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与鲁迅

合集下载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从本诗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黑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

作者概括地从鲁迅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先生而叫做“有的人”。

" 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PPT课件

课前预习
1
1949年,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 民群众几年鲁迅先生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睹物思人, 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他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此诗自发表 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2
鲁迅:
(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 拓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 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 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 等诗集。
课前预习
1
1949年,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 民群众几年鲁迅先生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睹物思人, 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他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此诗自发表 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 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人民的态度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指的是鲁迅。借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 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 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 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摘要: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五、总结臧克家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正文: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臧克家(1905-2004)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曾用名臧瑗仲。

他自幼喜爱文学,曾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等人有过密切交往。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对臧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臧克家创作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以表达对鲁迅的敬意和怀念。

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抒情诗,主题围绕着对鲁迅的缅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鲁迅逝世后的感慨、对鲁迅个人品质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1.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突显了鲁迅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彰显了主题。

2.抒情诗特点:作品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3.现实主义风格:臧克家在诗中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臧克家与鲁迅

臧克家与鲁迅

臧克家与鲁迅杨洪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首诗自1949 年诞生以来,半个多世纪里,在亿万人民中传颂,读过此诗的估计不下10 亿人。

全诗共七小节28 行诗句,却饱含着诗人对一个人的“生” 与“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透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人用简洁,凝炼的语言;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以耐人寻味的深刻,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耳熟能详。

这篇响遍神州大地的诗作的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世纪诗翁、山东大学著名的校友——臧克家。

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 月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 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那一天,到北京阜成门里去瞻仰过他的“故居”后,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有的人》写了这首短诗。

其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 。

有中国诗坛泰斗、诗翁之称的臧克家,他的“诗生活” 是从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开始的,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在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被鲁迅先生称为“极描写人间疾苦”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杨振声出任校长。

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梁实秋出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同年夏天,臧克家以祖叔臧瑗望的名义考入国立青岛大学。

在这场考试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诗人才华。

当时,国文考试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题目是《杂感》,任选一题。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开篇的诗句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读者的心灵,引发无尽的思考。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诗中写道:“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自以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然而他们的行为只会让人民唾弃,他们虽生犹死。

而那些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看似平凡,却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为人民谋福祉。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将那些妄图通过留名青史来追求不朽的人与甘愿像野草一样默默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人相对比。

前者的“不朽”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名字终将被人们遗忘。

而后者,虽然生命短暂,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野草燃烧后的灰烬,滋养着大地,孕育着新的生命。

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虚荣与真实、短暂与永恒的鲜明反差。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又是一组深刻的对比。

那些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毒瘤,是人们的噩梦。

而那些一心为了大众,为了让多数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人,他们的生命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希望,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子弹,直击人心。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它用最直白的话语,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结构上,全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反复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作业设计方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作业设计方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作业设计方案《有的人——留念鲁迅有感/臧克家》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是为了留念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宁思想,增强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宁主要作品;2. 理解鲁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4. 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宁主要作品介绍;2. 鲁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3. 《有的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4. 臧克家的生平宁艺术成就。

四、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进行阅读,然后撰写读后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同时联系作者的生平宁思想进行解读。

作业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2. 小组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进行深入钻研,撰写一份小组报告,包括作品的背景、主题、意义,以及作者的生平宁思想。

报告要求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每位小组成员都要有贡献。

3. 创意作业:要求学生根据鲁迅的作品《有的人》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一幅插图或漫画,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作业要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创意突出。

4. 教室讨论:在教室上组织学生就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干系,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五、评判方式1. 个人作业:评分标准包括对作品主题和意义的理解深度、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以及对作者生平宁思想的联系性。

2. 小组作业:评分标准包括报告结构和内容的完备性、小组成员的配合和贡献度,以及对作品和作者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3. 创意作业:评分标准包括作品的创意性、表现力和与原作的联系性,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性。

4. 教室讨论:评分标准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表达清晰度,以及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理解和探讨。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侵害别人的利益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捍卫别人的利益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 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 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 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 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1.上文的体裁是__B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D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象征__黑__暗__势__力____
4.“地火”象征_潜__在__的__革___命__洪__流_____
4.上文的中心是__C 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 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 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 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 精神的热烈歌颂。
• 我们可以崇怀敬着、_坚_定_、_自_信____的 感情读这首诗。
前:指“肉体的生存”
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
第二部分(第2~4节):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 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 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专注下一代成长
人民把他摔倒;Βιβλιοθήκ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 年 11 月 1 日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
者简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幺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的主题思想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作者明明说是“纪念鲁迅有感”每一节又不 点明鲁迅,而是以“有的人”开端,自然就不单是诓歌鲁迅。因此,这首诗实 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只有这样认识主题,才能 概括诗的整个内容,挖掘诗的广度与深度。这是诗人的美学理想在诗歌创作 中的具体反映。不论诗人自己是否察觉到这一点。他所塑造的对立形象却流 露了这一点。诗人在对两种人的对照中,始终只是暗示鲁迅,而不点明鲁 迅,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只是说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就大大缩小了诗的容 量—一它的广度与深度。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却也奇特。诗人既然是“有感”而作,就从“美 感”出发。但是,什幺是真善美,什幺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 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的深刻感受出发,运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 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一般人对这首诗的分析,都说诗人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 艺术技巧,这当然也说得不错。的确,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 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但是,诗人的这种对比,并不限 于某一节诗,而是贯穿整体,诗人是用“铺陈”的方法来安排对比的。所谓“铺 陈”就是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有的人》的作者正是为了“铺陈善恶”而运用 对比的。诗人铺陈了三种对比:第一种对比即第一节的总帽,是两种截然不 同的人的对比,它统摄全诗。第二种对比,主要是比形象,比形象的斗争的 过程。第三种对比主要是比下场,比两种形象在历史风云和时代潮流激荡下 的不同结果。诗人正是把这样三种对比铺陈开来,成为一首既整齐又错综的 抒情诗。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1905 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着 名诗人。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从小喜爱古典诗词。 18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克家与鲁迅杨洪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首诗自1949 年诞生以来,半个多世纪里,在亿万人民中传颂,读过此诗的估计不下10 亿人。

全诗共七小节28 行诗句,却饱含着诗人对一个人的“生” 与“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透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人用简洁,凝炼的语言;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以耐人寻味的深刻,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耳熟能详。

这篇响遍神州大地的诗作的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世纪诗翁、山东大学著名的校友——臧克家。

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 月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 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那一天,到北京阜成门里去瞻仰过他的“故居”后,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有的人》写了这首短诗。

其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 。

有中国诗坛泰斗、诗翁之称的臧克家,他的“诗生活” 是从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开始的,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在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被鲁迅先生称为“极描写人间疾苦”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杨振声出任校长。

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梁实秋出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同年夏天,臧克家以祖叔臧瑗望的名义考入国立青岛大学。

在这场考试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诗人才华。

当时,国文考试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题目是《杂感》,任选一题。

臧克家当时才华横溢,挥笔立就,将两题都做了文章。

当他注册报道时,一位职员看到他的名字,笑着瞪了他一眼,报喜似的说:“你的国文卷得了九十八分,第一名。

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为严格,五分十分的都有,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

”听了这话,臧克家恍然大悟,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

同时他想到: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

他所写的三句杂感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

臧克家当时考入梁实秋任系主任的英文系。

因为记忆力差,又酷爱文学,便转入闻一多任主任的中文系。

从此,便成了闻一多门下的一位高足。

臧克家后来用感激的语调回忆到:“从此,我成了闻一多先生手下的一名中文系的弟子,从此我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

” 在闻一多、王统照等文学前辈的帮助下,这位“夜夜苦吟”的诗人,在大学毕业时,贡献出两本诗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

一跃而成为20 世纪三十年代一颗冉冉升起的诗坛新星。

当时,诗界评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闻一多《烙印》序);茅盾称赞:《烙印》“ 的二十二首诗只是用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一一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

朱自清说,以臧克家的作品为代表的诗歌出现以后,“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评介说,在三十年代,他坚持诗歌与现实结合,走表现人民疾苦的路,但又避免了政治情绪高昂却艺术粗燥之弊,对新诗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臧克家在青岛登上诗坛,同样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同鲁迅先生的交往。

他敬仰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纪念鲁迅、研究鲁迅伴随着臧克家的一生。

他写了许多纪念鲁迅、研究鲁迅的诗文。

一、赠书显真情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后,好评如潮,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 ,他的短诗也被称为“烙印体”或“臧克家体” 。

之后,臧克家又将视角转向了在城市生活的贫民。

青岛是一座风光秀美引人向往的城市。

可生活在这里的臧克家却感到窒息苦闷,痛楚悲愤。

在他眼前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都失去了色彩。

他看到的是美日帝国主义的军舰,“像一条链子,锁住了大海的咽喉” 。

他听到了城市贫民痛苦的呻吟,“四方”工人愤怒的呼喊,达官贵人疯狂的欢笑一一。

1932 年青岛天主教堂动工兴建时,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工人,兴建天主教堂时,义愤填膺,于1933 年9 月5 日到 6 日,连夜写出了著名长诗《罪恶的黑手》,凡 3 段156 行,揭露帝国主义的伪善和罪恶,为建筑工人生活写照,与《老马》一起,被视为臧克家早期诗歌的代表作,震动了整个当时文坛。

1934 年10 月,臧克家以《罪恶的黑手》为书名的第二本诗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印行,编为“创作文库(14)” ,受到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出版后一个月即得到书店的再版通知,连印数次。

该诗集收入《罪恶的黑手》《壮士心》、、《自白》《答客问》《民谣》等长短诗16 篇。

、、诗集出版后,臧克家想到了尊敬的鲁迅先生,同年11 月30 日,臧克家将生活书店初版的诗集《罪恶的黑手》寄赠鲁迅先生。

鲁迅日记1934 年12 月1 日记有“臧克家寄赠《罪恶的黑手》一本。

”该书现作为鲁迅藏书存北京博物馆,书内扉页墨笔字迹为“鲁迅先生指正著者十一,卅” 。

1936 年7 月,臧克家又一次来到青岛,结识正在青岛进行创作长篇小说《第三代》的青年作家萧军。

萧军告以鲁迅先生通信处,臧克家寄呈诗集《自己的写照》一册。

《自己的写照》是臧克家临清时期的一部自传性的长诗,有千余行。

他说:‘临清时期’在我生命史上是‘黄金时代’ “ ,在我诗创作的征途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我兴致浓,生活安定,时间有。

那一团空气正适宜于诗的产生。

” 萧军也是一位在鲁迅先生帮助下,成名于文坛的作家。

1934 年,他与萧红从东北来到青岛,二人分别创作了各自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二人想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想到青年的文学导师鲁迅,并通过青岛荒岛书社,和远在上海的鲁迅取得联系。

同年10 月,二人去了上海,见到鲁迅,在鲁迅的帮助下,《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列入“奴隶丛书”出版,鲁迅热情作序。

鲁迅先生收到了臧克家寄赠的诗集后,将此事记入日记。

鲁迅日记1936 年8 月22 日记有“臧克家寄赠诗集一本。

”该诗集亦作为鲁迅藏书存北京鲁迅博物馆,书内扉页钢笔字迹为“鲁迅先生批评” 。

二、纪念鲁迅研究鲁迅1936 年10 月19 日,鲁迅先生逝世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

自鲁迅先生逝世的半个多世纪里,臧克家饱含深情,写了许多悼念鲁迅先生的诗文。

有些诗文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佳作名篇。

在鲁迅先生逝世的同年11 月11 月,臧克家含痛撰写悼诗《喇叭的喉咙》,(刊于《作家》第二卷第二期),这是臧克家写的第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

从此以后,在每年的鲁迅祭日或诞辰日,臧克家都要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据冯光廉、刘增人编的《臧克家研究资料》表明:从1936 年至l981 年,臧克家共撰写纪念鲁迅的诗文18 篇之多,题材涉及到学术论文,如《鲁迅对诗歌的贡献》;诗歌,如《有的人》;散文,如《鲁迅写的纪念文章》;杂文,如《鲁迅遗嘱》等。

在所写诗文中,犹以《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而最为著名。

这首诗是臧克家到北京后的首产,是臧克家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曾多次在大会上朗诵过,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激励过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臧克家对鲁迅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参加过多次的鲁迅纪念活动。

他说:“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没有机会见到他,但是作为一个人民的革命战士和作家的鲁迅先生,我是十分熟悉的,十分尊敬和热爱的,在解放前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我曾经随着文艺界的同志们到他的墓地去吊祭过。

”1949 年,他参加了在首都举行的鲁迅纪念活动。

解放后,臧克家所发表的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文情况如下。

1948 年10 月,臧克家在上海凭吊鲁迅墓,“五尺土丘,片石记名,伟大战士,荒地长眠。

为之仰天长眠,满怀悲愤”(《京华练笔三十年》),心中就酝酿纪念鲁迅的诗篇,于1949 年11 月1 日写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后来又被编进了初中课本。

1951 年10 月,臧克家所写的《鲁迅先生与编辑出版工作》在《新华月报》发表。

1956 年是鲁迅先生逝世20 周年,臧克家相继写下了:《鲁迅对诗歌的贡献》(论文,l956 年9 月17 日写)、《鲁迅写的纪念文章》(散文,l956 年,9 月23 日写完)、“鲁迅六周年祭”在重庆》(散文,1956年,9 月24 日作)、《《在反动统治下鲁迅年祭的遭遇》(散文,1956 年9 月24 日作)、《鲁迅遗嘱》(杂文,1956 年9 月25 日作)、《鲁迅是怎样从事编辑工作的》(论文,载l956 年10 月16 日《新观察》第28 期)、《从纪念鲁迅想起的》(杂文,载1956 年10 月《文汇报》) 等回忆、评论文字,以纪念鲁迅逝世20 周年。

1957 年10 月13 日,臧克家作杂文《假如鲁迅还活着——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一周年》;1961 年10 月10 日和11 月11 日,臧克家先后写下了评论《毛主席亲题鲁迅诗》《再谈毛主席亲题鲁迅诗》:l976 年10 月,臧克家写下了诗歌(伟大的预言已经实现——纪念鲁迅逝世四十周年);1981 年,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写下了杂文《怎样评价人物——学习鲁迅的科学态度》、散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8 月作),诗歌《百年怀人——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9 月 3 日)、《念巨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9 月3 日)。

臧克家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而且还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

他所撰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已成为鲁迅研究的重要资料:所撰写的关于鲁迅的学术文章,成为“鲁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臧克家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斯人己去,音容尚存。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这句话的丰富内涵,臧克家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铭刻在山东大学师生的心中。

他的诗歌永载中国文学的史册,永载山东大学和青岛人文的史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