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第八章社会保障水平●第九章社会救助●第十章社会保险●第十一章社会福利绪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德国(陈良瑾,1990):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贝弗里奇,1942):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日本(陈良瑾,1990):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香港:●——(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澳门:●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8addad9700abb68a982fbd0.png)
“第二代福利”思想
3、第二代福利应该能够适应英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改 变,工作和照料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而且退休生 活将构成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福利制 度必须使这种家庭生活变化趋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来替代恐惧感。 4、现代社会福利应该增强人们的社区感和使命感, 现代福利社会所依靠的不是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 府,而是提供就业和教育、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 府。第二代福利不应该通过高高在上的政府来发号施 令,而应该鼓励地方决策和革新措施,鼓励公共和私 人开展合作。
新剑桥学派
二战后流行于英国的凯恩斯主义的两个分支之一, 以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为依据,出发点解决社会 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 代 表人物:罗宾逊等 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社会分配的均等化 实行高额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人员等进行培训 对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 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新自由主义
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派别 兴起于20世纪60-70 年代,兴盛于80年代 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社会保障事业,强调国民个人的自 助精神,并认为每个国民都需要确立自我保障意识, 家庭也要对其成员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社会保 障制度的改革就是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推动 政府削减社会保障事业并将其转归民间组织来管理和 经营;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并由补充保险等其他手段来 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和投资越来越向私营部门 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最低工资制度方面的 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最 低工资水平应该相当于雇佣工人的平均工 资,或者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 生活资料的工资;第二,各国的最低工资 水平应该是不同的;第三,最低工资水平 有越来越降低的趋势,对于这一点,他们 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最低工资的实际情况 做出的一种判断。
护私人产权。但是,斯密反对国家干预并不是绝对的。他 认为对“危害社会的安宁”的自由,任何政府都要予以 “法律的约束”,国家干涉是必不可少的。 主张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扮演“守夜人”角色 的自由市场经济。 国家的职能“首先在于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 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第二“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 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欺辱与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 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 关和公共工程”。 反对《济贫法》,反对社会救助。
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 的两个主要内容。
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 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他们主张 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所得税 和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 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 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 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社会保障学
行政管理管专业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2011年10月15日
Hale Waihona Puke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年出版。 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市场机制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
第五章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的认识
1.概述 概述 代表人物:施穆勒、 代表人物: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认识: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是公务机关。 认识: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是公务机关。在进步 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 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 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 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理应有国 家实现。 家实现。 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 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 来调整劳资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 来调整劳资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 救济法等, 救济法等,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 据。
(二)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庇古的认识 庇古的认识 ①以边际效应价值论为基础,将福利分为两类: 以边际效应价值论为基础,将福利分为两类: 广义的福利——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产生的满足,涉及到 广义的福利 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产生的满足, 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产生的满足 “自由”、“家庭幸福”、“精神愉快”、“友谊”、 自由” 家庭幸福” 精神愉快” 友谊” “正义”等内容,但这些是难以计算的。 正义”等内容,但这些是难以计算的。 狭义的福利——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学所 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狭义的福利 经济福利 要研究的就是这部分福利。 要研究的就是这部分福利。这部分福利虽然只是总福利的 一部分,但却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部分,但却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社会状况。 社会状况。
第三讲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2

• 4、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 伤残的后顾之忧。
• 5、保障的覆盖面大,几乎包容了社会 全体成员。
• 6、完全社会统筹。无个人账户互济互 助,共担风险。
1. 罗斯福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 全面建立
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在签署《社 会保障法》时声明:“我们美国计划的 主要目标之一,是保障我国男女老少免 受生活中的某些不测风云和兴衰变化的 影响,今天,持续多年的这一愿望得以 实现。”
• 2.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由英国工党首先倡导建立。
1942年11月贝弗里奇提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 的报告,工党艾德礼政府在1946―1948年提出并 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立法,包括《社会保险 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 《住房法》、《国民救济法》及《家庭补助法》 等。这些法律以及其他措施构筑了现代英国福利
我国四种主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区别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对象
工薪劳动者
生活在社会基本 水平以下的贫困 地区和居民
社会成员各类 残疾人生活无 保障人员
军属烈属、 复员专业军 人、伤残军 人
方式 通过法律强
制实施
政府实施
政府实施 政府实施
内容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城镇最低生 活保障
• 瑞典:居住权→高水平+普通型; “三高”:高
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特点:
–第一,保障项目齐全,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
–第二,高税收维持高福利,保障基金主要来自于 国家税收;
–第三,无所不包的社会福利;被评为“从摇篮到 坟墓”的保障制度 ;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一)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一)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名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一、导论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
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是西万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T.Beveridge)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深险计划去解决。
他认为,英国社会政策应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
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 中央财政安排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从 2003年的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4亿元。 农村医疗救助支出从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 2007年的13.2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还 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支持农村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1、庇古:《福利经济学》 2、帕累托:帕累托最优 3、阿马蒂亚·森: 《集体选择》 《以自由看待发展》 《贫困与饥荒》 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
国际上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
系数大于0.6为贫困, 系数在0.5和0.6之间为温饱, 系数在0.4和0.5之间为小康, 系数在0.2和0.4之间为富裕, 系数在0.2以下为最富有。
中国恩格尔系数的有关数据
北京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渐下降趋势。 从1978年到2006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恩 格尔系数由58.7%下降到30.8%,下降了 27.9个百分点。 中国农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 降到2006年的43.02%下降3%。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 1922 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 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 等于1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 介于0 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 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 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借他山之石攻我国之玉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贝弗里奇报告、新自由主义相关理论思想的介绍,探讨了各理论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借鉴意义。
正文一、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建立、发展乃至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政治、文化、战争、经济等。
而各个因素又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板块,交互作用,共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近代西方国家,因而对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便无可厚非的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环节。
例如社会保障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思想(见表1):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19世纪起源于德国的历史学派,20世纪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以及二战时期的贝弗里奇报告,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都无不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学习,以及借鉴各理论对不同国家的主要影响,可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正所谓“借他山之石,攻我国之玉”。
表1: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二、理论介绍(一)亚当•斯密的思想17世纪英国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而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极力否定社会救济作用的思想。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认为市场分配的结果就是最合理的。
英国1601年颁布的旧《济贫法》是世界首次出现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斯密则认为旧《济贫法》严重阻碍了居民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者对就业的自由选择权。
可以说,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相关主张,阻碍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新历史学派19世纪初期,历史学派起源于德国。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旧历史学派的先驱,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70年代,旧历史学派逐渐演变为新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1德国经济学家用“国家经济学”对抗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用旨在保护和发展德国民族经济的保护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对抗英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
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倡导国家实施社会保险,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主张,如:国家的职能包含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问题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自上而下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俾斯麦政府接受了新历史学派的相关理论主张,用立法的形式,由国家提供社会保障,真正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初级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三)福利经济学20世纪初,旧福利经济学形成与英国,以“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为代表,后来在美国、瑞典、法国等得到传播。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包括如:(1)经济思想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出自自利动机追求利润和效用最大化时,整个经济将是有效的。
(2)社会福利思想庇古受英国改良主义经济学家霍布森“最大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福利”,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干预应包括分配领域和生产领域,认为国家不仅可通过赋税消除财富不均,实行免费医疗,老年抚恤金,比较充分的失业救济等“合理的健全的社会政策”,而且还应当对一些企业进行直接管制,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起来,使“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实现。
(3)哲学思想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被认为是庇古旧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在英国,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出现了折中、调和的趋势。
一方面,以功利主义原则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另一方面,主张采取国家干预政策,以调和劳资矛盾。
庇古将社会福利划分为广义的福利,和狭义的经济福利,认为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是两个对等的概念,并首次将社会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即国民收入极大化;收入均等化。
20世纪30年代,英美经济学家对旧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发展,萨缪尔森提出既要效率又要平等,过度平等和过度不平等均是不理想的。
奥肯提出“奥肯漏桶”定律,认为应该在平等中注入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人道。
福利经济学开始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思考。
(四)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严重、持久、影响广泛的经济危机,造成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缺乏摆脱危机的有效对策。
英国著名经济学巨匠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著作被誉为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
凯恩斯学说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思想包括: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三大心理规律、投资乘数理论等。
并提出了以反危机为核心的相关政策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借此实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水平;提倡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引诱投资,提高物价,降低工人实际工资,从而增加利润,促使资本家雇用更多工人,实现充分就业;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及相关措施从生产角度出发,属于有限再分配,不否认市场的作用,主张政府有限的干预。
凯恩斯主义与同时期的罗斯福“新政”处于同一时期,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学习凯恩斯主义时,应结合同时期的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比较,见表2。
表2: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五)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
瑞典学派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是瑞典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瑞典与美国同样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受民族特质、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两国建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
地处北欧的单一民族国家瑞典,是世界公认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整的福利国家的典型。
英国是“福利国家”的创始者,而瑞典则后来居上,以其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高保障水平,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第三条道路的楷模”。
瑞典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1)依靠政府的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2)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指利用累进所得税以及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级、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从而实现收入的平等。
瑞典学派的贡献体现为:在理论上为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充分应用,使瑞典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普享型社会保障制度。
在瑞典学派涉及的众多理论中,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瑞典形成福利国家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学习瑞典学派的相关理论时,要注意瑞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见表3。
表3: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的比较(六)贝弗里奇报告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用战后建立实行全面社会保障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允诺来鼓舞人民的斗志。
1942年,政府委托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威廉.贝弗里奇发表了题为《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的报告,即通常所说的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确定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对其他西欧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则2:(1)“最低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不低于“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限度”,“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2)“普遍和全面原则”,即社会保障制度应顾及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每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应该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保护;(3)“个人责任原则”,强调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以劳动和捐款为条件,保障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收入,以便他们可以劳动和继续保持劳动能力的计划。
受英国传统文化及推崇个人自由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贝弗里奇报告中“最低原则”的影响,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的是“低出低入”的体制。
(七)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受“滞涨”的影响,新自由主义打着“新古典复兴”的旗号,开始兴盛起来。
新自由主义思想带有反凯恩斯主义色彩,信赖的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破坏了市场机制2周弘. 30国(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的功能,影响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反对“福利国家”,主张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私有化、多元化。
新自由主义包含多个学派,如:(1)密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反对国家干预,提出制止通货膨胀,提倡负所得税方案;(2)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为代表的彻底自由主义者,反对收入平均,认为应该实行“货币非国家化”,实行非再分配性,非强制性,非政府性的社会保障制度;(3)以罗伯茨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基于萨伊定律和拉弗曲线相关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鼓励生产而不是消费,应通过生产力来提高供给,反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
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归纳起来是,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不能减轻贫困,反而会加大贫困。
综上,可以用一个时间数轴图来展示不同时期的重要理论、观点倾向、代表人物及主要受影响国,见图1。
图1: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理论思想梳理三、 经验和启示(一)国家立法的保障3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3 吕学静编著. 现代各国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立。
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以上三项保险建立了德国的医疗保险、事故保险以及伤残和老年保险的立法,以上三项保险于1911年合并为《帝国保险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保险法规。
俾斯麦政府以新历史学派的主张作为理论依据,用立法的形式,由国家强制提供社会保障,真正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新历史学派的主张后来得以在美国发展,并得到欧洲一些国家的认可,这是西方国家初级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催生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于2010年10月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然而,仍然亟待尽快完善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建设,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法,进一步提高法制建设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