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总复习诗歌鉴赏复习第一课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不分版本〔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1课考纲解读《XX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表达、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上下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衬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比照、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比照、首尾照应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根本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 如何读懂古诗(课件)

情景结合不仅(bùjǐn)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类的关系: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 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第三十七页,共48页。
练中悟7 阅读下面(xiàmian)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 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 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 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 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 写也为最后(zuìhòu)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第八页,共48页。
(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tèdìng) 读者(侄孙湘)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第九页,共48页。
(6)《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 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 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 ④暗示(ànshì)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练中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 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 ③暗示(ànshì)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第五页,共48页。
(2)《鹊桥仙·七夕》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 ②暗示(ànshì)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第六页,共48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二赏诗“入门课”入门第

〖即练即悟〗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答案: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茂盛的。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即练即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读诗应知: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于北宋 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 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 上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二)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 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 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 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 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即练即悟〗 6.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答案:明月升起,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

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这节课开始,我们暂时抛开试卷上让人烦恼的问题,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为什么要分类欣赏呢,因为同一题材的诗歌大多有着相似的创作背景,于是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同一题材的诗歌中,哪些是常用的意象、典故和手法,诗人们在同样的境遇中有着怎样相似的情怀。
在这里,我们还要更细地分类,根据送别地点的不同,我们把送别诗分成四类:江边渡头、长亭古道、馆阁宴饮、惜别言志。
第一节,我们把目光投向江边渡头。
1.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先看题目,送别诗的题目中常有送这个字,沈子福是什么人不详,江东这个区域我们经常在文言文或诗词中见到,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
江东到底指的是哪个区域呢。
请大家看图。
因为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流淌,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
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又称江左。
第一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杨柳: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我们熟悉的诗句比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
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古人折柳相赠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一课时(阅读方法)

三读注释 诗歌什么情况下会有注释? 生僻、难懂的字词;典故的出处或 内涵;写作背景;对前人有争议的诗歌 列出不同的理解„„
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诗歌的 理解有帮助,我们绝不轻易放过,应当 好好利用显性信息。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
助你读懂诗句; 注释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 本诗的思想主旨; 注释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 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注释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 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梳理诗歌意象,体会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分析】 “折柳”即“折取柳枝”,又 “柳”“留”谐音。古有“霸桥送别,折柳相赠” 之说,古典诗词中多借助“折柳”意象表示送别 之事,离愁别绪之情。结合“玉笛暗飞声”、 “何人不起故园情”,再联系折柳这一意象的含 义即可解题。 【答案】 “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2)答题时注意照应题干。 [双调]殿前欢·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 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 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请你对此作具体分析。 全曲首先是怜秋,继而是怜花,接着是自 怜,最后是花怜人,全曲就这样层层深入 表达了作者自叹人不如花的情感。
这首诗刻画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形象? 【分析】 回忆作者生平。陆游:南宋爱国 诗人,主张抗金,壮志未酬,但赤心报国至 死不渝,怀着国土未能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临终绝笔“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强烈的 爱国精神。再据注解,陆游被弹劾罢官时已 66岁,虽归隐山阴但仍思戍守西域(轮台)。 由此,可推出此时的诗人是一位年岁已高、 卧病在床但尚思报国的英雄。 【答案】 诗人是一位年近古稀、僵卧在床, 但仍满怀雄心,期望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鉴赏精品课件

景物特点
暮春时节 枝叶繁茂
百花凋零
拟人
鉴赏角度 表达技巧 借代
对比
瘦依残
。旧酒
如
。,昨 梦
知试夜 令
否问 雨
??
知 否
卷 帘 人
疏 风 骤
应, ,
李 清 照
是却 浓
绿道 睡
肥海 不
红棠 消
主观感受
诗人:惜春伤春 读者:给象读空者间留,下耐广人阔咀的嚼想。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可怜:
值得怜悯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爱
——《孔雀东南飞》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瘦? 旧
。
。
李
如
清
梦
试 问
浓照昨
睡夜
令
卷不 帘消
雨 疏
李 清
人 残 风照
,酒 骤
。,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试“绿肥红瘦”的妙处(4 分)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 诗歌语 言鉴赏 精品课 件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 字特别巧妙,历来倍受好评。请你 谈谈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4分)
2024届高考语文 考点知识 第一轮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教学课件

考/点/知/识/诗/歌/鉴/赏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主讲:XXX时间:202XC A T AL O G01考点简说02考点知识-形象意境类03考点知识-情感主旨类04考点知识-表达技巧类05考点知识-语言炼字类06考点知识-开放题型类考/点/知/识/诗/歌/鉴/赏考点简说0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②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③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④借助诗歌鉴赏试题,分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山水田园诗: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
诗歌鉴赏第一轮复习

诗 歌 的 形 象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诗 歌 鉴 赏 形 象 ——
事物形象 考点: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 意义。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的含义 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创造出来的生动 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 艺术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类 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 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的人物形象。
练习3(2012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全诗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诗中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 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 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光, 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 生活的艰辛。 本诗借此意境抒写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分析意境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总括——简要概括景物的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 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二:分析——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优美语句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先抓住各个意象,再分析各个意象的特点) 步骤三:总结——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 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 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 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 创作的高雅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
鹧鸪天·西都作(宋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支付与疏狂。曾批给 雨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 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 花醉洛阳。
译文: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曾 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 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 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例1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 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作品译文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中间不知有过多少人的伤心眼泪。我站在高处向西北眺 望长安,可惜无数的群山一层又一层,遮住了我的视线。 但青山毕竟无法阻 挡奔流的江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黄昏中我独立江边,深山里又传来几声鸟啼, 更令人惆怅。
例2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 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 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 世界。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 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 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 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上片寓情于景,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这里的“西北望长安”, 是遥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包含了作者有收复中 原的壮志却又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下片以江水为喻,表明了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十 几年来,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紧接着作者从鹧鸪 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抒写抗金复国 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是一篇以令词写成的热爱自由、鄙弃功名、蔑视权贵的宣言。 朱敦儒崇尚自然、不受拘束、有名士作风,这首词正是他思想品格 的自我写照。
五、看典故 诗贵含蓄。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 情中常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常隐含在古 诗中的某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中。典故用得 好,自然熨贴,言简意赅,便能引人入胜。 正因为如此,解题时若能理解其中典故,诗 歌的思想内容便迎刃而解。
总结: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 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 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 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 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 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 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 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 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 、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 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 ,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 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 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 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译诗: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 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 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 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 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 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 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 · · · ·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抬头· · · · · ·
2、领会深层意思 (形象、氛围)
写出了什么意境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 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一、看诗题 1、一般情况下,诗题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 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 例1
例2
赤 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诸葛心中空有汉, 兵销炬影东风猛, 过此不堪回首处,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梦断箫声夜月孤。 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2004年上海卷诗歌鉴赏题《赤壁》,对作者杜庠做了 简介,介绍了作者的所处年代和生平简历。考生可根据高 二学习过的苏轼贬黄州时的杰出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 推出:杜庠和苏轼的经历相似、心态合拍,可知作者是借 诗来抒发政治失意和人生感叹。
例1
蟾宫曲·咏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 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 分江东。
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的遗风,却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审视全曲,可 抓住的具有隐含信息的词语应是“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西蜀”、“江东” 等。由这些词语自然得出“曹公”即曹操,“南阳卧龙”即诸 葛亮,“借得赤壁东风”是指江东的孙权。此处不能忽视“紫 盖黄旗”这一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它是指一种紫盖黄旗状的 云气,古人认为是天子之气。所以此诗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 风采,歌颂了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三位英雄人物。
四、看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 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词句。这些词句 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 作用。 诗词最后两句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 主旨和意境所在。
例1
秋 思(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约 客(南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从题目可知是诗人在约客人,在等自己的朋友 到来。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 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 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 谓形神兼备。
例2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看题目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是在傍晚天上还下着 雨的时候。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 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 “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蒙暗淡景色;暮 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 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 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轮总复习
高考古诗词鉴赏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 代、其他体裁的作品。能力层级为D级
(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 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 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 意义和历史局限。
例1
经五丈原① (唐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过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 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从诗题注①看,此诗是诗人经五丈原怀念曾病死于此的诸葛 亮而作。诗中以柳营为典,把诸葛亮比做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 亚夫。根据注②注③可知,蜀汉虽有威武铁骑,雄兵数万,无奈 后主刘禅昏庸不化,宠信奸佞之徒,堵塞言路;诸葛孔明虽料事 如神,竭忠尽智仍无力回天,而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诗人 忧心烈烈,感情沉郁。
二、看作者 诗歌鉴赏题的作者有三种情况:一是著名的, 大家都熟悉的,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 因为我们了解王维,就知道《过香积寺》这首诗 与作者晚年追求恬淡宁静有关;二是大家都不熟 悉的,但不影响鉴赏本诗;三是大家都不熟悉但 做了简介,以帮助考生理解该诗的,这个一定要 引起重视。 许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 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因此,通过了解 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进而把握作者的心 路历程,我们就可“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内 心世界,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内涵。
三、看注释
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和 鉴赏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的放在 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 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诗歌的难度。有些介绍写作 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 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背景或 风格。 既然给了某些注释,说明在解题时就要用到 它,否则是不会凭空加上去的,因此,我们可以 借助注释帮助自己正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