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的过程

合集下载

瞬时弹性成像在肝病学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瞬时弹性成像在肝病学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瞬时弹性成像在肝病学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张玲芬1,阴秀丽2,侯仁惠3,厉国栋3,李坤31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2 山东省荣军总医院消化内科;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摘要: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在代偿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难以被早期发现,一旦进展至失代偿期,可出现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准确诊断肝纤维化及其分期对慢性肝病病情评估、治疗时机选择以及疗效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诊断肝纤维化及其分期主要依赖于肝组织活检,但肝组织活检系有创操作,因禁忌证、并发症以及患者接受度低等原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超声的非侵入性技术,可通过对肝脏硬度值(LSM)测量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相较于肝组织活检具有无创、迅速、安全、易重复等优点,并且在预测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肝细胞癌以及抗病毒疗效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但LSM对肝纤维化程度、肝硬化以及肝脏相关事件诊断或预测的准确性和临界值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别。

因此,在临床上需结合病因及血清学或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

关键词:瞬时弹性成像;肝脏硬度值;肝硬化;肝纤维化;肝脏相关事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3.024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3-0096-04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最为常见。

大部分患者在肝硬化代偿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一旦进展至失代偿期,可出现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

因此,准确诊断肝纤维化及其分期对慢性肝病病情评估、治疗时机选择以及疗效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细胞外基质与肝病的关系

肝脏细胞外基质与肝病的关系

肝脏细胞外基质与肝病的关系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消化和代谢器官之一,其功能不仅仅是产生胆汁,而且还涉及到多种代谢和分泌功能。

肝细胞是肝脏的基本单位,但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同样对肝脏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ECM是由多种分子物质组成的复杂网络,可以提供肝细胞所需的结构,信号和功能,而对于肝病,ECM则扮演了一个不同寻常但极为重要的角色。

ECM与肝病紧密相关,尤其是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肝脏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肝脏ECM的过度积累,以及基质成分的改变。

肝脏细胞损伤或慢性炎症会导致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使得细胞外基质逐渐增加,且组成成分也随之改变。

肝纤维化始于细胞外基质合成物质的积累,而肝硬化则是继续进行的肝纤维化过程。

ECM的成分包括胶原蛋白、核心蛋白聚糖、纤维素、蛋白多肽和各种细胞黏附分子等。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肝细胞会释放胶原蛋白和其他 ECM 成分,导致肝脏中 ECM 合成和分泌增加。

胶原蛋白主要是肝细胞合成的结缔组织蛋白,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会过度积累,从而导致肝脏的刚化和减少其功能。

而核心蛋白聚糖则能够抑制胰岛素受体的激活,影响肝脏的代谢和生化过程。

ECM 还可以影响肝细胞的迁移和生长,甚至能影响环境下信号转导的过程。

在肝癌或其他各种形式的癌症中,肝细胞和其他细胞的基质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尽管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机制很复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肝细胞外基质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近年来,关于肝病治疗的研究和技术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项技术是针对肝细胞外基质,利用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手段来改进当前的肝病治疗。

例如,一些新型外源性基质支架材料在肝脏再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时,一些科学家也在研究新的药物和分子信号,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有效对非肝细胞因子进行控制,以防止ECM 的过度改变和积累。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标准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标准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标准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纤维组织过度沉积,导致肝硬化的一个病理过程。

无创诊断是指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来诊断肝纤维化,避免了对患者造成创伤和痛苦。

目前,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多种方法。

血液学检查是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可以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

此外,胶原蛋白代谢产物如血清胶原蛋白降解产物、血清胶原交联肽等也可以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等也可以作为肝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辅助诊断肝纤维化。

影像学检查是另一种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检测肝脏的大小、形态、血管分布、肝实质回声等情况,从而判断肝脏的纤维化程度。

其中,超声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是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肝功能检查也是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功能检查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分泌等功能。

肝纤维化患者的肝功能检查可能表现为白蛋白水平降低、胆红素水平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此外,一些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等也可以辅助诊断肝纤维化。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如生物电阻抗技术、磁共振波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标准是根据多种方法的结果综合判断得出的。

一般来说,通过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判断,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肝纤维化。

具体的诊断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制定。

在实践中,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个因素。

因此,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和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

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是利用非侵入性的方法来诊断肝纤维化的过程。

各种无创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徐列明:肝纤维化是可逆转的

徐列明:肝纤维化是可逆转的

徐列明:肝纤维化是可逆转的作者:暂无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3期本刊记者:陈词人物档案徐列明: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肝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二科主任。

现任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国家中医药局慢性肝病虚损重点研究室主任。

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委员会肝纤维化专业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很多慢性肝病所伴随的一种病理改变。

肝脏发生炎症之后,大量肝细胞受损而消失,肝组织的这块区域空缺了,机体就要进行修复:一种修复是通过肝细胞再生,不留疤痕痊愈;另一种修复是由纤维组织直接填补这些区域,“结疤”愈合。

如果“疤痕”数量过多,就变成肝纤维化了。

如果很大部分的肝组织都纤维化的话,就变成肝硬化。

所以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肝纤维化不可怕通过我们多年的研究发现,肝纤维化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不可改变的病理表现,而是一种可逆的病理过程。

只要采取适当、积极的治疗措施,就能让很多伴有纤维化的慢性肝病患者病情不再发展甚至逆转,也就不会发展到肝硬化。

目前来说,我们国家最多的肝病是病毒性肝炎,比如乙肝和丙肝。

丙肝治疗已经不是难题了,口服抗病毒药物能够彻底清除病毒,但是丙肝病毒清除后不等于慢性丙型肝炎治愈了,肝纤维化的过程可能还在继续。

虽然也有好几种口服抗病毒药物能治疗乙肝,但是目前还不能清除病毒,只能抑制它的复制。

一旦体内还残留乙肝病毒,就会激活免疫细胞,破坏肝细胞,造成肝损伤。

有很多“小三阳”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因长期肝功能正常或只稍微有些异常.他们就认为没问题,便轻视治疗。

实际上病理观察还可见到肝脏有轻微炎症,这种炎症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潜移默化很可能演变成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实验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实验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实验研究进展作者:段宏凯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03期[摘要] 肝脏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为病理过程的慢性肝损害,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过程。

肝纤维化的进展常为慢性隐匿性的,早期尚有逆转为正常的可能,晚期则为非可逆性的。

因此,从实践诊断的角度找出肝纤维化的标志物,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并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关键词]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胶原;实验诊断[中图分类号] R5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3-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常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失去治疗机会,进而转变成慢性肝炎,近年来慢性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发病率不断增高,以及血吸虫性肝病,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都有发展为肝纤维化的可能[1]。

肝纤维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2]。

临床上,病理检查采用肝脏穿刺具有局限性,而采用血清学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几项理想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和动态测定联合使用能更有助于判断纤维增生和纤维降解的相对强度[3-4]。

本研究主要介绍几种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1 肝纤维化常用的血清学指标。

1.1 胶原或胶原末端多肽目前,已知人体肝脏中存在Ⅰ、Ⅲ、Ⅳ、Ⅵ、Ⅷ、Ⅹ、Ⅺ、ⅩⅢ等8种胶原蛋白,其中Ⅰ、Ⅲ、Ⅳ型是参与肝纤维化的主要胶原蛋白1.1.1 血清Ⅰ型胶原及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肝脏中Ⅰ型胶原含量较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晚期时其含量明显升高,其血清中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各种慢性活动性肝病中其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时其含量不升高,但却与肝脏炎症指数无相关性。

RIA法测定,正常人1.1.2 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Ⅲ-peptide,PⅢP) PⅢP是Ⅲ型前胶原分泌到细胞外后被肽酶切下的N端后形成胶原分子,相互交联成微纤维,是研究的最多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肝硬化治疗进展

肝硬化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1] Liaw YF, Sung JJ, Chow WC, Farrell G, Lee CZ, Yuen H, Tanwandee T, TaoQM, Shue K, Keene ON, Dixon JS, Gray DF, Sabbat J, Cirrhosis AsianLamivudine Multicentre Study G: 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2004;351:1521-1531.[2] Shiratori Y, Imazeki F, Moriyama M, Yano M, Arakawa Y, Yokosuka O, KurokiT, Nishiguchi S, Sata M, Yamada G, Fujiyama S, Yoshida H, Omata M:Histologic improvement of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whohave sustained response to interferon therapy. Annals of internalmedicine 2000;132:517-524.[3] Arias M, Sauer-Lehnen S, Treptau J, Janoschek N, Theuerkauf I,Buettner R, Gressner AM, Weiskirchen R: Adenoviral expression of a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antisense mrna is effective inpreventing liver fibrosis in bile-duct ligated rats. BMCgastroenterology 2003;3:29.[4] Czochra P, Klopcic B, Meyer E, Herkel J, Garcia-Lazaro JF, ThieringerF, Schirmacher P, Biesterfeld S, Galle PR, Lohse AW, Kanzler S: Liverfibrosis induced by hepatic overexpression of pdgf-b in transgenicmice.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6;45:419-428.[5] Hemmann S, Graf J, Roderfeld M, Roeb E: Expression of mmps and timpsin liver fibrosis -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anti-fibrotic strategies.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7;46:955-975.[6] Wang Y, Gao J, Zhang D, Zhang J, Ma J, Jiang H: New insights into theantifibrotic effects of sorafenib on hepatic stellate cells and liverfibrosis. Journal of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丁 宁(沈阳市传染病院,辽宁沈阳110006)收稿日期:2008-05-12 修订日期:2008-06-03作者简介:丁宁(1976-),女,主治医师,硕士,从事感染科工作。

【中图分类号】R5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09)01-0073-05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 osis )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

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凋亡及肝组织炎症反应,激活枯否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肝细胞、血小板及窦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脂质过氧化物等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 ),并激活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及功能改变,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机制,使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大量的胶原和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EC M )。

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基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

1 细胞外基质111 正常肝脏的细胞外基质 正常肝内细胞外基质占肝湿重的015%。

EC M 的组成包括胶原、非胶原性糖蛋白、蛋白多糖即细胞—基质黏附分子。

11111 胶原 是细胞外基质最重要成分,目前已发现人体共有19种基因序列不同的胶原蛋白,占人体蛋白总量的1/3。

在肝脏含量较高的仅Ⅰ、Ⅱ、Ⅲ、Ⅳ、Ⅴ、Ⅵ型胶原,Ⅰ、Ⅲ型胶原各占33%,Ⅰ/Ⅲ型约为1,Ⅳ型胶原占1%。

Ⅴ型占1%,Ⅵ型占011%-1%。

11112 非胶原糖蛋白 为EC M 的另一重要组分。

其分子中有多个功能区,可与其他EC M 及多种细胞膜的跨膜蛋白的受体结合,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等各种生物学行为。

包括纤维连接蛋白、层连蛋白、Entactin (nidogen )、Tenascin (Hexabra 2chi on )、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性蛋白(SP ARC,Secre 2ted p r 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血栓粘合素(Thr ombos pondin,TS -P )、玻璃体连接蛋白(V itr on 2ectin )。

什么是肝纤维化

什么是肝纤维化

【什么是肝纤维化】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大多数的慢性肝病。

——Hans Popper教授(国际肝病学术权威)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肝细胞坏死、肝内纤维生成和降解失衡,从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这就是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是各种肝病引起的慢性肝损伤的修复结果,其最终结果是肝硬化。

目前,肝硬化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重大疾病。

可能导致肝纤维化的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寄生虫感染长期饮酒引发的酒精性肝病长期服用药物所造成的肝损伤长期吸烟引发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亚健康人群中,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长期酗酒导致酒精肝、以及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人群数量非常庞大,这类人群都是肝纤维化的高危人群。

据统计,我国目前潜在肝纤维化人群约2.8亿,确定肝纤维化的总人数大约为7000万,每年发生肝硬化的人数100多万,相关死亡人数约40万/年。

肝纤维化的过程在医学上被公认为可逆的,因此如果能够方便地诊断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就可以帮助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在临床上找到导致肝纤维化的原因,如乙肝病毒或脂肪肝,再通过及时治疗,就可以延缓甚至阻止肝硬化,逐步恢复健康的肝脏。

然而,肝纤维化发展到晚期,到了肝硬化阶段,就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了,很难再通过治疗进行逆转。

肝硬化最终会引发肝衰竭或肝癌。

因而,中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慢性肝病的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于普通公众,通过定期检查的方式,可以评估自身的肝脏健康状况,预防各类慢性肝病;对于各类慢性肝病患者,则有助于其病情诊断和跟踪监测,辅助医生判断导致肝纤维化的疾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

页1肝脏组织形态检测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的过程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共同的病理基础,而目前常规肝功能检查只能反映肝脏功能,无法测知肝纤维化程度。

依据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也难以对肝纤维化进行动态观察及疗效评估。

它是疾病演变中一个连续进展的过程,也是慢性肝病演变为肝硬化的中间必经阶段,临床上较难将两者截然分开,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区别一:肝纤维化是病理学上的概念,没有特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名称,有临床诊断和辅助检查的诊断指标。

区别二:肝纤维化是由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而引起的;而肝硬化则是过度纤维化使肝脏萎缩变硬而引起的。

区别三: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病变,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多种肝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通常较难逆转,且常可出现腹水、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癌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区别四:肝纤维化的病理特点为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但尚未形成小叶内间隔;肝硬化则有假小叶形成,中心静脉区和汇管区出现间隔,肝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即为肝硬化。

济南肝病医院专家提醒:治疗肝病是个慢功夫,想从根本上治愈肝病,还需到正规专业的肝病医院接受治疗,阻断病毒配合复制,杀死并袪除病毒,修复受损肝细胞,同时还制止肝脏纤维化,防止了肝脏恶变。

文章出自:济南肝病医院-济南传染病医院-济南中山肝病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