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说课稿
初中实验教学设计说课稿

初中实验教学设计说课稿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实验教学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验教学具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设计一节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说课的选题是《水的净化与处理》,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水的净化与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不同污染水样的净化与处理方法,了解常见的水源污染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
同时,学生将学会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学习除去水污染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技能与实验环境的安全意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实验设计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对水的污染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了解污染水样的主要来源和成分。
(2)学生掌握除去不同污染水样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3)学生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合理设计实验方案。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评价。
(2)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与材料:烧杯、移液管、玻璃棒、滤纸等。
2. 实验环境准备:教室内较大的实验台、洁净的水源。
3.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目标,提前做好知识的预习,准备好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五、教学方法与步骤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度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篇1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课程。
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生物实验课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生物实验课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参考】高中生物实验说课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第5个实验。
本实验安排在《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观察,切身体会细胞器的真实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微观结构的感性认识。
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对实验课很感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已经初步掌握了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临时装片的制作有一定的了解,但操作还不熟练。
(二)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方面理解不够。
对于实验步骤的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操作起来仍有一定难度的。
(三)学生还不具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主动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非常重要。
(四)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探究性的实验。
三、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1、观察了解叶绿体、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
2、说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步骤。
(二)能力:1、进一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
2、学会活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3、能独立完成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细胞微观结构的真实存在,增加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感性认知和探究体验。
2、学会合作、交流与分享,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探究实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实验原理(一)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如果将叶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
某些植物幼嫩的叶片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
(二)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全国实验说课等奖说课稿

全国实验说课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这是学科教材具体章节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核心知识点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1、实验原理本次实验基于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通过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来验证实验的预期结果。
2、实验材料与仪器准备了详细列举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如试剂、器材的名称和规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实验步骤(1)首先,第一步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2)接着,第二步的详细步骤和关键要点。
(3)然后,第三步的操作流程和观察重点。
(4)最后,第四步的收尾工作和数据记录。
三、实验方法选择1、对比实验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探究式实验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实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与实验相关的生活现象或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出本次实验的主题。
2、实验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让学生对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2)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3、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具体的小组数量小组,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对物质变化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现象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知识讲解:教师针对实验结果,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说课稿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说课稿
一、实验目的: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
二、实验材料:
1. 鲜叶片
2. 盐水
3. 显微镜
4. 盖玻片
5. 称量瓶
6. 镊子
7. 切片刀
三、实验步骤:
1. 取一片鲜叶片,用盐水洗净。
2. 用镊子将叶片放在盖玻片上,用切片刀在叶片上切下一个小块,并轻轻压扁。
3. 加一滴盐水,将盖玻片盖好。
4. 将制作好的叶片准备好的载玻片下放在显微镜上,用低倍镜先观察叶片的整体结构,然后换成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中要小心操作显微镜,防止镜片受损。
2. 切片时要小心使用切片刀,避免伤到手指。
3.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工具。
五、实验评价:
1.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准确观察细胞结构。
2.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六、结语: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同时也能对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
希望大家能在实验中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谢谢大家!。
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南师大幼儿园渗透领域课程大班科学活动《转动的乐趣〉。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大部份进行我的课。
一、教材分析: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
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无非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神奇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匡助幼儿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二、说目标制定:依据新《纲要》重视幼儿的兴趣、 1 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凡是有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要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
同时我还依据教材内容及本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运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预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三、重难点分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并做好记录,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在教学中,通过让幼儿玩陀螺,看课件使幼儿事先回顾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转动现象的兴趣。
利用大量的材料匡助幼儿探索转动并给幼儿适时的匡助。
四、说活动准备:为了让孩子顺利开展探索活动并获得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1、不同样式的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
2、课件。
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
4、记录表、白纸、哭笑脸标志、水彩笔、轻盈的音乐。
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使幼儿理解转动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1、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启示提问法、课件展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克服了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实验教学说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实验教学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增加实验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如虚拟实验室等,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注重实验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教学的课程设计和资源整合,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
06
实验教学说课稿的 总结和展望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实验教学说课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汇报人:XX
目 录 CATALOG
01
单击此处 添加目录标题
02
实验教学说课稿的 背景和目的
03
实验教学说课稿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
04
实验教学说课稿的 教学过程和步骤
05
实验教学说课稿的 教学效果和评价
06
实验教学说课稿的 总结和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 学生的安全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04
实验教学说课稿的 教学过程和步骤
实验教学的准备和组织
实验目的:明确实 验的目标和意义
实验材料:准备所 需的实验器材和材 料
实验步骤:详细说 明实验的操作过程 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记录和 分析实验数据,得 出结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原理:杠杆原理,力矩平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 归纳法
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其应 用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和实验操 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 衡条件,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 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沙市二中的李春艳。
PPT2: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的总目标是:从学习科学内容、经历科学探究、养成科学精神3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实验教学就包含在科学探究中。
PPT3:科学探究设置了探究的7个要素,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那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设计时,应围绕7个要素或部分要素展开。
PPT4:接下来我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为例来重点说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说之前先说这个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PPT5:先说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知识目标: 强化天平的使用;学会分析数据;通过数据比较,逐步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
实验教学能力目标:用图像或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寻找这些数据包含的规律。
再说实验内容: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探究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现在重点来说在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围绕探究的7个要素展开。
PPT6:在进行探究之前,我设置了一个新课导入:
1.介绍黑洞:黑洞是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但质量却是太阳的100亿倍。
由于大质量而产生的力量,使得任
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2.提出问题:“小小的黑洞为什么会有大大的质量?”并进行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现在围绕探究的7个要素来说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PPT7:学生在第一节学习天平的使用时,已经根据铜块、铁块、铝块的颜色对三种金属进行了识别。
并测量了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
通过测量学生已得知三种金属块质量上的大小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第1个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
学生根据第一节的知识储备,能顺利地回答通过比较三种金属块质量的大小来识别。
质量最大的是铜块,质量最小的是铝块。
第2个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质量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
学生结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加以逆向推理,部分学生能回答通过比较三种金属块的体积大小来识别,体积最大的是铝块,体积最小的是铜块。
第3个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体积、质量均不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由第3个问题顺利地过渡到猜想环节。
二、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现在单纯比较质量或体积都不能分辨它们,而通过比较质量和体积应该能找到一种方法,猜想把质量和
体积综合起来进行比较。
有了猜想之后,就有了实验设计的思路。
进入到设计实验环节。
三、设计实验: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交流、讨论后,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
有提出问题和猜想环节作为铺垫,学生能轻松地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明确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测量的物理量。
明确这两项内容之后就进入到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环节。
四、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各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和数据记录。
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
PPT8:第一项: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探究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内容:实验1、分别测量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铜块的质量和体积;实验2、分别测量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铁块的质量和体积;实验3、分别测量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铝块的质量和体积(为减少测量时间,体积大小均直接给出)
第二项:由于是分组实验,学生需根据本小组的实验器材明确本小组进行的实验内容。
PPT9:第三项:展示实验数据,请先完成测量的小组展示实验数据。
学生完成这3项任务之后,就进入到分析论证环节。
PPT10:五:分析论证:这个过程中我的活动:
第一项:告知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图像法或数学运算法。
图像法:画出m—v的图像,根据图像得出数据包含的规律。
数学运算方法:把物理量进行加减或乘除。
相同物理量进行加或者减;不同物
理量进行乘或者除。
根据运算结果寻找数据包含的规律。
第二项:在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结论之后,引导学生将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综合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关系。
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
PPT11:第一项:学生通过画出m—v的图像或计算m与v的比值,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PPT12:第二项:学生在得到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将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综合进行比较,进一步得出物质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的结论。
为学习密度的定义做好铺垫。
PPT13:第三项:学生进行自学:阅读课本完成密度知识梳理。
第四项:展示知识梳理的答案。
PPT14:完成这4项内容后,进入到评估环节。
PPT15:六:评估:这个环节我将前面环节设置的2个问题再次提出。
问题1、引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小小的黑洞,却有着惊人的质量的秘密是什么?问题2、猜想环节前提出的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体积、质量均不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后再展示。
PPT16:交流与合作环节已穿插在前面的一些环节中进行。
七:交流与合作:
PPT17:由《密度》这一节的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可见,物理实验教
学的根本是:实验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应围绕探究的要素进行和展开,并根据情况与科学知识密切结合,从而完成依据课程目标设定的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项课程内容的教与学。
以上就是我对《密度》这一节实验教学的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