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教学案精品全集(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附录:古诗词鉴赏多功能答题模式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附录:古诗词鉴赏多功能答题模式含答案

附录:古诗词鉴赏多功能答题模式错误![诗歌形象类]类型一意象赏析类[常见设问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词)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词)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词)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词)人……的感情。

[典题印证]鹧鸪天[宋]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参考答案: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类型二意境品味类[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解说相关诗句;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典题印证]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树上的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类型三人物形象类[常见设问方式]1.试赏析诗(词)中××形象。

2.试结合××句,赏析××形象。

3.诗(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概括分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词鉴赏全套PPT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词鉴赏全套PPT课件
多美的一幅图画啊 !真想永住襄阳,与山翁同 饮共醉这壮丽浩渺的人间仙景中!
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 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 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 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岩扉松径长寂寞,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 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 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 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 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 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 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 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 阳的孟浩然。
襄阳好风日,
好风景
留醉与山翁。
山简,晋代一镇守襄阳 将军,有政绩,好饮酒, 每饮必醉。
襄阳风和日丽,多么 美好,我真想留下来 和山翁同饮共醉。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汉江雄浑 壮阔水势浩瀚 来自色微茫 沿江群邑(远望)眼前波澜(近观) 所处位置 即景抒情(积极乐观)
楚塞三湘接,
楚国的边塞
三条江水与湘江连 接的地方称为三湘
荆门九派通。
汉阳附近汇入长
江的各条河流
楚国的边塞连接着辽阔 的湘江,汉水西起荆门, 贯通长江的支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远望江水滔滔,好像奔流出天地以外, 山色若有若无朦朦胧胧.,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26份)-粤教版6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26份)-粤教版6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彩夺目的一颗巨钻。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词坛在承传五代遗风的基础上酝酿创新,一些诗文名家,如晏殊、欧阳修开一代风气,随后出现了专业词人如柳永等,发展慢声,以反映市民情趣为主要内容。

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命的进一步深化,词的创作日益活跃,并显现出提高传统词艺、另辟蹊径两种趋势。

秦观等人延续宋初的婉丽词风并进一步发展提高,所作和婉秀丽,情韵兼胜。

王安石、贺铸等人的词作怀古议政,悲壮奋发,笔势飞舞。

特别是苏、辛,以雄姿健笔步入词林,举首高歌,旷达磊落,豪放风发,为宋词风韵另辟新径,别立一宗。

靖康之变,中原沉沦,宋金对峙,一代词坛闺秀李清照,经历曲折,以高妙的词章,咏唱爱情,感伤事变,写出了忧愤凄婉的念旧词章。

.了解各词人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以及思想境界和世界观。

.鉴赏不同词作的艺术手法。

.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风格,学会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

.体会宋词语言风格。

宋词语言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理解宋词中用典特点。

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活动、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句子等。

运用典故可以收到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而不直露的表达效果,因而成为古代诗人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大多用典。

.评价宋词思想感情。

宋词,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词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宋词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评价宋词的思想内容,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应联系词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②应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③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④细读序言和注释。

第课柳永词二首对应学生用书柳永(约-约),北宋词人。

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全册教学案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全册教学案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全册教学案目录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四课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第九课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附录:古诗词鉴赏多功能答题模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对应学生用书P1]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资料助读]◎释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知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唐代著名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四卷。

《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

◎明背景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

[精要赏析]◎赏形象1.前四句中“山暝”“猿愁”“沧江”“风鸣”“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

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析技巧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

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

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

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

◎悟意旨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

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柳宗元[(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相关介绍][知背景]本文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

虽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中唐时期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知常识]1.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2.以作家籍贯命名的文集一、通假字1.既然已已通矣,了2.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二、古今异义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古义:暗中观察今义: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含贬义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古义:使……充分展示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4.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小民,百姓今义:人格卑鄙的人6.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古义:把……当作,用它作为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固①名我固.当副词,固然,本来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安定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2.当①名我固当形容词,恰当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处在某个时候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副词,将要④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动词,应当3.故①故.不我若也连词,所以②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形容词,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4.伏①隆然伏.行动词,趴,此指弯着腰②惧有伏.焉名词,埋伏③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清平乐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清平乐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清平乐学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注】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E.这首词上片描写叙事,下片抒情议论,表达了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15.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答案】14.DE15.①桂花色淡味香,在百花中以“味”取胜;②“色”属外在,“味”属内在,正与词人所追求的内在高尚德行相吻合;③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桂花表达了对内在高尚品德的追崇。

【解析】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本题题干设问很隐蔽,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抓住“用意”,其实就是综合赏析本词所运用的手法。

考生要从写作手法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答,从写作手法上看本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从情感上看体现了作者对桂花内在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是作者追求自身自在美的体现。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①赵佶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②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③。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对应学生用书P52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

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

早期生活优裕,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

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还写过一些情致豪放之作,风格多样。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鹧鸪天·桂花》受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可见本词当时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对应学生用书P1][资料助读]◎释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知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唐代著名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四卷。

《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

◎明背景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

[精要赏析]◎赏形象1.前四句中“山暝”“猿愁”“沧江”“风鸣”“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

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析技巧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

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

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

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

◎悟意旨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

参考答案:这是旅中寄友诗。

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

汉[资料助读]◎释标题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知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负责岭南、黔中地区六品以下地方官的选拔),途经襄阳时所作。

[精要赏析]◎赏形象1.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作简要赏析。

提示:从评价入手,抓景物特点,想象画面。

参考答案:首联描绘出汉水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后雄浑壮阔的画面。

“江流”二句,更是诗中有画。

作者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奔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渺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画面却气韵生动。

◎品语言2.颈联中有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提示:找动词,从手法、写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浮”字和“动”字,采用了动静错位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景象。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动静错位,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

◎悟意旨3.“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扣住“好风日”与“留醉”赏析情感。

参考答案:当地习家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园林豪饮,每次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资料助读]◎释标题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靠长江,南依鄱阳湖。

又名匡山、匡庐。

相传周武王时有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

谣,指徒歌,即无音乐伴奏的歌唱,此处泛指诗歌。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知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全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明背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

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精要赏析]◎赏形象1.李白以楚狂自比,说明李白是怎样一个人?提示:了解楚狂的特点。

参考答案: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

这样写,是表明自己不会像孔子那样热衷于政治,而要像楚狂那样去过隐居生活,同时也暗示自己对现实不满。

2.诗人笔下的庐山有何特点?请加以概括。

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提示:抓住写庐山的诗句明确特点,结合诗人经历回答感情。

参考答案:(1)诗人笔下的庐山雄奇秀丽。

(2)诗人借写庐山雄伟秀美之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期望超脱现实的渴望。

◎品语言3.“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提示:翻译两句内容,明确诗人观点。

参考答案: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

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

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

[资料助读]◎知作者李白(见本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补注解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

[赏读评价]1.本诗在写景时有别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参考答案: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2.“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指什么?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指蜀地的朋友。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也可指“峨眉山月”。

诗题是写月,李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

)[资料助读]◎知作者柳宗元(773—819),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河一带),汉族。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再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补注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却能潇洒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

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

但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柳之与陶,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陶是真隐士,柳不是隐士,而是谪官。

柳宗元被贬后依然有着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是陶渊明所不具备的。

虽如此,在思想情趣方面,柳与陶又有相通之处。

比如对独立、自由之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古今文人,乃至未来人类的永恒的追求。

[赏读评价]本首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渔翁形象?作者塑造这位渔翁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渔翁是一位闲适、孤高、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

诗中渔翁隐居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楚竹”。

这些事物在传统的诗词赋意象中虽然凄清寂寥,悲苦哀怨,却都象征着孤高的品格;三、四句“不见人”“山水绿”等语表现了渔翁在山水中怡然自乐之情,结尾“岩上无心云相逐”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更显寄情山水的志趣。

(2)诗人塑造这位渔翁,含有自况意味,联想到此时诗人被贬,不难看出,诗人借渔翁表达出了在寄情山水的同时而又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