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童年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它让我不禁回想起自
己的童年时光。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童年的美好和快乐,同时也表
达了对于童年的怀念和失落。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
童年的消逝。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
然而,当我们读到《童年的消逝》这样的书籍时,不禁让我们停下
脚步,回想起那些曾经无忧无虑的日子。
我们会想起小时候的游戏、玩伴和梦想,那些美好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的美好渐渐消逝。
我们长大了,
面对着各种挑战和责任,童年的快乐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让我
感到无比的惋惜和失落,我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童年的消逝》,我明白了童年的美好是珍贵的,我们应
该珍惜每一刻。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时间的宝贵,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或许,我们无法重返童年,但我们
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童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总的来说,《童年的消逝》给了我很多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感慨童年的美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到这样的书籍,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每一刻。
童年读后感例文(5篇)

童年读后感例文当我们告别童年,走向少年的时候,回首自己在童年时候的朝朝暮暮,难免有些留恋。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但年幼的我们那时却还身在福中不知福。
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相比之下,我才发现原来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长大的蜜蜂,从小就不用对生活担忧,长辈会给你采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这些我自以为已经吃厌了的父母的呵护。
高尔基在幼年时期就失去的父亲,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
在高尔基的童年中,我还知道得当时俄国腐朽的社会制度,黑暗现实和自私、愚昧的小市民气息。
当知道这一切时,也许很多同龄人都会说,如果我身处那时恶略的家庭环境,我也能像高尔基一样自立,去寻找自己能够生存的方法。
但是谁又想过这其中的艰辛和坎坷呢?社会——常常听到人说这个词语。
观点都是,社会是很复杂的,也是最现实的,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对你,大家都是对手,你没有实力,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被人们排斥。
高尔基身处逆境,但是他有理想,他的身后没有人为他加油,但是他照样能够坚持下去,在这么多人面前站起来。
而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教育,又有父母、长辈在身后作我们的精神支柱,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
童年读后感例文(2)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
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
长和失去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童年时的快乐和梦想,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美好的记忆和梦想逐渐消失的过程,
让人感到心痛和唏嘘。
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珍贵。
童
年是每个人最纯真无邪的时光,是充满梦想和幻想的时期。
然而,
随着成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和责任,童年的美好也渐渐消逝在
岁月的流逝中。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童年,回忆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些天真的梦想和幻想。
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尽量保留内
心的童真和纯真,不让时间和现实的压力剥夺我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童年的消逝》让我明白了,童年的美好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
逝而消逝,但我们可以通过珍惜当下,保持内心的童真,让童年的
美好在心中永远存在。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让我更加珍惜
每一刻,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回忆。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失落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的消失。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分。
童年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充满了无忧无虑和快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童年的天真和纯真也渐渐消失。
我们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不再能像童年时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童年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怀念和珍惜童年时光来保留那份纯真和快乐。
我们可以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感受那份天真和快乐,让它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即使童年的消逝让我们感到失落,但成长也是一种必然的过程。
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的挑战,勇敢地迎接未来的种种可能。
我们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始终保持着那份纯真和快乐。
总的来说,读完《童年的消逝》让我对成长和童年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
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同时也会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让它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保留一颗童心,不忘初心,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关于童年的消逝篇1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
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
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
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
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
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
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再见童年读后感精选10篇

再见童年读后感精选10篇《再见童年》是一本由张倩仪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童年》读后感(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重新思考和发现教育正在成为全民关注的大话题,更是大问题,而在一波一波的民国热当中,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重新思考与发现,也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
张倩仪曾经担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既修文史,又通教育,于是有了这部全景式呈现传统教育的著作,从逃学的沈从文到挨板子的郭沫若,作者收集100多位民国人物的自传材料,融入对传统教育的考察当中,既让人回味,又引起沉思。
而那种农业时代的教育环境,是再也不可能追回了。
——摘自《新京报~一句话书情》《再见童年》读后感(二):再见小学左舜生说:“看不出最近四十年(民国以来),中国的教育,在精神上有什么显著进步。
”放到今天,则看不出百年来,中国的教育,在精神上有什么显著进步。
卜卜斋(广东话私塾)里的敲打声至今响在学堂里,挨打的学生比祖辈却不见任何长进。
比起遥远的“天地玄黄喊一年”,如今不过是加上了“abcdefg”,晃着脑袋扯着嗓子喊的姿态别无二致。
看这本《再见童年》的时候,常常回想自己接受的嚼蜡一般的十六年教育,悲哀的发现大好的光阴换来的全是无用的东西。
于是心底的悲哀越发沉重,也越发歆羡起兴新学之初有机会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那些人。
虽然当时的新学家们也多一知半解,“然其孜孜勤勤,自己力研苦索,又急望彼此助长增益之心与事,则诚可佩仰者矣。
”想当初钱穆就读的新式小学,教文史的都是硕学宿儒,甚至体操和唱歌的课程也对学生循循善诱及至人格教育。
这样的教育,如今我们绝大多数的大学都不可得,遑论小学。
胡厥文所遇的良师更是让我们不曾有如此际遇的人心向往之。
胡就读的嘉定第一高等小学请不到唱歌和体操的教员,校长认为体育和美育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就亲自去学风琴和体操教起这两门课。
童年读后感800字(精选16篇)

童年读后感800字(精选16篇)童年读后感800字篇1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童年往往是最美好的.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可是高尔基的童年,是一段悲惨遭遇,一段不公平的人生!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我比他幸福,我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疼我爱我的爸爸妈妈,还有关心我的同学,老师可是在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
可外公却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小小年纪的阿廖沙真可怜,和我们一般大,却要遭受我们承担不起的痛苦,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难道十九世纪的俄国社会就这么黑暗吗当我一次又一次读到阿廖沙所受痛苦时的情节都历历在目,这时我的心也在痛.恨不得马上就进入他们的时代,找到阿廖沙,再把他解救出来.带到我们21世纪,带到我们家,和他一起生活,使他也成为我爸爸妈妈的孩子,让他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在校园里认真学习知识.然后我们一起吃美味可口的饭菜,一起看有趣的电视,一起过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成为一个有父母疼爱,有老师,同学关心的孩子.我真希望我的梦能实现,让19世纪的俄国社会不再黑暗,永远光明!让更多的孤儿也能得到多一点的关爱!从中我也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与阿廖沙相比,真的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般的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呀!书中还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童年读后感800字篇2我在假期里有幸读了《童年》这本书。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
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描述,描绘了一个童年的故事,让人仿
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书中描述了童年的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时光,以及随
着成长而逐渐消逝的童真和纯真。
这让我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童年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失去了
很多东西。
在书中,作者还描述了童年的种种美好回忆,比如和朋友们一
起玩耍、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以及那些简单而快乐的时光。
这让我
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书中也透露出了一些对成长和未来的不安和迷茫。
在成
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和挑战,有时候会感到无助和困惑。
但是,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的来说,读完《童年的消逝》让我感慨万分,也让我更加珍
惜眼前的一切。
童年的美好时光虽然已经消逝,但是我们可以用心
去感受每一个当下,让生活充满美好和希望。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保留一颗童心,不忘初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童年读后感当我将《再见童年》从头至尾读过几遍之后,我感到自己仿佛从一座岁月的画廊走过,蜿蜒的走廊两侧排列开一幅幅关于记忆的图画,我像是一位时光的参观者,手中的文字就是我的入场券,与过往时空中一段段回忆彼此凝视,做着将平仄、韵脚、对仗还原为一种生活的努力,这时,我才感觉到灵魂在这些文字的缝隙之间慢慢舒展开来,周遭的喧哗和浮躁变得安静,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注入身体,即使时空相隔,文字承载的情感仍然可以用诗的方式传达到我的心灵,告诉我那些远去的记忆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语言里,在我们笔下的文字里,它依然崭新如初,它可以被我们召唤回心中,成为手心里可以牢牢握紧的凭证,在黑夜中,照亮我们和所有那些拒绝遗忘的人们。
诗,与其说是中国文化最高成就的代表,不如说,诗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古人说“诗言志”,还说“不学诗无以言”,这种将语言进一步提纯的工作,正是祖先将生活建设其上的开始。
人类天生拥有一种表达的本能,表达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和认知,这种本能伴随人类步步前行,在一个语言成熟,且文字被创造出来的世界里,这种本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诗,就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边界,而那些被称为“诗人”的人,却无一不在做着穿越边界的冲刺,随着每一次成功的突破,人类的精神世界得到扩展,站在新的领域,期待着下一次的穿越。
于是我们就看到诗,从千年前的语境中一路走来,从《诗经》、《楚辞》,乐府、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唐诗,从宋词开始的嬗变,到元曲……诗的外延将所有表达的愿望收入其中,汇聚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每一件作品,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裹挟着时间如斯而去,被生活吸收的部分,就渗入语言的土壤,组成我们母语的骨骼和血肉;而那些被主流话语拒绝的文字,则重新回到洪流中去,朝向人类精神的大海一去不返。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改变,有些则永远不变。
即使在一个“口语诗”、“梨花体”大行其道的语境下,也丝毫不影响,那些饱经风霜的文体,完成其奥德赛式的回归。
这是汉语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只是,这种权利同时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一名观察者,作为一名写作者,作为一名记录者,尤其在汉语的历史上,这种责任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有时过于沉重,于是就看到他们在面对墨与纸时转身的背影和无声地出走。
但是,这并非全部的选择,依然还有人选择了灵魂的冒险,用激荡的才情和文字与大地签订终身契约,在役使灵感集中笔尖的同时,背负起文化和道义的双重责任,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始终的宿命。
人类从伊甸园放逐,语言的诺亚方舟是否可以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再见童年》对这道西学问题给出了一个方块字的回答。
记忆,人类精神力量的源头,在这片大地上,竟然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通过垄断记忆而垄断权力,可以说是掌权者问鼎后的首要工作。
因此,记忆,就成为了真相的同义词。
我们拥有多少记忆,或者说,我们能寻找回多少记忆,就成为了能否抵达自由的关键。
但是,自由只有在暗哑无语的情况下,才越发光亮,在一个遍布阳光的环境下,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反光。
自由对每个人的重要,却不是人的唯一性质。
心灵的丰富,就像六十亿张各异的面孔和表情,让每一种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才是让生命完整的唯一途径。
而在一个记忆缺席的现状下,保持尊严,将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从童年出走,知道天堂已经远去,了解无忧无虑地幸福只会在梦境里重现,时间推动着我们的年轮匆忙驶过,哪怕只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什么样的画面和情愫涌上心头,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旋律?我想更多的人是一种无奈和后悔吧。
在一个普遍失语的环境下,大多数人的心路历程并无异样,苦难会摧毁一个人的生活和精神,但是,苦难也会让人成长和坚强,使那些原本晶莹脆弱的心灵得到时间的淬炼,拥有金刚石一般的硬度和纯度,将情感的原质永恒保留于璀璨的一刹。
这,真是作为凡人的物种,不可思议的奇迹,为此,除了称颂那远远高于人类的存在;还有,要感激那些帮助我们寻找到回家之路的诗人。
《再见童年》的内容,全部取材于作者幼年时的经历,从历史的坐标上望去,作者成长的岁月,这里的空间正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巨变。
作者曾说“我的眼睛具有照相机一般的性质,可以对过去某个场景准确地再现”。
的确如此,看过《再见童年》图画,就知道,这并非虚言,作者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绘画训练,牛刀小试则是在十年前作者出版的《闲趣》中初露峥嵘。
而今天将两个时期的绘画放置于一起参照,作者在十年前的向度上一日千里。
这里只举两个小处:写在清真饭馆挂毯上的铭文;挂在墙上的古帖,都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臆造。
图像是具体的,尤其是准确还原记忆的图像,那么相对而言,诗,就是抽象的,较之于画的创作,诗,有它特殊的难度。
如果将这本集子直接呈现在眼前,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会有一种对文字的感受;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笔者有幸目睹了在整个诗集创作过程中,作者对诗的认知和创作所经历的一个个阶段,其中的思索和用力,几乎无法,也不能为外人道也。
诗画集,诗画般配,相得益彰,可谓不言自明。
但是,作者没有重蹈旧辙,诗,不仅是画面的注解,而且本身也要独立成篇,完成自我叙述的轮回。
一首诗,既要画龙点睛打开图像背后的时间纵深,也要字镌金石成为大地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坐标点,把历史的真相和未来的命运指给寻路而来的人们。
入画、出画,形成图像与文字之间的美学张力。
因此,即使将集子中所有的画面抽去,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这本诗集依然富有审美上的自洽。
文体之间的比较。
诗的创作中,作者参对笔者说过,此次的创作要在两个向度超越十年前的作品,画,已经做到了;所余就是诗的部分。
首要的问题,就是围绕文体的选择。
在《闲趣》中,作者大量的用曲的形式,兼有少量的词和诗。
而这一次,作者笑称“将文体拦截在词的范畴”。
理论上,旧体诗要比词难操作,而词又难于曲,这样的三重递进关系,只有在实际运用的情况下,才能凸现出文体上的落差。
这本诗集除了少量的词以外,大多是律诗。
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孤诣,要为思想和情感寻找一种最贴切的文体,作者也说过“用诗不易表达的主题,用词就很轻易的完成了”。
五言与七言。
这本集子中的五言诗占到很高比例,七言诗22首,词9首,曲一首,剩下的68首皆为五言。
据我了解,作者五言诗的创作时段最长,对于五言诗的写作可谓驾轻就熟。
作者也说过“七言难于五言,不仅仅是多出两个字而已。
”作为一名读者,我感到一首好的七律要胜出好的五律,这可以说是文体的优劣。
集子中的佳作不胜枚举,特别选取《看剑》一首作为例子,这首七律《看剑》,本身具有立意上的创作广度,同时,长久以来,有两样东西值得热情的人们为之付出全部心血,一为刀;一为笔。
而作为锋刃的刀剑,和作为叙述的笔,一直以来就有着一种天生的亲缘关系,鲜血和墨水是互为表里的挥洒与书写。
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名家笔下的利刃,泛着独特的幽光,昭示出作者本人一段打开锋刃的心路历程。
这首《看剑》,若说是这本集子中的压卷之作,并不为过,它鲜明地勾勒出作者内心某个层面上的精神形象。
这首《看剑》提供了读者另一个解读这本集子的视角,在以“童年记忆”为主题的一系列创作中,这一首可以说是一个例外,但我以为它更像是一把钥匙,用一种反写的方式将其他的诗篇连缀起来,为那些意欲逃遁或高蹈的解读进行纠偏,而这在还原记忆的意义上,正是本真写作的表现,正是通过坚守我们的记忆,生命才拥有获得尊严的可能。
主题与创作。
这本集子的创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是画,第二阶段是诗。
作者在凭借记忆画出的120幅画中,选取了今天看到的100幅,并一一配诗。
作者在作画时,并没有考虑为诗的写作提供任何意义上的便利,但是进入写诗阶段之后,有趣的事情就出现了,因为在这100幅画面之中,有许多主题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类似于100到命题作文,有的题目势如破竹,有的则剑走偏锋。
比如说《烫臭虫》一诗,作者也承认,花的时间最久,与其说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不如说要在思与美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来铺排言路和诗情。
作者也说“正因为那些难以表现的主题,才让创作的过程充满乐趣”。
《再见童年》实际创作的过程历时八个多月的时间,几乎在同一时间轴上,我也投入进一次漫长的写作之中。
这段时间,作者和我保持着联系,交流写作心得,并及时更新我们的创作理论。
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当我们都完成了手边的写作时,才发现冬春暗替。
就在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写作的时间里,同时也完成了一次从主流话语出走的旅行。
诗,究竟能否在如今的汉语世界中,传达作者的心声?我不敢肯定,但是我知道,文字如同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只有将根系紧紧抓住土壤,才能获取生命的动力。
将那些远去的语法和修辞从文字的旷野唤回,在光荣和辉煌早已被时间穿蚀斑驳之后,文体背后的真髓才放射出恒久的光芒。
只要我们还在说汉语,书写汉字,那么,前人在文字之中注入的思考和情感就不会无声流逝,它也许会长久地缺席,被迫或自我放逐,但是,文字永远朝着心灵之家前行,无论崎岖和风雨,我们注定抵达彼岸!诗,不是用来评论的,实际上也无法评论,诗就是诗,是它本身,却又是一切。
一首诗,在每一个读者眼中、心中,都是不同的,都有着它独特的美,而这种美,是无法形容,也不能表达,只是心领神会的瞬间,这一刻,神说:“成了。
”今夜,我要再次返回文字之中了,让思路慢下来,让感觉纯粹,将自己交付给文字,跟随着那些韵律,我感到自己的手被一个天真的孩子牵起,他一边开心地朝我笑着,一边带领着我,在这个夜晚,一步一步走近我们阔别已久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