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一个寺庙的构造是什么概念

一个寺庙的构造是什么概念寺庙的构造是指寺庙的建筑结构和布局的概念。
寺庙是宗教场所,既是信仰中心,也是文化遗产,它的构造涵盖了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解释寺庙构造的概念。
首先,寺庙的建筑形式是寺庙构造的重要部分。
寺庙的建筑形式通常受到宗教、地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寺庙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古代中国的佛教寺庙多采用了四合院式的布局,寺庙的正门通常面向南方,正门前通常有山门,山门上方会有木质或石质斗拱造型的山门丹楹。
寺庙内还会有殿堂、佛塔、钟鼓楼等建筑,根据寺庙的规模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它们的类型和数量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汉传佛教的寺庙通常会有殿堂、禅堂和钟楼,藏传佛教寺庙则会有大雄宝殿、经堂和佛塔。
其次,寺庙的空间布局也是寺庙构造的重要方面。
寺庙的空间布局通常分为外院和内殿两个区域。
外院通常是进入寺庙的入口,也是信众礼佛的场所,外院中通常会有大门、山门、经堂、佛像等。
内殿是殿堂和佛堂的集中区域,佛教徒在这里做法事、礼拜和禅修。
寺庙的内殿通常以佛殿为核心,周围有经堂、禅堂、鼓楼、钟楼等建筑,形成了一种层次感和空间层次,其中的建筑布局和景观布置也反映了寺庙的宗教理念和修行方式。
最后,寺庙的构造还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
在古代,寺庙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石材和砖瓦等。
其中,木材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它不仅具备良好的韧性和强度,还可以用于雕刻和装饰。
寺庙的柱子、梁、门窗等建筑构件都可以使用木材制作。
石材主要用于寺庙的基础和石雕装饰,它具有耐久性和雕刻表现力。
砖瓦则主要用于屋顶和墙体的建造,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可以营造出各种屋顶造型和建筑特色。
总而言之,寺庙的构造涉及了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一个寺庙的构造需要综合考虑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因素,采用适当的建筑形式,布局合理的空间,以及合适的建筑材料。
通过这些构造的设计和实施,寺庙可以成为宗教信仰的场所,也可以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人们对信仰和美学的追求。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
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
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
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
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寺庙组织架构

寺庙组织架构
一、管理层
1. 住持:负责寺庙的整体管理和决策。
2. 副住持:协助住持处理寺庙的日常事务,并在住持缺席时担任临时负责人。
3. 行政主管: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包括人事、财务、设施维护等。
4. 副行政主管:协助行政主管处理行政工作,并在行政主管缺席时担任临时负责人。
二、部门设置
1. 佛堂部:管理和维护佛堂的日常运营,包括佛像管理、佛具准备、香烛供奉等。
2. 教育部:负责寺庙的教育事务,包括举办佛学讲座、导读经典、筹办寺庙学校等。
3. 讲经部:负责组织和安排僧侣讲经,向信众传授佛法。
4. 文化事务部:负责寺庙的文化事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演出等。
5. 基金会:负责寺庙的经济事务,筹款、管理寺庙财务,并进行慈善活动。
6. 志愿者部:负责招募、培训和管理寺庙的志愿者队伍,协助寺庙的各项工作。
三、事务组织
1. 供奉组:负责佛堂的香烛供奉以及食物供养等事宜。
2. 宣传组:负责寺庙的宣传工作,包括新闻稿撰写、社交媒体管理等。
3. 捐赠组:负责协调与捐赠者的接触和对接,管理捐赠事宜。
4. 行政助理组:协助行政主管处理行政事务,包括文件整理、会议安排等。
5. 值日组:负责寺庙日常运营的值日安排以及值日工作的督导。
四、其他机构
1. 佛事委员会:由僧侣和信众组成的机构,负责寺庙佛事活动的讨论和决策,包括庙会、法会等。
2. 护法团:由寺庙信众组成的护法团体,负责维护寺庙的安全和秩序。
以上组织架构仅为示范,实际寺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寺庙基本布局图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z?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

浅谈寺庙殿堂构造各位朋友都去参观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到寺庙烧香礼佛都见到一些雄伟庄严的殿堂。
下面小编给大家浅谈一下清式殿堂的构造。
殿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台基、墙体、屋面(自梁以上为屋顶、地以上为屋身、地以下为台基)。
一、台基基本造型和类型为直方形和须弥座及带栏板柱子的台基形式,一般台基的高度保持在檐柱的1/4--1/5,台基的宽度与屋檐深处的长度的比例为2/3(自柱中起算)。
须弥座形式的台基是宫殿及寺庙建筑台基的常见形式其中有待雕刻或者素描无雕刻的,带角柱的与不带角柱的。
台基材质也分为(1)全部用砖砌成,砖料为城砖或条砖这种多用于民居或佛座等基座。
(2)全部用石材砌成,多用于官式建筑。
(3)使用不同的材料,如阶条用石料,其余用砖砌成。
砖石混合是最为常见。
二、墙体地面以上由木柱、部分梁架、斗拱、门窗和砖墙组成。
中国古建的墙体在结构作用方面与西方截然不同,西方古建筑的主体受力体系多以砖石结构为主,而中国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墙体作为维护结构,素有“墙倒屋不倒”的特征和优点。
墙体分为前檐、后檐、山墙3部分,墙体一般是包柱而砌,按柱轴线分为里包金和外包金。
前檐墙一般只在窗下做矮墙,也称为槛墙。
墙高按檐柱高的1/3。
后檐墙有两种做法:一是将墙体只砌到檐枋下皮,让后檐枋木、梁头暴露在外,这种墙体称为“露檐出”二是将墙体一直砌到屋顶,将后檐枋木等封护在内,这种做法称为“封护檐”山墙的做法在庑殿顶和歇山顶多采用“露檐出”的做法,多用淌白墙也可采用糙砖抹灰刷红浆。
三、屋顶屋顶类型可区分为屋檐层数、屋顶种类、瓦面材质和屋脊形式。
按屋顶种类分为:庑殿屋顶、歇山屋顶、硬山屋顶、悬山屋顶、攒尖屋顶。
按檐口层数可分为:单檐屋顶及重檐屋顶。
按瓦面材质可分为:琉璃瓦屋顶、布瓦屋顶、小青瓦屋顶等。
按屋脊形式可分为:尖顶式屋顶和卷棚式屋顶。
寺庙一般大型建筑多为歇山屋顶,歇山屋顶具有造型优美、姿态活泼、适应环境等特点是园林建筑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屋顶形式,歇山屋顶也是一种四坡形屋面,由四个坡面,九条屋脊(1正脊、4垂脊、4戗脊)故也称为“九脊殿”时间有限,小编先初步讲解下,感谢大家观看!。
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

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许多不同的宗教流派共存于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以及当今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极其丰富多彩。
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佛教寺庙和道教观院了。
佛教寺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这时期,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些地区的寺庙建筑风格还会受到当地的文化风格的影响,比如藏传佛教的寺庙就具有独特而美丽的建筑风格。
在佛教寺庙里,供奉着许许多多的佛像和菩萨像,是佛教的信众们祈福、修行的场所。
而道教观院则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场所。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此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很重要。
道教观院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其结构和布局都是为了体现道教思想而设计。
例如,观院的前面布置有大匾,匾上写有“天人合一”四个大字,象征着天地间的万物生灵生生不息的循环,是道家哲学的精髓所在。
除了佛教和道教以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也有建筑物。
基督教教堂通常建在城市中心或旧城区,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风格,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则建在一些大都市的郊区或者城市的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伊斯兰式建筑特色。
宗教组织方面,中国古代宗教组织定位是各不相同的。
在古代,政府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朝代的政府对宗教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例如,隋朝时,政府对佛教的关注度高,佛教的寺庙也得到了大力扶持;而唐朝时,政府对佛教的态度却逐渐转为反感,且向道教倾斜。
对于一些非法宗教组织,也会受到打击和整治。
二、当今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也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现今,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其建筑和组织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佛教寺庙布局课件

下面,就让我做你的导游,为你打 开山门,去领略一下汉传佛教寺院 的建筑和文化吧。
• 钟楼
• 枷蓝殿
• 山门 • | • 哼将 山门殿 • | 东北天王 天王殿
• 韦陀
哈将
西南天王
• 大雄宝殿 • | • 法堂 • | • 罗汉堂 • | 藏经楼(毗卢阁/观音阁) • | • 方丈室
戏说哼哈
• 哼哈二将如何来的,不去研究了,总之这 是两个自己完全没有主见、可是却拼命维 护他们主子意见的活奴才。他们特别地类 似于西游记中的本巴布、布巴本,是天才 的一对现活宝。哼哈二将,一哼一哈憨态 可掬地追随他们的主子,不亦乐乎地吹捧 主子并彼此吹捧。
• 如果你以为,哼哈二将只是为了娱乐主子, 那就完全错了。哼哈二将的生活态度是永 远有理,不论是否真的有理无理。永远有 理,在别人看来,是黑白颠倒,在他们自 己看来也差不多。但是,哼哈二将就是要 把白地说成是黑的、黑地说成是白的,他 们问:难道不可以么?
•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 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 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 (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 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 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 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 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 群。
•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ūpākşa。“广目” 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 故名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 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 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 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 奉佛法,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 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代表“顺”。
•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 迦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诞 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 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 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 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 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寺庙功能分区范文

寺庙功能分区范文寺庙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文化遗产之一,通常由多个不同的功能分区组成。
这些功能分区的设计和设置有助于提供宗教仪式、文化教育和游客导览等方面的服务。
下面是对寺庙功能分区的详细描述:1.主殿区:主殿是寺庙的核心区域,是供奉主要神灵的地方,也是进行宗教仪式和祈祷的场所。
主殿通常是寺庙最宏伟、最庄严的建筑之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
这个区域通常有严格的宗教规定,参与仪式和祈祷的人们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和仪式。
2.辅殿区:辅殿是主殿区域的补充部分,用于供奉其他神灵或宗教人物。
辅殿通常与主殿相连,有时也会有独立的进入通道。
辅殿可以供游客参观和参观,了解寺庙的历史和文化。
3.经堂区:经堂是寺庙的重要教育区域,用于教授宗教经典和教义。
这个区域通常设有讲坛或讲台,供导师或僧侣进行讲解。
经堂也会展示一些经典文献和写本,供学习者和参观者阅读。
4.佛塔区:佛塔是寺庙中供奉佛陀舍利的地方,塔形象征佛陀的存在和教义的延续。
佛塔通常是寺庙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参观者经常感兴趣的地方之一、佛塔区还可能设有一个小型的佛教博物馆,展示有关佛教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品和文物。
5.和尚院区:和尚院是供居住和尼僧修行的区域,也是僧侣日常活动和宗教教育的场所。
这个区域通常包括寺庙的厨房、餐厅、僧侣的寝室、图书馆等设施。
和尚院的设计和布局符合宗教生活的要求,即提供清净、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僧侣的冥想和禅修。
6.游客区:寺庙往往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寺庙通常设有游客区,包括宽敞的停车场、观光路线和导览服务。
游客区也可能设有一些商店,出售与佛教文化和传统有关的商品和纪念品。
7.禅园区:禅园是提供冥想、禅修和休闲的场所。
这个区域通常布置得很美丽,有花草树木和人工湖泊等自然景观。
禅园区还设有禅房或禅堂,供禅修的僧侣和信徒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推荐:那些减肥中的错觉三观不合多是伪命题×新浪首页慧宇居士个人中心发博文消息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总之,极为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佛寺几乎都有“放生池”,放生池的大小和位置各不相同。
佛教为什么要“放生”?因为佛门以慈悲为怀,提倡放生,鼓励人们将捕来的鱼,抓来的鸟及一切羁禁的动物,都予以释放,“放生”的目的,在于积德。
唐代很盛行放生,官方下令置放生池,以修功德,此做法一直沿续至今,几乎所有寺院,均凿放生池,供善男信女“放生”,信徒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钱来买鱼买鸟放生,他们感到是种精神上的满足,积了功德。
寺院一般都置钟、鼓。
钟楼一般设于山门之上或大殿两侧一边是钟,一边是鼓,称之为晨钟暮鼓。
它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起更报点,报告信息时间;一种是定时敲钟打鼓,使人闻之发人省悟,所谓“撞开咒路”的意思。
“钟”既是做佛事集众敲打的法器,又是僧人临终时的一种仪式━━丧钟。
临终鸣钟,让弥留中人,生善念而死。
丧钟,没有打几下的确数,一直打到临终之人断气为止。
打钟要讲究节奏、速缓,钟声抑扬顿挫,传之既远,回荡不息。
敲钟打鼓均有技巧,要有专人负责,故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谚语。
寺内僧侣组织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一般有:方丈━━寺内最高负责人,有的还管一个地区的僧人,发布僧令。
住持或监院━━寺内的总管知客━━负责接待的僧人维那━━负责宗教生活库头━━负责保管、出纳知堂━━守大殿和尚中的很多人有很高文化,他们能讲经说法,咏诗作画,这样的和尚历代都有,称为“高僧”。
云南最出名的高僧有担当、大错等人。
旧社会的寺庙,有土地、山林等很多财产,他们还替俗人念经,做“佛事”,还有“功德”钱、“香油”费等收不少,若有兴建事项,和尚便出门“云游”四方,“化缘”募捐,随其自愿要当地的寺庙宿食.不花分文,这叫做“驻锡”或“挂单”,但要拿出“度碟”(或“戒碟“)来验证身份。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
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增房。
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
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
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
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增院七堂,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
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
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由数进四合院组成,具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
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他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
一般常见的殿堂有:(一)山门(或三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
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
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二)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位于天王殿右(西)前侧,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五)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
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
以三佛同殿居多。
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
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
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
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 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七)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
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
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罗汉堂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
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
(九)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十)藏经楼盛放佛教经典之处。
寺院僧众的组织机构及分工方丈佛寺,是众僧长住修行之地,既象一个单位又象一个大家庭,其当家和尚,即院主,一般称为住持、长老或方丈但不管怎么称呼:一个寺院只能有一个,他是寺院里政治的最高统治者,经济的最高管理者,所有寺僧“皆俯首听命于方丈”,甚至所有公私纷争,皆取决于方丈。
那么,为什么一个职位却有不同的几种叫法呢?住持:是主持寺院的职称,意为“久住护持”。
住持不是云游挂单僧人,而是长期住在寺院修行的和尚,他要对全寺一切人员、财产负责护卫,并掌管全面的佛事活动。
长老:最初是佛教对释迦牟尼上首弟子的尊称,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卜9年的为下座,10—19年为中座,20—49年的为上座,50年以上的才有资格被称为长老,不过,现在长老的称呼则多用于对寺院住持或年高德重僧人的称呼。
方丈:在佛寺,方丈最初是长老或住持理事和起居的地方,(按中国古代10尺为一丈计算,从面积上讲,大约合12平方米),《维摩洁经》上说,室方一丈,能广容大众。
因住持或长老久住方丈之室内,久而久之,就把本来是房子名称的“方丈”,作为寺院当家和尚的职称了。
不过,方丈在封建社会里,是要由皇帝从全国范围内的高僧中选拔任命,或由寺僧推荐,前一代住持提名,并经政府最高机构考察、批准,才算合法。
“四大班首”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他们在方丈的领导下构成了寺院的首脑机关。
首座僧:是方丈的直接副手,其任务是为全寺僧徒和外来学佛者讲经说法。
若大和尚圆寂升天,通常由他来补代方丈之位西堂僧:主要任务是主持法坛、法堂,为僧徒举行受戒仪式,代替首座僧讲经说法,是寺内的第三把手。
后堂僧:负责掌管全寺一切规章制度,主持召开“颂戒集会”,检查全寺僧人遵戒守规情况,执行奖功罚过,并握有批准收徒和除名大权。
堂主僧:专司藏经阁的管理,负责全寺佛经和各种经典著作的收藏、添购和经卷图书的发放、借阅等。
“八大执事”八大执事是帮助方丈办理日常事务的八大部门负责人。
这八大执事分别是:执客僧:负责全寺僧众上殿过堂,来客接待,处理寺院之间,僧俗之间的一切接洽事务。
当家僧:亦称监院。
负责全寺的财务大权,收支、存储全寺各方面的资金,统理全寺僧众的生产、生活、起居、医药、茶点等。
库师僧:负责全寺衣钵、法器、粮食、瓜果等物品的存储、管理,协助当家僧料理全寺财务。
僧值僧:专门协助后堂和尚作全寺戒律监察,执行奖励罚过,相当于纪律检查官。
监院僧:负责全寺上下礼仪安排,节日议程,协助执客僧安排客僧、居士的接待工作。
维那僧:负责全寺僧众参禅坐静,领导全寺上下进行早晚佛事活动。
点座僧:负责僧人食宿安排,逢年过节的生活改善及寺院必要的交际宴请等。
督监僧:专门协助当家和尚处理寺内日常事务,管理四大班首、八大执事所管理不到的事,相当于一个不管部。
此外,各寺院中还有数量不等的书记僧,协助方丈及四大班首抄写经卷或翻译佛经。
现代寺院的组织、管理体系1.道场行事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
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他如禅七、佛七、朝山、讲座,乃至现代的佛学会考、短期出家、夏令营、讲习会等各种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共修以外,更有许多重要的寺务行政,从中可以看出僧团的组织严谨,制度健全,十分合乎现代化的管理学。
过去丛林在人事方面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
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丛林的“序职”,包括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悦众、知藏、祖侍烧香、记录、参头等;“列职”分别为都监、监院、副寺、维那、知客、纠察典座、衣钵、汤药、庄主、化主、寮元等。
大部份僧众有了序职以后,又领有一份职务,正如军中所谓的上将总司令、上校营长等,亦即序职、列职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