身携带的钱财,否则要殴打乙,乙装着从口袋里掏钱,突然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甲,将甲一刀刺死。
乙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B.防卫过当,构成防卫过当罪C.防卫过当,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9.甲骗取了乙的十万元财物,数日后因害怕又将所骗财物返还给乙。
刑法原理与实务试卷一

《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试卷一、单项选择(40分)1、某甲为筹集结婚用品,在一个月内共盗窃10次,其中有彩电、录像机、音响、照相机等高档商品,价值3万余元,其犯罪属于()。
A.继续犯B.连续犯C.吸收犯D.徐行犯2、某甲在盗窃时,被75岁的老妇发现,老妇喊“捉贼”,被甲打一个耳光,老妇上前夺甲所拿金戒子时,被甲推了一把,老妇乘甲翻其他东西时,拿起斧头向甲脑袋砸去,致甲重伤,老妇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故意伤害D.事后防卫3、甲想枪杀乙,某日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天已晚,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并无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此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4、宋某持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棱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地,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
王某随后持三棱刮刀将宋某杀死,对王某的行为应认定为()。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D.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犯罪5、甲、乙二人在街上游逛时,见丙与朋友丁某争吵,甲不问情由即上前拳击丙胸部,乙则拔出随手携带的猎刀向丙腹部猛刺,致丙肝脏破裂死亡本案中()。
A.甲、乙共同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乙共同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C.甲构成故意伤害罪,乙构成故意杀人罪D.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故意杀人罪6、甲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执行12年,又犯新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对甲数罪并罚时,其实际执行刑期的最高限为()。
A.17年B.20年C.27年D.29年7、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8、王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从1979年3月10日起执行,1984年10月3日被假释,1987年9月5日晚,王某持刀将一旅客的一只装满土产的包和二百六十元人民币抢走。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试卷及答案解析真题

2018年7月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试卷真题课程代码:0091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是()A.采取绝对不定期刑B.在溯及力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C.广泛适用类推D.以习惯法作为刑法的主要渊源2.“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所体现的事管辖原则是()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3.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
”这一规定表明诬告陷害罪()A.不是身份犯B.是真正身份犯C.是不真正身份犯D.是消极身份犯4.甲欲杀死乙,某日误将丙当作乙开枪打死,则甲对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5.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A.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B.某一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C.某一犯罪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物D.某一类犯罪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6.甲想杀乙,故意向乙挑衅,乙被激怒,上前殴打甲,甲于是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乙刺死,甲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假想防卫D.故意犯罪17.甲向仇人乙开枪射击,连开两枪未中,在准备继续开枪的时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于是放弃而离去,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8.医生甲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开错处方,药剂员乙不认真审查,照单发药,结果致病人服药后死亡,则甲、乙的行为()A.属任意的共同犯罪B.属必要的共同犯罪C.属简单的共同犯罪D.不属于共同犯罪9.对于从犯,应当()A.从轻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0.我国,刑罚的适用机关是()A.公安机关B.检察机关C.人民法院D.司法行政机关11.甲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参加了劳动,按法律规定甲在劳动中应实行同工同酬,则甲被判处的刑罚是()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无期徒刑12.下列情节中属于酌定情节的是()A.累犯B.坦白C.避险过当D.未遂犯13.自首成立的条件之一是()A.自动投案B.积极退赃C.犯罪未被发觉D.揭发他人犯罪行为14.军人甲在战时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由于没有现实危险被宣告缓刑,允许其戴罪立功,后甲确有立功表现,则对甲()A.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但仍须以犯罪论处B.应当撤销原判刑罚,但仍须以犯罪论处C.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D.应当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215.犯走私罪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以()A.走私罪处罚B.走私罪从重处罚C.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并罚D.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16.某非国有保险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10万元归自己所有,甲的行为构成()A.诈骗罪B.保险诈骗罪C.职务侵占罪D.贪污罪17.纳税人甲缴纳税款50万元以后,采取假报出口的方法,骗取税款100万元,则对甲应当以()A.骗取出口退税罪处罚B.偷税罪处罚C.骗取出口退税罪和偷税罪中的重罪处罚D.偷税罪和骗取出口退税罪并罚18.邮政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开拆邮件200多件,并从中窃取价值二万余元的财物,造成恶劣影响,对甲应当以()A.侵犯通信自由罪从重处罚B.盗窃罪从重处罚C.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罪从重处罚D.职务侵占罪从重处罚19.甲作为首要分子,聚众“打砸抢”,毁坏他人贵重财物,则对甲应当以()A.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处罚B.故意毁坏财物罪处罚C.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并罚D.抢劫罪处罚20.在刑事诉讼中,鉴定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鉴定,意图陷害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A.伪证罪B.报复陷害罪C.诬告陷害罪D.妨害作证罪21.甲在乙实施拐卖妇女罪之前向乙许诺,事后将为乙提供财物帮助其逃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课程代码:00919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5分,共30分)1.周某对冯某的一块欧米伽表垂涎已久。
一日,周某骗冯说要给介绍对象,让冯请自己喝酒,趁机将冯灌醉,然后走到一僻静胡同,将其手表捋下拿走。
周某的行为构成( )。
A.诈骗罪B.抢劫罪C.侵占罪D.盗窃罪2.某村村长李某见其妻与邻居王某(女)扭打在一起,遂将王某拖回王的娘家(与王同村),王某骂李是流氓。
一周后,王某与其弟弟一块到派出所控告李某利用职权强奸她,后经公安机关调查,王某与其弟的控告纯属虚构。
王某与其弟的行为构成( )。
A.诬告陷害罪B.诽谤罪C.报复陷害罪D.伪证罪3.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造成被保险人死亡,骗取了保险金,对投保人应以( )处罚。
A.故意杀人罪B.保险诈骗罪C.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D.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数罪并罚4.治安联防队员张某在夜间巡逻,抓到可疑人员李某,怀疑其为小偷,即把其叫进室内讯问。
李某否认偷了东西,张某便把李某捆起来吊打,强迫其承认,结果造成李某伤残。
张某的行为构成( )。
A.非法拘禁罪B.刑讯逼供罪C.故意伤害罪D.刑讯逼供罪和故意伤害罪5.叶某先后拐卖妇女三人。
在此过程中,造成一名妇女重伤,还强迫另两名妇女卖淫。
叶某的行为构成( )。
A.拐卖妇女罪B.强迫妇女卖淫罪C.拐卖妇女罪、强迫妇女卖淫罪、故意伤害罪三罪并罚D.拐卖妇女罪和强迫妇女卖淫罪两罪并罚6.某机场的机械师陆某对机场领导人员心怀不满,在某次为等待执行任务的一架波音747浙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第 1 页共 5 页客机进行机械检修时,故意对飞机的发动机装置进行了破坏。
但恰好这架飞机此次没有投入运营。
在第二天运营前机械师陈某在对飞机进行检修时发现了故障并及时进行了排除。
陆某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未遂B.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C.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既遂D.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7.下列行为中构成侵占罪的有( )。
A.甲捡到他人遗失的金项链,拿回家中B.乙挖出唐代瓷瓶,拿回家中C.丁受托为戊保管物品,当戊向丁索回时,丁否认代管物品的事实D.合资企业保管员丙将自己保管的公司财物偷拿回家8.甲居住于某闹市区的一楼房的高层,一日不小心将一花瓶打碎,顺手将碎片扔到窗外,恰好砸在行人乙头上,致使乙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甲的行为性质是( )。
A.意外事件B.过失致人死亡罪C.(间接)故意杀人罪D.过失重伤致人死亡罪9.只能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 )。
A.伪造货币罪B.抢劫罪C.虐待罪D.遗弃罪10.吕某因犯绑架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服刑期间,吕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根据刑法规定对吕某( )。
A.可以假释B.既可以减刑,也可以假释C.可以减刑,但不能假释D.既不能减刑,也不能假释11.蔡某刑满释放后决心改邪归正。
某日,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一起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同意。
这时张某就对蔡某进行威胁说:“你不去,我就将你的劣迹告诉你的女友。
”蔡某怕失去女友,就同意与张一起去盗窃商店。
蔡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 )。
A.主犯B.主要实行犯C.帮助犯D.胁从犯12.甲乙两人在山上玩耍,甲看见山脚下有一老人,便对乙说:“你说将这块石头推下去能否砸着那老头?”乙说:“那么巧?”于是两人一起将石头推下山,结果将老人砸死。
两人对老人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过失D.疏忽大意过失浙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第 2 页共 5 页13.甲将他人的一台手提电脑偷回家,经父、兄规劝,甲悔悟。
在物主未发现的情况下,又偷偷将电脑送回原处。
甲的行为是( )。
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不构成犯罪D.犯罪未遂14.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
A.改造罪犯B.惩罚罪犯C.预防犯罪D.惩罚、改造罪犯15.管制作为一种主刑,它是由( )。
A.法院判决,法院执行B.法院判决,劳改机关执行C.法院判决,公安机关执行D.法院判决,检察机关监督执行16.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一项( )。
A.刑罚种类B.运用刑罚的一种制度C.主刑D.附加刑17.甲于1990年4月1日犯A罪,该罪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
1992年6月2日,甲又犯B罪。
那么A罪的追诉期限的结束时间应为( )。
A.2007年6月1日B.2002年6月1日C.2005年3月31日D.2000年3月31日18.伪证罪的犯罪主体有( )。
A.律师B.法官C.检察官D.翻译人19.甲、乙夫妻二人开一小店,某日税务执法人员丙来店进行税务检查,甲、乙二人与丙吵闹、纠缠,致使检查工作无法进行,造成群众围观。
甲、乙二人的行为属于( )。
A.抗税罪B.妨害公务罪C.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D.不构成犯罪20.甲准备抢劫乙家。
某日甲携带凶器爬进乙家,见乙家无人,甲就用刀撬开抽屉拿走人民币10000元。
甲的行为是( )。
A.抢劫罪B.盗窃罪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并罚D.抢劫罪(未遂)和盗窃罪并罚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21.下列关于过失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不满16周岁的人对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浙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第 3 页共 5 页B.仅有过失行为,没有发生法定的结果,过失犯罪不成立C.过失可以成立未遂犯D.单位不可以构成过失犯罪E.不作为都是过失犯罪22.单位可以构成的罪名有( )。
A.盗窃罪B.抗税罪C.假冒注册商标罪D.伪造货币罪E.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23.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分赃。
乙出卖后获款1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C.乙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E.乙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24.依照刑法规定,( )属于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形。
A.被判死刑、无期徒刑的B.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C.犯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D.被判处管制的E.犯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5.甲与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甲得知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去乙家,途中有几辆警车从其身旁开过去,甲感到害怕,便返回家中。
对甲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应当减轻处罚B.应当免除处罚C.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D.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E.应当从轻处罚三、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并改正。
每小题2分,共20分)26.关于量刑情节,刑法条文分别规定为“应当”或者“可以”,前者属于法定情节,后者属于酌定情节。
( )27.犯罪对象相同,可以构成不同性质的犯罪。
( )28.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但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 )29.仅仅参与共谋,而没有参与实行共同犯罪的行为,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 )浙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第 4 页共 5 页30.我国刑法数罪并罚采取的是限制加重原则。
( )31.以暴力对被害人相威胁而取得财产的,均构成抢劫罪。
( )32.甲男见乙女一人在家,便要求与其发生两性关系,乙女不同意,甲男即用暴力将乙女强奸。
强奸后怕罪行败露,为灭口,便卡乙女的咽喉,使其窒息死亡。
强奸罪中的暴力包含故意杀人,所以甲男的行为按强奸罪处理就可以了。
( )33.甲系小吃店店主,甲购买廉价、变质的猪肉做包子、饺子等食品,销售金额达10万元,但未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故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34.徇私枉法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35.聚众斗殴中,如果发生致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应以故意伤害(致死)罪定罪。
(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6.简述自首的构成条件。
37.什么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38.简述教唆犯的处罚原则。
39.简述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
五、论述题(10分)40.试述我国刑法中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有哪些?六、案例分析题(10分)41.被告甲,男,43岁,无业。
被告乙,女,34岁,无业。
某日,被告甲与姘妇被告乙在某旅馆住宿时,唆使乙到外面找男人到旅馆来发生关系,以见机行事敲诈钱财。
乙同意后,便于当夜将丙骗到旅馆,两人刚坐在床上,甲便将门叫开,进屋盘问两人,并向丙检查身份证,当丙拿出身份证时,甲发现丙的提包里有现金,便说:“我是公安局的,你是罚款呢,还是跟我到公安局走一趟?”丙无奈,将身上的现金5000元给甲。
甲令丙写检查,在丙写检查时,甲借故下楼逃跑。
问:试用刑法有关原理说明甲、乙的行为应如何处理?浙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