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

合集下载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水文地质学基础_1第八讲2004

水文地质学基础_1第八讲2004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影响因素与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或渠道渗漏、生产生 活排水及人工回灌
第七章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 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候因素(P,E);降水总量;降
水强度;降水频率;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适中时 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温度适中, 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大,蒸发强度小。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渗透性愈大则愈有利于入渗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
P Rs
S qG
第七章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3、将达西仪平放、斜放,其结果是否相同? 相同;渗透系数(K)只与岩石性质及流体物理性质有关
观测室
第七章 第一节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体(河、湖、水库等)都可以成为地下水的补给 来源。
河流补给: 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分,岩性等; 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
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异同 点;
河流补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如何确定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有水力联系 (2)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y
第八讲
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Recharge & Discharge of G.W.
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李恒太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河北邯郸056021摘要:在地下水资源评价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是必需要完成的工作,本文就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基流;越流地下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使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但是存在于地下的水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能供我们利用?人们为了探究此问题,水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量评价与计算,在评价计算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其方法多先进,都得确定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可见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在地下水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因此,下面将详述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1 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侧给补给、人工补给、融雪水和融冻水等。

1.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包括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1.1.1 地中渗透仪法地中渗透仪是测量降水入渗量、潜水蒸发量和凝结水量的一种地下装置,该装置通过导水管与给水设备相连接的承受补给和蒸发的各种土柱圆筒和测量水量的马利奥特瓶组成,也称为地中蒸渗仪、地中渗透计。

该仪器在各地的地下水均衡试验场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该法测得的潜水蒸发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虽然是实测值,但仍很难如实模拟天然的入渗补给条件。

其中,潜水面的埋深对潜水补给量有很大影响,同样,对潜水蒸发量也有一定影响。

潜水面在雨季因降水入渗补给而升高,旱季因蒸发排泄而降低,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动中,而地中渗透仪的每一圆筒中的潜水面都是固定的,因而其实测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且此法只适用于松散岩层,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其结构装置如图1.1所示,工作原理如下:首先调整水位管14,使其内水面与渗透仪中的设计地下水面(6,相当于潜水埋深)保持在同一高度上。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均衡方程式: 基本关系式:储量变化=收入量-支出量
收入项(A)
大气降水入渗量 地表水上游流入量 地下水流入量(越流补给量) 水汽凝结量
地表水下游流出量 支出项(B) 地下水流出量 地表水变化量 蒸发量包气带水变化量 水储量变化量∆ω 均衡期的储量变化: 潜水变化量 承压水变化量 ∆ω=A-B
2、水文因素
• 河水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含水层(地下水系统) 距离地表水体的远近; • 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 引起水位抬升。距河流 远,水位增幅减小,滞 后时间长; • 河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 响一般为数百米至数公 里,此范围以外,主要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3、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一般反映在地下水形成特征方面:
(二)流速较缓慢(m/d)
层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 混杂的流动,流速小,一般岩石空隙; 紊流: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流速大,岩 石大空隙(砾石层、溶洞、抽水井及矿井附近)。
第五节 地下水的动态
一、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貌、 土壤生物;
• 水力坡度趋近于零,径流停滞。 • 潜水表现为渗入补给和蒸发排泄,属垂向交替; 对于承压水可以有垂直越流补给与排泄。
三、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 • 排泄方式: 点状排泄(泉) 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 面状排泄(蒸发) • 排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及水位均相应 的发生变化。
(三)泄流排泄
• 地下水通过地下途径直接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 称为泄流排泄。 • 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的情况下发生; • 泄流量的大小: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河床切穿含水 层的面积,地下水位与地表水位之间的高差。

水文地质学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 均匀砂土层
❖ “捷径式”下渗
t1
——空隙大小极悬殊
t2
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
①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 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 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 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 方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图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 P = R + E +ΔS + G ▪ 气候因素(P,E):
④ 井孔灌注。
6.2 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 排泄方式、排泄机制、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 排泄方式: ▪ 泉(点状排泄) ▪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 蒸发蒸腾(面状排泄) ▪ 人工排泄
❖ 前三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
▪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下寒武为隔水层,仅断层带局部 导水;中寒武是较好的含水层;上寒 武基本上可看作隔水层。
3、奥陶系厚层灰岩中,地表水系不 发育;泉数量不多而涌水量大,为110L/s,个别大于10L/s;大多出露于 与其他地层交接处,说明富水性强, 是本区最好的含水层。 4、个别地段的断裂带出露泉而流量为 1-10L/s,说明断层有一定导水能力。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
h12 h22 h h12 x 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含水层渗透 系数10m/d。(1) 宽500m的河岸流 向河流的潜水流 量;(2)确定离 河岸200m处的潜 水标高。
h1 h2 h1 h2 41 .32 38 2 qK 10 1.31m3 / d 2L L 2000
第三节
非线性渗透定律 紊流 混合流
v
vK i
v Ki
1 m
0 i
第二节
地下水在均质含水层中的稳定运动
一、均质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运动 承压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等厚、隔水底板 水平,地下水的流线为平行的水平直线。
1 2
dH Q K dx M B
单宽流量
M
dH q KM dx
H dx Q K 2M dy r x h
H2 H1
H1
0
H2
q dx KM dH
0
L
q KM
H1 H 2 L
含水层厚度改变
M 1 M 2 H1 H 2 qK 2 L
1
2
H2
M1
M2
H2
例:山前某平原含水层中,沿承压水流有两个钻孔 揭穿含水层,孔1的含水层厚24m,稳定水位170.6m; 孔2的含水层厚27m,稳定水位169.4m,两孔水平距 离为1000m,含水层渗透系数45m/d。求每公里宽度 上承压含水层的天然水量。
Ar n A
A > Ar Ar Q=vA = vrAr
v v vr n
适用条件 层流(线性流) 如:粗砂
Re vd

1 ~ 10
d 1mm
0.1m 2 / d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7.1.5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1)水库渗漏。 (2)灌溉渗漏:灌溉渠系、灌溉田间渗漏补给。 (3)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渗漏补给。
(4)人工补给地下水: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
人工补给地下水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式有: ① 地面,② 河渠,③ 坑 池蓄水渗补,④ 井孔灌注。 目的: ① 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 源,抬升地下水位; ② 储存热源、冷源; ③ 控制地面沉降; ④ 防止海水倒灌、咸水 入侵; ⑤ 改善生态环境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 下渗趋于稳定——渗漏与渗透阶段
降水再持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地面
t1
湿 锋 面
t2
潜水面
下渗过程水分分布
渗润阶段
渗漏、渗透阶段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泄量可以忽略,大体上可认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于其排 泄量,故可通过测定地下水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
山 区 地 下 水 的 排 泄 量
山区地下水全部以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通过定期测定泉 流量求得全年排泄量。 如地下水分散泄流,可通过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 年排泄量(见下图)。 如果山区地下水有一部分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相邻的平原 或盆地,则必须另行计算这一部分水量加入排泄量中。
水文地质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防灾科技学院Fra bibliotek张耀文
本章内容
7.1地下水的补给
7.2 地下水的排泄
7.3 地下水径流
7.4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校重点建设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组前言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阐叙了以下几方面内容:自然界水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存在形式和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地下水的特征;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及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和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地下水资源分类和特征;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等。

该课程全面介绍了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不仅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因此,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内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要求,并考虑了以下几点:第一,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第二,正确地理解水文地质概念,避免死板地套用;第三,地下水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用系统观点考察众多因素对地下水的综合影响;第四,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应勤于思索,弄清实质。

本次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的修订,是在1997年第一次建库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原库的部分试题作了调整,本试题库选题涉及书内全部内容,因此,覆盖面宽。

同时,考虑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上题量偏重。

全库共有试题576题。

为综合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共包含五种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目录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3)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6)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9)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11)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13)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7)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19)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20)第十章孔隙水 (22)第十一章裂隙水 (23)第十二章岩溶水 (24)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26)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27)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通常情况下,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有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如图(7-4)。

由下渗过程可知,渗入到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全部补给含水层的水。

其中,相当一部分水滞留在包气带中构成土壤水,通过土面蒸发与叶面蒸腾的方式从包气带水直接转化为大气水。

以平原地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表达式:式中:——降雨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mm;X——年总降水量,mm;D——地表径流量,mm;——包气带水分滞留量,mm;令则,α称为降雨入渗系数,即每年总降雨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数表示。

图7—4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框图由降雨入渗表达式,我们可以分析出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气候(气象)、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与植被覆盖等。

气候(气象)包括:年降水总量、降水强度与历时、降水频率,以及温度和蒸发强度。

包气带特征包括:包气带岩性的渗透性和厚度其他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地表覆盖程度以及覆盖物的储水-透水特征等。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因素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整体,不能孤立的割裂开来加以分析。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沿着河流纵断面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具有分段性的特点(图7-5)。

山区河谷深切,河水位常低于地下水位,其排泄地下水的作用(图7-5a)。

山前由于河流的堆积作用,河床处于高位,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图7-5b)。

冲积平原与盆地的某些部位,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随季节而变(图7-5c);在某些特殊的冲积平原中,河床因强烈的堆积作用而形成所谓的“地上河”,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图7-5d)。

(2)河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河流与河床:透水河床的长度与侵水湿周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河流与地下水: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河床至地下水位间的岩性的透水性。

河床过水时间:根据河床的过水时间,河流分为常年性和间歇性。

图7—5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1—基岩;2—松散沉积物;3—地表水位(纵剖面);4—地下水位;5—地表水位(横剖面)间歇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汛期开始,河水浸湿包气带并发生垂直下渗,使河下潜水面形成水丘(图7—6a)。

汛期河水不断下渗,水丘逐渐抬高与扩大,与河水联成一体(图7—6b)。

汛期结束,河水撤走,水丘逐渐趋平,使一定范围内潜水位普遍抬高(图7—6c)。

图7—6 河水补给地下水1—原地下水位;2—抬高后地下水位;3—地下水位抬高部分;4—河水位;5—补给方向(3)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的确定简单的确定方法,可以在有渗漏的河段上下游,分别测定断面流量Q1及Q2,则河流渗漏量等于,其中t为河床过水时间。

三、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1)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在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通常可用下式确定:(7—2)式中:——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3/a);——年降水量;——入渗系数;——补给区面积()。

确定入渗系数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利用地中渗透仪测定地中渗透仪的基本结构如图7—8所示。

在若干个入渗皿中放入本区代表性原状土柱,以水位调节管控制不同的地下水位埋深,经过若干年观测,可以得到不同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不同年降水量条件下降水入渗系数。

利用天然潜水位变幅确定在研究区地下水水平径流及垂向越流与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的地段里,观测不同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由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抬升值,同时观测降水量,结合测定地下水位变动带的给水度则:(7—3)注意:一个地区的植被不同,蒸腾量很不相同,值就不相同。

因此,应当选用植被情况不同的地段求取值。

(2)山区降水与河水入渗量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由于山区地形切割,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地下水的蒸发排泄量可以忽略,大体上可认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于其排泄量,故可通过测定地下水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

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通过定期测定泉流量求得全年排泄量。

图7—8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据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观测总站〕1—入渗(蒸发)皿;2—导水管;3—地下观测室;4—室边排水沟;5—原状土样;6—皿内水位;7—过滤层;8—过滤管;9—检查管;10—防沉底座;11—支架;12—测压管;13—马里奥特瓶;14—水位调整管;15—接渗瓶;16—加水管;17—出水管;18—通气管;19—接渗管;20—截门;21—防水墙如果地下水为分散泄流排泄,可通过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年排泄量。

如果山区地下水有一部分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相邻的平原或盆地,则必须另行计算这一部分水量加入排泄量中。

山区的入渗系数是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7—4)式中:——年地下水排泄量,以前述方式求得;——汇水区面积(km2);——年降水量(mm)。

四、凝结水的补给在某些地方,水汽的凝结对地下水的补给有一定意义。

凝结作用: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

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

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称作凝结作用。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水相当有限。

五、含水层之间的补给(1)两个含水层相邻: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头差且有联系的通路,则水头较高的含水层便补给水头较低者(图7—10、7—11)。

图7—10 承压水补给潜水1—含水层;2—隔水层;3—潜水位;4—承压水测压水位;5—下降泉;6—地下水流向图7—11 潜水补给承压水1—含水层;2—隔水层;3—潜水位;4—承压水测压水位;5—上升泉;6—地下水流向图7—12 松散沉积物中含水层通过“天窗”及越流发生水力联系1—基岩;2—含水层;3—弱透水层;4—降水补给;5—地下水流向(2)两个含水层间隔水层分布不稳定:在其缺失部位的相邻的含水层便通过“天窗”发生水力联系(图7—12)。

(3)两个含水层间为弱透水层——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越流经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

越流补给量的大小,也可用达西定律进行分析。

根据,在一维流动条件下,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为:(7—6)式中:——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含水层A的水头;——含水层B的水头;——弱透水层厚度(等于渗透途径)。

尽管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相当小,但是,由于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往往比水平流动的大上2—3个数量级,产生越流的面积(全部弱透水层分布范围)更比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大得多,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越流补给量往往会大于含水层侧向流入量。

(4)两个含水层间有导水断层:切穿隔水层的导水断层往往成为基岩含水层之间的联系通路(图7—13)。

同理,穿越数个含水层的钻孔或止水不良的分层钻孔,都将人为地构成水由高水头含水层流入低水头含水层的通道。

图7—13 含水层通过导水断层发生水力联系1—隔水层;2—含水层;3—导水断层;4—地下水流向;5—泉六、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建造水库、进行灌溉以及工业与生活废水的排放都使地下水获得新的补给。

灌溉渠道的渗漏以及田面灌水入渗常使浅层地下水获得额外的补给。

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称之为人工补给地下水。

第二节地下水的排泄排泄定义: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排泄方式:天然排泄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和蒸腾等,以及一个含水层(含水系统)向另一个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排泄。

人工排泄有用井孔抽汲地下水,或用渠道、坑道等排除地下水等。

一、泉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分类:上升泉和下降泉两大类。

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

根据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与溢流泉。

沟谷切割潜水含水层时,形成侵蚀(下降)泉(图7-17a、b)。

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出露成泉,这便是接触泉(图7-17c)。

图7—17 泉的类型1—透水层;2—隔水层;3—坚硬基岩;4—岩脉;5—风化裂隙;6—断层;7—潜水位;8—测压水位;9—地下水流向;10—下降泉;11—上升泉按出露原因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及接触带泉。

当河流、冲沟等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形成侵蚀(上升)泉(图7-17h)。

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测压水头处涌溢地表,便形成断层泉(图7-17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