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文论.doc

古代西方文论.doc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

西方古代文论概述

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

《诗学》的方法论

《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对《诗学》的评价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

影响,一旦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的状态。

评价:运用自然科学的观点研究艺术美学对后代美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但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对复杂的文艺现象来说,过于简单。

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奠基者。他认为宇宙自然是由地、火、水、风四大元素组成,其中火最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他的基本观点是把“火”看做万物的本源。

1、首先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

2、美的相对性:认为美是不断变化的,是相对的。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评价:辩证法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研究。

三、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是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从而引起对事物的认识。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1、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认为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2、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

“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

3、对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

提出了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这种说法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评价: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

四、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苏格拉底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

认为宇宙是由神创造的,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全部欲望,因此哲学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灵魂。

1、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

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

2、提出了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

“如果你想画出美的形象,却又很难找到一个人身体各部分都很完美,你是否从许多中选择,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每个部分都美呢?”

3、探讨了美和善的问题

认为事物如果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就既是善的,又是美的。

评价:苏格拉底摆脱了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文艺和美的束缚,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艺,丰富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内容。但他的美在功用的说法存在美善不分的倾向,并且他的神学目的论把文艺创作神秘化了。因此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久远又复杂的。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一、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父母亲是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48岁后开始讲学,亲授数学和哲学;

生活在希腊由盛转衰的动荡时代,主张建立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理想国”;

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根据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提出了对文艺的看法。

二、柏拉图的文艺观

1、理式论和艺术的本质

2、灵感说

3、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1、理式论和艺术的本质

(1)柏拉图的理式论

理论源起:反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德谟克利特的反映论和普罗塔哥拉的感觉论。他反对感觉是认识的根源,否认感觉能反映客观世界,也反对感觉能提供真实的认识。

理论核心:认为一切知识都建筑在概念之上,真理是心中的概念与存在于心外的概念相符,柏拉图称心外的概念为“理式”。心中的概念是心外概念的摹本,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两者相符,就能得到真实的认识,否则就是虚妄。

理式世界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感觉是幻影,变化无常,理式是万物是原型。

“洞喻”(《理想国》第七卷)说:人们的感官直接接触到的世界是虚幻的,真实的世界存在于感官所不及之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对模仿的否定)

(2)理式论基础上的艺术本质观

A、关于美的本质

《大希庇阿斯篇》中主张有先于美的事物的“美本身”

《会饮篇》明确提出存在“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一切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美的理式”。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改造了流行的模仿说)

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是第三性的,因此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三种床”(《理想国》卷十):“理式”的床

“木匠造出来”的床

“画出”的床

柏拉图对艺术模仿的贬低

《理想国》卷十:他对罗康说:“你马上就可以试试,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东西。”

他质问荷马:你虽然谈到些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如战争、政治、教育之类,可是“你曾经替哪一国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像莱科勾对于斯巴达,许多其他政治家对于许多大大

小小的国家哪样呢?”

“模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婓德若》中,把人分为九等,模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于第六等,在哲学家、君主、战士、体育家、医生和宗教职业者之下。

理式论模仿说的理论价值

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定中现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2)理式论基础上的艺术本质观

A、关于美的本质

《大希庇阿斯篇》中主张有先于美的事物的“美本身”

《会饮篇》明确提出存在“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一切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美的理式”。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改造了流行的模仿说)

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是第三性的,因此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三种床”(《理想国》卷十):“理式”的床

“木匠造出来”的床

“画出”的床

柏拉图对艺术模仿的贬低

《理想国》卷十:他对罗康说:“你马上就可以试试,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东西。”

他质问荷马:你虽然谈到些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如战争、政治、教育之类,可是“你曾经替哪一国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像莱科勾对于斯巴达,许多其他政治家对于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哪样呢?”

“模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婓德若》中,把人分为九等,模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于第六等,在哲学家、君主、战士、体育家、医生和宗教职业者之下。

理式论模仿说的理论价值

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定中现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2、灵感说

二、灵感说

(1)灵感的基本含义:

“灵感”在古希腊文的原意,指神赐的灵气,或灵气的吸入。

在文艺上的原始意义,指创作时一种神性的着魔,即获得神的启示,写出优秀诗篇。

柏拉图说:“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或灵感;他们就像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

(2)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

A、灵感的源泉来自于“神灵凭附”

他把文艺的本质看成是神的诏语,认为“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

长于朗诵荷马的诗人伊安回答为什么他只会朗诵荷马时说“我在诵诗技艺上就费过很多的心力。”

《伊安》

“你这幅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B、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斐德若》中提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仪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

迷狂一词在古希腊时期比较流行,人们认为这种神灵凭附是的状态是美事,迷狂者的语言是对未来的预知。

柏拉图描述“诗兴的迷狂”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志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C、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说”)

“灵魂回忆”说也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来的,这是对灵感的一种神秘的解释。

灵魂的完善程度不同“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他就能努力追随神而接近于神的,如果它失去羽翼,就要下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那种在上界见到真理最多的,附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注定成为一个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这样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这也就是“由神灵凭附”着的精神状态。

对灵感说的评价

在柏拉图看来,有两种文学艺术,一种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的文学艺术,一种是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柏拉图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这是柏拉图的主要贡献。

其次,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

再次,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能停留在对现实美的摹写上,应该努力创造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

3、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3、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1)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在他向往的“理想国”里,根据神学目的论把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神用金子造的统治者,神用银子造的武士,神用铜铁造的农夫和手艺人。奴隶根本不算人,不能列入等级。这种等级是固定的、永恒的。人要服从命运的安排,不要怨尤,不要反抗。

要建立这样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除了要哲学家当王,或王必须学哲学外,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和教育出忠实勇敢的城邦保卫者,而文学艺术必须服从这一目标。

(2)模仿艺术的三条罪状

第一条:模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

第二条:模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

第三条:诗人为讨好群众,模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品质。

柏拉图向诗人下的逐客令

“如果有一位聪明人有本领模仿任何事物,乔扮任何形状,如果他来到我们的城邦,提议向我们展览他的身子和他的诗,我们要把他当作一位神奇而愉快的人物看待,向他鞠躬敬礼;但是我们也要告诉他:我们的城邦里没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法律也不准许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然后把他涂上香水,带上毛冠,请他到旁的城邦去。至于我们的城邦里,我们只要一种诗人和故事作者:没有他那副悦人的本领而态度却比他严肃;他们的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规定的那些规范。”

(3)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如何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的人,是第一个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人。

柏拉图并不是把所有的艺术都逐出理想国,他也保留了一些种类的艺术。

柏拉图谈描写自然的作品

“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围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

柏拉图保留的音乐

“我们准许保留的乐调要是这样:它能很妥帖地模仿一个勇敢人的声调,这人在战场和在一切危难境遇都英勇坚定,假如他失败了,碰见身边有死伤的人,或是遭遇到其他灾祸,都抱定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奋斗下去。此外我们还要保留另一种乐调,他须能模仿一个人处在和平时期,做和平时期的自由事业,或是祷告神祗,或是教导旁人,或是接受旁人的央求和教导,在一切情境中,都谨慎从事,成功不矜,失败也还是处之泰然。这两种乐调,一种是勇猛的,一种是温和的;一种是逆境的声音,一种是顺境的声音;一种表现勇敢,一种表现聪慧。我们都要保留下来。”

三、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1、创作主体的作用

他认为在模仿过程中,诗人和读者的心理作用直接影响着模仿活动本身。“文章要做得好,主要的条件是作者对于所谈问题的真理要知道的清楚。”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提

出了创作主体的作用问题,群众希望作品能满足他们的情欲,他们和作品“打交道的那种心理作用也和理智相隔甚远”,不仅承认了主体的心理活动在创作过程中的意义,而且看到了欣赏者的心理作用也必然会在艺术作品中打下自己的烙印。

2、创作中的灵感和天才

柏拉图描绘了文艺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感情高涨,全神贯注,进入忘我境界。

3、艺术的美感作用

柏拉图不仅发现了艺术特有的美感作用,而且明确提出美感作用的对象是人的心灵,文艺作品对人的灵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鲍桑葵曾评价说:“在柏拉图那里,我们既可以看到完整的希腊艺术理论体系,同时又可以看到一些使它破产的概念。”

1、古罗马时,朗吉努斯受迷狂说的启示,在《论崇高》里专门提出了情感的重要性。

2、古代与中世纪之交,普洛丁把柏拉图美学思想与埃及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建立了具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

3、文艺复兴时代,在意大利、法、英等国盛行研究柏拉图的风气。

4、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时期,柏拉图的影子清晰可见,康德,黑格尔的学说与柏拉图的思想极为接近。

5、十九世纪之后的一些反理性学说都受到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影响。

叔本华对理式说的运用、尼采的“酒神精神”说、柏格森的直觉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说。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

一、关于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1、生平:

受到良好教育的童年

17岁开始在柏拉图门下受教和工作二十年之久

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前335年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专心教育和著述。“逍遥学派”

2、著作:

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对待柏拉图的学说,一反柏拉图主观而神秘的思辨哲学,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文艺学、生物、物理、心理等自然科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欧洲思想史上第一个创立这些学科系统的人。

《诗学》《修辞学》《论诗人》《戏剧研究》《荷马问题》《工具论》

二、《诗学》的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研究美学、文艺问题的人。

《诗学》的方法论有两个特点:

第一,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的结合。

《诗学》的内容体系

共二十六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1-5章)序论,阐述艺术分类的原则

二、(6-22章)悲剧论

三、(23-24章)史诗论

四、(25章)批评论

五、(26章)史诗与悲剧之比较

三、《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三、《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1、艺术本质论:模仿论

《诗学》第一章“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

(1)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模仿的艺术”和柏拉图所说的“模仿的艺术”含义不同。

亚里士多德“模仿”与柏拉图“模仿”的区别

第一,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职业性的技艺与美的艺术,扩大了“模仿艺术”的范围。

柏拉图把模仿的艺术与职业性的技术相提并论,只承认来自神的灵感的艺术是美的艺术,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模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模仿艺术的区别。

第二、模仿对象不同。

柏拉图完成了模仿说从自然观点向社会观点的转变,但受神学目的论的制约,他认为文艺模仿的只是虚幻对象的外形,因此对模仿艺术是否定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除第一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因而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2)诗比哲学更富有哲学意味

《诗学》第九章中,亚里士多德说: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西巴德(雅典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

(3)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诗学》第二十五章里,亚里士多德说:

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模仿者,那么他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诗学》第二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说:

如果以对事实不忠实为理由来批评诗人的描述,诗人就会这样回答:这是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来描述的——正如索福克勒斯说他自己描写人物是按照他们应当有的样子,而欧里庇得斯描写人物却按照他们本来的样子。

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亚里士多德说:

一般地说,写不可能的事须在诗的要求,或更好的原则,或群众信仰里找到理由来辩护。从诗的要求来看,一种合情理的不可能总比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较好。如果说宙克什斯所画的人物是不可能的,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对,他们理应画得比实在的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物范本有所改进。

对“合情合理的不可能”的评价

强调了艺术的“创造”,反对消极摹写。

区分了道德标准和艺术标准。

提出了艺术创造的理想化问题:文艺模仿现实只要合情合理,不需拘泥于事实,艺术在于创造。

关于创造者,亚里士多德说:“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天才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2、悲剧理论

(1)悲剧的含义

《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诗学》第六章说:

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模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模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模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

《诗学》第六章中说:

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幸福与不幸系于行动);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格,而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同时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是行动的模仿,主要是为了模仿行动,才去模仿在行动中的人。

情节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对象决定的。

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所以,悲剧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中表现了性格。因此,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古希腊的悲剧主要不是表现人物个性,而是表现面对强大的自然和社会,人不能主宰自己命运产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困惑,因此,不重性格而重情节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

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悲剧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来实现。

(3)悲剧的布局

关于如何进行情节安排,亚里士多德提出“情节的整一性”原则。他说:

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一件事物可能完整而缺乏长度)。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不必然上承

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诗学》第八章:

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诗学》第七章中,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太小,不能为美,因为“模糊不清”;太大,也不能为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从而得出“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的结论。同样,悲剧情节也要有一定的长度,要“以易于记忆为限”,如果按照比赛和规定的时间要求,“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按当时雅典戏剧比赛的惯例,一个白天要演完三出悲剧和一个萨提斯剧(笑剧)。“一般地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

在这里,对于悲剧布局来说,关键是必须有“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所谓“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形成怜悯与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4)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关于悲剧模仿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三章中说:

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指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忒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人物。

在《诗学》第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又说:

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模仿,……诗人模仿易怒的或不易怒的或具有此类气质的人,【就他们的性格而论】也必须求其相似而又善良,【顽固的性格的例子】例如荷马写阿喀琉斯为人既善良而又与我们相似。

(5)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陶冶)”

“卡塔西斯”作用就是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观众太强太弱的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经过多次锻炼,即能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以后遭受同类事件就有了忍耐性,就能保持适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感情并非人性中的低劣部分,感情也并非与理智绝然对立,感情的适中就是美德。悲剧的作用恰恰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这种美德的形成。

四、对《诗学》的评价

对《诗学》的评价

《诗学》是西方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早期的和柏拉图的模仿说,并把它发展为具有一些辩证因素和唯物主义倾向的模仿说,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出了自己的天才理论和文艺社会功用说以及整一美学原则。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西方文论重点整理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造出来的具体的特殊外在形象。他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这里所说的创造一切的理式,就是“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是神。他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因此,他对诗人、艺术家极为反感。把摹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文艺的共性方面的要求。他否定文艺的理由之一是只能摹仿事物一部分影像,“和事物的真实体隔得很远”,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而且:“像这样的英雄们也做过同样的坏事,谁不自宽自解,以为自己的坏事可以原谅呢?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年轻人听到容易做坏事。”第二,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理性部分”,一种是“无理性部分”,而悲剧正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第三,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第三,灵感的获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论经典导读》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启蒙主义文论 1、问题: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一文中,代表狄德罗观点的是多华尔。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2、问题:狄德罗认为,严肃剧就是悲喜剧。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3、问题:狄德罗赞赏的演员类型是:() 选项: A:模仿型 B:易动感情型 答案: 【模仿型】 4、问题:狄德罗认为易动感情型演员的表演质量是: 选项: A:稳定的 B:不稳定的 答案: 【不稳定的】 5、问题:莱辛认为,选择表现激情达到顶点前的顷刻的艺术类型是:

A:雕塑 B:诗 答案: 【雕塑】 6、问题:莱辛认为,诗人倾向于通过影响和效果来表现美。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见面课:西方当代文论前沿动态 1、问题:小理论通常可以用来说明任何现象,通常以流派命名。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2、问题:“后理论”特指在现代思想的语言论转向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理论形态。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3、问题:事件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特异性 选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五要素?选项: A:虚构性 B:道德性 C:非实用性 D:非规范性 答案: 【非规范性】 5、问题:《事件:文学与理论》的作者是 选项: A:伊格尔顿 B:阿兰·巴丢 C:阿特里奇 D:伊莱·罗纳 答案: 【伊莱·罗纳】 6、问题:阿特里奇认为,文学事件包含的层面有 选项: A:语言 B:接受 C:观念

答案: 【语言,接受,观念,伦理】 见面课:西方近代文论中的文学合法性问题 1、问题:锡德尼对诗的辩护所针对的作家是()选项: A:戈逊 B:皮科克 答案: 【戈逊】 2、问题:锡德尼认为,人类知识的最高形态是()选项: A:历史 B:诗 C:哲学 答案: 【诗】 3、问题:雪莱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雪莱认为广义的诗人包括() 选项: A:立法者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教学上有如下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

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研讨、辩论,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主教材。文字教材依据本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有八章,分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类型、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每章的编写均设计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建议、教学内容、章节小结、综合练习和参考题等部分。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录像课为专题性质讲授类型。共设计为引论部分、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阅读与批评、期末复习等六讲。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为配合教学活动,制作4讲IP课件,作为录像教材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案例讲解。分为文本案例、体裁案例、创作案例和鉴赏案例。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文学概论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辅助教材将对主教材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六章解构主义

第六章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格拉底门下,很得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

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

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Developing Plan for Master of Fine Arts (MFA) in Radio & Television (135105)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将传统的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以及当代视听艺术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广播电视、短视频、融合媒体产品以及纪录片创作等行业,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的复合型、个性化、高层次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强烈的时代认知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正确的新闻志向和价值取向,敢于创新,敏于实践,勇于担当。 (二)坚持“人文”“技术”“艺术”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社会与行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新闻传播学科的优势资源,突出“人文+艺术+技术”的学科交叉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广播电视专题策划和音视频制作以及新媒体艺术产品生产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专门人才。 (三)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必要的对外交流。 (四)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五)身心健康。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3年,学习年限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5 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专业方向 1.广播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 2.音视频制作 (二)本专业要求修满5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

学位课12学分,毕业考核7学分,非学位课程25学分。非学位课程的方向模块课程和基础选修课程,要求硕士生按方向修满12学分,基础选修课程任意选修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3门本学科本科核心课程(具体课程参考本学科本科培养方案),所修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西方文论整理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 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 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人善良的特 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贺 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七、朗吉纳斯的论崇高风格作品的特征有哪些? 1、从审美效果看:崇高的语言对听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是听众和读者产生一 种情感激荡、精神激奋的心理状态 2、从审美活动的实现方式看:崇高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可抗拒的,具有横

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文学批

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