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竹石》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竹石》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咬定:咬紧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鉴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首适合二年级学生鉴赏的古诗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静夜中思念家乡的情景。

这首诗字数较少,容易让孩子们记住,通过朗诵和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述了作者登上高楼俯瞰自然景色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求知进取的精神。

通过解读这首诗,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力和对奋斗的追求。

3. 《咏鹅》白鹅在草地,绿草如茵。

不似黄鹅毛,白鹅比黄亲。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以宜人的语言描绘了白鹅活泼可爱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首诗可以培养孩子们观察细节的能力,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事物的不同之处。

4.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农民的辛苦和社会的不公平,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杰作,以婉约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景色,给人以宁静和舒适之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小事物的观察力。

通过引导孩子们欣赏这些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诗意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

同时,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词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诗词的定义和特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以音韵、格律和意境为核心,通过字词的运用和句式的构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与思考。

古诗词具有简洁精辟、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等特点,是一种集音乐、美术和哲学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二、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1. 培养审美情趣: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音韵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情趣。

2. 增进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对文学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3. 丰富语言表达:古诗词的表达方式独特,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拓宽词汇储备,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三、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1. 学习背诵: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诗词的音韵美和韵律感,培养记忆力和语感。

2. 注重理解: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应注重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意象,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3. 搜索背景知识:对于某些古诗词作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背景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了解历史背景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4. 比较鉴赏:学生可以选取多个相似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鉴赏,比较它们的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意蕴,从中找出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5. 创作仿作:学生可以通过仿写古诗词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诵读表演、分析解读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古诗词。

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古诗词比赛、创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丰富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篇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理解诗词大意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

课上采用学生汇报信息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身世、写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为理解古诗词内容作好铺垫。

2.高声朗读,理解大意。

初读诗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感悟诗词情境1.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

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

教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

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歌唱中感受诗词情境。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

用今曲来唱古诗词,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反复教唱,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

对未有曲调的诗词,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民歌、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儿童歌曲来套曲。

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试唱成功后,展开诗词歌唱比赛,评出最佳者,让全班学生学唱。

如,有的学生用《我们的田野》的曲谱唱《登金陵凤凰台》,用《上海滩》的曲谱唱《秋浦歌》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翻译】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

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为何会被那么多人传唱。

接下来,语文小编跟您一起领略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春晓》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春晓》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晓:早晨,天亮。

[2]闻:听见。

[3]啼鸟:鸟鸣。

春眠夜短,气候各暖,如果不是因为鸟声的吵闹,还不知道醒来。

联想到草木更加生机蓬勃,因而又感慨昨夜的风雨声,被打下的落花不知多少。

意境深远,语言浅近,是千百年来幼儿都能背诵的一首好诗。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写情,诗入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注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27
CHENLI
6
二、古诗词的主要鉴赏内容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事件、 环境和作家倾注其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和审美 评价等,主要由题材、主题和情节三个要素构成。 作为以抒情为主的诗词,则主要由主题、意象、意 境三个要素构成。
2021/3/27
2021/3/27
CHENLI
12
❖ 第三步:分析典故和意象,体味诗的意境。
从诗作描写的具体对象(人、事、景、物)入手, 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探求这些描 写中所蕴含的主观感情,通过意象的组合,体味诗 作创造的艺术境界。
2021/3/27
CHENLI
13
传统意象的基本内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2021/3/27
CHENLI
17
❖ “解读”之“解”就是诠释、阐释,就是对作 品语言所隐含的“意义”的全面准确的感悟、 揭示和发掘。“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文本出发,结合自己 的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丰富地联想,大胆 地想像,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具体生动的 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主讲:李亚宏
2021/3/27
CHENLI
1
一、古诗词的类别:
❖ 古诗词一般可归为送别、怀古、思乡、闲适、 写景、咏物、战争、爱情等八大类。
(1)送别诗:主要写亲朋好友离别时,依依不 舍的情怀,或抒写别后的思念。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高适《别董大》
2021/3/27
CHENLI
18
❖ 然而,欣赏的最高层次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 造,欣赏者不应该只停留在准确地把握作品 的意义上,而是要 通过联想和想像,和作品
创造的艺术境界沟通,和作者的精神境界沟 通,从中体味“艺术”的魅力。
2021/3/27
CHENLI
19
谢谢!
2021/3/27
CHENLI
3
❖ (4)闲适诗:主要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或表 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维《鹿柴》 高鼎《村居》
❖ (5)写景诗:主要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美 好志向、高洁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王之涣《登黄鹤楼》 李 白《独坐敬亭山》 王安石《登飞来峰》
2021/3/27
CHENLI
4
❖ (6)咏物诗:主要通过状物来抒情言志,表 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及高洁品质。
❖ 鉴赏古诗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细究诗题,探寻主旨。 不少古诗的题目或概括了诗的主题,或暗示了
诗的类型,或透露了诗的感情基调,认真分析诗题, 就能大致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2021/3/27
CHENLI
11
❖ 第二步: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通读全诗,找出诗中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关键词 句,诗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一些直接抒情或议论语 句,把这些语句和诗题结合起来考查,就能准确地 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
2021/3/27

CHENLI
15
四、分析案例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2021/3/27
CHENLI
16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2021/3/27
CHENLI
8
❖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作品的外部形态、语言媒介以 及内部组织结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诗词的形 式,主要由语言、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四 要素构成。
❖ 语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语言的押韵、平 仄、对仗、节奏以及语言的风格和表现力。
2021/3/27
CHENLI
9
❖ 结构:作品的构成形式,古诗、骚体诗、绝句、律 诗及各种词牌的词。
❖ 表现手法:传统为“赋、比、兴”,后又发展为夸 张、拟人、烘托、对偶、想像、对比、反衬等手法。
❖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等。
2021/3/27
CHENLI
10
三、古诗词鉴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 鉴赏的方法: A、孟子的“知人论世”。B、鲁迅的“顾及全篇”。
20

2021/3/27
21
2021/3/27
CHENLI
2
❖ (2)怀古诗:主要表达思古之情,或寄托昔 盛今衰的感慨。
王昌龄《出塞》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商隐《隋宫》
❖ (3)思乡诗:主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 人的牵挂。
贺知章《回乡偶书》 李 白《静夜思》 王 维《九月九忆日山东兄弟》
2021/3/27
CHENLI
王安石《梅花》 元稹 《菊花》 郑燮 《竹石》
❖ (7)战争诗:主要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 平的向往。
王昌龄《出塞》 陆游 《示儿》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2021/3/27
CHENLI
5
❖ (8)爱情诗:主要歌颂纯洁美好的爱情,或 表达彼此刻骨的相思。
白居易《长恨歌》 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 观《鹊桥仙》
CHENLI
7
❖ (1)主题,也称主旨。是全诗所要表达的某种感 情、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某种 感悟。
❖ (2)意象,古义指“表意之象”。即用来表达某 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它实际就是诗中所 描绘的客观景物或生活画面。
❖ (3)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 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 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021/3/27
CHENLI
14
❖ 第四步:考查诗作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赏析诗 作的写作技巧。
首先看诗中的情和景的结合方式(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并茂),再看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重点考查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对偶等修辞的运用),明确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所 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把握诗作的写作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