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学城景观方案设计简要说明2
浙大紫金港西区方案设计

可持续的湿地系统,可清游的江南水乡可生长的绿色风景,可交往的亲切家园可歌咏的风华年代,可力行的求是精神水绿编织的风光与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第一部分:项目概况与基地分析1.1项目背景1.1.1 浙江大学简介: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浙江大学经历了求是书院、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被分为多所单科学校。
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共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5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同区域。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1.1.2 东区概况:2002年10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正式启用。
东区占地总面积约320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118万多平方米,入住学生2万余名,已有6个学院迁入,基本形成主校区氛围。
东区初步实现了浙江大学“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标志着浙江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1.3 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
1.1.4 竞标任务书要求:西区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西区按14000学生规模配置教学、科研、实验、体育运动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设计人应以创造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秉承东区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原则,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创造特色空间,满足多种功能,要与诗画杭州、生态西溪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同时要强调浙江大学百年历史的丰富文化内涵,弘杨求是精神,将西区建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_顾哲

RESEARCHES IN DESIGN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顾哲华晨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杭州,310027)收稿日期:2004-12-1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转变,大部分高校面临教育规模扩大带来的原校园空间发展需求不足的矛盾,城市政府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利用高校择地建设的机遇,引导高校集中布置,形成规模化的大学高教园区,拉动城市空间的拓展。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国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大学城达50多个。
浙江省于1999年率全国之先建设高教园区,目前已建杭州滨江、下沙、小和山、紫金港以及宁波、温州六大高教园区,园区总面积4万亩,总建筑面积1138万m2。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作为规模较大、现大部按规划建成投入使用的园区,其设计理念在新开发大学高教园区较具代表性,因而对它的设计目标和现实使用情况进行探讨,希望对新开发建设的大学高教园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供同仁参考。
一、项目概况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钱塘江西北岸。
该高教园区可依托已开发的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同时也有利于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而其建设成为杭州走进“钱塘江时代”的战略部署之一。
下沙高教园区总占地10.12km2,地势平坦,东西长约5200m。
杭州绕城公路以南北走向将高教园区划成东西两区,西区用地3.7km2,东区用地6.42km2。
高教园区规划布置大学院校12~15所,学生规模13~15万人。
下沙高教园区于2000年5月完成全国设计招标,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所中标,并进入规划设计后续阶段。
经下沙高教筹委会研究决定,高教园区实行分区分期开发,一期项目西区规划建设6个院校和一个教师生活区,该区的规划设ABSTRACT/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ypical higher edu-cation park of university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certain gapbetween the original design purpose of Òhuman centered or student foremostÓ 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in terms of scale o f design, f unctional districts, l ayout of utilities and t rans-portation system. Based o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s present s 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ark, Conception of design,Comment on service quality, O n-the-spot investigation摘要/通过对代表性的大学高教园区的设计理念和建设使用的实态调查,发现园区在设计尺度、功能分区、设施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设计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并在调查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

30
图书馆(低层)与信息中心(高层)
网络地板,外墙采用了面砖、铝材、幕墙(点 玻、隐框)玻璃和塑铝窗。
2.网络化 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校园 内部交通、环境、设备要实现网络布局,教 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也要适应网络 化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流通,密切 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 融,发挥新浙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因 此,建筑布局打破了以系为单位相对独立 分散的格局,而以若干单体组合形成网络 化的建筑群,为宽带网和多媒体平台建设 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1)道路交通网络 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 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干道往往深入 校园中心,易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混 乱。在东区的设计中,以车行环线围合中心 步行区,并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 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 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 体系: 24m宽双向四车道环形主干道:为正 常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主通道; 组团之间的次干道:为自行车、行人及 特殊车辆通道,部分可供机动车入库; 建筑之间的园内通道:为自行车入库 和行人休闲通道; 另外,各建筑底部均设半地下层,主要 供皂行车停放及部分机动车停泊,比较符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西区后勤设施公建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说明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西区后勤设施公建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是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在杭三个高教园区之一。
位于杭州下沙内,占地10.12平方公里,其中西区位于规划环城高速公路以南,规划九沙路(开发区二号路)以北,占地约4.0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西区先行启动,拟安排杭州电子工学院(15000学生规模)、浙江工程学院(12000学生规模)、中国计量学院(10000学生规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6000学生规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10000学生规模)、浙江警官职业技术学院(5000学生规模)等六所高校,在校生规模5.8万。
浙江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后勤设施项目在其校园规划红线内自行平衡,不予考虑。
实际后勤设施公建项目按5. 3万人计。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西区后勤设施公建工程,占地108公顷,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
其中:学生公寓5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9万平方米单身教工公寓2.5万平方米图书活动中心3.5万平方米教工住宅15万平方米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建配套设施10万平方米主要设计范围包括学生公寓区、教师住宅区、公建区、中心休闲区及园区入口广场等。
二、设计依据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题会议纪要》[1997]17号2、浙江省计委关于下沙高教科研城生活后勤设施工程进行前期工作的审批意见3、浙江大学设计院编制的规划方案4、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浙江高教园区西区4平方公里市政规划5、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批准的规划红线图,道路路网图,区域位置图、道路剖面图,规划用地红线等有关技术指标6、《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92)245号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8、《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87)9、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1—87)三、设计理念社会的进步带动教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新的教育模式。
杭州西湖大学建设工程中标方案 浙大设计(UAD)

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方案设计West Lake University Campus Design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07.23目录| CONTENTS1 |设计表现2 | 项目解读2.1场地区位2.2案例研究2.3设计思考2.4设计目标3 | 总体规划6 | 估算说明3.1功能布局3.2水系景观3.3交通结构 3.4生态校园4 |分区设计4.1科研教学区4.2生活配套区4.3景观意向5.1科研教学区图纸5.2生活配套区图纸 5 |建筑单体1 |设计表现DESIGN PRESENTATIONN总平面图东南向日景鸟瞰以学术会堂为核心的科研教学区占据了校园的中心,相关生活与配套区域沿校园四周分区布置,集约高效、分区灵活,体现出西湖大学独特的功能结构。
西北向日景鸟瞰本案的景观设计以“南水、北湖”为主要结构,塑造出江南地区独特的海绵地景和校园空间结构,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大学精神。
校园中心的学术会堂巧妙地同礼仪入口、学习广场以及小西湖水形成了连续的礼仪空间轴线。
N首期总平面图首期科研教学区以学科群复合交叉以及与公共资源的高效共享为规划的起点与根据。
首期夜景鸟瞰以教学综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单体结构创造出24小时开放的科研教学场所。
共享高效、交叉复合,这既是对科学家们工作与生活状态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大学教育本源的回归。
校园六个校门各得其所,与内部路网紧密相连。
南侧设置以步行为主的礼仪性入口以及为访客设计的港湾式临时停车区。
作为校园未来的精神殿堂,学术会堂被置于草坪中央,在成为视觉焦点的同时,又巧妙地将两期科研教学区联系起来。
银杏大道透视以荆大路的线形为基础,本案依次设计了对称庄重的礼仪广场,风光旖旎的银杏大道,和以车行为主的水杉大道,从而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学习内街透视学习科研内街是整个校园的活力核心之所,全天24小时开放的内街空间为校内师生提供了不同需求的互动场所。
来自不同学科的广大师生从教室或实验室中被吸引出来,一起交流与研讨,从而实现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现代办学思想。
传统底蕴与浪漫气息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为例

传统底蕴与浪漫气息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为例一、前言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传统底蕴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1. 传统文化对校园规划设计的影响及价值2.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3. 校园传统建筑、景观和雕塑的保护和传承三、浪漫气息的表现形式与要素1. 浪漫主义美学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2. 创造浪漫氛围的设计要素3. 通过建筑、景观设计来表现浪漫气息四、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为例1. 校园规划设计的历史和特点2. 概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的背景和意义3.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中传统底蕴和浪漫气息的表现五、结论总结本论文中讨论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底蕴和浪漫气息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校园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规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本论文主要研究传统底蕴和浪漫气息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并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其应用情况。
二、传统底蕴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1.传统文化对校园规划设计的影响及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大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个性,使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文化特色。
文化传承是校园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利用,通过创新和发扬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校园文化品牌,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而传统建筑、景观和雕塑等元素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反映出学校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能够为校园增添一份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2.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呈现。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例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例周露林,何静娟,胡佳妮(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校园景观对于营造优美和谐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量硬质景观的存在导致校园雨洪问题。
对此,在总结国内外海绵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以海绵城市为指导理念,提出利用五类海绵体元素———水体、驳岸、道路、广场、绿地系统,着重“疏”和“净”两点,即雨水的收集与净化,通过从校园内部雨水收集(源头)→校园内部湿地(中途)→校园内部水体(末端)的海绵城市校园景观设计方式,并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研究范围进行校园景观设计,能有效地管理校园内部雨洪问题,达到内涝综合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浙江农林大学20世纪80年代,雨水控制技术在我国开始发展,初期以雨水利用为主,后期转为防洪和治污[8]。
我国于2012年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理念。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建设“海绵城市”。
此后,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公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自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成体系的理论指导。
目前国内海绵校园的发展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各校通过不同手段来维持或恢复“海绵”功能。
许昌学院在教学楼屋顶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种植大量的花草,通过屋顶绿地、屋顶花园等的设计规划,提高校园绿化率[9]。
在处理地面绿地中,武汉大学保留优质绿地,改造部分质量较差的绿地,对易积水点,用可透水铺砖代替硬质不可透水铺装,在质量差的区域添加更多的雨水处理点[10]。
未被屋顶花园、地面绿地吸纳的雨水,大部分会回到硬化的道路上产生积水。
沈阳建筑大学在原有地势基础上利用引水沟槽将地面的雨水引入生态树池,实现地面排水[11]。
清华大学胜因院把石笼、条石台阶、垒砌毛石作为雨水花园的边界,兼顾景观美学与历史文化[12]。
大学景观设计方案

大学景观设计方案1. 引言景观设计是大学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个优雅、舒适、绿色的校园景观设计方案对于大学的形象塑造和教育环境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个大学景观设计方案,包括设计目标、设计要素、设计方案等内容。
2. 设计目标大学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空间,同时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内涵。
具体的设计目标如下:1.打造独特的学校形象:通过景观设计突出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创造一个独特的校园形象,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宜人的学习环境,包括绿草如茵的草坪、清新的空气、安静的学习区域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构建多功能的社交空间:针对学生的社交需求,设计多样化的社交空间,包括户外座椅区、活动广场、休闲场所等,鼓励学生交流、互动和合作。
4.强调文化传承:通过景观设计体现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展示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体验。
3. 设计要素大学景观设计中包含多个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环境。
以下是本文设计方案中的一些重要要素:3.1 绿化绿化是大学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景观景观构造等手段,营造一个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
大学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植物包括树木、花卉、灌木等,它们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
3.2 水景水景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校园增添一份活力和灵动感。
设计中可以融入喷泉、人工湖、水池等水体元素,增加校园景观的变化和趣味性。
3.3 道路与路径合理规划的道路和路径是校园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它们不仅便于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出行,还可以串联起不同的景点,形成一个整体的景观网络。
3.4 艺术装置艺术装置能够为校园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
设计中可以融入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元素,使校园成为一个具有艺术品位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大学城景观方案设计简要说明1. 项目概况杭州大学城位于余杭仓前镇,东芝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铁路南侧保护绿带界线,总用地面积约为3000亩(包括水面),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不含地下车库面积)。
本项目设计招标范围分为“概念性方案设计范围”与“实施性方案设计范围”:——概念性方案设计范围:杭州大学城总体范围内的概念设计和二期B、C、D区、城市综合体用地的概念设计。
——实施性方案设计范围:(1)一期(包括中心区)(余杭塘以南、高教路以西、良睦路以东、海曙路以北。
)用地面积约为770亩(含建筑物占地面积),地上建筑约为45万平方米,建筑密度约19%,单体建筑包括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各学院公共教学楼、实验楼、食堂、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美术馆、体育场、中心图书馆、杭州研究院、师生活动中心、接待中心、会议中心、校总部行政用等。
(2)校中心绿岛(杭师大仓前校区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指标图中用地编号A-25、A-26、B-01、D-06、D-08、C-15、C-13)用地面积约191亩。
2. 基地现状分析:2.1 大学城现状有以下特点:2.1.1基地水系发达,有余杭塘河从中间穿越,与西溪湿地相邻,地势低洼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
2.1.2百年师大历史悠久,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应该总结和发掘,并有机地结合校园环境的设计,形成其独特的景观。
2.13杭师大老校区有许多可以移植利用的大树,可延续学校风景的历史。
2.2挑战与对策:2.2.1湿地河道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合理保护和利用好余杭塘河和湿地资源,再现杭师大“湿地书院”新特色。
2.2.2杭师大校园景观整体协调问题:校院内各学院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在环境设计中处理好各学院的特色和协调问题。
2.2.3处理好水系贯通后,防洪与景观的关系。
3. 设计依据:3.1城市绿化条例3.2《杭师大仓前校区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概念性建筑设计方案》3.3《杭州大学城景观方案设计招标文件》3.4《杭州大学城城市设计》3.5国家、省、部相关法规条例等。
4. 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1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坚持“品质、人文、生态、创新、开放、综合”的建设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掘文化底蕴,传承并塑造百年师大的人文地域特色,并结合杭州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河、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
坚持大学“城”与“校”有机结合,坚持“封闭”与“开放”有机结合。
打造产学研结合,功能齐全的高教综合体。
提取杭州印象元素,创造一系列体现师大历史文脉与校园精神的环境场所。
4.2.设计原则4.2.1坚持“体现杭州师大特色”的原则运用“湿地书院”的理念,结合体现杭州元素,反映西溪自然风貌、文化符号、湿地符号和书院氛围的景观要素。
秉承杭师大百年历史文脉及勤慎诚恕、博雅精进人文精神。
高起点,高要求,创造一系列展现杭城魅力以及校园历史文脉与校园精神的环境场所,重塑具有纪念意义的人文景点,实现杭师大传统人文精神的再现,唤起师生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创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
4.2.2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畜”在妥善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和建筑符号的同时,校园景观应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校园景观设计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体现我校综合性大学海纳百川,贯通古今的胸怀和气质。
重视后期文化传承,深入分析综合各学院建筑与空间的多样性条件。
通过园林景观实现校园环境风貌的和谐型、完整性、生活形态的延续性和人文景观的可识别性。
4.2.3坚持体现“生态性优先”的原则充分挖掘基地资源特点,以“绿水环绕、生态校园”为特色做好水的文章,校区的景观环境建设强调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发挥河与溪的魅力,引水入园,强调生态校园主题,创造优美的校区环境。
设计应依托现有自然环境条件,巧妙构思,营造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系统。
4.2.4坚持“生态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着眼未来、立足当前,可行、合理的安排建设时序,提出分期计划和阶段性目标,把生态、社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三者的结合点与平衡点,有序推进。
5. 设计创意水脉和畅,生态人文校院。
百年传承,与时俱进,湿地书院。
6. 总体布局和景观分区6.1总体布局以校园总体布局为依据,概括为一环、两心、两轴和六区。
6.2分区简介6.2.1一环即环学校的护校河,以河作屏不设范篱作为大学与周边城市的生态分隔。
达到大学与城市隔而不分,城校有机结合的效果。
护校河与各学院内部水系相贯通达到通小船的目的。
护校河两岸绿化采用自然式配置并结合生态护岸和湿地河漫滩,形成生态自然的河道景观并与其有西溪湿地的景观相协调。
西溪湿地的景观相协调。
6.2.2两心即中心广场和生态景观中心1)生态景观中心,位于学校中部的中心绿岛中心绿岛位于学校中部,是学校的绿心。
绿岛被余杭塘河和学校主干道分为四块。
规划为二个公园,东园为师范文化园,西园为体育公园。
东园师范文化园空间布局上提取杭州西湖景观元素在湖面上形成湖中岛,岛中湖的格局。
丰富水岸湖景,在岛上按前址“浙江贡院”格局,有牌楼、昌阁书房等建筑。
园入口立梁启超半身雕塑。
(梁启超是师范之先驱。
)在东园沿园路设置学校历史事件文化墙,分别以浮雕形成反映学校重大历史事件、如枫之役。
的文化墙草坪空间和水中岛,岛中水典雅的书院格局构成了师范文化园独具魅力的景观空间。
公园中部为跨余杭塘河桥分隔,改造余杭塘河河岸线型形成学校的中心湖面,并在大水面边设一大型漕舫船,留下余杭塘河漕运的历史并具有仓前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东园专辟湿地净化区,用湿地和生物手段净化取自余杭塘河的水作为整个学校的活水之源。
西园为体育公园,绿地设置羽毛球、网球场等。
并在桥西设大型的亲水演艺活动广场,和活动大草坪,成为师生室外健身文娱活动的场所。
2)中心广场区,位于学校的中心区域由杭州研究院、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会议中心、行政楼、接待中心汇合而成,并名为“与时俱进”文化广场。
这是进入大学城的中心广场,取杭州师范大学的创始人经亭颐的“与时俱进”的办校精神而名。
在四根景观柱上刻以“与时俱进”四个大字而名,广场用弧线铺地分割出各个空间,形成富有动感的广场,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意念。
广场采用树阵、小景、小品、铺地相结合的方式构成生态,大气,极富现代气息的广场。
中心西侧中有一个相对较大的集中广场,设有丰席台可供学生集会用。
6.2.3两轴即滨河生态景观轴和学校主景观轴1.滨河生态景观轴:沿东西向穿越学校的余杭塘河两岸设置,通过桥梁和两岸绿地共同打造学校的滨水景观。
在学校中部开挖相对较大的水面,形成余杭塘河开合的岸线,并设置亲水、绿地、广场、平台等。
通过自然坡地和景观台地,有效地处理好绿地与河道之间的高差(>3m)形成自然雅致的景观,并有机挖掘余杭塘漕运文化,形成与学校景观相得益彰的滨水生态景观轴。
2.学校主景轴:由南北向穿越学校的由主入口广场,学校中心广场与中心绿岛形成以百年传承,与时俱进,湿地书院的文化景观序列。
主入口广场名为“百世流芳”广场。
(1)“百世流芳”广场由百年树木阵、流水景墙、名人文化墙构成大气,开敞又极富杭州特色的入口。
入口西侧为流水景墙,上面写 “杭州大学城”五个字,东侧设一大型弧形名人文化墙。
用浮雕形式雕刻学校的名人,体现出杭州师范大学的光辉历史。
由从老校区移植的大树,构成百年树阵,广场中间立石刻”百年流芳“点题。
入口大门为简洁的广形构架,上设“杭州大学城”五个字,西侧在水中分别设八个金色大字即,杭州师范大学的校训----------------------(2)“与时俱进”广场这是进入大学城的中心广场取杭州师范大学的创始人经亭颐的“与时俱进”的办校精神而名。
6.2.4五区(1)艺术学院——长亭、古道园(李叔同)杭州师范在艺术办学上成就卓越,造就了无数艺术名人,尤其在绘画、书法和音乐方面,有沈尹默、李叔同等。
李叔同的“送别”成为十大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根据“送别”的意境,沿余杭塘河设一长亭,沿河段石板古纤道,两侧成片的芦荻、芦草以及垂柳构成了让人不可忘怀的景色,再现“送别”的意境。
在大绿地中成片配以桃花、李花,营建钱塘西,西溪边,桃李一家亲的景观,充满诗情画意。
艺术学院内还设有“林泉高致”“畅神”等与书画相连的文化特色庭园。
(潘天寿)(2)生命科学院——百草园杭州师范办学初,鲁迅从日本归国后就在当时的杭州师范教生物,并从西湖采摘了七十余种植物标本,生命科学院的中心公园以“百草园”为名,展示鲁迅当时采摘的七十余种标本,成为一个小型的植物园,在南入口设一个鲁迅给学生讲“一枝黄花”的情景雕塑。
并结合利用现状湿地设湿地植物园,以及仿杭州地自然群落的小型生态园,构成了学院独特文化的科普园。
(3)理工学院——现代低碳环保园理工学院,运用现代的空间艺术设计手法体现简洁的理性的现代风格,并通过树阵、色块、规则的铺地、规则的水系、喷泉以及现代的景观小品完成现代景观空间的塑造。
在园中应用光能发电和雨水收集,及各种低碳环保的科,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4)人文及教育学院这是本次详细规划设计的区域。
景观分区可概括为一园五庭。
一园以学校创始人经亭颐先生命名的颐园。
五庭,以学校有五组教学建筑围合的五个庭园分别以德、智、体、美、群命名。
颐园,位于一期的中心,充分利用原有的鱼塘湿地,有机融入杭州园林的要素和学院的名人文化,充分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在湿地中布置曲折的文化廊、园亭、白色景墙、曲桥观景台等,文化廊上设以夏丐尊、经亭颐、叶圣陶的教学以及学术思想成为颐园内中心景色。
并与人文学院的教学建筑湿地书院的设计理念相吻合,打造名副其实的湿地书院。
穿越人文学院教学楼内部的水系更加强化了湿地书院的理念,结合中央水系布置。
结合水系布置风雨廊桥等景观设施。
(5)师生生活区:师生生活区分布于内环路以外,师生生活区建筑布局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A,B区围合庭园式第二种C、D区时小区花园式。
人文学院区块有十幢学生宿舍围成五个庭园,分别以杭师大教育精神为名,即有“德”、“智”、“体”、“美”、“群”五园,分别通过景石(德)、亭(智)、花架(体)、雕塑(美)、树群(群)体现。
采用庭院内广场式设计。
A区生活区之间有一条小水系贯通,沿水系种植樱花、海棠、玉兰、红枫、杜鹃、山茶、等春花植物。
B区理工学院围合式宿舍楼,分别以植物色彩为特色,形成金色家园,火红岁月,紫色漫园等绿色生态院落庭园。
C区生命科学院生活区,名为健康苑体现健康环保的理念,营造健康的居住环境。
D区艺术学院生活区——浪漫花园,体现温馨浪漫的艺术特质,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
(6)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主要分布于中环路以外,与生活区相邻近,为了防止运动区的噪声影响生活区,采用以常绿乔木为主体,乔、灌、草复层互交的林带绿化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