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补给、排泄和径流

合集下载

【范例一】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范例一】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4.1 含水岩组与富水性1、含水岩组根据地层岩性或相似及组合特征,赋存空间等,将勘查区及其周围划分为松散岩、碎屑岩类二类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含水岩组由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组成;碎屑岩类含水岩组由下三统,中三叠百蓬组的砂岩、泥岩、粉砂岩组成。

2、含水岩组的富水性(1)松散岩类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该类含水岩组的地下水赋存于空隙中,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由于赋存空间细小,储水条件差,估富水性弱,水量贫乏。

(2)碎屑岩类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该类含水岩组的地下水赋存于砂岩,泥岩、粉砂岩构造风化裂隙中,地下水类型为构造裂隙水,赋存空间窄小,储水条件较差,根据1:20万东兰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枯水期径流模数小于3L/s.km2,泉水流量小于1L/s,为富水性弱,水量贫乏。

3.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1、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该型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次为碎屑岩构造裂隙水侧向补给,受大气降水、构造裂隙水侧向补给的地下水在孔隙中运动,由高处往低处运移,于低洼之处以泄流或季节性泉形式排泄于地表。

2、碎屑岩类构造裂隙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该类型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在山脊或斜坡通过构造风化裂隙以渗入方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在构造风化网状裂隙中运动,顺着含水层倾斜方向,由山脊、斜坡想附近上烈溪沟底运移,于该溪沟底部和两侧以泄流或泉水形式排泄于地表,汇集而成地表,溪流,流向由东向西,最终汇入红水河。

勘查区位于碎屑岩分布区,所处地势较高,为地下水补给、径流区,滑坡后缘及中部为补给区,本次所布置ZK2、ZK5、ZK6、ZK7、ZK9钻孔未发现地下水位,在滑坡前缘附近为地下水径流区,所布置ZK1、ZK3、ZK4、ZK8钻孔均发现有地下水位,埋深3.0~5.4m,标高597~605.6m。

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8.1概述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地下水通过补给与排泄,获得与消耗并重新分布可溶气体及盐量,更新溶滤能力。

地下水通过补给和排泄,保持不断流动循环支撑有关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行。

8.2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饱水带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包气带截留的水量,用于补足降水间歇期由于蒸散造成的水分亏缺。

一次降水过程,除去植被截留以及包气带截留外,大气降水量最终转化为3部分:地表径流量、蒸散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图8.1)。

一次降水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图8.2)。

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8,公式6.11;P72,图8.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 ),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 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 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 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 =p -D -∆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p ––––年降水总量;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径流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07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解析

07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解析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过程: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 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 界交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意义: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 与时间上的分布。 为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 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 式两种: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活塞式下渗:鲍得曼(Bodman)等人于1943—1944年对均质砂 进行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简而言之,这种入渗方 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
普遍认为,在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 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 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二、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蒸发
地表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补给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补给含水层的水。其中相当 一部分将滞留于包气带中构成土壤水,通过土面蒸发与叶面 蒸腾的方式从包气带水直接转化为大气水。 以土壤水形式滞留于包气带并最终返回大气圈的水量相 当大。我国华北平原总降水量有70%以上转化为土壤水。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7.1 地下水的补给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3 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7.1.4 凝结水的补给 7.1.5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7.1.6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泉 泄流
7.2 地下水的排泄

水文地质学-第6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水文地质学-第6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9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具备条件 1.具备条件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0
河流上游 和中游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1
长江瞿塘峡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排泄和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这三个环节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 地下水的补给 程。 地下水的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的径流――获得水量到失去水量所经历 地下水的径流 的过程。
3.越流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leakage recharge) ) 要弄清谁补给谁: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要弄清谁补给谁 :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 高水位补 给低水位,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给低水位 ,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4
①入渗过程
a.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下 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 渗润阶段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 受土粒吸附 形成结合水, 结合水的饱和, 形成结合水 , 结合水的饱和 , 即本阶层 的结束; 的结束; b.渗漏阶段 :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 分子 渗漏阶段: 渗漏阶段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作用力( 静电引力) 作用力 ( 静电引力 ) 由毛管力和重力作 用取代,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用取代 ,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 直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c.渗透阶段:孔隙水分近乎饱和,水主要受 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 孔隙水分近乎饱和,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第三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第三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包气带岩性
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
岩性:透水性越好,入渗速率越大,降水转 化为地下水的量也越大;反之则小。
地下水埋深:通过实验研究,降水入渗补给 量随地下水埋深的不同而不同。
地下水埋深
降水量
地下水埋深:直接决定其上的包气带蓄水能力。 一 般:包气带越厚,其所消耗的水量越多, 补给给地下水的有效雨量将随地下 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少。
降水历时
指降水所持续的时间。
降水强度小而历时长的雨型,如毛 毛雨,入渗的水仅能湿润包气带,而后 又蒸发返回大气,不利于补给地下水; 绵绵细雨,其降水强度中等,历时长, 降水面积广,对地下水补给最为有利。
植被 植被
植被覆盖率:植物越茂密,降水形成的坡面流的 滞留时间越长,对地下水补给越有利。
植物形成的有机物:有利于保护土层结构免受降 雨淋蚀,植物根系还可以增加表土的透水性。
佛罗里达州落水洞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实测法 —地中渗透仪(地中蒸渗仪 ) —地中渗透计
手动调节 补水,得 到蒸发量
自动获得补水量 ,得到入渗补给 值
1-装满砂的地中渗透计;2-砾石;3-滤网;4-导水管;5-三通;6-开关;7-测压 管;8-支架;9-试坑;10-马利奥特瓶;11-漏斗;12-弯头;13-水管;14-量筒
LOGO
第三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
地下水的补给
2
地下水的排泄
3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补给与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与外界进行水量、 排泄 能量和盐量交换的环节。
径流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内部进行水量和 盐量积累和运输的过程。
这三个环节决定地下水水量、水质 和水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的开采特征摘要地下水作为整个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含水层从外界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向排泄区运动和赋予它们的岩石相互作用,最后向外界排泄而参与水循环。

地下水的不断交替、不断更新决定了含水层中水质水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

为了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关键词: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一、地下水地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主要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水和人工补给。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自然界水循环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千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降落到地面的水分一部分变为坡面径流或被蒸发而消失,仅有部分渗入地下。

这一部分到达潜水面以前,必须经过土颗粒、空气和水三相组成的包气带,因此入渗过程中水的运动是极其复杂的。

降水到达地面后,便向岩石土壤中渗入。

如果降雨前土层湿度不大,则入渗的水先形成结合水,大道最大结合水量后,剩余的水才形成毛细水继续下渗,只有当包气带中所有毛细水被充满后,才能形成重力水连续下渗。

(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它们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要条件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必须有水力联系;另一方面,地表水为必须高于地下水位。

如某些平原河流的下游,河流中上游的洪水期,河流出山后的山前地段和河流流经岩溶发育地段,一般满足上述条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3)凝结水的补给凝结作用指空气的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

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便凝结成液态水。

白天,大气和土壤均吸热,晚上,土壤散热快而大气散热慢,低温将带一定程度,土壤孔隙中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土壤空气的绝对湿度随之降低,导致大气中水汽和土壤孔隙水汽压力不平衡,地面大气中水汽想土壤孔隙中运动并凝结,不断补充,不断凝结形成重力水下渗。

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分布地区 多在高山、沙漠等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降雨稀 少,地表径流贫乏的西北、内蒙等荒漠干旱地区。凝结水也 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6.1.5 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意识的:人类某些生产活动引起的对地下水的补给,如修 建水库,农业灌溉、渠道渗漏等。 专门的:有意识的修建一些工程,采取一些措施,将地表水 引入或灌回地下,如人工回灌


蒸发的影响因素
a.气候因素:
干燥,气温高,蒸发量愈大 b.地下水位埋深: 蒸发极限埋深:随着埋深的增 加,潜水的蒸发逐渐减少,达 到一定深度后就停止蒸发,这 一深度称为潜水蒸发极限埋深。
超过蒸发极限深度则蒸发→0
如 : 华 北 地 区 , 水 位 埋 深
>5m,基本不考虑蒸发;
西北干旱地区,极限水位埋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重力和静水压力的传递作用下, 下渗趋于稳定——渗润阶段
降水再持续:
降水入渗过程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水分分布带
转页
入渗率:在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 的入渗降雨量。
入渗过程(i~t)
(1)降雨充沛p0>i (2)降雨强度p0<i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西北极端干旱地区的山间盆地则趋于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