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国 服 装 史 内 容 资 料

合集下载

以史为鉴中国女性服饰的演变资料.

以史为鉴中国女性服饰的演变资料.

元代汉族妇女仍保 持宋代的服制,上 衣有比较瘦俏的背 子,衫襦,云肩等, 下穿多裙,头上一 般梳顶心簪。
后受蒙古族妇女服 饰的影响,穿一种 黑褐色粗布或绢做 的左衽、窄袖、腰 束大带的长袍的人 渐渐多起来。
(五)明清
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 不同,但在明初还能 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 响,左衽、窄袖长袍 仍可见到,一般女子 时兴窄袖的衫襦、背 子、长裙等。 而且明代服装出现了 许多新的变化,最突 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 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 的带结。
封建社会
1.秦汉 3.隋唐五代
4.宋元
2.魏晋南北朝 5.明清
(一)秦汉
秦代服制与战 国时无大差别, 保持“褒衣大 裙”风格。 秦代服制,服 色尚黑。 而 汉朝的妇女穿 着有衣裙两件 式,也有长袍, 裙子的样式也 多了,最有名 的是“留仙 裙”。
汉代衣领部分 很有特色,通 常用交领,领 口很低,以便 露出里衣。另 外,汉代宽袖 紧身的绕襟深 衣。衣服几经 转折,绕至臀 部,然后用绸 带系束,衣上 还绘有精美华 丽的纹样。
(一)民国初期
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 女装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 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学堂中女 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 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 民国建立之后,随着旧的服装规 定的废弃和当时复杂的社会风尚。
(二)三四十年代
旗袍
从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 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随 之变短,身长仅过膝,袖口缩口, 滚边变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 渐渐变长甚至曳地,两边的权开得 很高,里面衬马甲,腰身变得极窄, 以至贴体,更显出女性的曲线。四 十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而袖子则 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几乎又回到二 百年前的长马甲时代,所不同的只 是更加轻便适体,变成流线型。近 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 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 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 等等具有当代开放气息的新款式。

服装史复习资料

服装史复习资料

服装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上衣下裳制度是中国古代着装的一种基本观念,十九世纪欧洲女服风格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帝政时期、浪漫时期、克里诺林时期、巴瑟尔时期和欢乐的九十年代。

清代官服的官阶标志是顶珠、花翎与补子。

顶珠即帽顶最高处缀有的宝石珍珠。

花翎即冠上向下垂着的一根孔雀的翎羽,也叫孔雀翎。

古希腊服装:无裁剪、无缝合、无性别之分、无等级地位之分、无过多的装饰、无过多的色彩、简洁和谐。

太阳神鸟:三足金乌五方正色:东青、南赤、中黄、西白、北黑。

四大名锦:蜀、宋、云、织金。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面像为柱状纵目,平伸的大耳,蜀王,亦称蚕丛氏斗牛服:龙的纹样,龙角换为牛角,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拉夫领:其形如轮状,周边是8字形的连续褶襞,外口边缘部分又采用花边雕绣装饰,通过上浆处理使面料易于定型然后烫成连续褶襞形状,多采用细金属丝放置领圈中做支撑以保型。

凤冠霞帔: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披:1.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

宋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

补子:官员袍服的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布帛,以布帛上的纹样来区别官阶的大小,通常文官为禽类纹样,武官为兽类纹样。

马蹄袖:凡作为礼服之袍的袖端,都做成马蹄形,因其形似马蹄而得名。

迷你风格:20世纪70年代风格,长筒丝袜、短裙、短袖长上衣。

服装风格(艺术、地域、人名、自然学科):服装设计师在服装创作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服装艺术与文化的特色和创作个性,并体现在其服装形式的各个要素中,如款式、面料、色彩、纹样、服饰配件中。

服装风格在服装领域中亦可以指一个已知时期或文化的服装的主导样式。

代表地域特征的:波斯风格、土耳其--、西班牙--、日本—代表艺术: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超现实主义幻觉艺术人名命名的风格:迪奥新风貌、戴安娜、夏奈尔自然科学:建筑风格、雕塑风格、几何、反向思维、招朴。

巴洛克风格:愿意为“不圆的珍珠”特征奇特、怪诞、扭曲夸张、长短不一,不规则喜用曲线,形成强烈的动感,色彩艳丽、装饰多,有粗旷的艺术风格。

【史料及解析】服饰与文化

【史料及解析】服饰与文化

服饰与文化——素材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文化与服饰息息相关的,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会引领当代服饰的发展,而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反应了当代的文化发展方向。

中国的服饰历史是长久的、多样的,当然反应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悠久历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对于文明的历史,服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

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

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

奴隶社会服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自考服装史复习资料

自考服装史复习资料

1.骨针的发明,是人类服装起源的一项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同时也是为以后的编织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皮服和卉服这种北方与南方人类共同创造的原始服装,标志了原始服装的诞生,是人类服装的萌芽。

3.中国原始人类最早的饰物是颈饰。

4.最早的纺织工具是纺坠,它是手工纺纱最简单有效的工具。

5.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大致有麻、毛、丝三种。

6. 十二章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7. 深衣:是周代最广泛穿着的长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

西汉时期,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

8.汉袍分曲裾交领和直裾交领,皆右衽,领和袖都加花边,以菱纹,方格纹为多,比衣服的花纹显得素淡。

9.直裾袍:自西汉之东汉逐渐普及10.魏晋大袖衫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种。

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而穿不系衣带。

11.上衣下裤的服式称为裤褶服。

12.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衣大袖。

13.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经常戴的巾帽,上自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均以其为常服。

14.宋代的官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时服四服。

15.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袖子窄小。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宽松,也有夹衣和棉衣,窄袖与长袖之分。

、衫是单衣,有袒胸贯头,对襟和右衽大襟三种,袖子分窄袖与大袖。

半臂: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的上衣。

可穿于内外,内者衣短,外者衣长,但大多及于腰间,可突出女性身材,领有斜领直领之别。

16.隋唐至盛唐妇女着男装和胡服的原因:一是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着装的自由度很大,二是受西北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服装的影响,三十妇女猎奇心理和趋同求异的服装规律的内在作用。

17.唐代女子发髻主要分为髻、鬟。

鬓三类。

18.唐代发饰包括簪、钗、步摇、钿。

19.靥装是在面颊两侧的酒窝处点画胭脂颜料。

20. 贴面:是一种薄片状的饰物贴于面部不同部位的化妆形式。

法国服装历史

法国服装历史

目录
法国简介 法国服饰发展史简介 法国时装品牌简介
1、法国服饰品牌简介
在今天的时尚界,香奈尔,克里斯汀迪奥与圣 洛朗并称法国时装界“三圣”
创立于1913年的法国品牌Chanel,最为人津津 乐道是创办人Coco Chanel传奇的故事及强列的 个人色彩,早期设计一直以典雅的高级女性套 装闻名
80年代,为了回应“回归自然”的呼声,巴黎首 先出现了运动装、旅行装、蝙蝠装,很快,这些 式样便推向整个世界
90年代除款式之外,巴黎设计师又特别着重服装 的色调,于是各色“流行色”又风靡全球。也许 世界上再不会有哪个地方能够比得上“巴黎时装 ”更加奢华、极致了。从香奈儿 (Chanel)、迪奥 (Dior) 、伊夫圣洛朗(urenr) 等几大 品牌的巴黎时装秀上,奢华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冲 击着我们的眼球
3、帝政样式时期
帝政样式(1804—1825),这十年间 的服装仍受新古典主义影响,渐渐出 现所谓的帝政样式,高腰身以突出胸 高,细长裙子上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 方形领口很低很大。裙长不再拖地, 下摆变宽,加有飞边、蕾丝。披巾是 这时期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材料有开 司米、薄毛织物、白色丝绸等
推荐电影:《战争与和平》
5、洛可可主义时期
洛可可主义时期(1850—1870),这个时 代又一次复兴上个世纪的洛可可趣味,因 此在服装史上把这个阶段称作“新洛可可 时期”。又因这个时期女装上大量使用裙 撑“克里诺林”(crinoline),所以,服 装史上也称其为“克里诺林时代”
女装受英国女服自然肩线和瘦长袖式的影 响,强调出上身娇小,群部膨起的更为文 静典雅的形象
那个年代女孩们穿着的就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 非常喜欢的“公主裙”
2、新古典主义时期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国服饰发展史, 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时期:新古典主义、帝 政样式、浪漫主义艺术、洛可可主义时期、 巴斯尔时期、 S形时期

古今中外服饰文化介绍

古今中外服饰文化介绍

古今中外服饰文化介绍《古今中外服饰文化介绍篇一》服饰,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语言,从古至今,在中外的历史长河里讲述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咱先唠唠古代中国的服饰。

那时候啊,服饰可讲究了,就像一个等级森严的小社会。

就拿汉服来说,宽袍大袖的,走起路来那叫一个飘逸,仿佛能带着人飘到仙境去。

达官贵人穿的那是绫罗绸缎,颜色鲜艳,绣工精致得不得了,什么龙凤呈祥之类的图案,那都是身份的象征。

普通老百姓呢,就只能穿粗布麻衣,颜色也比较单一,大多是灰扑扑的。

我就想啊,这就像是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从衣服上就能一眼看出来谁是“大哥”,谁是“小弟”。

再说说西方古代的服饰。

那些贵族们穿的裙子,那裙摆大得像个大圆盘,女士们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的,就像个高贵的瓷娃娃。

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种蕾丝、蝴蝶结,层层叠叠的,看着就觉得特别华丽。

不过,这么多装饰,穿起来得多累啊,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美丽的代价”吧。

在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可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在中国,传统服饰又重新火了起来。

你看现在那些年轻人,穿着改良后的汉服走在街上,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服不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而是一种时尚的表达。

而且,现代的中国服饰融合了很多西方的元素,比如牛仔外套搭配旗袍样式的裙子,这种混搭风真的是超酷。

而在国外呢,也能看到很多东方元素。

像一些国际大牌的设计,会把中国的刺绣、日本的和服图案等融入到西方的服装设计当中。

这就像是一场文化的大派对,大家把自己的特色都拿出来分享。

不过,现代服饰文化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现在的时尚潮流变得太快了,就像一阵风,刮过去就没了。

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感觉都追不上趟儿了。

而且有些所谓的时尚,真的是让人看不懂。

比如说那些破洞牛仔裤,破得越大越时尚,我就纳了闷儿了,这到底是时尚还是乞丐装啊?但也许这就是现代服饰文化的魅力所在吧,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创新。

服饰文化就这么一路发展过来,从古代的严格等级划分到现代的多元融合,就像一个大熔炉,把各种元素都煮在了一起。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秦汉时代——内衣外穿
• 社会背景: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 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 • 特点: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 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 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 一种有絮棉的 夹层内衣,穿 着时在袍服的 外面要罩一件 外衣。

中国服饰文化
• 1.了解中国服饰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在历史变迁 中得以传承发展并得以稳定形成。 • 2.了解西方服饰文化的演变与特有意义。 • 3.最后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相同点,深 入理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我们未来跨文 化交际打下基础。
唐朝服饰的特点:华丽开放,等级制度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 在贵妇间流行的款 式:高腰襦裙。它 将裙带高高系在腰 线以上,比如胸下, 甚至系在胸线上方, 准确地说应称为齐 胸襦裙。这种款式 无论身材丰腴还是 瘦削都能达到别样 的飘逸效果,尤其 是在以丰腴为流行 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明朝重拾汉唐服制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後,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 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 这一时期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腾文化的鲜明特点。
四.哥特式服饰
• 影响因素及特点:受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哥特服装风格 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 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 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黑色的东西,或其他暗色,如海 军蓝、深红。
五.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服饰特点中国服饰特点早期服饰初具模型商周时期等级制度宗教拜占庭时期宗教影响大春秋战国对应天时节令十字军东征时期战争影响骑士风秦代衣冠服制哥特式服饰教堂色彩汉代不分级别性别文艺复兴时期形体美风格奢华魏晋南北朝享乐主义受老庄佛道影响巴洛克时期男装女性化隋唐时期文明开化中西结合洛可可时期夸张大胆明代图腾文化近代后期工业革命衣料改革创新清代庞杂繁荣现代个性化服装品牌林立近代社会革命现代受西方影响不同点衣料

中外西洋服装史课后答案

中外西洋服装史课后答案

中国服装史复习整理1、 贯口衫 : 用相当于两个身长得一块衣料对等相折 , 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 , 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 , 前后两片 , 以带系束成贯口衫。

2、 司服: 专管服制实施 ,安排帝王穿着得官员。

3、 内司服 : 专管王后在仪式上穿着得官员。

4、 冕服 :包括冕冠 ,玄衣纁裳 ,腰间束带 ,前系蔽膝 , 足登舄屦。

玄衣熏裳 (玄:黑; 纁: 绛 红)上以象征未明之天 , 下以表示黄昏之地 , 然后施之以纹。

5、 十二章纹饰 :( 上绘下绣 ,上下各六章 )绣日月星辰 ,取其临照 ;绣山形,取其稳重 ;绣 龙形取其应变 ;绣华虫(雌鸟)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绘藻,取其洁净 ;绣火取其光明 ; 绣粉米 (白米 )取其滋养 ;绣黼(斧) 形取其决断 ;绣黻 (双兽相背形 )取其明辨。

6、 蔽膝 : 腰间束带 , 带下佩之为蔽膝。

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 , 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 , 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得尊严了。

冕服中称为“芾” , 祭服中曰“黼”或“黻“。

其 它服装上成韦 bi 。

7、 百家争鸣导致列国服饰异俗 :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 (披)褐怀玉”“甘其食 , 美其服” 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奢华 ,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 必常安然后求乐”荀况: 强调“冠弁衣裳 ,黼黻文章 ,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得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 , 反对修饰”8、 深衣 : 春秋战国特别就是战国时期盛行得一种最有代表性得服式。

“续任钩边”, 开得很低 ,领口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花饰边缘 , 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 ,并根据下 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11、 秦汉时期冠有 :冕冠(平天冠 ) 、长冠(多为宦官、 侍者用“高祖冠或刘氏冠” )、()()12、 秦汉冠得诸多样式 :冕冠: “平天冠”长冠: “高祖冠”、“刘氏冠” , 多为宦官、侍者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服装史资料:古代服装史1.古代服装文化的共同特点服装造型、材料、审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民族文化造就的民族风格古代社会服装的阶级象征性2.古代服装的特点:古代人的生活是以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比较大。

服装造型、材料和审美都明显的表现出这些特征。

3.古代服装所使用的材料:古代服装多采用自然纤维制成。

亚麻和毛织物是最普遍使用的面料。

通过丝绸之路而传入地中海沿岸的中国丝绸成为当时的神奇衣料,价格可与黄金媲美。

也因此成为上层阶级的财富和特权的象征。

4.古代服装的阶级象征性:古代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增长而产生的奴隶制社会。

以服装作为区分阶级的象征与标志,早在原始社会便已出现,开始是以衣着的多少来区分等级差异,后来便出现式样与质料不同的服装。

(例如,古埃及的平民仅仅是以缠腰布为衣时,上层阶级就通过在衣服上做褶或是进行刺绣与镶嵌黄金与珠宝来显示他们的富有与高贵以及利用颜色来判定一个人的身份。

古罗马不同颜色与种类的托加的也象征不同的身份社会地位及级别)中世纪的服装史1、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是希腊、罗马的古典理念、东方的神秘主义和新兴基督教文化三种异质文化的混合物。

2、省道产生的时间与在服装史上的意义。

哥特式时代。

确立近代服装三维空间的基型。

这种立体化的裁剪手段是将包裹人体的衣服由过去的二维构成向三维构成发展。

并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型。

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哥特式时代成为古代到近代、东方和西方的分水岭。

3.哥特式时代的服装特点:省道的产生男女服装造型上的分离家徽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男子二部服饰的确立独具时代特色的服饰造型体现哥特式建筑风格特征4.影响中世纪服装演变与发展的社会因素。

中世纪服装的发展在服装史中的地位。

影响中世纪服装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与普及;十字军东侵以及十字军东侵所带来的商业文明的发展;城市文明的发展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建立;封建制度的衰落与突如其来的瘟疫,都对中世纪的服装发展与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世纪的服装发展史不是建立在单纯的服装变化中的。

在十三世纪,人们就已经建立起了伟大的国家,发展了规模宏大的商业中心。

世界处处充满了生动。

这种生动带来的社会变革也深入影响了人的道德观念和意识,中世纪的服装是在人们经历了这些社会变化后的自行当中慢慢地走向近代的。

在中世纪,西洋服装脱离了古代平面性的单纯结构,进入三维空间的立体构成阶段现代与古代、西方与东方,服装文化以中世纪的哥特式时代为分水岭,服装的构成形式与构成观念发生了变化。

因此,社会变革和服装的演变是以相辅相成的态度出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的。

近世纪的服装史名词解释:1、拉夫领:流行于16~17世纪初期的白色褶饰花边立领。

男女皆用。

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具特色的一个服饰配件。

是独立制作可以拆卸的部件。

来协助西班牙风时代塑造人工贵族样式。

2、Slash(斯拉修)装饰盛行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风格时代的裂口装饰。

普遍用于男女服装之上。

3、巴斯尔样式:巴斯尔样式指的是利用“臀垫”塑造的服装外轮廓造型,最早起源于1670年代,在十八世纪末期也曾出现过短暂的流行;成为女性的主要流行款式则是在1870-1890年代。

主要是形成“臀部凸出”的轮廓,并改变了19世纪流行的轮廓线。

4、行走的花园:洛可可风格给人以精巧、轻松和娇媚之感。

因此在女装上面极尽所能装饰着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这种复杂的装饰是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

体现了洛可可时期华丽,奢靡的宫廷趣味。

西班牙风格时代服装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拉夫领的流行;2、填充物的大量使用;3、16世纪后半叶西班牙贵族创造了裙撑法勤盖尔Farthingale;4、约1577年,出现了紧身胸衣Corp Pique。

这些服装款式及配件的发明,主要是强调出高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西班牙权贵特色.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的特点在文化上,文艺复兴标志着人类的腾飞和胜利,创造性占主导地位,由于强烈的渴望创造,于是不满足于创造正常的形象,总是要夸大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把理想的人体夸大为巨人的形象。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男女通过加入填充物等装饰手法来体现人的力量的伟大。

并强调和夸张性别的差异。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构成上与中世纪截然不同,显示出与建筑一样的构筑性与硬直性特征。

十七世纪巴罗克时期巴洛克艺术(Baroque)是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华美、灿烂、极其富于装饰性的艺术风格。

巴罗克一词,一般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外表有瑕疵的珍珠。

一般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的、离经叛道的、不合常规的事物。

在建筑、雕塑绘画中都有体现。

荷兰风时代的服装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Longlook(长发)、Lace(蕾丝)、Leather(皮革)的时代。

由于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便于活动的骑士服成为一种时髦,促使男装先于女装急速向实用化发展。

实用的荷兰风格服装取代了西班牙的人工贵族样式。

荷兰风时代的服装实现从僵硬到柔和,从锐角到钝角,从紧缚到宽松的样式变化。

填充物被取掉,拉夫领(Ruff)被拉巴领(Rabat)所取代。

蕾丝装饰普遍用于服装上面。

女服与男服一样,脱离了西班牙风格时代的僵硬感,线条变得平缓、浑圆、柔和。

出现了大袒胸领的造型。

女装着重自由随意,强调自然的比例,讲究穿着舒适。

洛可可艺术(Rococo)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风格。

来自意大利语巴罗克一词的一个双关语。

含义是石头和贝壳。

主要是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风格,特征是:. 纤细、精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 喜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清淡柔和的色彩与巴罗克风格相比较,洛可可风格给人以精巧、轻松和娇媚之感,而巴罗克风格的装饰则给人以宏大、庄重和压抑。

近世纪服装发展史综述(女装的发展)近世纪的女装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工贵族样式发展到十七世纪的富丽华美的巴洛克风格,继而逐渐演变为洛可可时期的轻便、纤巧与装饰性。

女装的发展象征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洛可可时代繁复精巧的装饰正体现了妇女是有闲阶层,阻止和限制了女性的发挥。

紧接而来的法国大革命,是巴黎的服装声名日盛,女装也由于革命而最终变化为简约和朴素。

近世纪服装发展史综述(男装的发展)近世纪的男装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虚张声势的人工样式发展到十七世纪的富丽华美的巴洛克风格,继而逐渐演变为洛可可时期的轻便、纤巧;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

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的复苏,十七、十八世纪的整合与发展,欧洲的资本主义阔步前进,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服装也开始向实用的、现代型慢慢演变。

近代服装史名词解释:1、薄衣时代:新古典主义时代的女装主要是Chemise Dress衬裙式连衣裙。

用白色细棉布制成。

形式向古希腊、罗马靠拢。

由于是薄衣型的服装款式,因此服装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薄衣时代。

2、Bloomers 布卢默套装:一种东方风格的阿拉伯式的宽松灯笼裤的造型。

1851年由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Ms. Amelia Jenks Bloomer发表。

象征着在服装史上女权运动的开始。

随着在妇女教育中体育活动的开展,裤子在女装中的应用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3、S形样式:受新艺术流动曲线的造型影响。

这一时期的女装使用紧身胸衣将胸托起,将腹部压平把腰勒细,后身紧贴背部,将腰臀的曲线自然表达,从腰向下摆,裙子自然张开,形成喇叭状波浪的样式。

外形从侧面看呈挺胸收腹翘臀的优美纤细流畅的S形。

4、科尔塞特教育:科尔塞特教育是指西方受社会审美的影响,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300多年的时间里,贵族家庭的少女使用紧身胸衣来塑出细腰的过程。

它反映了长期以来西方人对女体的审美概念。

这种束腰活动被称为科尔塞特教育。

5、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是以流畅的“S”型线条为设计美学的艺术风格。

它是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盛行于欧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场否定传统造型样式的运动潮流。

强调为装饰而装饰以及“柔性、婉约、浪漫、端庄、高雅”的精神。

打破美术与实用美术之间的界限,强调从实用、装饰的目的出发进行创造。

近代服装发展与演变的特点男装:男装的发展转向简洁功用性,追求服装的合理性、活动性和机能性。

女装:女装按照服装史发展的顺序周期性的重现过去曾出现过的样式,因此19世纪又被称为流行的世纪,或“样式模仿的世纪”近代服装发展与演变的因素政治因素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政治变革给服装带来明显的样式变化经济因素贸易的发展把欧洲人带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引向文艺复兴的峰顶。

18世纪从工厂手工业转向工厂化的机器生产又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现代社会。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中产阶级的扩大,男性为了家庭的负担而外出工作,女性则在家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

科技因素:18世纪的兴起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文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识。

最初的发展与变化就是在纺织业上全面展开的。

资产阶级对美的理想:工厂式的产业加速了资本主义化的进程,社会机制也产生了变化,资产阶级思想得到传播。

从而新的理想形象颠覆了洛可可时期的人们追求的样式。

随着政治体制的不断改变,社会的理想形象也不断发生变化,集中体现在女性的形象及服装变化。

19世纪服装流行的特点19世纪被称为“流行的世纪”,这里的流行主要指的是女装。

女装在19世纪将古希腊风格、西班牙风格、洛可可风格和巴斯尔样式一一重现。

所以,从服装样式的变化上,一般将19世纪分为五个时期:新古典主义时代(1789~1825)浪漫主义时代(1825~1850)新洛可可时代(1850~1870)巴斯尔样式(1870~1890)S形时代(1890~1914)新古典主义时代(1789~1825)18世纪最后10年和19世纪头20年是督政府时期和帝政时期。

具体时间是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一直到1820年乔治四世去世。

督政府使法国1795年——1799年的一个临时政府。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并且一直保留此头衔到1814年。

在这段时期,服饰风格有了变化1、一个主要的原因是18世纪新古典主义复兴,人们重新发现了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哲学。

崇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共和理想,督政府时期偏爱希腊风格,而帝政时代更喜欢罗马风格。

2、第二个原因就是政治。

在18世纪下半叶,服饰风格在英国的影响下趋于简约,但在1789年——1790年血腥的政治冲突中,人们希望穿上代表革命颜色的红、白、蓝来表现自己的政治派别。

并且,工人阶层普遍穿着的裤子取代了贵族们穿的及膝马裤克尤罗特和长筒袜。

3、技术和起源工业化为服装制作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19世纪初织布机的机械化使得布料特别是棉布的生产急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