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合集下载

选修课 唐宋诗词鉴赏

选修课 唐宋诗词鉴赏

1) 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结 合一二联作具体的分析。 采用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 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 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 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 分析。 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 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 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 正辞严。
昭君出塞,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 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 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 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 在历代文人笔下,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 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 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 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 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 离汉。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这首诗命题新颖,遭 致议论纷纷,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1、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 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2、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 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 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 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3、山水诗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 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 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 宗。”(《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 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 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 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淡远”,是这 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

高三语文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

高三语文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
高三语文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语 文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第一单元 03. 第三单元 05. 第五单元
02. 第二单元 04. 第四单元 06. 第六单元
0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 胜色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 军旅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感谢聆听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 抒怀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 写真
04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 感慨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 别绪
05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第九课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 相悦 第十课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 景色
06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 志咏怀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 时伤事
F
生查 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鹧鸪天
扩展阅读
菩萨蛮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 日夜记梦
鉴赏知识 词律
破阵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 前——山水胜色
06
水龙吟 登 建康赏心亭
01
望海潮
05
满江红 写 怀
02
扩展阅读
04
定风波
03
鉴赏知识 词的章法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A
鉴赏知识 意象
D
关山 月
B
石壕 吏
E
扩展 阅读
C
卖炭 翁
F
鉴赏知识 意境

唐宋诗第一课-山水胜色

唐宋诗第一课-山水胜色


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 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 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 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 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 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 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 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 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漠漠水 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白鹭作为一 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在王维 《积雨辋 wǎng川庄作》诗中表现为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作为一种意象, 主要是用来营造 宁静、恬淡环境气氛。古诗意象 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 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 六朝。 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诗人是南朝宋 诗人谢灵运。他山水诗中有很多名句流传 千古,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课《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课《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ppt课件1

找出首联的诗眼,说说诗眼好在哪里?
愁、急
好处:用“愁”和“急”分别写出“猿声” 和“江水”的特点,反衬出作者心情的 孤独寂寞和动荡不安.(不平静的心情 就像急流一样起伏不定)
手法:拟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 找出颔联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
找出颈联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
请思考:诗人为什么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 受呢?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6
谢谢欣赏!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7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 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6分)
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景。首联先写使 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颔联写风吹树叶的鸣
声,后写孤舟景象;从而写出了凄清孤寂的情境。【角 度4分,情境2分。】
总结:
赏析山水田园诗歌的写作技巧
①注意写作立足点和描写角度,如远、近、高、低、俯、 仰的变化;
②分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感受 诗歌形象特点。
③掌握山水田园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A.借景抒情 B.寓情于景 C.虚实结合(相生) D.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E.白描 F.渲染、烘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 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 人赞赏,请简要分析。(2分) 答: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教学案精品全集(含答案)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教学案精品全集(含答案)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对应学生用书P1][资料助读]◎释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知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唐代著名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四卷。

《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

◎明背景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

[精要赏析]◎赏形象1.前四句中“山暝”“猿愁”“沧江”“风鸣”“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

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析技巧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

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

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

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

◎悟意旨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

参考答案:这是旅中寄友诗。

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

汉[资料助读]◎释标题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知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唐宋诗词鉴赏 汉江临眺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唐宋诗词鉴赏 汉江临眺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说到山水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常用的术语 有: 清新(纯朴)自然、情趣盎然、闲适恬淡、 高雅含蓄、意境清远……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
————山水胜色
领会诗歌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紧紧相连,我 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 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把握山水田园诗歌的主题。 ①描绘山川美景,钟情山水,对宁静、平和、自由、 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②歌颂劳动生活,反映农村生活; ③怀才不遇,厌弃官场黑暗,寄情山水田园,表达 自己鄙视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汉江雄浑 壮阔
承九派 承荆门 承山色 承江流 水势浩瀚 山色微茫
背景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沿江群邑(远望) 眼前波澜(近观) 所处位置 即景抒情(积极乐观)
诗人泛舟江上,极目远眺,只见莽莽古楚之地 上,从湖南方向奔涌而来的“三湘”水, 与西起荆门山,支流众多的汉江水汇合,波涛汹 涌汇入长江。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奔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 岸的青山重重,迷迷蒙蒙,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一叶扁舟,随波飘摇,远处的城郭似在水面上浮 动,浪拍云天,天空也像摇动起来。 多美的一幅图画啊 !真想永住襄阳,与山翁 同饮共醉这壮丽浩渺的人间仙景中!



1、写景抒情诗歌常见的写作技巧。 描写景物的立足点,如远、近、高、低、俯、仰 的变化(“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描写景物的角度,如形、声、色,触觉、视觉、 听觉、味觉、嗅觉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点面结合,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白描(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全册教学案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全册教学案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全册教学案目录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四课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第九课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附录:古诗词鉴赏多功能答题模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对应学生用书P1]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资料助读]◎释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知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唐代著名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四卷。

《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

◎明背景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

[精要赏析]◎赏形象1.前四句中“山暝”“猿愁”“沧江”“风鸣”“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

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析技巧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

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

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

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

◎悟意旨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

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

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本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二、唐诗空前繁荣1、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

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趣外篇”等。

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六、诗词的风格流派七、课内诗歌赏析(一)、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解题:这首诗题目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州。

2、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

早年曾在家乡附近的鹿门山隐居读书。

25岁至35岁期间,他曾游历东南各地。

晚年,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僚,不久归隐。

孟浩然的一生主要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山水田园成了他诗中的主要题材。

他的诗作清幽闲雅,平易自然,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

与王维在诗歌的题材和风格上相近,故后世并称“王孟”。

唐代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

3、疏通文意山暝听猿愁,(山上的天色已渐渐暗下来,森林里传来阵阵凄厉的猿叫声,非常哀愁。

)沧江急夜流。

(冰冷的江水急急的奔流而去。

)风鸣两岸叶,(今晚留在江边的我,倾听两岸的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月照一孤舟。

(天上的月光静静落下,照在我这一艘孤独冷清的小船上。

)建德非吾土,(建德并不是我的家乡,只不过是我暂时寄住的地方)维扬忆旧游。

(想起了我远在扬州一带的亲朋好友们)还将两行泪,(我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遥远,而我也只能将四年的泪水,)遥寄海西头。

(借着江水遥遥寄向大海西头的扬州。

)4、探究问题(1)孟浩然长于写景,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所见的景物?并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所要传达的情绪。

简析: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应该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明确:诗的前四句是写景,分别就山、水(江)、岸、舟四个方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

其描写意象密度很大。

仅名词就提到山、猿、江、夜、风、岸、叶、月、舟,意象纷至沓来。

(这些意象分两个角度)视角上,以“暝”“夜”“月”渲染山色晦暝、月色朦胧的氛围,衬托心情的黯淡。

听角上,以“愁”“急”“鸣”分写猿声、江声、风声,反衬心情的孤独寂寞和动荡不安。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清丽挺拔),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2)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明确:“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

维扬,扬州的古称。

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shān)然泪下。

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

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

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

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

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

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诗中的意象都具有冷色调的特征,体现了诗人因愁而流下“两行泪”,而泪又是因怀念旧友和思乡引发的。

(3)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笔力轻而淡的特色。

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

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

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

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

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

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

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

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

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

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

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

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

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5、总结中心思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助那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主题)明确:诗歌借助日暮、山深、猿啼、急流、风鸣、冷月、孤舟等意象,表达了一种凄恻的感伤之情,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孤独感。

6、拓展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

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

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意思对即可)第二课时(二)、赏析《汉江临眺》1、解题:这首诗是开元28年(74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负责岭南、黔中地区六品以下地方官的选拔),途经湖北襄阳时所作。

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开元九年(721)进士。

仕途颇为坎坷,好佛,后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妇女为题材的诗篇,其主要成就在山水诗。

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其诗意境清幽,色彩鲜明,状物传神。

诗中多佛家理趣,故有“诗佛”之称。

又兼通音乐,精于绘画,熔诗歌、绘画、音乐、禅理于一炉。

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有《王佑丞集》。

3、疏通文意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汉水流经楚塞,又连接转折入三湘)荆门九派通。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江流天地外,(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有无中。

(山色朦胧,远在虚无缥缈之中。

)郡邑浮前浦,(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波澜动远空。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好风日,(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留醉与山翁。

(我愿留在此地,如同常醉的山翁。

)4、探究问题(1)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幅画的大背景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明确:“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