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几种有机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初探(可编辑)

几种有机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初探(可编辑)几种有机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初探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本学位论文属于年我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指导教师签名:‘雩二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毒蒡年刍同日弼只钯独创性申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以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尝芳日期:年参月几种有摘要摘要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下常糖和脂肪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对胰岛素的结构、功能及靶组织细胞状态均有明显影响。
机体缺会铬导致糖、脂代谢紊乱,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糖尿病,高血脂等症状。
由于不同形式的铬在组织中的结合程度不同,导致吸收率不同。
无机铬不但毒性大,且吸收水平低, 有机铬吸收迅速且安全,以无机铬和天然有机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铬,对降糖药物或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有机铬作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药物的重要功效成分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已合成的有机铬配合物有烟酸铬、吡啶羧酸铬、黄芩苷铬等,但有关叶酸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柠檬酸铬配合物的降血糖活性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以天然有机化合物芦丁、槲皮素、柠檬酸和叶酸作为配体,与三价铬离子合成铬配合物;通过药效实验观察柠檬酸铬配合物的降糖效果;采用一次最大限量给药法测试柠檬酸铬配合物的急性毒性。
芦丁铬或槲皮素铬配合物的合成:芦丁或槲皮素加热溶于%乙醇溶液中,加入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值.左右,即有沉淀生成,过滤,用醇、水洗涤沉淀数次,真空干燥,即得芦丁铬和槲皮素铬配合物。
一维链状ag(i)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一维链状ag(i)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一维链状Ag(I)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合成Ag(I)席夫碱配合物:将AgNO3溶于乙醇中,加入甲基
席夫碱(MSC)并搅拌,过滤去除沉淀,用乙醇洗涤,得到白色固体Ag(MSC)。
2. 构建一维链状结构:将Ag(MSC)与另一种辅助配体如4,4’-
二芳基-2,2’-联吡啶(dpp)在氢氧化钠存在下混合,并加热回流,过滤去除沉淀,用乙醇洗涤,得到白色固体Ag(MSC)(dpp)。
3. 结构表征: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仪(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仪(NMR)等技术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
XRD结果显示Ag(MSC)(dpp)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5.417 ,b=14.273 ,c=19.214 ,β=91.13°。
FTIR谱图表明有机配体MSC
和dpp均与银离子发生配位作用。
NMR谱图表明MSC和dpp分别以N
原子和C原子与Ag(I)形成化学键。
通过上述步骤,一维链状Ag(I)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得以实现。
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实验设计

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一、学习目的1、学习并了解稀土配合物的性质和功能.2、了解稀土元素发光原理,学习分析荧光谱图3、学习使用分子荧光光谱仪测试所得产物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等荧光性质。
4、学习使用红外光谱仪测试所得产物的成键情况和基团信息。
二、实验原理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钇(Y)和钪(Sc)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20世纪40年代,Weissman发现用近紫外光可以激发某些具有共振结构的有机配体的稀土配合物产生较强的荧光,其后相继发现了其他一些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配合物:目前,稀土放光材料以及广泛地应用于分子荧光免疫分析、结构探针、防伪标签、生物传感器、农用薄膜和器件显示灯领域。
稀土配合物发光主要由中心·离子的f-f跃迁所引起的,具有光色纯度高、发光效率高和修饰配体不影响发光颜色等优点,在分析化学、生物学、超薄膜、有机电致发光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采用液相均相法制两种稀土铕、β-二酮配合物。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发射光谱对其荧光性质进行研究。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类型和发光性能都与稀土离子的4f电子结构及其跃迁密切相关。
4f电子受s5p°的屏蔽,它们的能级受外界的影响较小,但由于自旋耦合常数较大,能引起J能级的分裂。
不同稀土离子中4f电子的最低激发态能缴和基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不同,致使它们在发光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
稀土离子的4f电子跃迁主要有f跃迁和f-d跃迁。
属于f-f禁阻跃迁的三价稀土离子在紫外光区的吸收系数很小,发光效率低。
β_二酮配体在紫外光区有较强的吸收,而且能有效地将激发态能量通过无辐射跃迁转移给稀土离子的发射态,从而敏化稀土离子的发光,弥补了稀土离子发光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系数很小的缺陷,此即为“Antena效应”。
实验十三 配合物的合成及红外光谱表征

实验十三配合物的合成及红外光谱表征
实验摘要:
本实验利用CuSO4+4NH3+H2O=[Cu(NH3)4]SO4﹒H2O来制备[Cu(NH3)4]SO4﹒H2O,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氨水直至沉淀溶解,再加入乙醇,静置,减压抽滤,将得到的晶体烘干即可,以此掌握[Cu(NH3)4]SO4﹒H2O的制备方法和原理,同时巩固无机材料制备的基本操作。
关键词:
配合物合成减压抽滤红外光谱表征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表面皿抽滤机红外光谱测定仪
实验内容:
1.[Cu(NH3)4]SO4﹒H2O的合成
取5.0克CuSO4﹒5H2O溶于20ml水中,逐滴加入5-6ml浓氨水,继续滴加氨水使沉淀逐渐溶解,向溶液中沿烧杯壁慢慢滴加8ml无水乙醇,盖上表面皿,静置。
减压抽滤,用少量乙醇洗涤产品多次,用滤纸吸干晶体,在60℃下烘干30分钟,称量,得到固体4.2克。
2.红外光谱表征
结果及讨论: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氨水时,有浅蓝色沉淀生成Cu2++2NH3·H2O==Cu(OH)2 +2NH4+;继续加人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的溶液.Cu(OH)2+2NH4++2NH3·H2O==Cu(NH3)43+ +4H2O深蓝色的溶液即为[Cu(NH3)4]2+溶液。
参考文献:
[1]邵伟、乔金锁,硫酸铜溶液与氨水反应的研究,化学教育,[J],2010(2),76-77
[2]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无机化学[M],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7-709。
吡罗昔康钆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吡罗昔康钆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目的:合成吡罗昔康和钆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方法:利用热乙醇搅拌法合成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电导率、差热-热重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吡罗昔康作为双齿配体通过酰胺氮和烯醇氧以配位键结合。
结论:根据表征结果确定其组成为Gd(pir)2C2H5OHCl3·2H2O。
标签:吡罗昔康;钆;配合物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作用,非甾体抗炎药与金属形成配合物一直受到生物无机化学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金属配合物与其本身相比,抗炎活性有所提高、胃肠副作用降低,部分具备配体所不具备的抗氧化、抑制癌细胞增殖等活性[1]。
吡罗昔康是苯并噻嗪类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酶使组织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而起到药理作用。
吡罗昔康结构中含有吡啶、酰胺和烯醇等集团,且存在适宜的空间结构,使其作为良好的配体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其作为单齿配体通过吡啶氮与Pt (Ⅱ)结合形成配合物[2]。
因此设想将吡罗昔康与稀土金属钆形成配合物,期望其药理活性及不良反应有所改善。
1 试剂与仪器1.1 试剂吡罗昔康由太原卫星制药厂提供,三氯化钆(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1.2 仪器Varian600-红外光谱仪(美国瓦里安);VarioMICROcube元素分析仪(德国Elementar);760-CRT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DDSJ-308A型电导仪(上海雷磁);STA449C型热差热重综合分析仪(德国耐驰)。
2 配合物的合成称取0.0928g的GdCl3·6H2O溶于25ml的乙醇中,加热备用,另取0.1657g 的吡罗昔康溶于25ml的乙醇中使其溶解,将吡罗昔康溶液加入GdCl3乙醇溶液中,立即有沉淀产生,加热搅拌4h,趁热过滤,用热乙醇洗涤三次,再用1:1的热乙醇水溶液洗涤三次,真空干燥,即得黄绿色粉末。
新的稀土铕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新的稀土铕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摘要:通过乙酰蒽与乙酸乙酯的克莱森缩合反应,合成新配体9-蒽甲酰丙酮,并与邻菲罗啉、稀土铕(Ⅲ)合成三元稀土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红外、荧光光谱分析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发光性能;利用差热-热重分析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稀土三元配合物在612.05 nm处发出强的Eu3+特征荧光。
关键词:克莱森缩合;三元稀土配合物;荧光性质1 前言稀土β-二酮配合物作为强荧光配合物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这是由于配合物中存在着螯合环并包含电子可运动的共轭键,使β-二酮与稀土生成的配合物在只含有氧的配体中是最稳定的;而且在这类配合物中存在着从具有高吸收系数的β-二酮配体到Tb3+、Eu3+等的高效能量传递,从而使得它们在所有稀土有机配合物中发光效率最高。
本文利用克莱森(claisen)缩合[6]的方法合成新的β-二酮配体9-蒽甲酰丙酮,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配体进行了表征;配体与邻菲罗啉、稀土铕(Ⅲ)合成三元稀土配合物,用荧光光度法对三元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铕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2 实验部分2.1原料与试剂乙酰蒽按文献方法合成,纯化后产物熔点:74℃~75℃;氢化钠NaH,纯度99%,含量80%;乙酸乙酯CH3COOC2H5,纯度99.9%;氧化铕Eu2O3,纯度99.99%。
本文所用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溶剂使用前均经过脱水重蒸处理。
2.2仪器与测试条件熔点用上海产X4型显微熔点仪测定;元素分析用Elementar Vario ELIII 型元素分析仪测定;红外光谱用Bruker EQUINOX55 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法测定;荧光光谱采用美国V ARINA公司cary-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测定条件为常温。
2.3 9-蒽甲酰丙酮的合成反应方程式:氮气保护下,以四氢呋喃为溶剂,2mmol的乙酰蒽和4mmol的乙酸乙脂在8mmol氢化钠存在下进行反应,反应温度约65℃,反应开始后有氢气缓慢放出。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周雨515020910133一、实验目的1、了解氨基酸类、席夫碱类化合物及其重要作用2、掌握制备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制备方法,熟悉基本实验操作3、掌握表征该铜配合物的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手段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流程二、实验原理氨基酸是羧酸链上碳原子的氢被氨基取代之后的化合物,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可以根据氨基在碳链上取代的位置分为α-,β-,γ-氨基酸。
其中组成蛋白质的大都是α-氨基酸,有20种,除甘氨酸外均是L-α-氨基酸(具有手性)。
常用的非手性氨基酸有甘氨酸、β-丙氨酸,这些氨基酸价格低廉因而广泛应用在生化、医药等领域。
水杨醛是邻羟基苯甲醛,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
席夫碱主要是指含有亚胺或者甲亚胺官能团的化合物,通常由胺和活性羰基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来制备。
席夫碱中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可以与过渡金属形成六元环稳定配合物,其中席夫碱的钴、镍配合物已经作为催化剂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同时由于其良好的配位性质,席夫碱可以用于鉴定离子和定量分析离子的含量。
本实验通过使用水杨醛与甘氨酸、β-丙氨酸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席夫碱类化合物,席夫碱中含有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和加入的金属铜盐形成稳定的六元环配合物。
合成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征,其中常用的包括通过红外光谱方法、紫外光谱方法鉴定该配合物中含有的官能团,通过XRD表征合成配合物形成的晶体结构,通过核磁分析确定化合物相关信息等。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250mL圆底烧瓶,搅拌子,搅拌器,干燥器,胶头滴管,量筒,锥形瓶,pH试纸等。
试剂:氢氧化钾,β-丙氨酸,醋酸铜,蒸馏水,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溴化钾,氘代氯仿,水杨醛。
试剂均为化学纯级别。
四、实验流程1、制备流程配体制备流程:将3.4g(60mmol)氢氧化钾和5.35g(60mmol)β-氨基酸溶于10mL水,加入250mL烧瓶,将7.3g水杨醛溶于40mL无水乙醇,待两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水杨醛缓慢滴入体系,溶液变成黄色。
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
表征
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合成:将Salen席夫碱(如N,N'-二(2,2',2-三氟乙基)亚胺基-N,N'-二丙酸酯)和铜(II)盐(如硫酸铜或氯化铜)混合,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或乙醇),加热至反应完全,得到铜(II)配合物。
2. 结晶:将反应产物过滤,并用溶剂洗涤,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结晶,得到纯品。
3. 结构表征:使用各种技术对铜(II)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包括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
其中,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环境和配位方式,X射线衍射可以用于确定晶体结构。
例如,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的详细步骤如下:
1. 合成:将0.25 mol N,N'-二(2,2',2-三氟乙基)亚胺基-N,N'-二丙酸酯和0.25 mol CuSO4·5H2O加入到50 mL的水溶液中,并在室温下搅拌,直到反应完全。
反应结束后,将溶液过滤并用溶剂(如乙醇)洗涤,然后在室温下结晶,得到纯品。
2. 结构表征:使用元素分析确定铜(II)配合物的元素组成,使用红外光谱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环境和配位方式,使用核磁共振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环境和配位方式,使用X射线衍射确定晶体结构。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合成出一种Salen席夫碱铜(II)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5-(3-吡啶基)四唑-2-乙酸根与Zn(II)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报告班级:09化学(师范)学号:8姓名:蔡福东目录1.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配位化合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2配合物的种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配位化学发展简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配位化学的今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部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药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仪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合成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结果与讨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结构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红外光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荧光光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近几十年来, 配位化学在许多新的领域发展的很迅速,在分子识别领域利用也很广范。
本文主要分析5-(3-吡啶基)四唑-2-乙酸乙酯水解与硝酸锌反应后得到的配合物晶体。
通过结构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三种方式分别对生成的配合物晶体进行分析,得到这种新配合物三维结构,结晶学参数,含有主要的基团以及反射光谱,具体的确定该新晶体。
关键词:5-(3-吡啶基)四唑-2-乙酸乙酯,Zn(NO3)2,红外光谱,荧光光谱1. 前言配位化学已有300 年的发展历史, 近十几年来先后开辟了许多新领域, 如大环配位化合物、超分子化学、分子识别、功能性配合物、卟啉类配合物、瞬变现象和C60配合物等, 配位化学在这些领域中的最新成就表明配位化学已成为当代化学的前沿领域之一, 它和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化学和环境化学相互渗透, 使其成为贯通众多学科的交叉点.1配位化合物1. 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配位化合物( Coordination Compounds) 旧称络合物( Complex Compound) , 是指独立存在的稳定化合物进一步结合而成的复杂化合物. 从组成上看, 配合物是由可以给出孤电子对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 称为配体) 和具有接受孤电子对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的原子或离子( 称为中心原子) 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1. 2配合物的种类从配位原子看, 总共约有14 个元素可以作为配位原子, 它们主要属于周期表的ⅤA、ⅥA、ⅦA 族, 及H- 离子和有机配体中的C 原子. 这些元素是: H、C、N、O、F、P、S 、Cl、As、S e、Br 、Sb、Te、I[ 2] . 配体按原子数多少可分为单原子配体( 如X- 离子) 和多原子配体( 如OH- 、SO2-3 、CO、NO-2 等) . 多原子配体按配位原子不同可分为单齿配体和多齿配体. 有一种特殊的多齿配体称为冠醚( 如18-冠-6) .另有一类具有双环或三环的冠醚称为穴醚( 如穴醚[ 3, 2,2] ) .从中心原子看, 有些具有2 个或多个中心原子的配合物称为双核配合物或多核配合物. 在多核配合物中, 连接2 个中心原子的配体称为成桥基团. 此外, 金属原子还可以通过金属键自己连成簇, 称为金属簇配合物( 如{M ( OOCCH3) 2·H2O} 2) .2配位化学发展简史国外文献上最早记载的配位化合物是普鲁士蓝, 其化学结构是FeⅢ4 [ FeⅡ( CN) 6] 3 , 发现于1704 年, 距今已有300 年历史了.最早关于配合物的研究是1798 年法国塔索尔特( Tassert ) 关于黄色氯化钴( [ Co( NH3) 6] Cl3) 的研究. 他在CoCl2 溶液中加NH3 ·H2O 后没有得到Co ( OH) 3, 而是得到了桔黄色结晶, 起初认为是一种复合物( CoCl3·6NH3) , 但他在该桔黄色结晶的溶液中加碱后得不到NH3 气体, 也检查不出Co3+ 离子的存在, 可见Co 3+ 与NH3 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而加AgNO3 后却得到了AgCl 沉淀, 证明Cl- 是游离的. 塔索尔特的报道引起了一些化学家开始研究这类化合物. 因为当时的原子价理论不能解释这类化合物, 故称之为复杂化合物, 即络合物. 在此后的100 多年里, 人们用测定摩尔电导的方法研究这类物质的性质, 从而推导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所含的离子数. 结果发现,有的是非离子型的, 如PtCl4·2NH3( 现为PtCl4( NH3) 2) ; 有的是1∶1 型的, 如PtCl4 ·3NH3 ( 现为[ Pt Cl3( NH3) 3] Cl) ; 有的是1∶2 或2∶1 型的, 如CrCl3·5NH3 ( 现为CrCl ( NH3 ) 5Cl2 ) 和PtCl4 ·2KCl ( 现为K2[ PtCl6] ) ; 有的是1 ∶3 型的, 如CoCl3 ·6NH3 ( 现为Co ( NH3) 6Cl3 ) ; 有的是1∶4 型的, 如PtCl4·6NH3 ( 现为Pt( NH3) 6Cl4 ) 等等. 这一时期, 许多实验事实的积累为配位化学奠定了实验基础, 但理论上一直无法解释. 直到1893 年, 瑞士苏黎世大学年轻的化学家维尔纳( Wer ner ) ,时年26 岁, 提出了现在常称之为维尔纳配位理论的学说. 维尔纳的配位理论奠定了配位化学的理论基础, 真正意义的配位化学从此得以建立. 但是, 维尔纳的理论对于主价和副价的本质仍然无法解释.1923 年, 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 Sidgwick ) 提出有效原子序数法则( EAN) , 揭示了中心原子电子数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 有效原子序数是指中心原子的电子数加上配体中配位原子给予的电子数之和. 如果配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等于中心原子同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原子的序数, 则该配合物是稳定的. 该法则只能解释部分配合物的实验事实,也有许多例外, 因此不是一个普遍的法则. 由于1910 年-1940 年间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 射线、电子衍射与磁学测量等许多现代研究方法应用于配合物的研究, 人们才进一步了解配合物的结构. 1940 年, 美国加里福尼亚理工学院的鲍林( Linus Pauling ) 教授在他的著作《T he Nat ur e ofthe Chemical Bond》中提出了著名的价键理论( VBT) , 配合物成键本质才基本清楚. 价键理论概念明确、模型具体,其假定与化学工作者所熟悉的化学键概念相一致, 易为人们所接受, 能反映配合物的大致面貌, 说明配合物的某些性质. 但是价键理论也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只能定性解释配合物某些性质; 二是对Cu2+ 配合物的解释有些勉强; 三是只讨论配合物的基态性质, 对激发态无法解释. 1929 年贝特( Bethe) 和1932 年范弗里克( Van Vleck) 的工作奠定了晶体场理论( CFT) 的基础. 这个理论是在静电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心原子的轨道在配体静电场中的分裂. 后来这个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50 年代, 化学家哈特曼( H. Har tman) 等人将晶体场理论用于解释配合物光谱, 欧格耳( Org el) 用于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 晶体场理论认为配位键完全具有离子键性质而无共价键成分, 因此模型过于简单, 不能解释电子云伸展效应.1935 年, 范弗里克把分子轨道理论(M OT ) 用于配合物化学键的研究中, 补充了晶体场理论的不足, 因此将分子轨道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相互配合起来处理配合物, 称为配位场理论( LFT) . 配位场理论认为金属所有的s、p 、d 或f 原子轨道以及配位体的轨道在成键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在考虑中心离子的价电子在有效核电荷场的中心离子势场和配位体静电场中的运动时, 特别要考虑下列3 种微扰作用, 即金属离子中价电子间的静电作用、配位场对金属离子电子的作用和电子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即使如此,要严格地求解这3 项微扰所建立的量子化学薛定谔方程式也是不可能的, 通常根据上述3 项微扰作用的大小而分成3 类方案处理. 配位场作用较强时为强场方案, 静电作用强时为弱场方案. 第一过渡金属常采用弱场或强场方案; 第二、三过渡金属常采用强场方案; 而对f 电子被屏蔽的稀土或锕系配合物, 则宜采用自旋-轨道耦合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 只要计算时精确而完整, 则不同方案会得到相同结果. 由于配位场理论既保留了晶体场理论的具体模型而使计算简捷, 又吸收了分子轨道理论的统一整体, 因而在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三大化学键流派中, 价键理论着重于2 个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特别适用于定域体系; 在分子轨道理论中则强调分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未重视个别原子的成键特性, 从而特别适用于离域体系; 配位场理论则重于中心离子而配体只起微扰作用, 因而特别适用于离子晶体和配合物[4] .3配位化学的今天近几十年来, 配位化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先后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 如: 大环配位化合物; 超分子化学; 分子识别; 功能性配合物; 卟啉类配合物; 瞬变现象; C60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