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省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说说
【大师珍藏】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语文(江苏卷)全解全析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全解全析(含作文)语文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
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
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评点】此题为成语的近义选择,成语不偏不怪,均为日常生活用语,而且其区别性大,所以此题难度不大,给考生上手带来易感,也就对整个试卷带来好的印象和兴致。
其实,一直想,词语的考查为什么一定要考偏与怪呢?生活中喜闻乐见、高频使用的词语尚且不会用,考偏与怪的又有何用?!回归生活才是语文的本真!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江苏省】2017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江苏省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
时几复由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
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
②作个:这个。
1.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分)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11分)洗竹简诸公同赋敖陶孙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3.“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5分)4.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11分)夜过鉴湖戴昺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苏轼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夜过鉴湖》中“推篷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5分)6.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11分)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7.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8.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
近五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解读

近五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解读
◎方志诚
154
古诗词鉴赏是江苏语文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 来,如何破解古诗词鉴赏成为令教师、学生头疼的难题。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采用(一)深入诗文,字字咀 嚼;(二)还原语境,展开联想;(三)提神深思,用力 下笔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现结合2013~2017 江苏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做具体说明。
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2015年江苏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2016年江苏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 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2017.11
柴打渔,晚上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 蓑衣。
2015《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秋日的一天为窦员 外的崇德里新居题诗。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 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这里的“暂”解释为“突然”最 好)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环绕院子,从墙头 望去,可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 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很多芍 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的美丽景致。不要说室 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和你在此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精益求精,比喻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
“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努力加油,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⑴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⑵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⑶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⑷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⑸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2017届江苏省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说说

浙江省2016高考(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到三点即给6分。
15.结合全文内容,探究题目“芥子之中的灯” 的意蕴。(6分)
•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村庄文化之灯次第熄灭的原因。(6分) • 13.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 (1)想起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2分) • (2)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
15.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 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 15.①“我”一直牵挂着三姑娘,担忧着三姑娘的命运; ②人物的命运正如这流水,捉摸不定;③人物的命运由 她自己主宰,只要默默关注,不必去打扰;④曾经的忧 伤也许已经过去,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 简要赏析。(4分) (1)湿,衣服沾湿,迷,迷失了归路。爽风夜露沾 湿了衣服,行云书卷,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 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描绘出一副夜间泛舟归来的清 幽静逸的画面。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2)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吧,不料醉中也 挥舞起宝剑,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 得更加凄清寒冷。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既 回应了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 怨。
2017高考题江苏语文参考答案

2017高考题江苏语文参考答案2017高考题江苏语文参考答案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站着读与跪着读——乱翻书之四陈四益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是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
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
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
你呢,只有唯唯诺诺,洗耳恭听,还要时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
我想,这话自有他的一份经验,一份道理。
但是,也并不尽然。
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
因这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
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
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明代李卓吾,因为不赞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终于被加上“敢倡乱道,诬世惑民”的罪名,迫害至死,都是现成的例子。
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
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
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
然而,也有例外,汉代的王充,便是杰出的一个。
单看他《论衡》中《问孔》、《刺孟》的篇名,就叫人提神。
“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这几句理直气壮的话,令人神旺。
当然,王充生活的时代,孔学还没有被神化得那么至高无上,所以他也还没有因此掉脑袋。
到了后世,能够含含糊糊地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之类的话,也就很不容易了。
更多的人,只能打着“圣人”的旗号,塞入自家的货色,大抵是跪着造反。
不但孔、孟这些钦定“圣人”,谁也不敢雌黄月旦,流风所被,就是一些行业圣人,也往往令人噤若寒蝉。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高考语文除了具备和承担着考试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和职责外,还担负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
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
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D(A.“一定能写出好作品”说法绝对, B.“充分表明莫言为人谦虚”曲解文意,C. 文 中没有谈到“创作风格和特点”的问题,无中 生有)
• 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全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发誓要用剩余的 生命做一件最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就一直去寻找那件足以让他 感到不虚此生的最有价值的事情。
古诗词鉴赏(第一课)
15.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 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 15.①“我”一直牵挂着三姑娘,担忧着三姑娘的命运; ②人物的命运正如这流水,捉摸不定;③人物的命运由 她自己主宰,只要默默关注,不必去打扰;④曾经的忧 伤也许已经过去,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到三点即给6分。
5.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的句子,没有语病且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 项是 A. 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等 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怎样读的本质,又是读什么的答案。 B. 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等 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读什么的答案,又是怎样读的本质。 C. 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和 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读什么的答案,又是怎样读的本质。 D. 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和 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怎样读的本质,又是读什么的答案。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 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 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 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村庄文化之灯次第熄 灭的原因。(6分)
①经济发展及全球一体化,使村庄失去传统和想象力。(2分) ②现代传媒削弱村庄文化,人们失去文化信仰。(2分) ③游子远去不返,使村庄失去文化循环。(2分)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
13.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想起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2分) 13.指昔盛今衰。表达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感到痛心。(2分)
• ②芥子虽小能容纳须弥,木垒菜籽沟文学艺 术奖虽小,却透射出中国文化的希望。(3分)
• (6分,每点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6.第二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 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7.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2016年一月江苏省13大市、 县期末语文卷 共11卷
第15题分析
散文:
南京盐城一模《芥子之中的灯》李敬泽 镇江期末《宁古塔》余秋雨 南通一调《达古的春天》阿来 扬州期末《谈月亮》茅盾 苏北四市《人生树下》王开岭 如东县期末《听母亲拉《二泉映月》》赵畅 海安期末《我是嫦娥》毕飞宇 盐城三模《养鸭人》筱敏 南京三模《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 南通、泰州、扬州、淮安三模《生活》叶圣陶
(2)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
努力地在点一盏灯。(2分)
比喻边行动边探索。刘亮程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经验可借鉴, 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2分)
15.结合全文内容,探究题目“芥子之中的灯” 的意蕴。(6分) • ①新疆菜籽沟小如芥子,刘亮程的乡村文化 建设譬如芥子中点灯。(3分)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 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 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 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 感、羁旅之思; 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 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 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 “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 达的情怀。
▲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岑参 关门锁归路,一夜梦还家。 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 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 (l)请简要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如何点题的?(2分)
10.(1)用“锁”和“梦”点出题目中“宿”字(1分), 用“梦还家”点出题目中“忆”一字。(l分)
题 型 浅 谈
盐城市2016年6月份高二期末考试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岑参 关门锁归路,一夜梦还家。 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 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 (l)请简要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如何点题的?(2分) ▲ ▲ ▲ ▲ (2)这首诗中间两句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3)Leabharlann 赏析这首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5两题。
在影响人( )发展的因素中,真正起( )作用的是价值观。价值 观就像方向盘,方向正确,( )坚持行走,距离目标( )会越来 越近;反之则会南辕北辙。价值观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读什么 和怎样读是两个根本的问题。 。 4.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终身 绝对 只要 就 B. 终生 决定 只有 才 C. 终生 决定 只要 就 D. 终身 绝对 只有 才
【答案】 2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 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 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 之 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 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 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 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7. 对下面语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莫言获奖以后,被迫应付的各种采访越来越多,应邀参加的各种“莫 言研讨会”也越来越多。莫言说,写作是作家最主要的“生活主题”,写 作最需要的是心静,2015年上半年可能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写一部作 品。“我希望大家不要研究我了,去研究其他作家。”这表达了他的真切 希望,希望让自己“静”下来,不受别人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创作。的 确如此,如果整日缠身于“喧闹”的杂务,登上诺奖高峰的莫言到最后可 能什么也不是了。 A. 别逼着莫言“躲”起来写作,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要过多地干扰他, 这样莫言不用“躲”也一定能写出好作品。 B. 针对越来越多的“莫言研讨会”,莫言希望大家不要研究他而去研究其 他作家,这充分表明莫言为人谦虚。 C. 创作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要过多关注别人怎么说,受别人研究的 干扰,否则,可能到最后什么都不是了。 D.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是登上了创作的高峰,但如果让获诺贝尔奖成为创 作的“休止符”,对莫言来说,那绝对不是好事。
复习内容:
古诗词具体内容的理解、翻译
(2)①这首诗中间两句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 技巧?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
虚实结合
(2)①视听结合(或“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生动 传神地描写诗人梦醒后的所见到的春晨风光;(2分, 答“寓情于景”或“选取典型景物”得1分) ②更加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怀念,引出下面对杜陵别 业的描写。(2分)
复习内容:
艺术技巧 作用
(3)请赏析这首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5分) 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
手法+内容分析+情感 (3)手法 寓情于景,(1分) 内容:诗人想像(1分)长安二月春光,用烂漫的春花,烘托出盎 然的春意,(1分) (情感、效果:)①表现出诗人对杜陵别业的深切忆念(或“对 长安故园的无比热爱”),②使题意“忆”字更为突出。(2分)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 简要赏析。(4分) (1)湿,衣服沾湿,迷,迷失了归路。爽风夜露沾 湿了衣服,行云书卷,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 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描绘出一副夜间泛舟归来的清 幽静逸的画面。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2)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吧,不料醉中也 挥舞起宝剑,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 得更加凄清寒冷。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既 回应了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 怨。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 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 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 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 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 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 困扰。
浙江省2016高考(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