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建国以来,还出版了马非百的《秦集史》、林剑鸣的《秦史稿》、陈直的《汉史初探》、何兹全的《秦汉史略》、杨翼骧的《秦汉史纲》,都是关于秦汉史的综合性专著。
范文澜、郭沫若等所著中国通史,也都有秦汉史的部分。
近年来史学界着重讨论的问题,有社会性质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除社会性质问题外,其余问题上文已分别论述。
社会性质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现在这里作一简要说明。
关于秦汉社会的性质,主要有封建社会说、奴隶社会说。
侯外庐是秦汉封建说的代表。
五十年代初,他撰著的《汉代社会史绪论》①是研究汉代社会性质的代表作。
这本书是在他所著《汉代社会新论》的基础上写成的,保留了原稿中汉代生产手段的社会性质、汉代劳动力的社会性质、汉代社会编制的特征等部分,但作了重要修改和补充,此外还增加了士大夫和思想的总倾向部分,对汉代社会性质作了全面的论述。
书中明确指出,中国封建制萌芽于商鞅变法,形成于秦的统一,而集其大成者为汉武帝的“法度”。
后来,他在《论中国封建制形成及其经典化》①一文中,对秦汉社会性质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
文章强调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应该从固定形式的法典来着手分析”。
关于秦汉封建制的形成及其特点,文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汉代关于“食货”的定义,是这种结合的法典化。
与“食货”紧密相关的是“租调”,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剥削形态。
租调制的法律化起源于秦汉,并在汉代取得了更固定的形式。
(2)秦汉土地所有制的支配形式是土地国有制,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在秦始皇时,已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的法律规定。
在汉代,握有土地占有权的是封建贵族与豪强地主,他们的土地占有权在法律上是受限制的。
(3)秦汉的直接生产者主要是作为编户齐民的小农,奴婢仅是残余。
秦时土断人户,缘人居土的郡县制的推广,意味着小农经济逐渐形成,而秦汉社会的领民户口制的确立,更意味着农民对领主的封建隶属,汉代的“户律”即为此种封建隶属关系更进一步的法典化。
秦汉史

秦汉史大体上说,本世纪之前的秦汉史研究经历三个阶段,即记录本朝历史的秦汉时期,以注解史书为特点的两晋隋唐时期,以考据辨伪辑佚为特点的宋元明清时期;其成就相应体现为提供了秦汉时期的基本资料,并作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从而为本世纪秦汉史研究工作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一、1949年之前的秦汉史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学者承续清代朴学传统,注重秦汉文献的整理。
代表人物是王先谦。
他撰集的《汉书补注》,集历代67家的考订要义,是为研究西汉历史和《汉书》的基本着作。
此外,王氏与其门生还着有《后汉书集解》,在学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唯物史观也成为研究秦汉历史的一个重要理论。
对这一历史时段的宏观探讨和规律性认识顺理成章地成为推进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
在1929年至1937年开展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秦汉社会性质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秦汉史研究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政治法律制度和学术流变方面。
程树德《汉律考》(1919年自刊)和《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沈家本《汉律摭遗》、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重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钱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7卷,1930年)和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等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着作。
具体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为通贯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本世纪40年代,两部具有学术深度并对后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秦汉通史着作相继问世。
1946年由重庆大呼出版公司出版的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是国内第一部秦汉通史。
次年,开明书店出版吕思勉《秦汉史》。
总起来说,本世纪上半叶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成就是研究者自觉运用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西方新的史学理论方法探讨历史,完成了对旧史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当代秦汉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1949年至1966年的秦汉史研究这一时期,秦汉史研究主要围绕秦汉社会性质、秦汉经济和秦汉时期的阶级斗争等课题展开。
近代时期关于秦汉史的研究

近代时期关于秦汉史的研究秦汉史的研究,可以说从汉初就开始了。
陆贾的《楚汉春秋》、贾谊的《新书·过秦》,是这方面有名的著作。
此后,司马迁、班固、范晔的书,裴骃、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李贤的书,都是研究秦汉史的巨著。
这些书,是以叙述的形式或注释的形式出现的。
在它们之后,还有不少这样的著作。
到了近代,秦汉史的研究要比以前兴盛。
有的研究,是就历史的进程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研究,是就残阙、隐晦的资料发掘出具体的历史面貌。
这都是以前研究工作中很少见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西方考据方法的输入,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不同性质的作用。
王国维、顾颉刚、吕思勉、劳榦王国维、顾颉刚、吕思勉和劳榦是近代从不同角度研究秦汉史而有显著成就的史学家。
王国维重视考古新发现的材料,并把它同文献材料相结合,在秦汉史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还在20 世纪初,当敦煌汉简发现后,即引起他的注意,认为汉代简牍材料对于西北史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所著《流沙坠简》①等著作,对于汉代简牍和西北史地研究,均有开创之功。
王国维对秦汉制度的考证方面,发表了一些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
其中如《汉魏博士考》②,是通过对博士制度考证来研究汉代经学演变的文章。
文章不仅对汉代经学博士、博士人名、博士职掌及博士弟子等,作了全面的考证,而且论证了汉代经今古文学的“代谢”及其“枢纽”之所在。
《秦郡考》③和《汉郡考》④,对《汉书·地理志》前后自相矛盾和后人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对匈奴史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所撰《鬼方昆夷ǎ狁考》⑤,是近代国内第一篇研究匈奴族源的名作。
文中把钟鼎彝器铭文与古书记载互相释证,认为商周间的鬼方、昆夷、獯鬻,西周末的ǎ狁,入春秋后的戎、狄,战国以降的胡,皆与匈奴是一个系统,为同族异名。
匈奴的先祖鬼方等,原来活动地区达于黄河岸边,后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其活动地区逐渐向北退至长城以北。
自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提出匈奴先祖乃“夏后之苗裔”说后,学者多相信此说。
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读新版林剑鸣著《秦汉史》

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读新版林剑鸣著《秦汉史》第24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vo1.24No.22004年3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Mar.2004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读新版林剑呜着《秦汉史》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091)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断代史系列"终于出齐.这一系列包括:王玉哲着《中华远古史》,胡厚宣,胡振宇着《殷商史》,杨宽着《西周史》,顾德融,朱顺龙着《春秋史》,杨宽着《战国史》,林剑鸣着《秦汉史》,王仲荦着《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着《隋唐五代史》,陈振着《宋史》,李锡厚,白滨着《辽金西夏史》,周良霄,顾菊英着《元史》,南炳文,汤纲着《明史》,李治亭主编《清史》.完整的"中国断代史系列"的推出,对于中国史研究者无疑是一个喜讯.这一系列13种断代史研究专着中,林剑鸣着《秦汉史》是完成较早的一种,曾经产生比较好的学术影响.2003年4月新版林剑鸣着《秦汉史》则又改善了装帧,精选了图版,可以说面貌一新.比如新近出土的秦石铠甲图片的采用,即体现出编者对新的历史文化信息的特别关注.在林剑鸣教授结束学术生涯6年之后这部新版《秦汉史》面世,可以看作对林剑鸣教授的最好的纪念.秦汉史研究专家,法律出版社原总编辑林剑鸣教授曾经在西北政法学院,西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曾任西北大学秦汉史研究室主任,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曾经赴日本关西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等学府研究,讲学,任客员教授.曾先后担任《中国文化史大辞典?秦汉卷》主编, 《中国法制史?秦汉卷》主编,《中国经济史?秦汉卷》主编. 林剑鸣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秦史研究,所着《秦史稿》及有关一系列论文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意义,曾经产生了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关于简牍研究,关于秦汉考古与文物研究,关于中国法制史研究,林剑鸣教授也都有学术水准相当高的论着发表.林剑鸣教授学术生涯近4o年间,出版学术着作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有:《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3年);《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85年);《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台湾谷风出版社1987年);《秦汉社会文明》(合着)(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台湾谷风出版社1990年,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秦汉简史》(合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年);《吕不韦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新编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秦汉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以及《试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西北大学》1978年2期);《论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人文杂志》1982年5期);《秦代官爵制度变化的奥秘》(《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产生的两条途径》(《历史研究》1984年4期);《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2期);《西汉时代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2期);《秦王朝统一后的社会各阶级》(《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2期);(西汉戊己校尉考)(《历史研究》1990年2期);(秦汉政治生活中的神秘主义)(《历史研究)1991年4期)等.可以看到,秦汉史研究,是林剑鸣教授学术工作的主攻方向,也是他学术收获最为丰富的研究领域.林剑鸣教授突出的学术贡献之一,是在秦汉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方面多有成就.他曾经发表《我的两部(秦汉史)》(《深圳特区报)1994年7月9日)一文,介绍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学术心得.他的《"考察之功"与"独断之学"》(《光明日报)1992年2月26日)一文,也曾经申明了自己注重综合之功,坚持宏观视角的学术倾向.林剑鸣教授很早就曾经参与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古代史》的编撰,负责秦汉史部分.《秦史稿》的着成,也体现出对历史总体进行科学观察,对历史规律进行认真探索的能力.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秦汉史》第一章"绪论"中"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秦汉史基本史料介绍","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等节,以及最后的"结束语"中"主旋律与变调","中外文明的碰撞","挑战和进步"等节,都表现出作者长于进行综合工作的学术特点.比如这部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者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专制制度的形成和文化思想的统一","文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结论是大体允当的.尽管今天的许多研究者可能已经不再完全赞同用"封建"的说法概括中国古代的社会特征,但是考虑到作者着书年代的学术背景,这样的表述是可以理解的.对一个历史阶段进行断代史的总体的描述,需要把握基本的历史线索,主要的历史事件,突出的历史特征.总结整个历史过程,也要有适当处理详略,重轻,主次诸问题的考虑.林剑鸣着《秦汉史》在这一方面的成功,是得到学界大多数研究者的赞赏的.至于重视新出考古资料的利用,也是林着《秦汉史》超过许多同类专着的地方.收稿日期:2003—12—28作者简介:王子令(1950一)男,河北武安人,教授,博导,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秦汉史.。
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三、基本史料
1.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 书》及其注解。
• 宋裴骃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三十卷 •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集历代67家的
考订要义,是为研究西汉历史和《汉书》 的基本著作)他和他的门人写的《后汉 书集解》
三、基本史料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3.秦汉政治制度 • 80年代以前,秦汉封建专制主义是研究的重点。
程树德《汉律考》(1919年自刊)、沈家本 《汉律摭遗》、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重 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钱穆《刘向刘歆 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7卷,1930年) 和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商务印书馆 1935年)等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著作。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6.其他。秦汉史学、经学诸子、科学技 术、周边民族、中外关系等等也是研究 方向。
总而言之,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1) 秦汉出土文献的整理和利用。(2)思想 文化史。 (3)地域史。 (4)研究不要局限秦汉史。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思想文化。王子今《秦汉区域思想文化研究》 四川1998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则 对以往较少注意的汉代下层社会观念进行了尝 试性整合。
一、秦汉史的特点和地位
• 2.中国社会基本结构模式在此时奠定。 例如政治体制、土地制度、社会类型等 都为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3.基本思想文化特质在此时奠定。如教 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
• 4.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时期。
二、秦汉史研究的难易
1.三不易:史料少、文字难、研究者多; 2.三有利:新时代:研究角度可以有很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学术思想史的研究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建国以来,学术思想史的研究相当发达,多学科的历史,如天文学史、数学史、农学史、化学史、建筑学史、美术史、文学史以及一些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历史都有了专书,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思想史和史学史的成就比较显著。
思想史关于秦汉思想史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是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
这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撰著的第一部秦汉思想史专著。
作者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是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着重于综合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把思想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研究。
同过去的思想史、哲学史著作相比较,本书有以下特点:(1)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两汉时期思想发展的历程,其中包括两汉的正宗思想与异端思想的对立斗争,正宗思想的神学性质,经今古文学斗争的哲学实质,以及豪门大族汉末清议的意义及其向魏晋清议的转向等。
指出思想史的这种斗争,可以从地主阶级中身份性地主与非身份性地主,即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他们之间存在着差距(矛盾)中找寻原因。
庶族地主往往有与劳动人民利益相关联的一面,使他们的思想有所区别于豪族地主。
(2)论述了封建经济、封建政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书中从汉法度的森严中探讨正宗思想的经济政治基础,论述《白虎通德论》统一今文学异议的学术意义与政治意义,从汉末经师的通融古今,不搞师法,探索了其所由产生的经济政治原因。
指出封建思想之定于一尊,其根据就在于专制帝王的土地所有制。
最高皇权就是最高族权。
正宗思想的神学性质,三纲与神学的联系,表明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四大绳索的互相结合。
(3)强调以法典作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志。
认为法典全面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社会各阶级的地位作了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虎通德论》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法典的作用①。
《中国思想通史》的出版,对秦汉思想史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八十年代,出版了一批有关秦汉思想史的专著。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秦汉),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
全书五十八万字,把秦汉哲学发展分三个阶段叙述。
秦汉中国与罗马帝国比较研究综论

① 秦于公元前 2 2 1 年 统一 中国, 而罗 马在 公元前 2 0 0年左右 统一 了地 中海 。两大古典政治体都 自居世界之 中心 ,
视周边 民族为“ 野蛮人” 。
② 这段伪史 迫使 余英时 、 葛剑雄 、 邢义 田等学 者站出来澄清历史真相 。Y i n g s h i Y u , “ A N o t e o n H. H. D u b s , A R o m a n
T a n g d u J o u r n a l
S e p. 2 01 7 Vo 1 . 33 No. 5
第3 3卷第 5期
【 历 史文化研 究 】
秦 汉 中 国与 罗 马 帝 国 比较 研 究 综 论
张 朝 阳
( 上 海 交通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上海 摘
一
作者 简介 : 张朝 阳 , 男, 陕西 西安人 , 上 海 交通 大学人 文 学院历 史 系副教授 , 史 学博 士 , 主要 从 事秦 汉 史 、 中西历 史 文化 比较研 究。 秦 汉王 朝 与罗 马帝 国大 体上 同时兴起 于 亚欧 大 陆的两 端 , 分别 统一 了各 自所 代表 的 区域文 明 , 拥 有 地球 1 / 4的人 口( 五六 千 万人 ) , 占据 四五百 万 平方公 里 的领 土 , 对后世 产 生过 极其 深 远 的影 响①。这 两 大 古 国的相 似 与差异 激 发 了当代 好古 之 士 的无 穷 想 象 。虽然 两 国基 本 上 没 有 直接 接 触 , 但 在各 种 民间 论 坛上 , 常 见到 罗马 军 团大 战秦 兵汉 骑 的幻想 。更 有 甚者 , 个 别 中外 人 士 还 联手 建 构 了一段 浪 漫 伪史 ,
秦汉罗马话题在沉寂近20年后又出现在艾森斯塔德shmueleisentadt19232010的代表作011如全球史思潮的代表作全球通史斯塔夫里亚诺斯就以新大陆被欧洲人发现为标志把世界历史划分为前后两大段强调人类历史就是由各自独立发展的文明走向欧美主导的现代体系的演进历程2 0 1ຫໍສະໝຸດ 7年 9月 唐 都 学 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美)张春树X一,时间,领域,方法漫长的秦汉历史是由秦(公元前221- 207年),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公元25- 220年)和新(公元9- 23年)三个朝代构成的,还包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即公元前206年秦朝的灭亡到公元前202年汉朝的兴起.一般来说,我们把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作为秦汉时期①.东周(公元前770- 221年)之后的秦汉,是中国封建帝国历史(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的第一个阶段.东周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从政治经济制度到军事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中国由分封制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帝国,这标志着古典中国,或者说上古中国的结束,封建帝国的崛起②.本文拟对1970年以来西方学术界的秦汉史研究作一概述,着重谈三个方面: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最新动态.限于篇幅,仅就主要观点略作述评,而不拘泥于具体细节③.二,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览自1970年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秦汉史的研究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长足的发展,本文仅就这些成就做一概览.为叙述方便,我们将其分为七个方面,每一方面列举一些代表性成果,以便后文评述之用.1,秦汉帝国的起源马克爱德华刘易斯:《早期中国的暴力制裁》奥伯尼,纽约, 1990年.2,政治和法律结构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和纽约, 1980年.3,社会和经济状况瞿同祖:《汉代的社会结构》西雅图, 1972年.许焯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农业经济的形成》西雅图,1980年.4,思想和宗教卜德:《古代中国的节日》普林斯顿, 1977年.鲁惟一:《中国人的生死观:汉代(前202-公元220)的信仰,神话和理性》伦敦, 1982年.5,考古,艺术和区域文明毕梅雪:《汉代中国》瑞士, 1982年.斯蒂文 P 塞奇:《古代四川和中国的统一》奥伯尼,纽约, 1992年.洪武(音):《武梁祠:早期中国石刻画像的艺术观》斯坦福, 1989年.6,疆土的拓展与帝国的扩张雷夫德克雷斯皮尼:《北部边疆:后汉帝国的政策和策略》堪培拉,澳大利亚1984年.张春树:《中国汉朝的边疆及其拓展》安阿伯, 1994年.7,秦汉史籍的翻译约翰梅杰译:《汉初思想界的天地观念:〈淮南子〉的第三,四,五章》奥伯尼,纽约, 1993年. 蒂莫特斯波科拉译:《〈新论〉及桓谭的其它作品》安阿伯, 1975年.戴维克内克特格斯译:《〈文选〉卷一:〈两都赋〉》普林斯顿, 1982年.肯尼思 J D 沃斯基译:《古代中国的医,巫和术士:方士传》纽约, 1983年.何四维:《秦法律残简: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发现的公元前3世纪的秦法律和行政规定的译注》雷登, 1985年.何四维:《中国在中亚:公元前125-公元23年的早期阶段》雷登, 1979年.李学勤著,张光直译:《东周和秦代文明》纽黑文, 1982年.新近发现的资料和考古材料为研究秦汉帝国的起源和建立提供了新的启示,同时,传统的史料经过用新的分析比较法也得到了重新解释(李学勤和张光直, 1985)④.就政治和法律结构而言,对秦王朝体制的自然和历史根源的重新解释可以对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卜德和王毓铨的著述有所补充⑤.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在政治,法律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可以看作是向君主专制的过渡,作为上帝在人间的偶像,君主拥有单一的,无可置疑的绝对权威.公共秩序的重建是围绕着君主进行的,它突出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组合以及全体社会成员都可加入军队(刘易斯, 1990)⑥.通过对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的秦代法律文书的翻译和分析,何四维对秦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做了重要阐述⑦.另外,这些新发掘的秦律也使汉代法律体系中许多有争议的观点和技术性细节得到了确认⑧.1980年,毕汉斯对汉代的行政组织也做了系统的研究.这一阶段看来是一个建立在新材料和新的突破性研究基础之上对整个秦汉时期政法结构做更深入研究的准备时期⑨.东周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特点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反映.因此,深入研究秦汉的社会和经济就成为理解中华帝国最根本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起源和构成的首要问题.瞿同祖于1972年出版的专著可以说是第一部从血亲关系,婚姻,妇女地位,社会阶层和豪门势家诸方面系统分析秦汉社会结构的著作bk.许焯云在1980年出版的著作里对秦汉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其结构模式进行了综合的,精细的研究,着重阐述了中华帝国社会发展和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借鉴了现代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和分析技术,因而在研究方法方面极具特点bl.近年来新发现的资料,艺术品及考古材料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中国人的思想和宗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这些新材料,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宗教,如教义,礼拜仪式和信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bm.同时,经过对原有史料的审核,我们对有关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一些传统主题也有了新的看法bn.部分新看法已经体现在对那些重要的历史,文学,哲学著作的译本所做的学术水平很高的注释之中bo.根据这些新的资料和考古发现,学者们对汉代早期(公元前202- 90年)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也做了新的探索bp.近几十年来丰富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汉的区域文明,艺术,科学和技术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领域,大量的中文专著和新成果的翻译向西方学者展示了一个令人激动的秦汉史研究的新天地bq.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查了大量的区域文化及秦汉时期"中心——周边"的政治经济关系(塞奇, 1992)br.另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方面是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文化,思想,艺术和社会政治领域(毕梅雪,洪武, 1989年)bs.秦汉史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中华帝国的军事拓展,扩张,以及这种扩张如何导致帝国的领土边疆,文化边界和世界秩序观念的形成.近来学术界已在研究汉人扩张的历史渊源,思想基础和军事进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bt.一些最早和最重要的中文史籍已被译成英文,并用新的理论进行了分析ck.我们简略回顾了西方学术界在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已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在此的回顾是不全面的,但从大的范围来看,我们所列举的著述无论在方法,翻译,理解,还是对新材料的大胆而灵巧的运用方面都极具创见,对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这些成就仍不能与中文和日文的研究成果相媲美.但是,二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国秦汉史的研究仍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并拓宽了研究方法和手段.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中国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20年,西方学术界对秦汉史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突破性的进展.注释:①漫长的汉代还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汉:(或西汉)公元前202至公元8年;后汉:(或东汉)公元25至220年,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请参见张春树发表于《美国历史评论》V o l. 94,N o. 2的文章第501页.②详细论述请参见张春树著:《中国的成长:中国前现代史的几个主要论题》(英格利伍德,克利夫斯,新泽西, 1975)第3- 12页:《中国历史的分期》.③有关中国和日本学者对秦汉史研究的概述请参见张春树《八十年来汉简的发展与研究》,载于《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 1989)第417- 440页.《秦汉史与秦汉简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于《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 1992)第173-177页.有关1971年前秦汉史研究的西文书目参见张春树的《前现代的中国:文献介绍》(安阿伯, 1971)第91- 98页.也请参见许焯云的《早期中国研究的文献注释》(台北, 1982)第52- 57页,杨联皗的《汉学研究及评论》(台北, 1982).所有概述性的著作都没有包括在本文的范围内,我们不想在如此短的一篇文章中列举或涵盖秦汉史研究的所有主要论著,读者可参阅约翰 K 费尔本克的《中国:新的历史》(坎布里奇,麻省, 1992)第446- 447页.④张春树已对李学勤的书作过评论,见《美国历史评论》V o l. 94,N o. 2,第500- 501页.⑤参见卜德:《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从李斯的一生研究秦朝》(雷登, 1938;香港, 1967年再版),王毓铨:《前汉中央政府略述》,载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V o l.ˇ(1949)第132- 187页.⑥对刘易斯该书的评论,参见张春树发表于《亚洲研究杂志》V o l. 49,N o. 4(1990. 11)的文章,第905- 906页.⑦另参见罗比 D S 杰特斯的《对秦律的一些注释:何四维译秦律残简的略述》,载于《早期中国》11- 12(1985-1987)第243- 275页;卡瑞那 C D 米克罗德和杰斯特的《秦律的形式:〈封诊式〉译注》,载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V o1.41,N o. 1(1981. 6)第111- 168页;J K 克罗的《对秦汉法律的注释》,载于W.L.埃德马和E 泽克所编的《秦汉中国的思想和法律:题献给何四维先生八十华诞的文集》(雷登, 1990)第63- 78页.⑧有关汉代法律请参见何四维翻译的《汉律残简》(雷登, 1955).J K 克罗的《汉律注释》,载于《通报》V o l.L I,N o. 2 3(1964)第125- 139页.⑨有关后汉时期参见B J 曼斯维尔特贝克的《汉代的灭亡》,载于《剑桥中国史》第一卷:《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220) (剑桥,伦敦, 1986)第317- 376页;雷夫德克雷斯皮尼的《东汉抗议的预兆:襄楷呈给桓帝的奏议》(堪培拉,澳大利亚, 1976),有关专制的政治思想方面请参见胡平悌(音)的《中国的国家政权:独裁主义的根源的探讨》,提交欧文"社会历史和理论研讨会"的论文, 1988. 4.第16- 44页;本杰明 E 沃拉克的《早期中华帝国的废黜及随后的处理》,载于《亚洲历史杂志》V o l. 21,N o. 2(1987)第48- 67页;凯瑞 T 格斯昌的《中国专制主义的再认识:秦及早期汉帝国的君主制和对它的批评》,(博士论文,密歇根大学,安阿伯, 1983).bk对瞿同祖该书的评述,请见张春树《汉代的中国家庭》载于《早期中国》V o l. 2(1975)第65- 70页.bl有关秦汉的经济和社会,请参见张春树的《汉代中国的边疆与帝国》(安阿伯, 1994,第一章). bm除了以上所列"思想与宗教"部分的著作,还可参见安尼拜瑞欧的《中国的神话简介》(巴尔的摩, 1993);戴密微的《汉至隋的哲学与宗教》(《剑桥中国史第一卷第808- 845页).杜敬轲的《汉代谶语讳书的历史概论》(博士论文,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1966);E 泽克的《汉代的佛教与西方宗教》载于《秦汉中国的思想与法律》第158- 182页;以及博尔茨对该文的评述,见《远东》杂志35:1 2(1992)第212- 215页.bn卜德, 1977;罗伯特克雷默《儒家各派的发展》(《剑桥中国史》第一卷第747- 765页);保尔J 林的《老子的〈道德经〉和王弼注释的翻译》(安阿伯, 1977);米歇尔 K 巴尼特《汉代哲学家扬雄:纷乱年代对统一的呼吁》(博士论文,乔治城大学, 1983);安尼 E 本克的《无名者的论说》(博士论文,密歇根大学,安阿伯, 1986).bo参见约翰 S 梅杰,蒂莫特斯波科拉,戴维克内克特格斯和肯尼思沃斯基的有关译著.毫无疑问,他们的译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使得研究中国问题的汉语不太精通的学生以及其它领域的学者有可能了解中国最伟大的著作.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及的译作只是所有重要译作中极少的一部分.bp见张春树《汉代的边疆与帝国》第一章.bq特别请参见李学勤和张光直1985年的著述,王仲殊和张光直1982年的著述.巴瑞 B 贝克利的《楚史研究的最近进展》载于《早期中国》11- 12(1985- 1987)第371- 379页.br斯蒂文塞奇的书可参阅张春树发表在《亚洲研究杂志》V o l. 53,N o. 3(1994. 8)上的评述.bs另请参见肯尼思沃斯基的《对一或二的赞歌:早期中国的音乐及艺术观》(安阿伯, 1982);马丁 J 鲍尔斯《早期中国的艺术及其在政治方面的表达》(纽黑文, 1991);鲁惟一《通向天堂之路》(伦敦, 1973);埃德蒙卡彭和威廉麦克奎蒂的《疲惫的王子》(伦敦, 1973);普拉兹蒂塞斯蒂文1982年著述的英译请见杰妮特西里格曼的译本《汉朝》(纽约, 1992);张春树发表于《美国历史评论》V o l. 98,N o. 3(1993. 6)上的文章评论了鲍尔斯的书,并对西方学术界近年来在中国艺术史研究方面几个重要的方法问题做了评价.bt请见张春树1994年的著述,雷夫德克雷斯皮尔1984年的著述,以及潘特里斯 E 蒂罗斯的《班固,匈奴与〈汉书〉94》(博士论文,密歇根大学,安阿伯, 1988);更广泛的内容请参见阿瑟威尔德伦的《中国的长城:从历史到神话》(剑桥,英国, 1990);托马斯 J 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坎布里奇,麻省, 1989);小弗兰克 A 凯尔曼和约翰K 费尔巴克编辑的《中国人的战争方式》(坎布里奇,麻省, 1974).ck见何四维1979年的论著及张春树的《汉代前期与匈奴间的战争与和平》(安阿伯, 1979);E 蒂罗斯的《对一个时代的确切指南:班固和〈汉书〉第94卷中的羌族》.《早期中国》9- 16(1983- 1985)第184- 203页.李俊清解亚红节译自《中国史学》(日本中国史学会编)第4卷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