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创新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3.过程与方法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竞猜: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他"是谁:他是一位开国皇帝,他曾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也曾出家黄觉寺......(学生抢答:朱元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宦官专政。
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
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
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标题:第 17 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本节课的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成立于 1368 年,灭亡于 1644 年。
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万里长城、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明朝时期建造的。
然而,明朝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们贪污腐败,对人民剥削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明朝还面临着外部的威胁。
清朝的崛起、蒙古族的复兴以及外部列强的入侵都使明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最终,明朝在 1644 年灭亡,其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失利和人民反抗等。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明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拓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灭亡后,清朝取代了明朝的地位,成为中国的统治朝代。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清朝时期建造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清朝时期的中国电影、文学和音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文学作品都是在清朝时期创作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了解和交往也逐渐增多。
清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强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总之,明朝的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灭亡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包括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史实,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历史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史实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呈现(15分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从、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明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同时,通过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示了明朝灭亡的历程。
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对于学生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明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过程和原因,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明朝灭亡的历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落,与、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明朝的灭亡》创新优质说课
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本单元由《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明朝的灭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8课教学构成。
第三单元主要介绍1368年至1840年明清时期的历史。
其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
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州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统治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分有效的管辖,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却依然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浙落后于世界发展朝流。
本单元主要有四条线索,即君权强化、抗击侵略、巩固边疆和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
本课承载着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4课。
本课共三部分,即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
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清兵入关。
清军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