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

合集下载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结膜充血—风火赤眼 结膜充血 风火赤眼 巩膜黄染—湿热黄疸 巩膜黄染 湿热黄疸 睑红肿湿烂—脾胃湿热 睑红肿湿烂 脾胃湿热 目眶黑—脾肾虚损 目眶黑 脾肾虚损 小儿睡卧露睛—脾胃虚弱 小儿睡卧露睛 脾胃虚弱 眼目胀痛流泪—肝经湿热 眼目胀痛流泪 肝经湿热 望耳: (三)望耳: 耳瘦薄干枯—肾精不足 耳瘦薄干枯 肾精不足 耳中疼痛,耳中流脓 肝经湿热 耳中疼痛,耳中流脓—肝经湿热 (四)望小儿指纹
(5)痿痹: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 痿证 )痿痹: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痿证 四肢关节肿胀,曲伸不利—痹证 四肢关节肿胀,曲伸不利 痹证
局部望诊: 二、局部望诊:
望头面: (一)望头面: 头发色黑而润泽—肾气充足 头发色黑而润泽 肾气充足 头大或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不足 头大或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 肾精不足 头发稀疏而黄—肾气不足, 头发稀疏而黄 肾气不足,精血虚 肾气不足 面部水肿—水湿泛滥 面部水肿 水湿泛滥 口眼歪斜—风中经络 口眼歪斜 风中经络 望眼: (二)望眼:
少神: ②少神: 表现:精神不足或精神倦怠,动作迟缓, 表现:精神不足或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 反应迟钝,面色少华。 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 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虚证。 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虚证。 失神(没有精神): ③失神(没有精神): 表现: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狂乱, 表现: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狂乱, 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昏谵语, 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昏谵语,卒倒 而目闭口开,遗尿等。 而目闭口开,遗尿等。 意义:说明精气亏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意义:说明精气亏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预后不良。 预后不良。
如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 如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一、望诊(一)总的观察:望诊是四诊之首,主要四方面,即神、色、形、态。

望神:是指神气、神志而言。

从神的盛衰,可以看出病情的轻重。

以及预后的好坏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望色: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表现,也是疾病变化的表现。

五色即青、黄、赤、白、黑。

色宜明亮含蓄,最忌晦暗。

望形:是看病人身体强弱能力的大小,推知病情的进退。

望态:即望病人的动态。

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动态,掌握这种规律,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

1、望神:安静——病在阴爽朗——病在阳恍惚——神识似明不明,见物不真切,多为津液亡或心血虚之象呆钝——是情志病,神情呆钝,如家有丧亡或不幸之事沉郁——情志不遂烦躁不宁——见于热病或神气将亡之时疲惫——见于过劳后、肾虚、胃不实昏瞀——神识不清,心中烦闷,多为火热,邪入心包之象。

2、望色(色与泽):青——为风、多为肝病赤——为热,多为心病黄——为湿,多为脾病白——为寒,多为肺病黑——为劳,多为肾病鲜明——新病,病在表。

久病忌见(因系人体内脏精气将竭之象)晦暗——久病,病在里清癯——久病气虚枯涩——久病血虚3、望形态:形之胖瘦——胖人多中风,形厚气虚,难以周流,素多抑郁,湿蓄生痰,痰雍气塞故多暴厥,瘦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肌之滑涩——表明津液的盛衰腠(汗孔)之疏密——表明营卫的盛衰肉之坚软——胃气的盛衰筋之粗细——肝血的盛衰骨之大小——肾气的盛衰甲之刚柔——胆液的盛衰指之肥瘦——经气的盛衰掌之厚薄——脏气的盛衰天柱骨倒——第七颈椎塌陷,颈项不立,为重病末期。

角弓反张——颈项和背脊,反张象弯弓,为深热作痉,小儿惊风。

口眼歪斜——中风,或掉线风(面神经麻痹)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鱼鳞交错,内生痈脓,或干血瘀积经脉,以致新血不能营养肌肤。

毛悴色夭——太阳经病,痉病,落枕。

龟背——脊背弯曲形如龟背,多为督脉空点,或风邪客于脊入于骨髓。

多见于脊椎结核。

鸡胸——前胸凸出,如鸡之胸状,身体衰弱,骨软,胸总畸形发育均可见。

2中医学(四诊八纲)

2中医学(四诊八纲)
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 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返回目录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四、望姿态
一般规律(阳主动,阴主静)
机体功能亢进、躁动不安--阳、热、实证
机体功能衰退、喜静懒动--阴、寒、虚证
阳主动 阴主静
姿势异常与意义
坐而喜俯 肺虚体弱
端坐呼吸 肺实气逆
但欲卧而不得坐 坐则头昏眼花 气血不足
动态异常与意义
角 弓 反 张
脊背后弯,后折 如弓,兼有颈项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问疼痛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诊法
四诊合参
遵循原则
整体审察


★ 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 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 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 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 ,探求疾病的本质。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中医四诊八纲

中医四诊八纲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 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 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 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 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 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 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 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 甚至可能增剧。
六、望 舌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看图)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染苔) 三、舌诊的内容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
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
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
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
三、望形态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中医四诊法解析

中医四诊法解析

中医四诊法解析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四种方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析。

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讲究“望色言情”,观察患者的面色可以了解其气血循环的情况和有无病理变化。

舌苔的观察可以反映消化系统和内脏的功能状况。

脉象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气血状况。

望诊是中医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第一次接触,通过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外在表现,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步,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获取更多关于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声音是心脏功能的反映,可以了解患者的心情和情绪状况。

气味可以反映患者体内湿气、痰湿等病理物质的积累。

通过闻诊,中医师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步,是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表现。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相参,问诊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起因、病程等信息,中医师可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证候类型。

问诊的技巧和提问的方式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步,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脉诊讲究“拿脉三重”,即拿脉初诊、二诊、三诊。

中医师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综合分析: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的综合分析,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病因,根据证候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法强调整体观察和病因论治,注重治疗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与西医的病症治疗有所区别。

中医四诊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医四诊第一节望诊定义: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思路:具体展开结合“望诊知识框架”。

“望诊”知识框架:一、全身望诊神、色、形体、姿态等。

二、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三、望小儿指纹四、望舌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一、全身望诊(一)方法与要求1.方法(1)病人面向自然光线,坐位或仰卧位。

(2)病人体态自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遇到一些望诊内容在就诊刻下无法获取者,可通过询问病人、家属获取,或事后有条件时再观望获取。

一句话总结:自然光线,体位正确;体态自然,充分暴露;结合问诊。

2.操作(1)望神(2)望色(3)望形体(4)望姿态(1)望神问题举例:如何进行望神?学习方法:先明确框架,再补充细节!先明确框架:先望“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主神志。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最后望“面部表情”。

心其华在面,心主神志。

再补充细节:①首先应观察眼睛的明亮度,即目光是明亮有泽还是晦暗无光。

②其次,应观察眼球的运动度,即眼球运动灵活还是运动不灵。

具体操作:医者可将食指竖立在患者眼前,并嘱患者眼睛随医者的食指做上下左右移动。

若患者眼球移动灵活是有神的表现,反之,则为失神的表现。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有无神志不清或模糊、昏迷或昏厥等;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精神不振、萎靡、烦躁、错乱等。

最后望“面部表情”。

应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丰富自然还是淡漠无情,有无痛苦、呆钝等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得出病人得神、少神、失神或假神等结论。

(2)望色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有无异常。

整体+五色主病望整体:是否荣润含蓄、有无少华、无华、晦暗、枯槁、暴露等。

五色主病:面部呈现何种颜色(青赤黄白黑),有无局部的色泽异常。

(3)望形体观察患者体型、体质、营养、发育状况。

望整体+望局部望整体:有无体胖、体瘦、虚弱等。

重点观察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有无畸形。

望局部: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

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

肩部宽大、窄小还是适中。

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4)望姿态坐、卧、立、行、异常动作坐:要观察是坐而仰首还是坐而俯首,是端坐还是屈曲抱腹或抱头。

卧:要观察卧时面部朝里还是朝外,仰卧还是俯卧,平卧、斜卧还是侧卧等。

立:要观察端正直立还是弯腰屈背,有无站立不稳或不耐久站或扶物支撑的情况。

行:要观察行走时是否以手护腰,行走之际有无突然停步以手护心或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的情况。

异常动作:要注意有无睑、唇、面、指(趾)的颤动,有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的情况,有无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的情况,有无恶寒战栗、肢体软弱的情况,有无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儿童:还应注意有无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的情况。

3.望诊注意事项(共4条,了解)(1)充分暴露,细致观察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完整、细致地进行观察。

(2)静心凝神,排除杂念望诊时医生应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这样才能发现异常体征,捕捉到疾病的相关信息。

如望神的方法是“以神会神”,即是以医生之神去观察、体会患者之神。

(3)辨别真假,排除假象望诊时医者应注意辨识假象。

①假神与疾病好转的区别:二者虽然都是以病情危重为前提,但假神出现多为久病、重病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个别现象的一时性好转,且与整体病情危重情况不相一致。

②人为因素造成假象:化妆。

如:抹嘴唇、戴假发、染头发、打发蜡等。

生理性因素:饮酒、气候、情绪、运动等。

人为因素:化妆。

(二)望神的内容与临床意义内容提纲:“得失少假乱”得神、少神、失神表现(注意程度变化)得神、少神、失神临床意义:假神(无神)——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例如:本已失神,突然神识似清,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欲进饮食,颧红如妆。

——提示:精气极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属病危的表现。

神乱实践技能例题:望神的内容及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1.望神内容: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神乱。

2.假神表现及意义:表现→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如:本已失神,突然神识似清,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欲进饮食,颧红如妆。

意义→精气极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属病危的表现。

(三)望色的内容与临床意义(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主色:生来就有,一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外界因素而微有正常变化。

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长夏稍黄,秋季稍白,冬季稍黑;天热面色稍赤,天寒面色稍白。

2.病色——疾病状态时面部表现(1)善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预后较好。

(2)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预后较差。

(二)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潮红者——虚热证久病重病,面色泛红如妆——戴阳证2.白色——主虚证(血、气、阳)、寒证、失血淡白无华——血虚、或失血(白光)白者——阳虚(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3.黄色——脾虚、湿证面色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水泛面目一身俱黄——黄疸色黄鲜明如橘——阳黄——湿热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4.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记忆技巧:口诀+情景联想→小青气血寒痛风。

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血阻+气阻)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5.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记忆技巧:小黑肾水寒痛瘀。

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五色主病总结:五色主病总结:寒证→白色、青色、黑色瘀血→青色、黑色疼痛→青色、黑色实践技能例题:病色分类及青色主病?1.病色分类:青赤黄白黑。

2.青色主病:气滞、血瘀、寒证、疼痛、惊风。

3.面部分区中医认为,面部不同区域,分候不同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具体分法有两种:(1)《灵枢·五色》分候法(2)《素问·刺热》分候法(1)《灵枢·五色》分候法面部不同部位命名:额——庭(颜)眉间——阙鼻——明堂耳门——蔽颊——藩不同部位分候五脏:前额——庭(颜)——首面眉间——阙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鼻柱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鼻翼—方上(脾两旁)—胃鼻端以上—明堂以上—小肠颧骨下——中央——大肠颊——挟大肠——肾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2)《素问·刺热》分候法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左升右降)(四)望形体1.强弱2.胖瘦3.体质1.形体强弱的判断要点望诊框架:皮肤是润泽还是枯槁;肌肉是结实还是瘦削;骨骼是粗大还是细小;胸廓是宽厚还是狭窄。

临床意义(了解):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2.形体胖瘦的判断标准男子BMI>25为肥胖,BMI<20为消瘦。

女子BMI>24为肥胖,BMI<19为消瘦。

注:BMI (国际通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临床意义:(1)体胖体胖能食——形气有余。

体胖食少——形盛气虚:阳气不足、痰湿内盛。

(2)消瘦体瘦食多——中焦有火;体瘦食少——中气虚弱;体瘦颧红,皮肤干枯——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体质形态的观察要点整体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

姿势:后仰、前屈还是挺直。

局部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

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

肩部:宽大、窄小还是居中。

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通过对上述部位的观察,再结合询问患者平素的寒热喜恶、大便溏结情况,就可对患者的体质形态进行判断。

听课提示:若感觉老师语速较慢,可在视频下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语速。

(五)望姿态框架:坐、卧、立、行、异常动作。

1.坐形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体弱气虚;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虚: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实:肝阳化风;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精神衰败。

2.卧式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阳证、热证、实证;卧时喜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肺气壅滞或肺有伏饮,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

3.立姿站立不稳,伴见眩晕——属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倚靠他物支撑——气虚血衰;4.行态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疼;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脘腹痛或心痛;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肝风内动。

5.异常动作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动风预兆(热极生风);在内伤杂病中,多是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等。

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恶寒战栗(寒战)——疟疾发作,或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战汗之时。

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痿病。

(松)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病。

(紧)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二、局部望诊(一)望头面内容包括:望头颅、望囟门、望头发、望面部。

1.头颅望诊要点:重点了解其大小和形状。

其大小是以头部通过眉间和枕骨粗隆的横向周长来衡量的。

一般新生儿为34cm,半岁为42cm,1岁为45cm, 2岁为47cm,3岁为48.5cm。

明显超过这个范围为头颅过大,反之为头颅过小。

2.囟门望诊要点:重在观察前囟有无突起(小儿哭泣时除外)、凹陷或迟闭的情况。

前囟位于头顶前部中央呈菱形,在出生后12~18月闭合。

(一年~一年半)囟门突起,即囟填——颅内水停。

囟门凹陷,即囟陷——先天精亏、脑髓失充。

囟门迟闭,即解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常见于佝偻病。

3.头发望诊要点:主要观察头发颜色、疏密、光泽以及有无脱落等情况,其中光泽是头发望诊的重点。

临床意义举例(了解):片状脱发,头皮光亮,即斑秃——血虚受风。

青年白发——肾虚或劳神伤血。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病。

4.面部望诊要点:有无面肿、腮肿、面削颧耸或口眼斜,有无特殊面容,如惊怖貌、苦笑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