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 x 1 ng② [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 e o② [村居]词题。

③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 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 [翁媪]老翁、老妇。

⑤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1 我会写: 宿: 住宿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 徐徐徐缓 徐步 清风徐 来 不疾不徐 篱: 丙. 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 下W Uo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 U宿舍xi口一宿xi u星宿剥:b o剥削b a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疏(疏远)蔬(蔬菜)茅(茅屋)矛(矛盾)篱(篱笆)离(离开)蜻(蜻蜓)晴(晴朗)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第一课《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水调歌头》,这三首诗分别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本文将从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登临鹳雀楼时,以鸟类为主要题材,作品具有宏伟壮丽的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为后人所传颂。

这首诗在表现壮美景色的也蕴含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雄鸟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渲染夜晚的宁静和思考,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感慨。

整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思乡的心情,通过对孤寂、静谧的夜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

诗人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奋斗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该诗以描绘水乡风情为主题,通过对江南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悠扬的吟唱、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江水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三首古诗虽然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生感悟的抒发,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古诗三首》的这一课程设置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我会写: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徐:徐徐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bō剥削bā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预习必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蜒飞蝶舞,以动衬静。

场景:夏天白天变长了,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锄草……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课一、原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二、字词解析。

1. 杂兴。

- 随兴而写的诗。

“兴”在这里读“xìng”,表示兴致、兴趣。

就像诗人看到田园里的各种景象,一时兴起就写了这首诗。

2. 梅子。

- 就是梅树的果实,到了成熟的时候就变成金黄色啦。

3. 杏子肥。

- 这里的“肥”是说杏子长得很大很饱满。

你可以想象一下,杏子在树上长得圆滚滚的,就像胖娃娃似的。

4. 麦花。

- 是指小麦开的花,像雪花一样白。

5. 菜花稀。

- 油菜花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凋谢了,所以看起来很稀疏。

6. 日长篱落无人过。

- “日长”就是白天变长了。

“篱落”就是篱笆。

整句话的意思是白天变长了,篱笆边都没有人经过。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田里忙着干活呢。

7. 惟有蜻蜓蛱蝶飞。

- “惟有”就是只有的意思。

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那里飞来飞去。

这就和前面的“无人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田园里很安静,只有这些小昆虫在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诗句赏析。

1. 前两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这两句诗就像一幅色彩鲜艳的田园画。

你看啊,诗人先给我们展示了梅子是金黄色的,杏子又大又肥,麦花像雪一样白,油菜花稀稀拉拉的。

这里面有黄的、白的,颜色搭配得多好看啊。

而且他写了好几种植物呢,有梅子树、杏树、麦子和油菜花,就把田园里的作物都概括进去了。

就像我们去田园里逛了一圈,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诗人把他看到的这些植物的样子都告诉我们了。

2. 后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两句特别有趣。

前面说白天很长,篱笆边都没有人经过,感觉田园里很安静。

然后突然一转,说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

这就好像是在一个大舞台上,本来主角应该是那些在田园里劳作的人,可是现在他们都不在,舞台上就只有蜻蜓和蝴蝶这些小昆虫在表演啦。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能感觉到田园里虽然很安静,但是又充满了生机呢。

一、原文。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知识点易考点知识梳理归纳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知识点易考点知识梳理归纳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知识点易考点知识梳理归纳卧剥bō蛱蝶jiá翁媪ǎo 相媚好mèi易错字:稀疏sū shū杂兴zá zhá锄豆chú cú卧剥bāo bō亡赖wáng wú蛱蝶jiájiā翁媪ǎo yùn 相媚好méi听写生字:住宿.、徐.州、篱.笆、稀疏..、渔翁.、锄.头、无..、茅檐..、杂.兴、蜻蜓赖.、卧剥..(书写提示:“蜓”的右边是“廷”,不要写成“延”,“檐.”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其中右下部分“言”的横画长短及间距安排要合理。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新市:今湖南省攸县北。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阴:树荫。

急走:奔跑。

寻:找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一二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1.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2. 蛱蝶:蝴蝶。

译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简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清平村乐居所有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清平村乐居所有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清平村乐居所有知
识点。

清平村乐居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诗歌,为三首古诗词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乡村平静、宁静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本诗所有的知识点:
一、结构
清平村乐居全诗共五十字,由七句组成,四个“平”和三个“仄”的句,呈现出一种平静、舒缓、安宁的感觉。

首句为“清平乐”,末句为“无人不醉”,在情感上形成了浓郁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二、情感
全诗表现了作者追求田园生活的理想,并在句句中显现出他对悠闲、自由、平淡、宁静等生活状态的追求。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神往田园生活的情感,因为这里没有了繁琐的官场压力,没有人们追名逐利的纷扰,全身放松,不动声色地感悟着自然之美。

这种情感在全诗的结尾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无人不醉,唯我独醒。


三、描写
刘长卿所用的描写方式非常具体而富有表现力。

他将田园的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用清新明丽的笔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达到
了艺术的效果。

全诗描写了生命的简单和自然的美,让人感到舒适宜人,在幽林深处和世界和谐共处。

四、语言
清平村乐居运用了古人特有的写作方式,如富有节奏感的律诗、岳阳楼记式的游记,其中最突出的是律诗的表现力。

整首诗运用的都是“平仄入韵”的律诗格律,将字词与意境进行有机的融合,发挥了律诗的严谨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关于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清平村乐居所有知识点的讲解。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要点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要点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要点宿新市徐公店一、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静态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动态二、词意篱落:篱笆疏疏(shū):稀疏。

径:路深:伸向远方阴:树荫。

新绿:新叶刚刚长出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急走,飞快地奔跑。

未:没有无处寻:没有地方寻找,再也找不到了。

三、诗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四、主题、中心《宿新市徐公店》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田园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赏析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这首诗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白描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风光。

②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古诗[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二、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三、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四、词意注解: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梳理一、会背、会默《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读准音:径(jìng)宿:Sù住宿xiǔ一宿Xiù星宿2.2.看注释:疏疏:稀疏。

阴:树荫。

3.3.解诗意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

几个儿童奔跑着追捕蝴蝶,花色的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4.4.悟诗情《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二、会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1.读准音:“兴”(xìng)2.看注释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蛱蝶:蝴蝶的一种。

3.解诗意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

田里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

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4.悟诗情《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本诗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表现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三、会背《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读准音:“亡”这里读wú“剥”这里读bō2.看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比如:卜算子、蝶恋花、忆江南、水调歌头、渔歌子等。

)村居:词的题目。

翁媪(wēng ǎo):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

这里指顽皮淘气。

3.解诗意低矮的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溪边青草茂密。

那是谁家的老翁老妇,在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儿,喝酒逗乐。

大儿在溪东的豆田间除草;二儿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正在溪边剥莲蓬呢。

4、悟诗情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
我会写:
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
徐:徐徐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
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
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
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
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
蜻:蜻蜓蜻蜓点水
蜓:蜻蜓蜻蜓点水
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
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
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
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
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
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
多音字: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剥:bō剥削bāo剥皮
形近字:
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
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
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
预习必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
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
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蜒飞蝶舞,以动衬静。

场景:夏天白天变长了,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锄草……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两句话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

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

“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卧”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场景: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莲蓬。

预习必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
《宿新市徐公店》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
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解:
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鉴赏:
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②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四时田园杂兴》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解:
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鉴赏:
①前两句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鲜丽,写出了田园之美。

②农民或忙于农事,或正在午间休息,显得村中平和宁静。

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橫生。

预习必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整理及诗歌赏析
《清平乐·村居》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解: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
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③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④翁媪(ǎo):老翁、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日”,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鉴赏:
①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翁和老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

从“媚好”一词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上片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江南乡村图。

第二句通过描写一对老年夫妇以乡音逗趣聊天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安适。

②下片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

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

“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卧”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下片写了孩子们的活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而又不乏生机的乡村图画。

既有天然之趣味,又有天伦之和美;既有耕作之繁忙,又有小孩子的调皮嬉戏,写尽
了农家之乐,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