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课件习题七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下)ppt课件

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
三、蒸发 1.蒸发地区及条件:低平地区,尤其干旱气候下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 与盆地中,蒸发与蒸腾往往是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 2.蒸发方式:土面蒸发和叶面蒸腾。 3.土面蒸发: 1)土壤水蒸发:土壤水与饱水带无直接联系,因此,不直接消耗饱水 带中的地下水。 ①土壤水组成:土壤位于包气带上部,其中水包括:孔角毛细水、悬挂 毛细水、过路毛细水及结合水。 ②土壤水蒸发结果: a. 使包气带水分亏缺,会间接影响饱水带接受降水补给的份额,但不 会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量。 b.使土壤水发生季节性的浓缩,但在雨季又可得到降水补充而淡化。 只要不用高矿化度水去灌溉土壤,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 使地下水盐化。 ③土壤水蒸发强度影响因素: a.气候; b.包气带岩性。
③泉实例—泉城济南:在2.6km2 范围内出露106 个泉,其总涌水量最大时达到 5m3/s。 a.大泉形成条件:必须在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巧妙地配合下,才可 出现成群的大泉。 b.大泉形成原因: Ⅰ地质条件:济南市以南为寒武奥陶系构成的单斜山区,其中奥陶纪灰岩是 岩溶水发育的必要条件,而市区北侧为闪长岩及辉长岩侵入体,它包围了舌 状奥陶纪灰岩,起到阻挡作用; Ⅱ地形条件:单斜山区地形向济南市区倾落,使地下水在地势影响下向市区 流动; Ⅲ水文地质条件:奥陶纪灰岩的溶蚀形成了地下水通道,而透水性良好的灰 岩接受大范围降水的补给,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 Ⅳ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配合:地形与岩层均向济南市区倾落,造成 了地下水在地势影响下,沿岩层内通道(其中向市区倾落的岩层面是地下水 的重要通道)向市区流动,丰富的地下水汇流于济南市的东南。而透水性良 好的奥陶纪灰岩被透水性差的闪长岩及辉长岩体(相当于隔水层)组成的口 袋状“地下堤坝”的阻挡,被迫出露。因此造成济南“家家泉水”的奇观。 c.泉类型讨论 溢流泉和接触带泉。
有关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有关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地下水,那可是大地的神秘宝藏,就像藏在地下的小金库,默默地滋养着大地万物。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地下水的那些事儿,什么补给、径流、排泄之类的。
咱先说说地下水的补给。
这补给就像是给地下水这个大池子注水一样。
雨水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呢。
每次下大雨的时候,雨滴就像一个个小信使,带着天空的馈赠冲向大地。
一部分雨水直接渗到地下,就像小偷悄悄溜进了一个秘密基地,慢慢地补充着地下水。
还有河流啊,它就像一个慷慨的邻居,有时候河水会偷偷地往地下渗,把自己的水分享给地下水。
山上的冰雪融化也不能小看,那融化的雪水就如同远方归来的游子,急切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
对了,灌溉用水有时候也会渗透下去,这就好比我们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些米粒到地上,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积少成多也能给地下水加点料。
地下水可不会一直静止在那里,它也像个调皮的孩子到处跑,这就是径流。
它在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孔隙里穿梭,就像小老鼠在地道里乱窜。
地下水径流的速度可不一样,就跟不同的人走路速度有快有慢一样。
如果地下的岩石和土壤孔隙比较大,像那种粗砂层,地下水就跑得欢快些,就像在宽阔的马路上跑步;要是遇到黏土这种孔隙小的,那就只能慢悠悠地挪了,仿佛走在狭窄的小巷子里。
而且地势也影响它的径流方向,水往低处流嘛,地下水也不例外,它总是朝着地势低的地方流去,就像球总是往坡下滚一样。
再讲讲排泄。
地下水也得有个出口释放自己,这就是排泄。
泉水就是地下水排泄的一种美丽呈现。
那泉水涌出来的时候,就像大地开了个口子在吐珍珠,清澈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些地方的湖泊也是靠地下水排泄来维持水量的,地下水就像一个默默支持的一直在背后给湖泊提供水源。
还有啊,人们打井取水,这也算是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
地下水就像一个无私的供应者,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不过要是取太多,就像一个人不停地索取别人的东西,那地下水也会受不了的。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径流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课件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2 地下水的排泄 8.3 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转化 8.4 本章小结
>>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含水层或含 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 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界交 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7)某承压含水层被开采时,其上部的潜水含水层水头也逐渐下降, 请解释这种现象?
(8)画出间歇性河流对潜水的补给过程的横断面示意流网图,并说 明间歇性河流变化规律对潜水含水层动态的影响。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影响因素与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补给;凝结水补给;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补给。
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2 地下水的排泄 8.3 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转化 8.4 本章小结
8.2 地下水的排泄
>>含水层(含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过程中,含水层的水质、水位等也发生相应变化。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补给含水层
A
M
主含水层
B
HA HB
V KI H A HB M
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2 地下水的排泄 8.3 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转化 8.4 本章小结
8.4 本章小结
8.4.1 学习要求
>>掌握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地下水的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理解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收入项(A)
大气降水入渗量 地表水上游流入量 地下水流入量(越流补给量) 水汽凝结量
地表水下游流出量 支出项(B) 地下水流出量 地表水变化量 蒸发量包气带水变化量 水储量变化量∆ω 均衡期的储量变化: 潜水变化量 承压水变化量 ∆ω=A-B
2、水文因素
• 河水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含水层(地下水系统) 距离地表水体的远近; • 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 引起水位抬升。距河流 远,水位增幅减小,滞 后时间长; • 河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 响一般为数百米至数公 里,此范围以外,主要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3、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一般反映在地下水形成特征方面:
(二)流速较缓慢(m/d)
层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 混杂的流动,流速小,一般岩石空隙; 紊流: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流速大,岩 石大空隙(砾石层、溶洞、抽水井及矿井附近)。
第五节 地下水的动态
一、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貌、 土壤生物;
• 水力坡度趋近于零,径流停滞。 • 潜水表现为渗入补给和蒸发排泄,属垂向交替; 对于承压水可以有垂直越流补给与排泄。
三、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 • 排泄方式: 点状排泄(泉) 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 面状排泄(蒸发) • 排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及水位均相应 的发生变化。
(三)泄流排泄
• 地下水通过地下途径直接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 称为泄流排泄。 • 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的情况下发生; • 泄流量的大小: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河床切穿含水 层的面积,地下水位与地表水位之间的高差。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 研究泉的意义
1)根据泉涌水量大小,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 2)泉的分布反映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的分布以及补给区和排 泄区的位置。 3)对泉水动态的研究,可判断其补给水源的类型。 4)泉的标高反映地下水位标高; 5)泉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与气体成分,反映地下水的 水质特点和埋藏情况。 6)泉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 7)一些大泉水质好,流量稳定,便于开发利用。
一般可统一求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量。 通过计算排泄量的途径反求补给量。
α=Q / f ·x·1000
Q—年地下水排泄量,相当于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 水的量 ;
f—汇水区面积(km2); X—年降水量(mm)。 α一般在0.2~0.5之间,南方岩溶地区α可高达0.8以上, 而西北极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二)推求降雨入渗补给量 降雨入渗系数确定后,即可根据一定年份的降
雨量推求该年的降雨入渗补给量。
Q=X ·α· f · 1000
四、凝结水的补给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水相当有限。但是,高 山、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作用对地下水补 给的作用不能忽视。
如:据研究,内蒙桌子山地区凝结水对岩溶地下 水补给, 陕北沙漠滩区凝结水补给,对该地区地下 水的开发利用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泄流 多采用河流流量过程线分割法进行估算。
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
三、蒸发
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实际可以分为两种: ☆土壤水的蒸发: 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使地下水盐化。 ☆潜水的蒸发: 地下水不断浓缩盐化。
四、蒸腾
◆蒸腾量与植物的品种密切相关; 深度受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控制。
水文地质学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 均匀砂土层
❖ “捷径式”下渗
t1
——空隙大小极悬殊
t2
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
①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 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 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 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 方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图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 P = R + E +ΔS + G ▪ 气候因素(P,E):
④ 井孔灌注。
6.2 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 排泄方式、排泄机制、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 排泄方式: ▪ 泉(点状排泄) ▪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 蒸发蒸腾(面状排泄) ▪ 人工排泄
❖ 前三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
▪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下寒武为隔水层,仅断层带局部 导水;中寒武是较好的含水层;上寒 武基本上可看作隔水层。
3、奥陶系厚层灰岩中,地表水系不 发育;泉数量不多而涌水量大,为110L/s,个别大于10L/s;大多出露于 与其他地层交接处,说明富水性强, 是本区最好的含水层。 4、个别地段的断裂带出露泉而流量为 1-10L/s,说明断层有一定导水能力。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拓展学习必备资料67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和入渗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初期较小,逐渐变大。
B)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是一个定值。
C)降水入渗速率是逐渐变小的,最后变为零。
D)降水入渗能力和入渗速率随着降雨延续逐渐趋于某一定值。
2.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3.判断下面各图所代表的泉的类型
(a)图();(b)图();(c)图();(d)图();(e)图();(f)图()。
A)侵蚀泉
B)接触泉
C)溢流泉
D)接触带泉
4. 判断下面各图所代表的泉的类型
(g)图();(h)图();(i)图();(j)图()。
A)侵蚀泉
B)接触带泉
C)溢流泉
D)断层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七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4.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5.地下水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6.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7.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形成的泉。
8.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形成的泉。
9.侵蚀(下降)泉:当沟谷切割揭露含水层时形成的泉。
10.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形成的泉。
11.溢流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隔水底板隆起,潜水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形成的泉。
12.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水位处涌溢地表形成的泉。
13.接触带泉:岩浆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形成的泉。
14.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
15.蒸腾: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称蒸腾。
二、填空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 补给来源、补给条件 与 补给量 。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
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 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 人工补给 。
4.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 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 和 下渗补给含水层 。
5.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 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地形 和 植物 。
6.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 排泄去路、排泄条件 与 排泄量 等。
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
8.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 上升泉 及 下降泉 两大类。
9.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 侵蚀(下降)泉、接触泉 与溢流泉。
10.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 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与 接触带泉 。
1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 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 及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12.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 渗入-径流型 和 渗入-蒸发型 两大类。
三、判断题
1.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 √ )
2.活塞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 √ )
3.捷径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 × )
4.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 × )
5.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与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河床透水性成正比。
( √ )
6.当河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时,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呈反比。
( × )
7.利用天然潜水位变幅确定入渗系数,一般要求研究区地下水水平径流及垂向越流与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
( √ )8.相邻含水层之间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单位面积越流量便愈大。
( √ )
9.昼夜温差越大,产生的凝结水量越大。
( √ )
10.判断泉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只根据泉口的水是否冒涌来判断即可,不必考虑含水层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含水层。
( × )11.气候俞干燥,相对湿度越小,潜水蒸发便愈强烈。
( √ )12.砂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太小,而亚粘土与粘土的毛细上升速度又太低,均不利于潜水蒸发。
粉质亚砂土组成的包气带,最有利于潜水蒸发。
( √ )
13.地下水的泄流是地下水沿河流呈带状排泄。
( √ )
14.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
( √ )
15.越流系统包括主含水层、弱透水层以及相邻含水层或水体。
( √ )
16.在越流系统中,当弱透水层中的水流进入抽水层时,同样符合水流折射定律。
( √ )
四、简答题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和人工补给。
2.松散沉积物中存在哪两种降水入渗形式? 二者有什么不同?
两种形式为:捷径式和活塞式。
两者不同点:
(1) 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2)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3.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1) 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
(2) 河床透水性;
(3) 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
(4) 河床过水时间。
4.大气降水与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补给来源,从空间和时间分布上二者有什么不同?
空间分布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均匀;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时间上,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而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或是经常性的。
5.含水层之间进行水量交换时,必须具备有水力联系,常见的联系形式有哪几种?
(1) 直接接触
(2) 天窗;
(3) 导水断层;
(4) 止水不良的钻孔;
(5) 越流。
6.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内容和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
研究内容:排泄去路、排泄条件、排泄量。
排泄方式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
或含水系统、人工排泄。
7.简述泉的分类?
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
具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泉。
8.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的水质是如何影响的?
地下水补给对水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补给源的水质。
径流排泄是盐随水走;蒸发排泄是水走盐留。
五、论述题
1.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
影响因素有: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植被等。
降水总量大,降水强度适中,包气带岩性粗和厚度小,地形平缓,植被较茂盛时,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大;反之,降水总量小,降水强度太小或太大,包气带岩性细或厚度大,地形较陡,植被较稀疏时,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少。
2.影响河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
影响因素有: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河床透水性、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河床过水时间。
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越大,河床透水性愈强,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愈大,河床过水时间愈长,补给量愈大;反之,愈小。
3.平原区确定入渗系数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各方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
地中渗透仪法,适用范围较广;
天然潜水位变幅法,适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水平径流及垂向越流与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的地段里。
4.画图说明泉的分类?
1—透水层;2—隔水层;3—坚硬基岩;4—岩脉;5—风化裂隙;6—断层;
7—潜水位;8—测压水位;9—地下水流向;10—下降泉;11—上升泉
5.影响地下水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
影响因素有: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气候愈干燥,潜水埋深愈浅,粉质亚砂土、粉砂等组成的包气带,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排泄区,蒸发作用强烈;反之,蒸发作用弱。
6.有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100m,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80m,二含水层之间有一层10m厚的弱透水层,其垂向渗透系数为0.001m/d,试计算单位时间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
7.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80m,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70m,二含水层之间有一层5m厚的弱透水层,测得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为0.01 m3/d,试计算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