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只管大事,不管小事
想要做好管理,无非就是三件事:管人、管事、管心

想要做好管理,无非就是三件事:管人、管事、管心
第一件:管人
作为领导,要想壮大团队,必须懂得如何管人。
如果能力不足,便会处处受阻,多管一分,就多遭人恨一分。
面对员工,不能太松,也不可太严。
最好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既要有胡萝卜的引诱,又要有大棒的威慑。
参透人性,抓住人心,激发人欲,才能真正把管理做好,控制住整个队伍。
第二件:管事
所谓管事,并非是事必躬亲,你越是如此,反而管理越难。
领导要完成角色转变,从执行者变成管理者和决策者,你拿主意,下属去执行。
管事重在流程,把流程简化,越简单越好,领导履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的义务。
只要步入正轨,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第三件:管心
人心难测,但是,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要想团队具备凝聚力,那就必须要聚拢人心。
俗话说得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要想拉拢人心,就要给足好处。
你作为领导能带着大家拿到高工资,拿到荣誉,实现个人价值,任谁都会不死心塌地的跟着你干。
企业管理十条黄金原则

企业管理十条黄金原则1、宁可小才大用,不可大材小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用人之长,不挑人之短。
善用人者,无不可用之人。
2、灵活要有原则,原则不可灵活;3、一个好的管理者绝不是靠一张铁青的脸、一个玄机重重的头脑,而是靠知识与经验造就的实力、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心肠和人人平等的原则性,威信,信是关键,有信自有威。
4、没有任何雇员能让老板完全满意,没有任何下属能让上级完全满意。
如果有,那么也是暂时的,也是靠拍马屁得来的,不能长久。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不尽相同。
一个好领导,要能容忍下属犯错,更要容忍下属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做上级的对下属宽容一些,做下属的对自己严格一些,一个集体才能团结和睦,才能共同做好事业。
如果恰恰相反,组织则无战斗力。
5、过程与结果:对基层的职员要重视过程管理,对高层的职员要重视结果管理。
如果颠倒过来,管理必乱。
如果一视同仁,集体的效率必下降。
6、所谓企业文化,其实即是老板(最高管理者)的文化。
(此处的“文化”不是文化程度。
)一个企业,老板(最高管理者)正直、宽容、敬业、有远见,那么所有部门经理中也就极少有靠溜须拍马过日子的人存在,同样这个企业自上而下就会形成公正、诚实、靠努力工作获得进步和利益的风气,企业内部必沟通顺畅,团结向上,企业定能兴旺。
如果一个老板(最高管理者)好听谗言、好听奉承,那么一个企业就会培养一批靠打小报告、靠“山呼万岁”过日子的人。
企业内部必勾心斗角,互相玩权谋,四分五裂拉帮结派,企业必难发展壮大。
7、许多企业强调用人的忠诚度。
事实上,忠诚度是企业培养出来的。
企业自上而下气氛良好,人才在企业工作既无生存压力,又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还能在广阔空间里施展才华,创造成就,老板为人正直坦荡,任人唯贤,员工忠诚度自然高。
反之亦8、领导者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言必行、行必果。
9、企业领导者不能凭自己的好恶用人,否则,企业里的人才会变成“清一色”而缺少活力。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怎样做好精细化管理五个要点需牢记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怎样做好精细化管理五个要点需牢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怎样做好精细化管理五个要点需牢记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采用。
它可以帮助组织实现高效运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绩效。
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我们需要牢记以下五个要点。
第一,明确目标。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标准。
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可达成,并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相一致。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调整。
第二,细化流程。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将繁杂的工作流程细化为可操作、可管理的环节和步骤。
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该清晰明确,包括责任人、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等。
细化流程有助于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第三,强化沟通。
精细化管理需要各个层级之间的密切协作和沟通。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意见反馈和决策协商等环节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
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建立一个健康的沟通机制和文化至关重要。
第四,注重培训。
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员工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提升,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技巧,为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持续改进。
精细化管理永远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组织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改进机制,通过不断的评估和调整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持续改进需要各个层级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精细化管理是当今社会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就需要明确目标、细化流程、强化沟通、注重培训和持续改进。
只有始终坚持这五个要点,才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也必须做好精细化管理。
管理无小事细节定成败演讲稿范文

管理无小事细节定成败演讲稿管理无小事细节定成败演讲稿范文为不断提高公司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理论水平,促进公司各项管理工作上台阶,公司党委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干部谈管理”活动。
在活动期间,本人利用这次机会,阅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收获颇多,感悟颇深。
我深刻的明白了,管理好日常基础工作,业务拓展工作,关键是工作要“用心做事、主动投入、严谨作风”,以确保工作零差错。
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为公司的高速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多年管理、咨询和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此书内容颇丰富,资料够翔实,读过以后受益匪浅。
文章通过剖析大量中外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成功者的经验进行集中概括,深刻地归纳和总结失败者的经历教训,由因细节产生的差距到忽视细节所付出的代价,由细节的概念到细节的本质,从新的角度把“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观点阐释的淋漓尽致。
某优秀的青年由于简历的一个小错误,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药厂厂长因为一口痰结束了和外商合作的机会;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忽视细节,接二连三的在“传奇”中倒下;有着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因缺少细节跨台;德国设计的上海地铁一号线比中国设计的二号线更细致,而且成本低,入口处多一节拐弯的门,可以降低空调的耗电量;市长弯腰拾起眼镜,引来了巨额投资;雨天里的一把椅子带来了全新的生活……这些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细节是一种创造,功力,修养;细节体现艺术,隐藏机会,凝结效率,产生效益。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多一些机遇,相反如果忽视细节,轻则会失去一个难得的机会,重则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抱憾终生。
不注重细节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用实际行动来表现对细节的重视程度,另一种是根本就没意识到工作细节的重要性,就是所谓的不敬业的态度。
所以,注重细节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的态度。
一、端正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一)用心做事思想基础是事业心责任心、能力素质的体现。
成大事者拘小节的几个典故

成大事者拘小节的几个典故小节不慎贻误人生。
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古往今来,因小节导致失节的事并不鲜见。
有个寓言故事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偷拿了邻居家一根针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时却定了与一位偷牛贼同样的罪。
小偷很不服气,问法官为什么偷了区区一根针却判得与偷牛一样重。
没等法官回答,偷牛贼抢着说:“我当初就是从拿别人一根针开始的。
”事实上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继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最后悔之晚矣。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急功近利,总想做件大事,一蹴而就,一夜成名、一夜致富,从不把“小事”放在眼里。
却不知道大事是从小事积累而来,同时,不重视小的错误也会造成大的失误,成“千古之恨”。
五千年传统文化给後辈留下很多典故,阐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
古人认爲:“小”中有“大”,“小”水滴不断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小”不忍,即足以乱大谋;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广结善缘,任何“大善”都是从“小善”积累而成的,谁也不能一蹴而为英雄,成大事者,必先从小事做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
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选自《後汉书》)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如果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能干大事业呢?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荀子在其《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告诉我们,不管干甚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人可以平地起高楼。
因此,只有从小事做起,积累一点一滴的进步,最终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这个成语出自《老子?六四章》。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鸿门宴》中有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韩信因为不拘小节,甘受胯下之辱,得以保全性命,才能在蜀汉立下汉马功劳,名载史册;而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虽一世聪明,却太过于顾及小节,事必躬亲,管太多琐事小事,“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最终劳累过度,英年早逝,想必后人对此不少扼腕叹息。而说说同时期的曹操,用人为贤、不拘小节,冲破了东汉末年重视出身、门第的迂腐标准,从而招纳了一大批能征善战得力将领,帮助其实现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2为什么现在的领导人身边都要配勤务员、秘书、私人医生,运动员身边配备营养专家呢?如果他成大事要拘小节的话,这些事都交给他自己做不是更好吗?(社会分工的意义,从小节琐事中解放出来,这样才会更有精力做大事啊!)
3金银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请问对方辩友,火灾发生时你是先逃命呢,还是先拿钱呢?
——金银与生命相比,算得了什么。而多少人因为火灾发生时为了几个小钱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拘小节的后果真可怕哦!
再者,大事与小节,就好比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至关重要的。试想,主要矛盾都解决了,那次要矛盾又怎么又说话的地方呢?
因此,我方认为,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
二辨——杨佩莹
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如同之前我方辩友所说,小节是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小节不等于细节,打个比方:一艘货船,它的船底下的每一块木板,少了一块,这艘船的实用性便没有了,这木板就是细节;而船上甲板的每一块木板,少了一块,只是影响美观,并没有减少船的实用性,而这木板就是小节。
面对人生苦短、面对人生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在我们已确定即定的目标,我们应该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不为小节所拘束,不被小利所诱惑,这样当我们暮然回首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为我们是真实活着的具有历史轨迹的人。
做领导必须要学会“管大事和管小事”

做领导必须要学会“管大事和管小事”我全文导读原三化化工董事长吕庆胜先生是和君咨询的老朋友,和君咨询在云南做项目的同事经常有机会与吕总交流关于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
他从来不看书、不看报,技校毕业,从电焊工开始一直做到董事长,员工两三千人,然而他自己并不是很忙,好像没什么事。
吕总这董事长是怎么当的呢?吕总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公司高层领导就是要管大事和管小事。
他认为,高层领导只要管两件事,第一要管大事,第二要管小事,管大事要为公司指明发展方向和目标,确立战略方针;管小事要以人本的思想,关注细节,关注企业的核心——“人”——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等,小事往往反映了背后的价值观,小事往往有助于成就大事。
吕总认为,随着职位变化、企业发展,企业领导者的角色定位也要实现转型,要从一个大的业务员、技术员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最终成为一个领导者。
从管具体的人和事到只“管大事和管小事”。
松下幸之助曾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当我的员工1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的最前面,指挥部属工作;当员工增加到1000名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0000名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管大事”:扮演战略家的角色吕总认为,“管大事”就是管公司的发展大计,与战略相关的事情都应该是高层领导关注的焦点。
如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家的大政方针,同行们都在想些什么,忙些什么?以及公司重大发展和改革的决策。
“管大事”就是要掌握大环境大趋势,对趋势的判断具有前瞻性,才能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做出正确决策。
三环化工之所以能够抓住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次磷肥业的市场机会,正是在过去几年市场不景,甚至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头脑,认清行业的大趋势。
尽管当时国内磷肥销售不畅,但磷酸二铵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产品,而磷肥消费增量主要发生在中国,国内高浓度磷肥消费必将成为主流,而当时国内磷肥企业还只是集中在重钙单一高浓度磷肥生产上。
为官者的风格与品格

为官者的风格与品格对为官者而言,大事最能体现风格,小事方能体现品格。
从政者,既要有谋大事的胆略,也要有为小事的耐心,既要从成就大事中展现风格,也要从成全小事中体现品格。
一个只想谋大事,不想做小事的人,也难成大事。
相反,一个善于做小事,而不刻意做大事的人,也未必不能做成大事。
也许,对一名官员来说,总是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小事、做一些不起眼的事,难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在历史上留不下多少痕迹。
但是,只要这些小事对老百姓是有利的,对社会是有益的,那么,做小事的品格就会转化成口碑,进入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心中。
自然而然,他的风格也会随着品格的升华而形成。
眼下,有些官员,总习惯把扬名立万作为做人做事的风格,动辄就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从不愿意做一些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以为只有干大事才能体现自己的风格和水平,才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恰恰相反,由于过度追求“大事”的轰动效应,过于看重成就大事给个人带来的好处,结果,大事不成,连小事也做不来了。
而事实上,所谓的大事与小事,原本就没有严格的标准、统一的尺度。
有些事,在务实者看来是大事,而在务虚者眼里可能就是小事。
而有些事,在某些人眼里是大事,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则成了小事。
譬如房价问题,这个在所有老百姓眼里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事,而在有些官员的眼里,却成了可以置之不管的“小事”。
以至于为了所谓的政绩,可以完全置老百姓的利益于不顾,肆意拉高地价、抬高房价。
再如看病问题,对老百姓来说,可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
然而,在少数官员的眼里,压根就没有把这当回事,甚至连最起码的认识也没有。
对一个城市来说,发展经济、改造环境、提升品位,天经地义、完全必要,也完全符合老百姓的意愿,把这些事称之为大事,也一点不过分。
但是,如果因为这些“大事”,而把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房价、看病、上学等看做是不起眼的“小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那么,这座城市就不可能和谐,经济也不可能发展,更别说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品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者只管大事,不管小事?
时间:2010-03-03 09:54:01用户:ceconline 世界经理人专业度:11551
对此问题,似不少人包括管理者都认为,管理者就应该是管大事的,而不应该在一些芝麻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曾经和一些各层级的职业人士交流,不少都对此持赞同或基本赞同态度。
不知道亲爱的读者你觉得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吧:
早时候,有一个船主要造一艘大船,组织了一批工人选用木料准备开工。
工人选木料时发现有一块木料无论是大小、质地、还是外观都非常不错,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上面有一个虫蛀的小窟窿。
工人去请示船主这块木料要不要用,哪知船主很不高兴:“那么大个船,那么大块木料,这么小个窟窿也要来问我?”工人吃了一脸灰,心里自是不高兴,回去再一琢磨船主的话,就把那块木料用上了。
后来,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几年后,不料小窟窿越来越多。
有一次,船装满物品刚离港就遇到风暴,虫蛀的那块木板被浪头击穿了一个大洞,海水迅速灌进船舱......小小的窟窿,变成了大洞,最后毁了大船!
看了这个故事,不禁令人慨叹,惋惜!在我们的工作中、企业管理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小窟窿你却没当回事呢?
对此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大事与小事是相对而言的,管理者要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而定;做好时间管理;
其次,管理者通常事情较多时间较紧,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管理者没时间,不一定就是全因为去处理小事了,也可能是自己工作没规划好,时间管理不到位。
我觉得要防止一种主观上的错误倾向:认为管理者就是管大事的。
似乎应该天天高瞻远瞩,战略挂在嘴边才是管理者,其实不然。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有些小事也许暂时不会对企业产生多大影响,但如果不能发现并及早处理,迟早会坏了大事,这样的小事就是大事的前奏,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小事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那个古老的西方寓言“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也由此再次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当然,我觉得作为管理者,既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好身边的“小窟窿”,同是又不能使自己被“小窟窿”包围而完全陷入其中,这就要求管理者本人必须是处于主动而不是被动。
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一些现代的管理工具,比如笔者在用的"今目标"就不错,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现细菌当然得用显微镜。
以我们自己的做法为例:我们每个人每天做了哪些事,讲了哪些话,有什么想法等等......都能被自动记录并保存下来,就像DV一样,各级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主动的根据权限调阅。
通过这些最真实的记录,无论是大局细微,都能一览无余。
实时方便的洞察到企业中存在的“小窟窿”,消除隐患,而且管理者完全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