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课题组,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用综合评分

合集下载

三步走战略PPT课件

三步走战略PPT课件
(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国防)
2. 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 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提出了四个现代 化目标“两步走”的设想。
(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4. 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要修改原 先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实行中国式的现代化。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是从2010年到2020年实现国内
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第三步是从2020年到
9.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10.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三 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第一步:从1981年到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 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 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年到20 世纪末,使 国民生产总 值再增长一 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 水平
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根据国际
和国内情况及经济发展规律,我国决策 部门预测:到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95933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人 口控制在12亿,人均产值800至1000美 元,居世界100位以内,人民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原定的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 比1980年翻一番的任务也于1995年提前 完成。
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
三步战略的重点
邓小平提出了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 他指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战 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 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把教育和科 技视为战略关键,并把它们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农业 交通

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指标临界值单位80年小康值权数一、经济水平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778250014二、物质生活48收入 2.人均收入水平16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7424006⑵农民人均纯入元315120010居住 3.人均居住水平12⑴城镇人均使用面积 5.51254.5157⑵农人均钢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营养 4.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克50756交通 5.城乡交通状况82.883⑴城市每万人拥有铺路面积⑵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50855结构 6.恩格尔系数%60506三、人口素质14文化7.成人识字率%68856健康8.人均预期寿命岁687049.婴儿死亡率‰34.7314四、精神生活1010.教育娱乐支出比重%311511.电视机普及率%11.91005五、生活环境1412.森林覆盖率%12157%100713.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①总计共16项分指标100注:表中价值量指标均按1990年价格计算。

此标准为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提出并征求12个部委意见后,于1995年1月修改完成。

指标单位权数温饱值小康值一、收入分配351.人均纯收入元3030012002.基尼系数%50.20.3-0.4二、物质生活253.恩格尔系数%660≤504.蛋白质摄入量克947755.衣着消费支出元327706.钢木结构住房比重%74380三、精神生活127.电视机普及率台/百户61708.文化服务支出比重%6210四、人口素质99.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4687010.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年568五、生活环境1111.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3508512.安全卫生水普及率%3509013.用电户比重%3509514.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25070六、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815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4509016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件45≤20合计注:①*为分户检索统计数。

②纯收入和衣着支出额价值量均已折算为1990年可比价。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4高三冲刺(高考数学)统编版(五四制)摸底(备考卷)完整试卷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4高三冲刺(高考数学)统编版(五四制)摸底(备考卷)完整试卷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4高三冲刺(高考数学)统编版(五四制)摸底(备考卷)完整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共8题)第(1)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扡物线的焦点为F,P是C上的一点,点M是y轴上的一点,且.则的面积为()A.B.C.D.第(2)题某社区活动中心打算周末去照看养老院的老人,现有4个志愿者服务小组甲、乙、丙、丁,和有4个需要帮助的养老院可供选择,每个志愿者小组只去一个养老院,设事件A为“4个志愿者小组去的养老院各不相同”,事件B为“小组甲独自去一个养老院”,则P(A|B)等于()A.B.C.D.第(3)题已知集合,则()A.B.C.D.第(4)题中国某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开展临床试验后,计划在某地区招募志愿者,经过电话沟通、核实情况,要从符合条件的16名男性和8名女性中选出9名志愿者参加试验,如果按照性别分层抽样来确定男女人数,并且甲、乙两名男性因身体素质优异为确定人选,则不同的抽样方法数是()A.B.C.D.第(5)题将甲、乙、丙等7名志愿者分到三个地区,每个地区至少分配2人,则甲、乙、丙分到同一个地区的概率为()A.B.C.D.第(6)题为更好地满足民众个性化、多元化、便利化的消费需求,丰富购物体验和休闲业态,某市积极打造夜间经济.为不断创优夜间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消费升级,有关部门对某热门夜市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随机选取了100 名顾客进行问卷调查,对夜市服务进行评分(满分100 分),根据评分情况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这组数据的第55 百分位数为()A.65B.72C.72.5D.75第(7)题如图,在正方体中,点是线段上的动点(含端点),点是线段的中点,设与平面所成角为,则的最小值是()A.B.C.D.第(8)题如图,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过的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且,为线段的中点,若对于线段上的任意点,都有成立,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A.B.C.D.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共3题)第(1)题某公司经营五种产业,为应对市场变化,在五年前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使公司总利润不断增长,今年总利润比五年前增加了一倍,调整前后的各产业利润与总利润的占比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调整后传媒的利润增量小于杂志B.调整后房地产的利润有所下降C.调整后试卷的利润增加不到一倍D.调整后图书的利润增长了一倍以上第(2)题若过点最多可作条直线与函数的图象相切,则()A.当时,切线方程为B.当时,C.当时,λ的值不唯一D.的值一定小于3第(3)题下图是某汽车公司100家销售商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单位:辆),则().A.a的值为0.004B.估计这100家销售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平均数为135C.估计这100家销售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分位数为212.5D.若按分层抽样原则从这100家销售商抽取20家,则销量在内的销售商应抽取5家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共3题)第(1)题蹴鞠,又名“蹴球”“蹴圆”等,“蹴”有用脚蹴、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饰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踢足球活动.如图所示,已知某“鞠”的表面上有四个点,,,,满足,,则该“鞠”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_.第(2)题已知直线l:与x轴相交于点A,过直线l上的动点P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C,D两点,则直线CD恒过定点坐标为___________;记M是CD的中点,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第(3)题假设,,且,相互独立,则____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最后一题17分,共77分 (共5题)第(1)题已知函数.(1)求的极值;(2)若不等式在上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第(2)题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左右顶点分别为A,B,G为C的上顶点,且的面积为2.(1)求椭圆C的方程;(2)过点的动直线与C交于M,N两点.证明:直线与的交点在一条定直线上.第(3)题已知椭圆的上顶点为A,右顶点为B,坐标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的面积为2.(1)求椭圆C的方程;(2)若过点且不过点的直线l与椭圆C交于M,N两点,直线MQ与直线交于点E,证明:.第(4)题已知函数.(1)解不等式;(2)若在上恒成立,求实数的最小值.第(5)题已知平面内动点与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1)求动点的轨迹的方程;(2)过点的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直线,与直线分别交于,两点.求证:以为直径的圆恒过定点.。

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652

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652

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651:一份对北方某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患者都诞生在冬季。

专家们指出,其缘由很可能是那些临产的孕妇养分不良。

由于在这一年最寒冷的季节中,人们很难买到新奇食品。

以下哪项,假如为真,能支持题干中的专家的结论?()单项选择题A、调查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B、在心脏病患者中,先天性患者只占很小的比例C、与引起心脏病有关的心血管区域的发育,大部分发生在产前一个月D、新奇食品与腌制食品中的养分成分对心血管发育的影响相同2:调查结果显示,环保意识越高的地区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加度也越乐观,但环保意识与环保满足度却呈相反关系,即环保意识越高,环保满足度却越低。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单项选择题A、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看环保问题的眼光越强B、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对环保质量要求也高C、环保质量总是落后于公众的环保要求D、环保质量是一个永不能得到公众满足的话题3:人体由80多种元素组成。

依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为宏量元素;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人体微量元素的是()。

单项选择题A、钙B、碘C、铜D、硅—考试大+在线考试中心—4: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为主题、以()为主线。

单项选择题A、自主创新可持续进展B、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C、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D、科学发展可持续进展5:3, 4, 9, 28, 113,()单项选择题A. 566C. 789D. 9616:.单项选择题A. 11B. 16C. 18D. 197: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依据肯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推断,从而消失推断失误或推断本身与推断对象的真实状况不相符合。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认知偏差的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4、住有所居问题

房价过高症结何在 投资推动。 资金推动,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相当 于过去三四年的增量。 地价推动,“土地财政”导致的地价上涨。 制度原因,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保障型住房供应不足, 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健全。 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今后5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 1500万人,每年新增500万户,住房需求显著增加。 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比较突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1、小康社会

国家发展等级标准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我 国二十一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21个国家的排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 42个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6-5999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54个 又以2200美元为界,以上为中上收入,以下为中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25个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5、分配差距问题
如何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全 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 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财产转让、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纳入个税征管对象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积极发展 社会慈善事业。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加快推进城镇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劳动者 素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008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2.3%。
思考题
3.当前在如何让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 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 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差距问题; 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非配 体制上,只有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 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 析上述观点。

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期刊名称】《黑龙江劳动保障》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内涵,确定了以下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总页数】1页(P13)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J],
2.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 [J],
3.全面小康社会基本标准设想及目前的差距 [J], 叶宗裕
4.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 [J],
5.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

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

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

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

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

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

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

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

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3_1

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3_1

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31:绿色GDP,是绿色经济GDP的简称,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又称可持续进展国内生产总值。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项选择题A、绿色GDP的增长率肯定小于CDP的增长率B、绿色GDP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C、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D、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灾难所引起的经济损失都是核算绿色GDP时应当从GDP 中扣除的部分2: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布天花在地球上已被毁灭。

并发出通告:以后凡是辨别出一例天花者,就发给他一千美元奖金。

到1979年底为止,虽然收到了九十多份报告,但经派专人调查,全部报告都是将水痘、麻疹类疾病误认为天花。

因此没有一个能领到这笔奖金。

下列哪一项推断是不正确的?单项选择题A、全部供应报告者都盼望得到奖金B、WHO的官员确信天花已被毁灭C、天花与水痘、麻疹毫无共同之处D、假如有一个人得到了奖金,就意味着天花还没有从地球上毁灭3:经济学上,狭义的货币(M1)是指()。

单项选择题A、现金B、现金和存款C、现金和活期存款D、现金、存款和债券4:36,125,256,243,64,()单项选择题A. 100B. 1C. 0.5D. 1215:依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听从和执行上级的打算和命令是公务员必需履行的重要义务之一。

下列选项中,除了()外,都是公务员“听从和执行上级的打算和命令”这句话含义的正确理解。

单项选择题A、虽然对打算持有保留看法,但假如上级要求马上执行,则公务员应当执行该打算B、假如公务员执行的打算或命令明显违法,则执行后果就由上级负责C、假如上级的打算和命令是依法作出的,则公务员应当予以执行D、上级作出的打算和命令应当在其权限范围之内6: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7:如图、在长方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分别从A、C出同时动身,按顺时针方向延跑道匀速奔跑,已知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5米/秒、4.5米/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农民收入与生活前景展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一直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逐渐实现过程中,有关人员测算了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的程度。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16个指标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

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为75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

分地区来看,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78%,西部实现56%。

由此可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显然落后于改革的设想。

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根据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设计了十个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其中关于农民收入与生活的标准是:(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2)恩格尔系数低于40%。

(3)农户住房成套率高于75%。

(4)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10辆。

(5)农村居民出游率大于70%。

(6)农户网络终端入户率高于50%。

其他关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和就业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社会安定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有紧密的关系。

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5.6元,恩格尔系数为46.2%,农村每百户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仅为1.10部,与小康目标的差距还很大。

2005-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对于2020年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收入与生活现状分析(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演变历程①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明显,但增长速度明显趋缓从总量上看,无论是当年价格还是不变价格,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2年的2475.6元,25年间增长了大约18倍。

从不变价格看,以1978年为标准,到2002①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6倍。

实际上,农民纯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78到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率为17.7%,1985以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在1989到1991年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农民收入增长跌入低谷,1989年出现负增长。

1992年以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性增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倍受各界关注的问题,“八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4.3%,“九五”时期为4.7%。

图4.1 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状况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缓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不平衡性也更加明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明显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城镇为13.4%,而农村仅为4.8%,增长速度的差距十分明显。

增长速度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收入差距加大。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之比,1978年为2.57:1,到1983年缩小为1.70:1,此后则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

到1994年拉大为2.86:1,此后缓慢降低了三年,1998年又呈现拉大的趋势,尤其是本世纪初的头两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90:1和3.11: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高点。

图4.2 城乡收入差距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明显近年来,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距明显。

1990年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50:1.17:1,而1995年-2002年,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大约维持在为2.0:1.3:1左右。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省份是上海市,为6223.6元,最低省份是西藏自治区,为1462.3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为4.26倍。

4.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如果按照性质来分,生产性收入中来自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越来越大。

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4来自第一产业,仅有17%来自非农产业。

以后,这一比例逐年发生变化,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的部分不足50%,相应地纯收入中非农产业贡献上升到44%以上。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比例大约各为47%,贡献基本持平。

图4.3 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按性质划分)(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演变历程1.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增长速度波动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总额大幅度上升。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元增长到2002年的1834元,增长了14.8倍。

从下图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增长较快,但是在90年代后期还一度出现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下降的趋势。

图4.4 历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但是,如果以1985年为标准,考察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按不变价格的增长,情形则不容乐观。

按照现行价格,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2年是1985年的5.78倍,但是按照不变价格(以1985年为农村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为100),2002年仅为1985年的1.83倍。

图4.5 1985年以来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指数(1985年为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波动明显,自198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高年份为1996年,增速为11.20%,但是在1989年和1998年出现负增长。

图4.6 1985年以来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随着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农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农民生活消费构成中,食品和衣着支出比例明显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例明显上升。

2002年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1985年下降了11.54个百分点,衣着由1985年的9.69%下降到5.72%;同期,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例则分别上升了3.52、5.25和7.58个百分点,分别上升了1.46、2.98和1.95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不明显,同期下降不足一个百分点,期间波动明显。

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但是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对比的角度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4元,也就相当于城市居民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这还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差距会更大。

如果从当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差距对比来看,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由1978年的2.9:1缩小到2.12:1,但是此后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到2002年扩大为3.29:1(1989年比上年略有降低)。

图4.7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也很大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到2002年食品消费仍然占到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近一半。

如果单独考察农村居民生活支出中食品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下降的幅度还是很大的,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2年的46.2%,下降了46.5%。

但是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的比重下降更快一些,从1979年到2002年下降了52.5%,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只有37.7%。

在下图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

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为1.18:1,1989年下降为1.01:1,以后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最大年份为1.26:1,2002年仍高达1.23:1。

图4.8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及差距4.农民区域间消费差距明显。

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344元、1660元和1382元,中东西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为1.70:1.20:1,比年略有增长。

1995年以来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大致维持在1.70:1.20:1水平。

更为明显的是,东中西部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1999年东中西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差距分别为:2.8、2.6和3.5;2002年这一差距扩大为3.0、2.9和4.0,东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比中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一些,尤其是西部,达到4.0。

图4.9 东中西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异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的因素分析(一)制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增长基本上可以归于体制改革、农产品供给短缺和乡镇企业兴起等一系列积极因素,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因素逐渐消失,农民增长缓慢的制约性因素越来越多。

1.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经济体制过渡来的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甚至国际大市场需求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

主要是因为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在市场占有和寻求方面都处于劣势。

虽然在上世纪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2.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降低,这两大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农产品从短缺逐渐向基本平衡到供大求转变,也就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现象。

因为市场需求最终决定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连年出现增长缓慢。

3.乡镇企业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增长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也在逐渐的调整中进行优胜劣汰和技术资金等升级换代,并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