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

让学生既从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学到行文布局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蝉》的学习明白:不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的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扬后抑”的方法。

2、难点(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在上课之前,我要先让同学们猜一种生物:这个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那最响亮的歌声。

明确:学生举手回答:《蝉》二、教授新课1、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以及生字词。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生字词。

明确: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学生朗读课文:(1)单个学生朗读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一:作者对蝉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其中有没有变化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烦朋友的话宽恕(理解敬佩)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话(扬1和扬2)第二段:写病蝉(抑2)第七段:直接写对蝉的宽恕对蝉的厌恶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语言:没有声响最终目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问题二: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明确:千年的等待,换取的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就像烟花只为一时的璀璨,流星也只为一时的辉煌!但是,烟花的美丽,我们欣赏到了,流星的飞逝,带走了我们的梦想!所以,它们是幸福的!而蝉,同样也是在唱响自己的夏天,也在为自己幸福的生活着,那么,作为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义的活,问题三:那是蝉的生命意义“那”具体指代什么呢明确:不论生命长短,都必须好好活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第1篇】《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蝉》。

说课的主题是“为你打开《昆虫记》的大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秉承这些指导思想,本课设计将《蝉》与《蟋蟀的住宅》整合学习,注重学法的迁移和语言的鉴赏,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昆虫记》的方法。

教材分析《蝉》选自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从文体上来讲,为说明文或科普散文。

细读文本,与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蝉》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的特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继而,我又翻阅了《昆虫记》中的其他一些文章,观看了《读书》节目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发现这种特点贯穿整部《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这部著作在文学著作中同样有很高的地位。

走进法布尔其人,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一部长达十卷的著作,被誉为“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作为语文课,我们要带学生鉴赏的正是这“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进而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位科学家的可敬。

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对法布尔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法布尔笔下的文章,即使有一些学生读过《昆虫记》,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得到一些知识的层面上。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蝉》的说明内容和方法。

2、学法基础:通过日常课堂训练,学生每课前做预习,熟练掌握标画重点词句和批注的学法,能够小组交流讨论,但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稍弱。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蝉古诗 虞世南古诗讲解

蝉古诗 虞世南古诗讲解

蝉古诗虞世南古诗讲解
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描写的一个主题,而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也创作了一首蝉相关的古诗。

下面是对虞世南的古诗《蝉》的讲解:
《蝉》是虞世南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蜀客缲丝桐叶茂,魏儿牵蝉玉佩调。

心期尚减情无极,乍合还分宿雨娇。

这首诗以蝉为主题,通过描写蝉的生活和情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的第一句“蜀客缲丝桐叶茂”,描绘了蝉在蜀地(今四川地区)的生活场景。

蝉以缲丝为食,桐树叶是它们的栖息之地。

诗句通过描写桐树叶茂盛的景象,表现了蝉的生活环境丰富和生机勃勃。

接着,诗的第二句“魏儿牵蝉玉佩调”,描绘了一个少年牵着一只蝉,戴着玉佩,吹奏乐曲的情景。

这里的“魏儿”指的是一个少年的名字,通过少年与蝉和玉佩的联系,展现了蝉的娇媚和美丽,以及与音乐结合的场景。

第三句“心期尚减情无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思乡之情。

诗人用“心期”表示对过去时光的思念,而“减情无极”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和追忆。

最后一句“乍合还分宿雨娇”,通过描写蝉在宿雨后的鸣叫,表达了蝉的声音在雨中乍合乍分的娇媚和动人。

这一句也可以被解读为诗
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时光如同宿雨一般,刹那间的美好,却又转瞬即逝。

虞世南的《蝉》通过对蝉的描写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蝉》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一、学习《蝉》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1.简介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

(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

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

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

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二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诗歌鉴赏教学中蝉意象的分析开原高中祝贺摘要: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文心雕龙》)一千多年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我们道出了文学创作的起点问题,也就是说文以情生,情因物感,即感物生情成文的这样一个基本创作规律。

一花一木、一虫一禽都是诗文创作的自然触发物,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一篇咏物诗赋就这样诞生了正文:蝉,这只小小的鸣虫老早就飞入文人雅士的艺术视野。

他们闻其声、视其行、观其容、察其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咏蝉诗。

在他们眼里,蝉已经不再是一只简简单单的昆虫,而是含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

所谓的意象,用西方意象主义诗论者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就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情结)。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

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

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蝉的意象在几千年的文化文学发展过程中,被文人墨客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悟而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一、显示出时间变化及渲染离别情绪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

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

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在生离死别时,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作者虞世南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蝉》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通过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其他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教学前导:介绍虞世南及其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核心:解读《蝉》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美和哀愁;3.教学拓展:分析《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4.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蝉》为素材,写一篇自己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教学前导(10分钟)1.通过展示虞世南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2.引导学生思考:虞世南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文化名人?第二步:教学核心(30分钟)1.班级分小组,四人一组。

每个小组一人读《蝉》。

3.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蝉》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教学拓展(40分钟)1.分析《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对其中隐含的意义进行推测。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认识到虞世南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3.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找出《蝉》中使用的具体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解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第四步:课后作业(20分钟)1.要求学生以《蝉》为素材,写一篇自己的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600字。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尽量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以上是《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的一份示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虞世南的作品,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1、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蝉》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古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点:1.了解《蝉》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主题。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古文的背景和主题,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用意。

2.分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写作指导:通过讲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古文的了解和兴趣。

2.引入话题:通过回忆学生平时在夏天有没有听到过蝉鸣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讲解古文背景和主题(10分钟):a.介绍虞世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简要解读《蝉》这篇古文的主题和意境。

2.分组讨论(15分钟):a.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

3.整合讨论(5分钟):a.邀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拓展阅读(15分钟)1.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他与夏天或蝉相关的古文作品。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将自己阅读过的古文作品进行分享。

四、写作训练(25分钟)1.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蝉》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等。

2.引导写作:让学生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写一篇关于夏天蝉鸣的短文。

a.提醒学生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b.鼓励学生多尝试使用古文的语言风格,提高写作的鲜活性和表达力。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写的短文。

2.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经验,强调古文的价值和重要性。

3.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古文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蝉》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
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如若品格不高。

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

来了。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

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
思深。

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
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三首咏蝉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