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三维设计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第四专题+专题质量检测(四)+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三维设计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课时跟踪检测(七)+辛德勒名单(节选)+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七)辛德勒名单(节选)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引擎.(qíng)诧.异(chà)荷.枪(hé) 恻.隐之心(cè)B.镌.刻(juān) 颤.抖(chàn)噩.耗(è) 白头偕.老(jiē)C.搭讪.(shàn) 濒.临(pīn)祷.告(dǎo) 忐忑.不安(tè)D.惊讶.(yà) 呵.斥(hē)拎.着(līn) 虚与委蛇.(yí)解析:选D A项,“荷”应读“hè”;B项,“偕”应读“xié”;C项,“濒”应读“b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权衡宣哗无忧无虑山穷水近B.搭档恐惧遮天敝日阴森可怖C.骚动挑剔不详之兆悄无声息D.推搡搪瓷奋不顾身油然而生解析:选D A项,“宣”应为“喧”,“近”应为“尽”;B项,“敝”应为“蔽”;C项,“详”应为“祥”。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辛德勒又在偷偷与伊特兹哈克________。
②辛德勒默默走到________好的几只箱子前,打开其中一只看了看,只见里面装满了成沓的钞票。
③辛德勒没理会高斯的________。
他从兜里掏出一副扑克,慢条斯理地洗着,然后啪地扔到高斯的办公桌上。
A.会晤整理反映B.会晤整顿反应C.会面整理反应D.会面整顿反映解析:选C会面:见面。
会晤:多指领导人、知名人士等在庄重场合会见。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整顿: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反映: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数据显示,地球目前正在悄悄改变自己,这些改变对于人类来说,很可能就是一场巨变,甚至是一场灭顶之灾....。
B.调研中,总书记意味深长....地对采编人员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
高中语文三维设计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课时跟踪检测(十二)+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琵琶行并序一、文言基础专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主人忘归客不发.发:出发,开船 B .血色罗裙翻.酒污 翻:泼翻 C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 D .感.我此言良久立 感:被感动 解析:选C 等闲:随便,轻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④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解析:选C ①介词,替;②动词,创作;③代词,这;④动词,表判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整顿..衣裳起敛容B .低眉信手..续续弹 C .老大..嫁作商人妇 D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解析:选B A 项,“整顿”,古义是整理;今义是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C 项,“老大”,古义指上了年纪;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
D 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A .稍稍宾客..其父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解析:选D D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
A 项,名词的意动用法;B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C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诗句,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 .“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琵琶声轻快而流畅,如同黄莺啼叫着从花下轻盈自如地飞过一样。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间休止时,另外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高中语文三维设计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课时跟踪检测(六)+一滴眼泪换一滴水+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doc

课时跟踪检测(六)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笞.刑(chī)聚拢.(lǒng)粗糙.(zào)轮轴.(zhóu)B.凹.进(āo) 砌.成(qì) 菲.薄(fēi) 草拟.(nǐ)C.脚镣.(liào) 哄.笑(hōng) 腋.下(yè) 诅咒.(zhòu)D.祷.钟(dǎo) 虫豸.(zhì) 恫.吓(tóng) 枉.自(wàng)解析:选C A项,“糙”应读“cāo”;B项,“菲”应读“fěi”;D项,“恫”应读“dòng”,“枉”应读“wǎ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精致镂刻崇拜挣脱索链B.徙然肃静胸膛甜蜜宽厚C.喘气陀背犄角默不作声D.惊惶蜷缩黝黑垂头耷脑解析:选D A项,“索”应为“锁”;B项,“徙”应为“徒”;C项,“陀”应为“驼”。
3.依据句意,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2016年3月5日,北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少数民族代表________吸睛。
②美国奥委会首席执行官斯科特·布莱克门7日表示,因为巴西________寨卡疫情,奥委会拟将允许美国运动员自行决定是否随队参加里约奥运会。
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对南阳市检察院退休人员马高潮驾车冲撞学生,造成一死多伤严重事件深感震惊和________,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表示深切同情和慰问。
A.格外暴发愤慨B.格外爆发愤怒C.非常暴发愤怒D.非常爆发愤慨解析:选A“格外”,表示程度超过一般。
“非常”,表示程度极高。
根据句意,少数民族代表比一般代表更吸引人,①该用“格外”。
“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
根据句意,巴西疫情发生,②该用“暴发”。
“愤怒”侧重于“怒”,生气、不满,激动到极点。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苏教版必修4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学问(37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天梯石栈.(jiàn)群山万壑.(hè)峥嵘崔嵬.(wéi) 乘彼垝垣.(yuán)B.磨牙吮.血(shǔn) 渚.清沙白(zhǔ)槛.菊愁烟(jiàn) 星月皎.洁(jiǎo)C.载.笑载言(zǎi) 及尔偕.老(xié)咥.其笑矣(xì) 雕.阑玉砌(diāo)D.犹可说.也(tuō) 渐.车帷裳(jiān)无语凝噎.(yī) 不谙.离别(ān)解析:选B。
A项,“栈”应读“zhàn”;C项,“载”应读“zài”;D项,“噎”应读“yē”。
2.下列各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B.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罔然。
D.其色残淡,烟霏云敛。
解析:选B。
A项,“勾”应为“钩”;C项,“罔”应为“惘”;D项,“残”应为“惨”。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说明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不与秦塞通人烟...通人烟:相互来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成都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恐年岁..之不吾与年岁:年纪,年头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至于:到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将要休息D.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缘由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即将解析:选A。
B项,年岁:时间。
C项,将息:休息,调养。
D项,将: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今日是暑假开学的第一天,还不到十点钟,教室里就高朋满座....,全班同学都到齐了。
B.这对老挚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尽然在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C.剑门关地势险要,真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D.张明和小强是高校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不谋而合地都去了海南,但都没有找到满足的工作,在一次偶然相聚的时刻,两人禁不住感叹,“同是天际沦落人.......”。
高中语文三维设计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doc

专题质量检测(四)走进语言现场一、基础知识训练(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轻蔑.(miè)沉湎.(miǎn)桎梏.(gù) 袖.手旁观(xiù)B.规模.(mú) 缴械.(xiè)赡.养(shàn) 朝气蓬.勃(péng)C.远眺.(tiào) 胸襟.(jīn)溜.达(liū) 脍.炙人口(kuài)D.拎.着(līn) 伺.候(cì)狭隘.(ài) 风靡.全国(mǐ)解析:选B B项,“模”应读“m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慎重陷阱融会贯通厚积薄发B.辩证严竣截然不同毫无顾忌C.迷补沉溺独一无二天伦之乐D.锁链哀惋情不自禁恰如其分解析:选A B项,“竣”应为“峻”;C项,“迷”应为“弥”;D项,“惋”应为“婉”。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区打开后安全吗?学区房是否受影响?专家就小区拆围墙系列问题各抒己见....。
B.近日一女生在北京和颐酒店遭陌生男子劫持,拽头发掐脖子,强行拖拽,路过的人却袖手旁观....,实在令人心寒。
C.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到外地打工后,家里只剩下老李和老伴两人,孤单寂寞时老李会讲一些笑话,逗得老伴开口大笑,以此来享受一下难得的天伦之乐....。
D.今天的宏觉寺共融了藏传佛教五大传承,是西宁市区独一无二....的朝佛圣地。
解析:选C“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B.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当诗人踏上故土,听到年轻的姑娘们还在弹唱古老的“断念歌”,还在跳着古典时期的舞蹈时,感到这些陈词滥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
高中语文三维设计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课时跟踪检测(五)+雷雨(节选)+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doc

课时跟踪检测(五)雷雨(节选)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无锡./赐.教矩.形/拒.绝汗涔.涔/参.差樟.木/彰.显B.敲诈./压榨.弥.补/拘泥.暂.且/天堑.啼.哭/真谛.C.增.加/曾.经签.名/借鉴.曹禺./偶.尔大概./感慨.D.沉.吟/沈.阳提.起/堤.坝喘.气/挣揣.惊愕./鳄.鱼解析:选C C项,zēng/céng,qiān/jiàn,yú/ǒu,gài/kǎi。
A项,xī/cì,jǔ/jù,c én/cēn,zhāng;B项,zhà,mí/nì,zàn/qiàn,tí/dì;D项,chén/shěn,tí/dī,chuǎn/chu à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译出多彩的故事。
B.《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多年的纠谒,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C.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D.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曲,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解析:选C A项,“译”应为“绎”;B项,“谒”应为“葛”;D项,“曲”应为“屈”。
3.依据句意,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德甲沙尔克04队后卫奥戈很郁闷,因为在他随队前往乌克兰参加欧罗巴联赛客场比赛前,在机场接受电视采访的一会儿________,他的行李就被人偷走了。
②现年61岁的金国基在采访中承认,他受韩国国家情报院________,为韩方搜集朝鲜情报。
③近日,金山巴士公交公司设立了特别奖项,对于受了________的员工,公司核实后,给予员工一定金额的奖励。
A.工夫指使委曲B.功夫支使委屈C.功夫支使委曲D.工夫指使委屈解析:选D“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0890214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
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
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
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四专题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 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A. 提出产生适合C. 提醒产生合适B. 提出引发合适D. 提醒引发适合【答案】C【解析】“提出”是揭示提请考虑讨论、接受或采纳“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本句中专家是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用"提醒” “产生”是出现“引发”别起、触发此处用“产生” “合适”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形容词“适台”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 ,是动词此处应用"合适”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在花朵“出生”之前①_______________ 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便是其中的两种在酸性细胞环境中花青素会使花朵呈红色在中性细胞环境中它会使花朵呈紫色②_______________ 它会使花朵呈蓝色如果碱性过强花便是蓝黑色的类胡萝卜素则能使花朵呈现出橘黄色、橘红色等与此同时花瓣内各色素含量的不同会造成花色深浅的不同白色花和浅色花说明其中的花青素含量较低深紫色的牵牛花则是花青素含量较高的结果③_______________ 使得自然中的花朵多姿多彩【答案】①植物体内色素就决定了花的颜色, ②在碱性细胞环境中, ③正是各种色素的组合【解析】从后文“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便是其中的两种在酸性细胞环境中花青素会使花朵呈红色在中性细胞环境中它会使花朵呈紫色”可以推断出①处应是关于植物体内色素决定植物颜色的内容故可填入“植物体内色素就决定了花的颜色”从“在酸性细胞环境中花青素会使花朵呈红色在中性细胞环境中它会使花朵呈紫色”可知此处作者是在描述酸碱性对花青素呈现颜色的影响上文两句写了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花青素所呈现的颜色那么接下来应是在碱性环境下的情况故②处可填入“在碱性细胞环境中”结合语段内容可以看出③与下文“使得自然中的花朵多姿多彩”是文段的总结性言论而根据前文的内容可知各种色素的组合是形成自然中的花朵多姿多彩的原因故③处可填入“正是各种色素的组合”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澄卒四方学子从澄游者悉就当卒业焉A.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B.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C.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D.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答案】D【解析】(1)“先是”意思为“在此之前” 作状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C 两项“当与昭平贼功状”的意思是“吴当与黄昭平叛立功的文书” 作主语因主语较长如果和后面的成分相连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的问题故在其后断开单独成句排除B项故选D【答案】C【解析】(2)C项“文中‘礼部郎中’即其最高长官”错误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答案】C【解析】(3)C项“火你赤却构陷吴当与贼寇相勾结”错误由原文“是时参知政事朵歹总兵抚、建积年无劝因忌当屡捷功在己上又以为南人不宜总兵则构为飞语谓当与黄昭皆与寇通”可知构陷吴当与贼寇相勾结的是朵歹【答案】(4)吴澄去世后从各地前来跟随他游学的学子都跟从吴当(学习)最终完成了学业【解析】(4)从跟随游游学就趋近此处译为跟从卒业完成学业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A. “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 “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D. “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答案】C【解析】(1)C项“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说法错误此处应是作者想象家人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归帆期盼着自己的归来【答案】(2)①首联选取“落叶”“鸿雁”“北风”等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出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二字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之感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前路迷茫的愁绪作铺垫【解析】(2)本题要求赏析首联但没有限定赏析角度因此可以从诗句的特点出发依据常用的赏析角度(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全面分析从形象的角度看此联捕捉到当时富有典型性的事物选取“落叶”“鸿雁”“北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从语言的角度看用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 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之感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联运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前路迷茫的愁绪作铺垫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5.(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数字阅读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青睐?请简要概括其原因A. 近年来数字阅读快速发展不但用户数量大增而且用户所涉及的区域扩大了并涵盖了不同年龄结构的读者B. 数字阅读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商业模式有较大变化数字阅读盈利的模式将变成以会员付费为主要的变现方式C. 从材料二调研情况看预计2021、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增长的步伐放缓但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D. 以前人们对数字阅读并不看好但现在有很多人改变了这种认识数字阅读的多种场景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答案】B【解析】(1)B项“变成以会员付费为主要的变现方式”分析不当材料一中只是说“会呈现免费广告与付费会员等并存的状态”【答案】D【解析】(2)D项“数字阅读不如纸质阅读‘深’”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三中“不能简单地把数字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划等号数字阅读也可以‘深’起来”的信息可知数字阅读是可以进行深阅读的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达到因此这一判断依据不足【答案】(3)①数字阅读有着更为便利的阅读自主性②数字阅读内容资源丰富、设备携带方便③新技术不断拓展数字阅读的应用场景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④数字阅读产品与读者的兴趣精准匹配形成社交化传播生态有效满足用户需求【解析】(3)关于数字阅读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青睐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一中的“与线下阅读相比线上数字阅读有着更为便利的阅读自主性” 材料三中的“数字阅读凭借内容资源丰富、设备携带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新技术不断拓展数字阅读的应用场景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数字阅读产品以读者为中心与读者的兴趣精准匹配形成社交化传播生态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概括得出答案6.(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拓荒牛雕塑因为根植于深圳的历史文化所以成为深圳市代表性的文化地标B. 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的各类文化地标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作用C. 作为符号化呈现的城市文化地标不需要有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呈现D. 博物馆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可以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答案】D【解析】(1)A项曲解文意文章中“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或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表明“拓荒牛雕塑”成为深圳的标记不一定是“根植于深圳的历史文化” 也可能是“投射着时代风貌”“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B项“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以偏概全C项“不需要有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呈现”过于绝对故选D【答案】B【解析】(2)B项“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以偏概全第二段中“‘大意失荆州’的湖北荆州‘关公义园’里高达57.3米、耗资15亿元、号称‘全球最大关公像’的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荆州古城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脉”就是反面例子【答案】A【解析】(3)A项原因表述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荆州古城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脉”7.(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7.(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7.(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刻画和读者感受两个方面简要分析A.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B. 得知事情的全部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就放下了话筒意在表现作者欲迅速结束这段感情的迫切心情C.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D.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答案】C【解析】(1)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递进错误小说本身有虚构的成分在文中“作者”与“我”并不等同B项“表现作者欲迅速结束这段感情的迫切心情”错误D项“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于文无据故选C【答案】(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解析】(2)解答本题时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根据“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这说明她的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根据“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表现出她对母亲的关心“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可知女主人公热爱阅读热爱生活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根据“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 这表现出她的理性克制“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从她诉说不幸的遭遇可知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憎恨战争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答案】(3)①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②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解析】(3)本题要求从人物刻画和读者感受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的作用从人物角度两人因电话而相识是“电话”连接了两人通过电话中两人的对话刻画人物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可触可感在内容的表达上更为自由从读者角度看两个陌生人因为接话员的不慎而相识相爱分离情节安排很离奇再结合战争背景男女主人公在电话交流中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8.(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8.(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8.(3)小说中说刘姥姥经历过世情她的这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8.(4)小说对刘姥姥和贾母的谈话既有详细描写又有概括叙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A. 开头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贾母房里围绕在贾母周围的人和贾母当时“歪”在塌上的姿态从侧面表现了贾母在贾府的地位B. 吃晚饭的时候贾母“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 这主要是因为贾母同情刘姥姥平时吃不起鱼肉想让她尝一尝C. 刘姥姥搜寻出来的话宝玉姊妹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觉得比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作者这样写意在表现刘姥姥能说会道的特点D. 贾母把家中失火归咎于刘姥姥讲故事说到了抽柴草这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应该不会是她真实的想法【答案】A【解析】(1)B项“这主要是因为贾母同情刘姥姥平时吃不起鱼肉想让她尝一尝”有误贾母“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 主要是因为菜很多自己根本吃不完并非有意同情刘姥姥C项“意在表现刘姥姥能说会道的特点”有误这主要表现了刘姥姥善于察言观色能逗贾母、宝玉姊妹开心D项“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说法错误根据前文失火后贾母“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判断贾母即使不认为讲故事说到抽柴草就引发火情至少也认为不吉利所以选项说“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是错误的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因为它们出现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在小说中的作用基本上也不相同”有误文中有两处对板儿的描写这两处描写虽属闲笔却不可或缺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可以陪衬主要人物还能使叙述更显灵活【答案】(3)①善察言观色颇有眼光虽没见过但根据神态和周围人的表现就能一眼认出贾母在谈话的过程中能准确判断贾母和宝玉姊妹的喜好②知自己身份行为谨慎一见贾母忙上前请安贾母问话忙立身回答③懂投人所好很会说话称贾母为“老寿星” 不断恭维贾母享福并表示羡慕见贾母和宝玉姊妹喜欢听自己讲话就编故事给他们听【解析】(3)从原文第一段“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以及第二、三段的人物对话可知刘姥姥善察言观色颇有眼光虽没见过但根据神态和周围人的表现就能一眼认出贾母刘姥姥很会说话称贾母为“老寿星” 不断恭维贾母享福并表示羡慕从原文第二段“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可知刘姥姥知自己身份行为谨慎一见贾母忙上前请安贾母问话忙立身回答从原文第六段“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可知刘姥姥从谈话的过程中能准确判断贾母和宝玉姊妹的喜好懂投人所好见贾母和宝玉姊妹喜欢听自己讲话就编故事给他们听【答案】(4)①详写刘姥姥与贾母初见时的谈话及刘姥姥编的故事表现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②略写刘姥姥搜寻乡村逸事等内容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兼顾对主要人物(宝玉姊妹)和场面的描写③使行文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富于变化【解析】(4)结合小说详略得当的好处和文章内容分析从选文一、二段内容可知小说详写刘姥姥与贾母初见时的谈话以此来表现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详写刘姥姥编的故事表现刘姥姥人物的个性从第六段“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可知略写刘姥姥搜寻乡村逸事等内容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为下文讲故事作铺垫同时兼顾对主要人物(宝玉姊妹)和场面的描写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既使读者感到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又让读者可以更加容易的抓到重点使行文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富于变化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9.(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9.(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A.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诗句B. 刚刚走出食堂一曲“梁祝”绊住了我们的双脚C. 直到走出很远我还在想远方在哪里呢?D. 西边的人们看见了东方山梁上的我们也会惊喜地指点看啊那里远方……【答案】B【解析】(1)B项引号运用不当应用书名号【答案】C【解析】(2)A项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符合语境使用恰当B项层峦叠嶂形容山岭重叠符合语境使用恰当C项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此处用来形容云雾缠绕着山峰的样子与语境不符使用不当可用“若隐若现”来形容D项云蒸霞蔚像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起来一样形容繁盛艳丽符合语境使用恰当故选C【答案】(3)①句中把五颜六色的草木比作斑斓宝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二者色彩相似极其耀目给人美感③草木长在山坡上如同宝石镶嵌在山坡上二者形态相似【解析】(3)画线句“五颜六色的草木就像镶嵌在山坡上的宝石一片斑斓”中将“五颜六色的草木”比作“斑斓”的“宝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草木”是五颜六色的“宝石”是斑斓的二者色彩相似都是多彩而灿烂夺目草木长在山坡上如同宝石镶嵌在山坡上二者的形态也相似给人一种美感此处的比喻体现了事物的相似性10.根据下面房产公司与客户的通话记录整理一则公司的“事务记录” 便于体现客服的工作效果和客户跟踪情况不超过50个字——“喂您好!请问是58房产吗?我想询问一下贵公司现售房源情况”——“是的请问先生贵姓?您需要什么规格的房子?”——“我姓钱想了解一下贵公司不久前推出的经济适用房”——“好的我们公司的经济适用房有三种规格分别为35平米、55平米和70平米不知钱先生想要哪种规格的房子?”——“不好意思我现在还没法确定打算先到现场看看再说”——“好的欢迎您来看房几种规格的房子都有样板房”——“谢谢那一般什么时候过去看房比较合适?售楼处双休日也营业吗?”——“双休日和节假日我们售楼处也安排工作人员正常上班的只要是白天规定工作时间您什么时候过来都行”——“好谢谢我安排一下打算尽早过去看看到时候再跟你们电话联系吧”——“好的谢谢恭候您的光临”放下电话工作人员看了看时间 15点10分事务记录【答案】示例 15点左右有位钱先生来电咨询经济适用房和售楼处上班情况所问内容已全部告知顾客表示会再次电话联系【解析】整理事务记录需概括出时间、人物、咨询对象简要概括咨询内容与告知情况本题中的人物是“客户钱先生” 时间是“15点左右” 事件是“咨询经济适用房客服圆满地解答了问题” 结果是“钱先生愿意再次咨询或联系” 把这些主要信息综合起来即可注意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训练(12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那________在歌声中的浓浓乡愁,让人想起了黄土地、绿田畴、白沙鸥、黑耕牛。
②近日,南京市民王女士向媒体反映,称其购买的新房出现地面空鼓、钢筋外露等质量问题,在与开发商的协商中,开发商以各种理由________。
③郑州一六旬农民工婉拒别人的让座,坚持坐在地板上,他的朴实让人感动而又________。
A.缠绕推托佩服B.萦绕推托钦佩C.萦绕推脱钦佩D.缠绕推脱佩服解析:选B“缠绕”指长条形的具体物体围绕在另一物体上。
“萦绕”指环绕,事物在头脑中反复出现。
根据语境,(1)句该用“萦绕”。
“推托”指借故拒绝。
“推脱”指推卸。
根据语境,(2)句该用“推托”。
“钦佩”指敬重佩服,语意重。
“佩服”指感到可敬而心服,语意轻。
根据语境,(3)句该用“钦佩”。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区打开后安全吗?学区房是否受影响?专家就小区拆围墙系列问题各抒己见....。
B.近日一女生在北京和颐酒店遭陌生男子劫持,拽头发掐脖子,强行拖拽,路过的人却袖手旁观....,实在令人心寒。
C.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到外地打工后,家里只剩下老李和老伴两人,孤单寂寞时老李会讲一些笑话,逗得老伴开口大笑,以此来享受一下难得的天伦之乐....。
D.今天的宏觉寺共融了藏传佛教五大传承,是西宁市区独一无二....的朝佛圣地。
解析:选C“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B.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当诗人踏上故土,听到年轻的姑娘们还在弹唱古老的“断念歌”,还在跳着古典时期的舞蹈时,感到这些陈词滥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
D.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解析:选B A项,搭配不当。
“无论”表条件,和具有转折关系的第二个分句搭配不当,而且“无论”和“都”在第一个分句内部搭配不当。
C项,缺少主语。
另外“听到……舞蹈”搭配不当。
D项,句式杂糅。
要么说“《墨迹》的作者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仿建复古商业街,不仅会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也会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
②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关键是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
③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城市化进程中对文物的“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
④如果把文化底蕴深厚的旧城仅当作消灭的对象,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⑤“拆旧”与“仿古”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⑥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
A.⑤③⑥④②①B.⑤③④①⑥②C.③⑥①④⑤②D.③⑥⑤②④①解析:选B该语段中心是谈城市发展中对古文物“拆”与“建”的问题,分为两个层次。
⑤首先提出两大现象,③承接现象讲专家的担忧提醒,④①分别是专家对于“拆旧”和“仿古”的具体看法。
此为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承认重建的合理性,所以接⑥,②是解决问题,谈如何进行重建。
二、阅读能力训练(65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20分)记者: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令人伤感甚至残酷。
如今,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实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唯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
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
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先生)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录音止)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
事实上,很多老年人虽然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
有首名叫《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曾让一向并不怎么喜欢流行音乐的老年人着了迷。
有几句歌词是这样说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说来也简单,就图个团团圆圆,就图个天伦之乐,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5.陈先生的“精神赡养”一语有几层意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6分)答:参考答案:两层。
第一层,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第二层,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6.记者接连采访林女士、严女士、冯先生、张女士四人的意图是什么?(4分)答:参考答案:这样写为了说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寂寞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较理想地表现了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7.这是一则广播实录,文中的“解说词”起什么作用?(4分)答:参考答案:文中的“解说词”通过对一件事的生动描述和渲染来感染听众。
8.记者与老人的谈话始终是在一种亲和、愉快的氛围中,读完之后,你觉得在交谈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收获?(6分)答:参考答案:①选用对方熟悉的交谈方式(或语言风格),如本文就像是“拉家常”;②采取倾听的姿态,认真对待对方的谈话;③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二)拓展阅读(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20分)汪:世纪老人。
男过河人:她110岁了,她身体好。
我为什么说她身体好,不就她还摆船嘛,(笑)有时候俺们跟她讲笑话,说老奶奶可能摆到200岁。
(笑)…………汪:要是没有这船的话,你们就得绕多远啊?女过河人:要没有船就得绕十几里路,到大桥头。
汪:您这晚上要摆到几点啊?老人:摆到几点:黑了就不摆了。
男过河人:有时我们晚上做生意,回来都夜里十一二点的时候,找到她,她就去。
老人:喊。
汪:喊能听见?老人:有时有看病的,有生孩子的,下雪闪电你都得摆人家。
汪:下雪也要摆?老人:下雪也要摆。
俺都穿衣睡。
汪:睡觉的时候都不敢脱衣服?男过河人:老奶奶睡觉几乎都没脱过衣服。
(桨声——)…………解说:1960年闹饥荒,一天下午,在船上等客的老人忽然发现从河上游漂来一只木桶,桶里隐隐传来猫一样的哭声。
老人摇动双桨,赶紧划过去。
原来木桶里放着一个襁褓中的男婴。
老人收留了这个孩子,给孩子取名“水生”。
水生3岁那年,一天中午,一对中年夫妻上了船。
那女的看着水生目不转睛。
原来,这对夫妻是沿河来找自己3年前在河中“放生”的儿子的,水生就是他们的孩子。
老人含着泪给客人做了饭。
从做饭到吃饭,整个中午,老人没说一句话。
该出门了,水生抱着老人的腿,说什么也不走。
那对夫妻见这样,双双向老人跪下了。
那女人含着泪说:3年前我们养不活水生,把他送到河里放生,您老人家菩萨心肠,救了水生,也救了我们夫妻。
老人拉起那对夫妻,脸背着水生说,还是走吧。
送出门的时候,老人偷偷将那夫妻给她的100块谢恩钱塞到水生的衣兜里,算是尽了一段母子情分。
(老人家里:热油炒菜声——)盛:一直跟奶奶住一起?养女:对,跟奶奶住一起,一直住到跟婆家。
汪:从多大就跟老奶奶住一块?养女:你没听老奶奶讲,8个月(大的时候)嘛。
(老人笑)汪:老奶奶,当时你怎么……她8个月大的时候您怎么给她抱过来的?她妈妈不要她了?你给她抱过来了?老人:8个月大的时候别人送过来的。
我在摆河,他们用被子包好送过来的。
她父亲死了……养女:她说我父亲死得早,死掉了,我8个月大的时候,我母亲把我的奶给断了,上人家喂奶去了,过生活去了。
(倒水声——炒菜声——)汪:您不愿意上闺女那去啊?老人:俺不上那儿去,我就呆尚台这儿。
俺不上那儿去,俺呆俺家,俺不上她家去。
…………汪:这要是刮风下雨的,老奶奶就让人在这吃,在这住?养女:天黑了,风雨大了,过河的过不去了,她就让他们在这吃,在这住。
老人:一床睡9个人。
…………盛:秘密是什么,你觉得她为什么能长寿呢?养女:她为什么能长寿啊?我讲她一辈子心好,做好事。
无论谁来,一碗饭是不金贵的,无论谁来,吃的、喝的,哪个用到她的,没有讲不照(行)的。
她心眼好,所以她长寿。
她一天到晚搁外头摆船,空气也好,人来人去的人也多,她一天到晚开心。
虽然她有点累,她开心。
老人:我不像人家老奶奶,不能吃凉的,不能喝凉的。
俺喝大河水,长流水,我没瞧过病,我也没吃(过)药,我也没打过针,我没吊过水,医生要靠我他就吃不上饭了。
(笑) …………解说:1991年,中国华东地区连降暴雨,淠河水位疯涨,一夜之间,河西大坝轰然崩塌。
顿时,河西一片汪洋,沿河房屋全被淹没,求生的村民们纷纷涌向屋顶等待援救。
老人的土房子也被洪水吞没,但这位整整100岁的老人,却摇起小船,参加了救援队伍。
小船只能载8个人,老人就一趟一趟地把乡亲们送到河东大坝上。
(《一个人的渡口》节选)9.“老人:有时有看病的,有生孩子的,下雪闪电你都得摆人家”的含意是什么?(4分)答:参考答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要过河就得摆渡,表现了老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10.请说说“水生的故事”和“1991年抗洪的故事”的作用。
(6分)答:参考答案:“水生的故事”和“1991年百岁老人参与抗洪救灾的故事”,较理想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1.老人100岁了,还能够摆船,而且她“没瞧过病”,“也没吃(过)药”,“也没打过针”,那么,从材料看,你认为老人长寿的“秘密”是什么?(6分)答:参考答案:①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她晚上总是穿衣而睡,为的是深夜随时起来为人摆船;②心态乐观,心气平和,老人很健谈,而且笑语不断,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总是看得很开;③勤劳能干,自立自强,不仅天天为人摆船,而且自己的生活自己照料。
(言之有理即可)12.这是一则广播实录,文中的“解说词”起什么作用?(4分)答:参考答案:文中的“解说词”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生动描述和对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