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ch

发展经济学课件ch
发展经济学课件ch

发展经济学课件c h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扮演什么角色、二者之间是不是同一回事简单说来,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核心内容;但经济发展的外延要比经济增长大得多。我们以后会看到,衡量经济发展时有多个指标,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指真实GDP每年的增加额,通常以%表示。真实与名义的区别——

名义GDP=∑P i·q i(当年价格),真实GDP(以不变价格计算;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

2007年我国当年GDP为万亿,这是当年价格、名义价格。计算经济增长必须使用真实GDP。为什么 2007年我国亿元,按¥1$,合$万亿美元,按13亿,合人均$3244美元。

2.为什么经济增长异常重要

第一,这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物质基础。GDP是生产过程中新增价值(value added),是新增财富。有了新增财富才有收入增加、才可能改善生活。

我国政治制度不改革,社会仍然稳定;财产性收入上升,中产阶级扩大,将更稳定。

第二,这是落后国家何时追上先进国家、弱国追上强国的唯一途径。

重温72规律。

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绝不是小数字:其一,她代表一大笔绝对财富;其二,两国之间GDP增长率相差一个百分点,将在长时期决定何者更富强。

一个百分点并不等于1%;只在特定条件下才相等。

计算中国何时追上美国。

第三,这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20年前,一个百分点GDP增长可创造就业机会200万;10年前120万;现在(2005年)80万。

我国人口总数居全世界之首;基数大,尽管人口增长率不高,每年新增人口近1000万(年新增900万—来源不同,数字不同)。这些人要吃饭,必须就业。如果社会中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社会不稳定,成本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不一样的。同样增加1万元GDP,劳务性行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制造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高的服务业的原因,或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过低。美国、香港甚高。服务业的范围很广。

第四,改革的本质是利益再分配,对既有“馅饼”重新分配。若“馅饼”不断扩大,即实现经济增长,有利于改革顺利地、成本较低地完成。

第五,经济增长可以大幅度减少穷人数量。

*GDP的总体增长可以减少穷人的数量(每天收入低于$US1)结果如下

每年平均收入变化(%)每年贫穷率变化(%)

经济强烈收缩

经济中等程度收缩

经济中等程度扩张

经济强烈扩张

(以上数据引自《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 MIT Press 2002, William Easterly,

从这里你可以想象为什么宏观经济调节那么重要,最好是稳步温和地实现经济增长;千万不可出现大经济波动。大的GDP波动,意味着生活在底层的穷人会更加不幸。

即经济增长导致“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这也是经济增长的作用。

3. 经济增长是按照GDP的变化计量的;而GDP指标本身有重大缺陷。这也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只计量总量,没有产品结构;没有收入分配状况,而这二者相当重要。

*只计数量,没有产出品质。这意味着,两国GDP相同,而它们带来的效用大不同。例如,建筑物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商品的使用寿命。

*只计量市场交易量,未包括地下经济(也创造就业、收入、也可以改善生活)。

*生产的同时,未对污染扣除,治污又计入GDP,不科学。

*家务劳动数额甚巨,未计入GDP(包括社区义务劳动)。这些劳动是创造新增价值的,请保姆、请专业化公司进行社区清洁要不要花钱在工业化国家,妇女总劳动的三分之二未计入,男性有不到四分之一未计入;在发展中国家,妇女总劳动的三分之二未计入,男性有不到四分之一未计入。

《人类发展报告1995年》估计,1993年世界GDP$23万亿美元,未被计入的高达$16万亿美元。其中妇女工作占$11万亿。

在多数国家妇女工作比男人多;日本:女比男多7%;奥地利:11%;意大利:28%。

发展中国家更甚:平均13%(女比男多工作),农村地区20%;在肯尼亚农村女比男多工作35%。

发展中国家的工作负担,妇女尤为重:

印度每周69小时,男59小时;

尼泊尔每周77小时,男56小时;

摩尔多瓦每周74小时,男的没有数据。

4.经济发展的含义

准确讲或定义什么是“经济发展”是困难的(比较容易做的是,什么不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要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农业人口迁入城市或城市化;收入提高导致消费结构变化,如更多消费在耐用品、劳务、休闲产品上,即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也包括接受更高水平教育、居住条件更好、更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结果是寿命延长。

通常讲的,一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艺术、文学)发展并不就是经济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文化、政治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问题到此变得更复杂。

选择哪些指标代表经济发展了,这肯定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争论由此产生。

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但肯定是重要内容、核心内容。应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比较一致的定义是,经济发展是指一国人均真实GDP在一个长时期内的增长过程,特别包括低于绝对贫困线人数不能增加,收入分配不能变得更加不平等。(unequal)

NOTE:

经济发展强调的是“长期”。强调“长期”,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过程,而非短期、仅仅几年的GDP增长。

想让此过程持续,必须使社会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因素都为实现“增长”协调一致;

这里的“增长”是“人均真实收入”。只有“一国真实GDP”增长,若人口增长超过此增长,人均GDP会减少。为此,要抵消人口增长的影响,即真实GDP增长率必须高于人口增长率。否则,“人均”增长不了。

按照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标准,“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PPP)和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PPP)的人口是指按1993年国际价格计算的每天生活水平分别低于美元和美元”的人数为贫困线人数。

PPP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同样品质、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需要的国际美元和所需要的本币之间的比率。2004年,按PPP计算的汇率为元人民币等于US$1,而非元。或者说,按照购买力平价汇率,1国际美元对于一国国内GDP或GNI具有与美国美元对美国GDP或GNI相同的购买力。

注意——贫困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索马里有贫困、美国也有贫困。两国标准肯定不同。为此,设定一个绝对标准。

按此标准我国贫困人口的生活费为:每月合元(年收入)(**30=元)或元(年收入)。

2001年我国每天不足1美元生活费用的人数为亿;每天不足2美元的亿。令人惊讶!

这里明确关注着大量贫穷人口脱贫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较多、农村人口大量存在,尽管真实GDP增长,仍然可能出现绝对贫困人口增加的局面。

否则,只是“真实GDP”增长了,“人均”也增长了,从表面看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若有一部分人仍然处于贫困线以下,甚至这部分人数不减少,仍然不能算做“经济发展”。实际上,要关注弱势群体。

*只有“一国真实GDP”增长,若收入分配严重不平均,不仅造成大量贫困线以下人口不减少,其他低收入阶层也会不满,感觉社会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公平,不仅仅影响低收入阶层,大部分中低收入的阶层都会不满。

除去“人均真实GDP增加”作为主要目标以外,还有若干次要目标,(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肯定有不同侧重):

**其他目标,可以有,消费构成,产品品质,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失业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不可过大,市场不可过度分割,等等。

5.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由于测量经济发展的水平十分困难,面面俱到的测量肯定不行,成本太高,无法实行。为此,经过多年的探讨,目前形成的共识是: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years)——假定婴儿出生时的死亡率格局在他一生中保持不变,一名新生婴儿可能机生存的年数。

*由于计算的是全社会的或者一个国家的“预期寿命”,需要“加总”,若(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发生变化,人口总数会变,“平均”存活年数肯定也会变。

*“能活多少年”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指标。毫无疑问,环顾世界,越是发达国家,其预期寿命越长,即经济状况越好,寿命越长。可见生活水平与寿命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想存活时间长,从母亲怀孕、形成婴儿、安全出生、成长为儿童、发育,直至年老生病、保健、治疗,无一不关乎生命的长短,一生的营养摄入(既以收入为条件,也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医疗条件、住房条件、能否饮用卫生水、受教育时间(通常受教育有助于人更健康地生活)。

(2)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通常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计算时以现有各年龄段的死亡率不变,以每千人死亡人数计算。数据或来自于动态登记系统;或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普查,然后估计(普查则直接计算)。

*这一指标既可以反映该国的医疗、保健的发达程度,也可以反映该国居民的营养摄入(特别是孕妇的)、饮用卫生水(关乎发病率)、住房条件(卫生条件的重要指标)。

(3)成人的识字率 Adult literacy rate(%)——是指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识字的含义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读懂并写出简短陈述句(没有讲抒情句)。

*过去还使用:初中、高中、大学的入学率(分为“毛”与“净”;前者为“在校总人数除以该教育水平的适龄人数”;后者为该教育水平在校的适龄人数除以适龄总人数;“毛入学率”可能大于1) *使用此指标有一个问题,是一个“流量”指标,不太能准确反映该国教育状况,人均接受教育的程度。

“流量指标”——在某一时段,以特定速度,某一经济变量从一个经济单位向另一个经济单位转移的数量、规模。GDP为流量指标(GDP为市场交易、即卖方向买方转移),一年或一季的。

“存量指标”——在特定时间点上,某一经济单位持有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量、规模,例如,货币量、储蓄额、设备量、债务量,在某一时点上可以加总,是时点,不是时段。

*现在2005、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均使用“初等教育完成率”,指完成小学最后一年(或毕业)学生的百分比。最后一年总学生数减去复读学生数,再除以人口中法定毕业年龄儿童的总人数。

*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的是“存量”指标。

人均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通常指25岁以上(到60岁)受教育的年数。

现在世界银行衡量“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1)人口——总量;平均增长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2)GNI——国民收入——总量,人均国民收入

按PPP衡量的国民收入(purchasing power parity)——总量,人均国民收入

中国:2004年—$16768亿;人均$1290;PPP:$71700亿,PPP人均$5530

2006(20万亿)5530/1290=(官方元)

2005年开始升值—月元

印度:2004年$6746亿(亿人口)人均$620;PPP:$33470亿,人均$3100

法国人均$3万,芬兰$32800,英国$33900,美国$41400,瑞士$48230

*(3)GDP增长率

*(4)出生时预期寿命(男与女)

*(5)成人识字率

*(6)人均CO2排放量——既可反映工业发达程度,也有环境保护压力。

NOTE: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最重要,但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完全有可能在经济高速度增长的条件下,人民得不到实惠。

6.有经济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若干情况(参见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1)(ruthless growth 无情的增长)收入分配不平均的状况没有改善,尽管经济增长时间长,速度快。

基本原因——任何社会、政府都面对稀缺资源是约束,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必须妥善处理“效率于公平”的重大问题。为使经济更快增长、资源使用更有效率,热门的收入必须有差别。二者在一定程度内正相关。过度则负相关。所以才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是,任由此发展,必然导致收入悬殊问题出现。

我国的情况大概在不少人看来属于此类。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主要为富人、掌权者。

经济增长比较容易计量,因为该指标已经很成熟。计量经济增长无多争议。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主要以吉尼系数衡量,该指标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以后详细讲)。

大致的问题是,“不平等”是以“不平均程度”衡量;

因为平等与否,何谓平等是价值判断问题,例如,学者、官员对平等或不平等的定义因为自己的经济地位不同而肯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再者,吉尼系数计算使用的本应是“可支配收入”,但要取得这一准确数据几乎不可能,为此使用其它数据代替,从而可能扭曲吉尼系数值(使用替代数据的有,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消费支出)。

收入分配不平等首先表现为收入,再进一步则表现为财产。就我国情况而言,改革开放前,除去劳动所得,即收入以外,几乎没有其它财产。随着我国持续近30年的经济增长,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住房、汽车、投资性的民宅、投资店铺、股权已大量进入家庭的财富之中。金融资产占家庭财产(富)的比例也不断提高,特别表现在,存款、债券、股票上,(2007年2月)我国股市近11万亿元,(2007年9月22万亿;2008年8月18万亿多元)其中限制流通的占一半多,即使如此,也有了3-4万亿(10-12万亿)为人们所有。这说明,在收入分配已经很不平等的前提下,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且必然将进一步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加剧。

房价大幅度上涨,加剧财富分配不平均。想一想吧!

(2)(futureless growth 没有未来的增长。)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污染日益加重。南水北调现在有人认为是污水大串联。(七大水系: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珠江)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这方面的教训值得吸取。在这30 年中,GDP尽管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但环境被破坏得相当严重,包括大气、可耕地、森林、草原,城市交通拥塞、空气污染严重(酸雨)、能源不足、二氧化碳释放过多(2007年2月19日《参考消息》第4版,自1980-2004,我国CO2排放量增加了1倍,到2004

年,我国产生了45亿吨CO2,超过欧盟25国的总和,欧盟25国总释放量为36亿吨,美国为70亿吨。2005年,我国原料进口在世界原料进口中所占比例是,铁矿石46%,大豆40%,棉花36%,铜矿石23%,纤维素和纸张21%,橡胶20%,塑料12%)。逐年增加,2007年,消费的石油中,50%是进口,(此比例)仍在上升。

我国存在农业可耕地锐减(每年近1000万亩)。四区一省:内蒙(2200万)、西藏、新疆(1600万)、宁夏和青海,国土面积大约一半,人口5000万。为什么不宜于居住,无水是大问题。

淡水不足,地下水过量汲取,地表下陷(河北、北京、上海、江苏地区等区尤为严重),

石油不足,

各种矿产资源被不适当开采,掠夺性开采,采后不回填,不整修,导致地表大面积塌陷。

江河湖泊多数被污染或严重污染。

我国政府在最近几年已开始注意并着手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因为治理污染一要钱,二可能限制经济增长,对创造就业机会形成阻碍)。

(3)(Vioceless growth)无声的增长。腐败与民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不够,二者密切相关。

····政治制度的三权分立不讨论,但对执政党不监督、监督不力军导致大面积腐败。

····民主选举问题,百姓决定、政党之间竞争、应由最上面的领导先选,如总统、校长;若反之,必是假的。

再者,选举的自由与吃饭的自由,(我们在国际上经常强调后者),似乎二者天然不能共存。其实,二者本不是对立的,不要先设定二者取一的命题。“吃饭的自由远比选举的自由更重要”,这肯定对。但是,选举自由并不妨碍解决吃饭的自由问题,甚至可以让这一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阿玛亚蒂·森说过,饥荒很少在具有言论自由的民主国家中出现。如果没有选举、没有反对党、没有公众批评的讲坛,那些统治者就不必担心饥荒造成的政治后果。他还提到,出现饥荒的年度、国家,很少因为是粮食歉收造成。我国1960-1962三年的经济困难,大致类似,“七分日祸,三分天灾”,这是中央承认的结论。····在民主抑或不民主的社会中,法律、新闻与政府的三者关系值得我们深长思考。

法律应高于一切;政府必须产生合法、执政合法,在法律约束下行政。新闻亦然,但应为“无冕之王”,信息披露、补充;独立于政府的约束之外。

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信息不充分触处皆是!新闻可以起到极大的补充信息的作用;新闻是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分工承担者!

NOTE:市场失败的原因始终是经济学乃至经济实践中的重大亟待解决、试图解决的问题。

这里有二个重大问题要考虑:

1.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为什么各个民主国家都极力限制政府的权力

△政府具有强制性——征税、征兵、征用资源、管理、宵禁、军事戒严等…甚至更多——

强制性要求“政府”的产生要民主选举——直选与间接选举——目的在于什么,在实行“强制性”时要能够代表“民意”,而非践踏“民意”…

△政府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可参考20世纪以来政府购买站GDP比例已由20世纪初的一位数到现在的20%(世界平均值),此中并不计入其他行政力量攫取的资源。政府所到之处无不是以垄断作为主要经营形式。而垄断乃是对最高效率形式——自由竞争的巨大破坏。限制政府的权力,等于让企业与家庭获得更多资源,经济运行将更具效率。

△由于政府运作复杂,规模庞大,信息不对称极为严重,你如何知道,政府官员不是在追逐私利而是“谋公利”新闻的阳光,是防腐剂。

因此,新闻媒体要执行监督的作用,——极为重要!绝不可以倒过来,改变也不行!我们现在是,由政府的宣传部门检查新闻媒介,有四、五级审查(一些官员利用“左”的做法?自我保护),为什么“右”不是共产党为何偏爱左而非右为何不公开讲“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届政府“胡、温”倒是常常提此说法。亲切。

2. 新闻媒体与法律的关系

△无疑,无论何人、何法人团体均接受法律规范。

△问题是,法律的效力、作用至少通过“立法”与“司法”两个阶段来体现。要让新闻媒体发挥补充信息不对称(企业与消费者、股东与管理者、各种交易等),必须给予“充分”的保护。这里必须权衡“保护的程度”。因为保护有成本。

我国的问题可能不是保护的程度,而是,置于政府之下,企业亦属国有,所以新闻媒体仅为宣传工具,掩盖违法、犯罪、勾结、腐败、鱼肉百姓等重大问题的工具。

耶鲁大学陈志武做了一项调查:(如何保护从立法上!)

中国新闻媒体被企业或个人以名誉侵权起诉时,媒体在一审的败诉率是%。这尚不包括由于行政干预而没有走完一审程序的诉讼,以及庭外达成和解的案件。

美国相应的媒体败诉率为8%。这与1963年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沙里文案案件有关,沙里文起诉《纽约时报》名誉侵权,结果迫使美国最高法院重写对新闻媒体的名誉权诉讼的司法程序与规则。自此之后,美国对新闻媒体的保护发生了很大转变,“几乎是绝对地保护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权”。

——就“当事人双方”而言——新闻媒体VS.某企业、官员等——可能这种绝对保护媒体的作法有失公平,但,只要新闻媒体处于竞争之中,处于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条件下,——最终社会受益最大。“不公平”仅仅是一点点可忽略的成本。

为什么美国那么早就认识到新闻的重要性因为立法人员为职业政治家。中国不是。

中美两国对新闻保护迥然不同!

从社会效益看,哪一个更合理USA。媒体会不会“乱来”,以暴露隐私…

△只要“媒体之间的竞争存在”,以及法律诉讼,此外,私有股权的持有人不会允许经营管理媒体的“乱来”。——塑造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保守阶层,不轻易改变价值观,不会被一小撮人所左右。

此外,我国法院执行的是“谁报道,谁举证”,为此,媒体要为应诉做大量举证工作,结果等同于捆住其手脚。因为举证的成本极高!

例如,高官被盗巨额资金,要报道,还负责举证,难矣!

我国腐败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与民众不参与对国家的治理有关:

官员的产生、考核、监督、升迁、淘汰应有或反映民意(有官为民服务);

政府政策形成应民主,特别是“税收与收费”如何支出、支出在哪些项目上,我国近几年开始讨论“公共财政问题”,即财政应对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进行投资,从而减轻人民负担,也可以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严重的情况,例如,对环境治理投入、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对教育的投入、对公共交通乃至全国高速公路的投入等、对廉价房的投入等。正因为在经济增长的这30年中,对这些方面的投资不足,导致医院创收、学校创收,人们看病、上学、买房等越来越难于应付,储蓄率越来越高,人们不敢花钱,消费增长不足,我国GDP增长在2006年有一半来自于投资增长。

民众参与管理是民主的体现,新闻、舆论的自由、监督、披露事实真相的基本功能应得到恢复,若新闻自由,许多腐败可能扼杀在“摇篮”中。

(4)(jobless growth没有就业机会的增长)经济增长来自于各个部门的增长,农业种植、加工、运输、机械制造、电子、通讯、建筑、采掘…,各部增长肯定不同,加之不同部门所采用的技术不同,需要的人力也不一样。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创造就业机会较少的或技术较高的部门,则全社会的新增就业机会就少。失业等同于没有收入,谈何人类发展,连自身尊严也无法保障。为什么我国城市地区犯罪率高居不下乞丐多盗窃多流浪人员多没工作是基本原因。

思考——黑社会产生的基本原因

失业主要出现在低层次、蓝领、非技术工人身上。这需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新技术,人为减少就业机会。一般说来,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私人个体经济或非公司企业乃是就业机会创造的主要贡献者。

我国由于人口过多,每年新增1000万(此数字待查世界银行报告上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以上,加之农村等待转移的劳动力以及国有企业、事业等部门的潜在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的政策必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就业机会的创造。这关乎基层百姓的生存状况。

(5)rootless growth 无根的增长。世界上有1万多种文化。许多国家将传统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障碍,为此,压制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演变为武装冲突、战争,不少传统文化消失。问题是,没有原来的传统文化,哪里有后来的现代化

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即在GDP增长的同时,被忽略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7.人类发展指数(Hunan Development Index)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0年首次发表,现已成为极有影响的度量各国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

由三个指标构成:“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包括识字率,也有人均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按各国生活水平“调整后的人均真实GDP”。

《1999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对1977年174个国家进行排序:

最高加拿大,

其次挪威、美国并列,指数分别为和。

中国,平均指数,

最低塞拉里昂,(待更新)。

.

发展经济学课件ch

发展经济学课件c h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扮演什么角色、二者之间是不是同一回事简单说来,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核心内容;但经济发展的外延要比经济增长大得多。我们以后会看到,衡量经济发展时有多个指标,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指真实GDP每年的增加额,通常以%表示。真实与名义的区别—— 名义GDP=∑P i·q i(当年价格),真实GDP(以不变价格计算;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 2007年我国当年GDP为万亿,这是当年价格、名义价格。计算经济增长必须使用真实GDP。为什么 2007年我国亿元,按¥1$,合$万亿美元,按13亿,合人均$3244美元。 2.为什么经济增长异常重要 第一,这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物质基础。GDP是生产过程中新增价值(value added),是新增财富。有了新增财富才有收入增加、才可能改善生活。 我国政治制度不改革,社会仍然稳定;财产性收入上升,中产阶级扩大,将更稳定。 第二,这是落后国家何时追上先进国家、弱国追上强国的唯一途径。 重温72规律。 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绝不是小数字:其一,她代表一大笔绝对财富;其二,两国之间GDP增长率相差一个百分点,将在长时期决定何者更富强。 一个百分点并不等于1%;只在特定条件下才相等。 计算中国何时追上美国。 第三,这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20年前,一个百分点GDP增长可创造就业机会200万;10年前120万;现在(2005年)80万。 我国人口总数居全世界之首;基数大,尽管人口增长率不高,每年新增人口近1000万(年新增900万—来源不同,数字不同)。这些人要吃饭,必须就业。如果社会中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社会不稳定,成本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不一样的。同样增加1万元GDP,劳务性行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制造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高的服务业的原因,或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过低。美国、香港甚高。服务业的范围很广。 第四,改革的本质是利益再分配,对既有“馅饼”重新分配。若“馅饼”不断扩大,即实现经济增长,有利于改革顺利地、成本较低地完成。 第五,经济增长可以大幅度减少穷人数量。 *GDP的总体增长可以减少穷人的数量(每天收入低于$US1)结果如下 每年平均收入变化(%)每年贫穷率变化(%) 经济强烈收缩 经济中等程度收缩 经济中等程度扩张 经济强烈扩张 (以上数据引自《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 MIT Press 2002, William Easterly, 从这里你可以想象为什么宏观经济调节那么重要,最好是稳步温和地实现经济增长;千万不可出现大经济波动。大的GDP波动,意味着生活在底层的穷人会更加不幸。 即经济增长导致“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这也是经济增长的作用。 3. 经济增长是按照GDP的变化计量的;而GDP指标本身有重大缺陷。这也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只计量总量,没有产品结构;没有收入分配状况,而这二者相当重要。 *只计数量,没有产出品质。这意味着,两国GDP相同,而它们带来的效用大不同。例如,建筑物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商品的使用寿命。 *只计量市场交易量,未包括地下经济(也创造就业、收入、也可以改善生活)。 *生产的同时,未对污染扣除,治污又计入GDP,不科学。 *家务劳动数额甚巨,未计入GDP(包括社区义务劳动)。这些劳动是创造新增价值的,请保姆、请专业化公司进行社区清洁要不要花钱在工业化国家,妇女总劳动的三分之二未计入,男性有不到四分之一未计入;在发展中国家,妇女总劳动的三分之二未计入,男性有不到四分之一未计入。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到目前为止,关于“发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义较权威: 发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般地,还有人将“发展”理解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发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般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发展”的实质。 2.什么是“可持续” 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持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 (1)生态学定义 可持续——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利用。 (2)环境学定义 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可自净的X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3)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家更广泛地关注文化、制度、传统技能的可持续性。 如Barbier定义为:维持理想的社会价值、传统、制度、文化或其它社会要素的能力。 Brown认为:社会可持续是社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及政府(法律)等的正常运行与存在。Tisdell认为社会可持续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可持续,而Norgaard又增加了文化可持续、包括价值观念与信仰系统的可持续。 (4)主流经济学定义 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持续发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可以替代它们的功能。 设m K 、n K 、h K 分别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总资本h n m K K K K ++= 定义:可持续0≥?K 即K 不下降 当n K 下降时,若m K 、h K 上升,则可能有K 上升,故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若m K 、h K 对其加以补偿,则仍然有可持续。 (5)WCED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定义 鉴于定义众多,有必要统一,WCED 于1987年在著名的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为满足当前需要的发展以不损害未来各代满足他们自己需的能力为前提。 该委员会指出“不损害未来各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等价于维持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当水平。 3.评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X 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 人与自然的互为协调、协同进化、人与人的和衷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后代的协调,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凡此等等,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框架、还原了中华先贤的理想X 式。从乌托邦式的人类终极目标、复归到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现实,使人类对前途的暗淡心理为之一扫,一种积极的“谨慎乐观”的理念逐渐廓清,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并经过长期痛苦的反省,形成了世界上不同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群体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共识。 二、可持续发展规X 产生的历史背景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工业化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对短波辐射无影响,但却大量吸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全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慈福义,商学院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 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国际国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 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 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佛,美国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 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