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合集下载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

作文万物复苏诗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衍生注释:1.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这是苏轼为其画所作的题画诗。

2.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3. 芦芽:芦苇的幼芽。

4.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江景图。

诗人先从视觉角度写起,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展现出春天的色彩。

“春江水暖鸭先知”特别妙,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的回暖,将画面写活了,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是如此的真切。

后两句中满地的蒌蒿和短嫩的芦芽,进一步点明了早春的时节,“正是河豚欲上时”更是一种联想,仿佛看到河豚逆江而上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乐观豁达,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四、运用片段:春天就像一幅画卷慢慢展开,瞧,那“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景象就在我家附近的小湖边呢。

我和朋友去湖边散步,朋友突然说:“看啊,就像诗里写的那样,这桃花开得真美,说不定水里的鸭子也知道春天来了呢。

”我笑着回答:“哈哈,肯定呀,这就像苏轼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们可比我们先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喽。

”这诗里的画面就这么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真让人感叹春天的神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衍生注释:1.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2. 天街:京城街道。

3. 润如酥:滋润如酥油。

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二、赏析:诗的开篇就把春雨比作酥油,写出了春雨的细密和滋润。

“草色遥看近却无”堪称绝妙,从远处看,大地仿佛有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绿意,可是走近却又看不真切,精准地捕捉到了早春小草刚刚萌发时的那种朦胧美。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赏析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赏析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意思|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作者:佚名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

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带赏析以下是三条写春景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哎呀,你想想看,那春天刚来,桃花就迫不及待地绽放了,鸭子多机灵呀,它们一下就知道江水变暖啦!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闻到了花香,就知道春天来啦!比如在公园里,你看到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着,不就像诗里说的那样嘛。

我的观点: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它的意思是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面目,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哇塞,春天就是这么神奇呀,风一吹,各种色彩就都冒出来啦!这不就跟变魔术一样嘛!你说要是在春天的花园里,看到那么多五颜六色的花,是不是就特别能理解这句诗呀!就像你们学校举办活动,各种表演精彩纷呈,那就是一片热闹的春天景象呀!
我的观点:这句诗把春天的多彩缤纷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说的是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嘿,这春天的力量可真大呀,连墙都挡不住呢!就好像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怎么拦都拦不住一样!你想想看,要是你家院子里的花开得特别好,是不是也会有一枝伸到墙外去呀!就像你们小朋友玩耍的时候,那快乐的笑声也会传到很远很远呢!
我的观点:这句诗用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春天的强大生命力。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乡村的古诗词《鸟鸣涧》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衍生注释:1.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这里的“闲”字显示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桂花”:在南方,桂花有春桂、秋桂之分,此处应是春桂。

桂花落,点明是春季。

3. “夜静春山空”:夜晚安静,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

“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宁静的意境。

4. “月出惊山鸟”:月亮升起,月光惊动了山中的鸟儿。

“惊”字用得巧妙,把鸟儿的灵动展现出来。

5. “时鸣春涧中”: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

“时鸣”表现出鸟鸣的偶尔性,更增添了山谷的幽静。

二、赏析:这首诗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夜山间的宁静。

开头“人闲桂花落”,以静写静,连桂花飘落这样细微的动作都能察觉到,可见周围是多么安静。

“夜静春山空”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的氛围,仿佛整个春天的山林都沉浸在一种空灵的状态中。

接着“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打破了平静,但这种打破不是喧闹,而是让画面更有生机。

最后“时鸣春涧中”,鸟儿偶尔的鸣叫在寂静的山涧中回荡,更显得山谷幽深宁静。

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春夜山景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画被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信奉佛教,其诗多表达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尤为出色。

在仕途上,王维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他始终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山里露营,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

周围安静极了,就像王维诗里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我们静静地坐在帐篷前,看着月亮慢慢升起来,突然听到旁边树林里有鸟儿被月光惊起,发出几声鸣叫,这不就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景象吗?哇,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王维笔下的春天的山里,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我觉得王维真的是太厉害了,他怎么就能把这种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感觉写得这么准确呢?《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知识点
《惠崇春江晚景》是唐代杜牧的一首诗,描述了春江晚景的美丽与壮观。

这首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具有规律的押韵结构。

2. 题材和主题:诗歌以惠州(今属广东)的春江为背景,描绘了江水在春天的晚上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景色的变幻。

3. 描述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比喻手法,如“青枫浦”、“绿柳堤”、“风光旖旎”等词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江水和周围美景的魅力。

4. 感情抒发:诗人通过描绘春江的美景和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并将自然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5. 韵律和音乐感:诗歌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技巧,使整首诗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和音乐感。

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填空(带答案)一、古诗赏析。

1.《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秀丽景色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太阳、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2.《三衢道中》从这首诗中的词语“__________”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季节是______,从“__________”可以看出天气十分__________。

3.《惠崇春江晚景》,画面景物有静有动,静的景物有: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等,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等。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刻画,再现了一幅________。

4.《忆江南》这首诗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中有两句对仗句是____________。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________之情,从“______”和“______”可以看出来。

二、课文回顾1.本学期我积累了很多名言警句,“见善则迁,______________”是说要向好的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是谓过矣”告诉我们有了过错不改正,这才是真的过错;大诗人苏轼也说“改过不吝,______________”;《左传》中也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认识了___________的宋庆龄、___________的裁缝、____________的顾客、喜欢研究昆虫的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铁罐、____________的陶罐。

3.这学期,我们还学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寓言故事《____________》,民间故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三、日积月累我最棒。

1.__________,山寺桃花始盛开。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 “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 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 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 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 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 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 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 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 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 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 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 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 宋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 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古诗文系列: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 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 (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 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 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 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 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 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 在诗中表达出来。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一般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篇11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带拼音版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wǎn jǐng惠崇春江晚景sū shì苏轼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yā xiān zhī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lóu hāo mǎn dì lú yá duǎn ,zhèng shì hé tún yù shàng shí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篇2原文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1] [2] [3]
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其一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
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简析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

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