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病例四诊内容

中医病例四诊内容
中医病例四诊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舌质、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重轻。
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口臭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家庭病史等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切诊是通过切开患者的皮肤、肌肉、脏器等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理变化。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 1 -。
四诊--问诊、切诊PPT课件

《伤寒论》第3条说: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寒……”,指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无论自觉发 热与否,恶寒为必有之症 。
.
7
【概念】病人只感觉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病人经 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
内热减轻 肌表得固
汗止
.
15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阶段。
病理机制:
邪盛正馁 邪伏不去 正邪剧争 正气来复
汗出热退,脉静身 凉,提示邪去正复
汗出身热不退,烦 躁不安,脉来急 疾,提示邪盛正衰
向愈
病情 恶化
.
16
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
蒸迫津上越 津随阳泄 虚阳上越
阳气旺盛, 热蒸于头
但头汗出
.
18
半身汗: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 右侧,或见于上半身, 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 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 及截瘫病人。
风痰
痰瘀 阻滞经络 风湿
营卫不能周流, 气血失和
患侧 无汗
.
19
手足心汗: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 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 感觉(见于阴虚证);
微热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
10
概念: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
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
的特征。
寒 热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是施诊者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脉和全身或相关部位进行触、摸、按、叩,并通过手的触觉及受检者的反应状态,以了解其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其中脉诊又称为切脉,是施诊者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疾病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方法;而按诊是施诊者用手直接接触或按压人体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健康状态、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脉诊操作方法1、准备如果受检者急走、远行或情绪激动时,应让其休息片刻,待其平静后方可诊脉,以避免干扰;受检者摘除手腕上的配饰和手表;在寒冷季节,施诊者在诊脉前应捂热自己的手掌手指;放置一柔软枕垫在受检者手腕下。
2、诊脉时间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求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清晨。
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受检者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真实可靠。
3、受检者体位诊脉时受检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通畅,便于诊察脉象。
4、选指和布指诊脉者与受检者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脉。
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之间与指腹交界处最敏感的部位接触脉体。
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5、运指和调指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寻法: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
中医四诊之切诊

四诊法--切诊Feeling Pulse and Palpation
一,四诊法的介绍
望,闻,问,切
切诊的含义
二,切诊的一些重要知识
寸关尺
The common location for pulse taking is above the wrist where the radial artery throbs; the first three fingers are pressed on it, which are named: the cun, guan and chi regions. (Please see picture for reference). There are various descrip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reg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organs.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three regions of the left hand reflect respectively the conditions of the heart, liver and kidney; and those of the right hand reflect the conditions of the lung, spleen and kidney. 脉冲以常见的位置是在腕桡动脉搏动处;三个手指被压,即:该村,关尺地区。
(请参阅图片供参考)。
这三个地区及其相应器官的关系有不同的描述。
一般认为,左手的三个区域分别反映了心、肝、肾的情况,右手的情况反映了肺、脾、肾的情况。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中医祖传绝技之四切诊

中医祖传绝技之四切诊中医祖传绝技之四切诊切诊: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份。
切脉亦称脉诊或叫候诊。
按诊是对病人的体表的某一部位,如肌肤、手足、胸腹、俞穴的接触。
两者同是医生运用手的感觉以了解病情之法。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遂道,人体气血能循着脉道不断运行,主要是心与脉相连,而脉为血之府,它在组织上互相贯通,共同组成“心主血脉”的活动整体,由于心气鼓动脉道的约束,以及营血的质和量,三者在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
这相互为用的关系所体现的“心动应脉”“脉动应指”的形象就为脉象。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血脉三者有关,同时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的也十分密切。
气的来源与肺有关,血的生化源于水谷之气;血的运行主于心,统于脾,藏于肝,且赖肺气的调节,而后流布经脉,灌溉脏腑,布于全身。
血为阴精,而肾主藏经;中焦的营气化赤为血又必须借命门真火的温养,而后才能生化以充养血脉。
所以脉中的血流情况和表现于脉的形象,都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息息相关,所以血液的盈亏和血行的流滞,同营卫津液,精神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切脉可以诊察脏腑气血盛衰和整体的病变。
切脉部位,难经有“独取寸口”法,素问有“三部九候”法,但以独取寸口法最为适用。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也。
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到寸口,所以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疾病。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寸口即腕后桡骨动脉。
掌后高骨为关,从鱼际致高骨却行一寸,其中为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切脉时以关前一指为寸部,关后一指为尺部,每手三部,两手共六部。
把寸口三部分浮、中、沉、合称三部九候。
脉之六部均分属一定的脏腑,并可诊测一定的病变。
在临床上一般采用的分属脏腑是:左寸主心,左关主肝胆;右寸主肺、胸中;右关主脾胃;左尺主肾、膀胱、小肠。
右尺主肾命门、大肠。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进行,若医生,病人经剧烈的活动,应先休息片刻,气血调匀然后切脉。
但须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总 按
单 按
(二)正常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节律均匀,和缓有力,60~90次/分。 胃、根、神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脾胃功能强健
有神: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有根:沉取有力、尺脉明显
气血充足,心神健旺
肾气旺盛,肾精充盈
(三)脉诊的意义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预后转归。 脉浮—表证 脉沉—里证 脉迟—寒证 脉数—热证 脉虚—正气不足 脉实—邪气亢盛 脉细—久病气血虚或失血,脉洪—邪盛正衰(危 候) 外感热病,脉急数且烦躁—病情发展
(三)望形态——形体姿态
肥而食少——脾虚有痰湿 瘦而食少——中气虚弱 形瘦颧红——阴虚 形瘦倦怠——气血虚 四肢抽动——肝风内动
(四)望局部
头颈:头、颈、发 五官:眼、耳、口、鼻、齿龈 皮肤:形态、色泽、皮肤病
(五)望小儿指纹
小儿指纹又称小儿食指络脉。是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的脉 络(浅静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与成人诊寸口脉意 义相同。适用于三岁以内小儿。 方法:诊察时需于光亮之处,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捏着 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小儿食指端推向指 根,连推数次,使络脉明显,便于观察。小儿指纹可分为 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 三节为命关。
脉象 7 洪脉
脉 形 浮大满于指下,来盛去衰
主 病 实热证 虚劳、失血、久泻 气血不足
8
细脉
脉细而软,状如丝线
9
滑脉
往来流利
实证(实热、痰饮、食积)
10
涩脉
艰涩不利
气滞血瘀痰阻食积 ——涩而有力 精亏血少——涩而无力
脉象
脉 形
主 病
11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诊—切诊主讲人:余春芳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
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
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
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
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诊1、脉诊的原理(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2、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
取寸口脉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
(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是手太阴肺经“经穴”及“腧穴”所在处,为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达到最旺盛的反应点,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为桡动脉,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固定,解剖位置较浅表,毗邻组织较分明,方便易行,脉搏强弱易于分辨。
3、切脉的方法切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
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让病人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总体辨别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单诊: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了解寸、关、尺、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4、切脉的注意事项①医者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每次诊脉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
另一方面,患者在诊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诊疗最好不要参入问诊,以避免医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绪波动而引起脉象变化。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脉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
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
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常脉。
一般是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常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
现将临床常见的16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1)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相类脉: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散脉:浮取散漫,中侯似无,浮而无根之脉。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2)沉脉(附伏脉)脉搏显现部位深。
轻取不显,重按始得。
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140-160次)。
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脉来急疾,脉率比数脉更快,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5)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
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相类脉:动脉、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6)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
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
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8)紧脉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
主寒证,痛证及宿食。
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
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
主热证,阳热亢盛。
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11)细脉(小脉)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
主虚证(气虚血少)。
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见于崩中漏下、失精、泄泻、自汗喘息。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属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短脉:首尾俱短,显于关部,寸尺多不显,气虚或气郁。
(12)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
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
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
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4)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15)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16)实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愊愊,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脉象的生理变异脉象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职业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响,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身调节,因而可以出现各种生理变异。
个体因素影响:性别、年龄、体质、脉位变异。
外部因素影响:情志、劳逸、饮食、季节、昼夜、地理环境。
8、相兼脉与主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
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触诊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一)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二)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三)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