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土工灌砂法试验操作

合集下载

灌砂法(检测方法)

灌砂法(检测方法)

密度试验(灌砂法一、目的与使用范围本试验适用于在现场测定基层(或底基层)、砂石路面土路基土的各种材料的压实层的密度和压实度,也使用于路清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路面层的密度和压实度检测,但不适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压实度检测。

用挖坑灌砂法测定密度和压实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基料的最大粒径小于15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150mm时,宜采用直径100mm 的小型灌砂筒测试。

(2)、当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15mm,但不大于40mm,测定层的厚度超过150mm,但不超过200mm时,应用直径150mm的大型灌砂筒测试二、仪器与材料灌砂筒、金属标定罐、基板、量砂(粒径0.30~0.60mm或0.25~0.50mm清洁干燥均匀砂20~40g三、方法与试验步骤1、标定灌砂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2、标标定量砂的单位质量3、将盛有量砂(M5)的灌砂筒放在基板中间的圆孔上,将灌砂筒的开关打开,让砂流入基板的中空内,直到砂不在流。

取下灌砂筒,称取量筒内砂的质量(M6),准确至1g。

4、称取试坑中全部材料的总质量Mw。

5、从挖出的全部材料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定其含水量(ω,%)。

用小灌砂筒测定时,细粒土不小于100g,中粒土不小于500g;用大砂筒,相应的细粒土不小于200g,中粒土不小于1000g,粗粒土或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不少于2000g,称其质量(Md)。

6、将基板放在试坑上,灌砂筒放在基板中间,打开灌砂筒开关,直至砂不再流动,称取量筒内砂的质量(M47、如清扫干净的平坦表面的粗糙不大可省去3的操作,试洞挖好后直接对准放在试坑上,不需要放基板,打开筒的开关,最后称取剩余砂的质量(M4')。

四、计算1、填满试坑所用砂的质量:灌砂时试坑上放基板时Mb=M1-M4-(M5-M6)灌砂时试坑上不放基板时:Mb=M1-M4'-M2Mb--填满试坑的砂的质量(g)M1--灌砂前灌砂筒内的砂的质量(g)M2--灌砂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g)2、试坑材料的湿密度:ρw=Mw*γs/MbMw--试坑中取出的全部材料质量,(g)γs--量砂的单位质量,(g/cm^3、试坑材料的干密度ρd:ρd=ρw/(1+0.01ω)ω--试坑材料的含水量当为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时:五、报告各种材料的干密度均准确至0.1g/cm^3相对密度:试验步骤1、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瓷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高出试样2cm,轻轻搅动土样,使附着在土样上的气泡逸出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3、调节水温在15℃-25℃范围内。

现场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操作规程

现场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操作规程

现场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操作规程一、检测依据《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二、检测原理通过等集体法用标准砂的密度来测定土的密度,然后和试验室标准击实试验所得出的最大干密度相比较得出压实度。

三、使用范围3.1本试验法适用于现场测定路基,基层或底基层及砂石路面的各种细粒土,中粒土,粗料土,包括天然砂砾土、级配砂砾料、级配碎石及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等的密度和压实度.也适用于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路面层的密度和压实度检测,但不适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压实度检测。

3.2用挖坑灌砂法测定密度和压实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3.2。

1当集料的最大粒径小于15mm,测定层的厚度不150mm时,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洞测试。

3.2。

2当集料的最大粒径大于或等于15mm,但不大于40mm,测定层的厚度超过150mm,但不超过200mm时,应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测试。

四、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4。

1灌砂筒:有大小两种,为一金属圆筒(可用镀锌铁皮制作)有大小两种,上部储砂筒小筒容积为2120cm3,大筒容积为4600cm3,筒底中心有一个圆孔。

下部装一倒置的圆锥形漏斗,漏斗上端开口,直径与储砂筒的圆孔相同,漏斗焊接在一块铁板上,铁板中心有一圆孔与漏头上开口相接.自储砂筒筒底与漏斗顶端铁板之间设有开关.开关为一薄铁板,一端与筒底及漏斗铁板铰接在一起,另一端伸出筒身外,开关铁板上也有一个相同直径的圆孔。

4.2金属标准罐:用薄铁板作金属罐,用于小罐砂筒的内径为100mm,高150mm,用于大灌砂筒的直径为150mm,高200mm,上端周围均有一罐缘。

4。

3基板:用薄铁板制作,用于小灌砂筒的基板为边长350㎜深40mm的金属方盘,盘的中心有一直径为150mm的圆孔。

4.4玻璃板:边长约500mm(用于小灌砂筒)或600mm(用于大灌砂筒)的方形板。

4。

5试样盘:小筒挖出的试样可用饭盒存放、大筒挖出的试样可用300mm ×500mm×400mm的搪瓷盘存放。

灌砂法检测现场压实度试验步骤

灌砂法检测现场压实度试验步骤

灌砂法检测现场压实度试验步骤灌砂法是一种常用的土工试验方法,用于检测土体的压实度。

下面是灌砂法检测现场压实度的试验步骤:1.试验材料准备:-砂土样本:选择合适的砂土来制备试验样本,砂土的颗粒成分和粒度分布应符合要求。

-试验设备:准备一个灌砂装置,包括水泵、水管、灌砂筒、灌砂压力计等。

-实验耗材:准备一定量的砂子、混凝土块、玻璃棒、水桶等。

2.样本制备:-按照设计要求,在试验区域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开挖,挖土深度应大于设计的厚度。

-挖土完成后,清除挖掘面上的松散土壤和小石块,然后平整整个试验面。

-清洗砂子:将砂子放入水桶中,用水冲洗,直到排出的水清澈透明,然后将砂子晾干。

- 砂垫层:在试验区域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cm的砂子,用玻璃棒压实,确保砂子层平坦均匀。

-砂土层:按照设计要求,倒入一定量的砂子,并用玻璃棒压实,注意砂土层的厚度和均匀性。

-混凝土块:在砂土层上放置一块适当大小的混凝土块,用玻璃棒将其固定在砂土上。

3.灌砂:-连接水泵和灌砂筒的水管,将砂子倒入灌砂筒中,并将灌砂筒放在试验区域的一角。

-开启水泵,将砂子从灌砂筒中喷洒到试验区域上,注意均匀喷洒,以覆盖整个试验面积。

-此时,水泵的压力计会显示喷洒砂子的压力,记录压力计的读数。

4.压实度检测:-每喷洒一定量的砂子后,用压实板将其压实,压实板直径应大于设计要求的密实状态的直径。

-在压实板上用水泥块加装一定负荷,通常为每平方厘米5-10公斤。

-用测定压实度的方法(如压实实验室现场法)进行测定,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按设计要求的厚度和层数,连续进行灌砂、压实和测定的步骤,直到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

5.结束实验:-完成试验后,清除试验现场的砂子和设备,恢复到原始状态。

-对试验的过程、结果进行整理和记录,包括灌砂的时间、压实度的测定结果等。

-对试验样本进行总结分析,判断土体的压实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是灌砂法检测现场压实度试验的步骤,通过该试验可以评估土体的压实度,为土工工程的施工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灌砂法压实度检测方法及计算

灌砂法压实度检测方法及计算

灌砂法压实度检测方法及计算
灌砂法压实度检测方法是土工测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
土体进行灌砂压实,来评定土体的压实度。

本文将介绍灌砂法压实
度检测的步骤和计算方法。

首先,准备工作。

在进行灌砂法压实度检测之前,需要准备好
以下工具和材料,灌砂装置、标准圆筒模具、天平、干燥砂、水桶、搅拌棒等。

其次,进行试验。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土样放入标准圆筒模具中,并用手轻轻压实,使土样紧实
填充模具。

2. 在模具上方放置一个刚性平板,然后用水平力将其均匀压实。

3. 在压实后的土样表面平整铺设一层干燥砂,并用灌砂装置进
行灌砂,直到砂层高度达到一定数值。

4. 测量灌砂前后的模具重量差,即可得到土样的压实度。

最后,计算压实度。

根据试验数据,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土
样的压实度:
压实度(%)=((灌砂前模具重量+砂重)灌砂后模具重量)/ (模具容积×砂的密度)×100%。

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通过灌砂法压实度检测方法及计算,可以得到土体的压
实度数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的
介绍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灌砂法的实验步骤及计算

灌砂法的实验步骤及计算

灌砂法实验步骤及计算
一、实验准备
1. 了解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灌砂法测定土体的密度,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2. 准备仪器设备:灌砂筒、标定罐、基板、天平、铲子、粗糙表面测量板等。

3. 准备试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将其风干、碾碎,去除其中的大颗粒和杂质。

4. 确定实验条件: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实验的含水率、压实度等条件。

二、实验操作
1. 在实验场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清理表面杂物,整平表面。

2. 将基板放置在测量点上,使基板的圆孔对准测量点。

3. 用铲子将试样均匀地填入灌砂筒中,至与筒口齐平。

4. 打开灌砂筒的开关,让砂子流入标定罐中,直到砂子不再流动为止。

5. 关闭开关,称取标定罐中砂子的质量(m1)。

6. 打开开关,让砂子流出,直到标定罐中的砂子不再流出为止。

7. 再次称取标定罐中砂子的质量(m2)。

8. 重复步骤6和7,直至获得3-5组数据。

三、数据处理与计算
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组砂子的质量(m1-m2)。

2. 根据砂子的质量和密度,计算试样的体积。

3. 根据试样的体积和密度,计算试样的质量。

4. 根据试样的质量和密度,计算土体的密度。

5. 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四、实验结论与报告
1.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土体的最终密度值。

2. 分析实验结果,判断土体的密实程度和承载能力等性能指标。

3. 根据实验结论,提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建议。

4.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准备、操作、结果和结论等环节。

灌砂法操作过程

灌砂法操作过程

灌砂法操作过程(共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灌砂法操作过程:1、选定合适的仪器,确定各仪器材料使用状态正常,确定量沙数量够用。

2、向灌沙桶装沙至桶顶15mm左右,称取桶内沙的质量(M1),准确至1g。

3、打开开关让沙自由流出,并使流出沙的体积与试坑内体积或标定罐容积相当。

4、轻轻将灌沙桶移至玻璃板上,打开开关让沙流出,直至沙不再流出时关闭开关。

5、收集称量留在玻璃板上的沙或桶内余沙,准确至1g,玻璃板上的沙就是圆锥体的沙(M2)。

6、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7、用水测定标定罐容积V,准确至1mL。

8、在储沙桶内装入M1的沙,打开开关使沙自由流入标定罐至不在流出时关闭开关,去下灌沙桶称取桶内余沙质量M3。

9、量沙的单位质量:p1=(M1-M2-M3)/V。

10、在实验地段选一平地清扫,将基板置上,当表面比较粗糙时,将盛有M5量沙的灌沙桶放在基板中间的圆孔上,让沙流出至停止时,称量桶内沙M6。

11、将基板放回清扫干净的表面(原处)上,沿基板中孔凿洞(洞的直径与灌沙桶一致),在凿洞过程中将凿松的材料取出装入塑料袋中(保持水分),试洞深度等于测定层厚度,不得混入下层材料,称取每次取出的松动材料的质量,将全部取出材料质量总和M8记下。

12、从挖出的全部材料中取出有代表性的去测其含水率W,对于粗粒土、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宜将取出的全部材料烘干,且不少于2000g,记为M9。

13、将基板放在试坑上,将M1沙的储沙桶下口对准基板中孔打开开关,让沙流入试坑内,停止时取走灌沙桶称取余沙M4。

14、在试洞挖好后将灌沙桶直接放在试坑上,中间不放基板,打开开关让沙流入试坑,停止时关闭开关,称取灌沙桶余沙M4。

灌砂操作规程(3篇)

灌砂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目的为确保灌砂法检测压实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土路基、基层、砂石路面、沥青路面表面处置及沥青贯入式路面的密度和压实度检测。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灌砂筒、量砂、漏斗、天平等设备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2)将量砂过筛,去除杂质,确保量砂的纯净度。

(3)检查挖坑工具是否完好,如铲子、尺子等。

2. 挖坑(1)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挖坑位置。

(2)使用挖坑工具,挖取深度与路基厚度相同的坑,坑底应平整。

3. 灌砂(1)将灌砂筒放置在坑中心,确保灌砂筒底部与坑底接触良好。

(2)打开灌砂筒阀门,缓慢灌砂,直至砂面与坑口平齐。

(3)关闭阀门,取出灌砂筒,清理坑内多余的砂。

4. 测量(1)使用尺子测量坑的直径,取平均值。

(2)计算坑的体积,公式为:V = π×(d/2)²×h,其中V为坑体积,d为坑直径,h为坑深度。

(3)使用天平称量灌入坑内的砂质量。

5. 计算压实度(1)根据灌入坑内的砂质量和坑体积,计算密度,公式为:ρ = m/V,其中ρ为密度,m为砂质量,V为坑体积。

(2)根据检测路段的压实度要求,计算压实度,公式为:K = ρ/ρ0,其中K为压实度,ρ0为标准密度。

四、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坑内砂面平整,避免砂面起伏。

2. 灌砂时,应缓慢进行,防止砂粒溅出。

3. 测量坑直径和深度时,尽量精确,减少误差。

4. 灌砂结束后,及时清理坑内多余的砂,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5. 检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查找原因,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五、结果评定根据检测结果,对照相关标准,评定压实度是否达到要求。

六、记录与报告1. 操作人员应详细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坑直径、坑深度、砂质量、密度、压实度等。

2. 检测结束后,整理数据,撰写检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检测方法、检测数据、结果评定等。

3. 将检测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供决策参考。

灌砂法步骤及公式

灌砂法步骤及公式

灌砂法检测路基压实度的步骤
1,选择检测场地,尽量选择平坦宽敞的路基段,清理检测场地。

2,将检测板放在路基面上,将盛有量砂的灌砂筒放在基板上,将灌砂筒的开关打开,让检测标准砂放入检测板的孔洞内,直到砂筒内的砂不再流动时关闭开关。

取下灌砂筒,并且称量此时砂筒内砂的质量。

3,取走检测板,并将试验孔洞内的砂取回。

4,将检测板放回尽量放在原处,在凿检测孔洞的过程中,尽量使凿出的沙土不损失,并随时将凿出的沙土装入塑料袋中,不使水分蒸发。

试洞的深度应等于测定层高度,但不得有下层材料混入,最后将孔洞内的沙土全部取出。

可多次称取沙土的重量,准确至1g。

5,挑选凿出沙土中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放在检测盘中,检测凿出原样含水量。

选取的样品数量如下;用小灌砂筒测定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100g;对于各种中粒土,不少于500g。

用大灌砂筒测定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200g;对于各种中粒土,不少于1000g;对于粗粒土、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宜将取出的全部材料烘干,且不少2000g,称其质量,准确至1g。

6,将检测板放置在检测孔洞上,将灌砂筒放置在中间,使灌砂筒的下口对准检测板的孔洞中心,打开灌砂筒的开关,让砂流入检测孔洞内。

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流动时,关闭砂筒开关。

取走灌砂筒,并称量检测筒内剩余砂的质量,准确到1g。

7,取出试筒内的检测标准砂,以备下次试验时再用,如果检测砂的湿度和密度已发生变化或量砂中混有杂质,则应该重新烘干、过筛,并放置一段时间,使其与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后再用。

灌砂法计算压实度需要用到的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灌砂法
5.4.1 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5.4.2 标准砂密度的测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标准砂宜选用粒径为0.25~0.50 mm,密度为1.47~1.61 g/cm3的洁净干燥砂。

2 将容砂瓶与灌砂漏斗经螺纹接头接紧,并作以标记,以后每次拆卸再衔
),准确至5 g。

接时都要接在这一位置。

称组装好的密度测定器的质量(m
r1
3 将干燥的密度测定器竖立(灌砂漏斗口向上)在工作台上,打开阀门,往密度测定器内注水,直至水面高出阀门,关闭阀门,倒掉漏斗中多余的水,称注满水的密度测定器总质量(m
),准确至5 g,同时测定水温,准确至0.5 ℃。


r2
重复测定两次,三次测值之间的差值不得大于3 ml,取三次测定值的平均值。

4 将干燥的密度测定器竖立(灌砂漏斗口向上)在工作台上,关阀门,向漏斗中灌满标准砂。

打开阀门使漏斗中的砂漏入容砂瓶内,边漏边继续向漏斗中
补充砂,当标准砂停止流动时迅速关闭阀门。

倒掉漏斗内多余的砂,称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总质量(m r 3),准确至5 g 。

测定过程中应避免震动。

5、容砂瓶容积按下式计算:
V r =(m r 2-m r 1)/ρw T (5.4.2-1)
式中 V r ——容砂瓶容积(cm 3);
m r 2——注满水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g ); m r 1——密度测定器的质量(g )。

6 标准砂的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ρsr ——标准砂的密度(g/ cm 3);计算至0.01 g/ cm 3。

m r 3——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g )。

5.4.3 测定灌满灌砂漏斗所需标准砂的质量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按本章第5.4.2条第4款方法将标准砂灌满容砂瓶,并称取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m r 3)。

2 将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倒置(即灌砂漏斗口向下)在一洁净的平面上,打开阀们,直至砂停止流动。

3 迅速关闭阀们,称取剩余标准砂和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计算流失的标
准砂的质量,该流失量即为灌满漏斗所需标准砂的质量(m r4)。

4 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取其平均值。

5.4.4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按土的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 的要求选定试坑位置,将试坑位置的地面铲平,其面积略大于试坑直径150mm ,按试坑直径划出坑口轮廓线,在轮廓线内下挖至要求深度200mm 处,边挖边将挖出的土放入盛土容器内,称土的质量,准确至10g ,然后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2 向容砂瓶内灌满标准砂,关阀门,称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准确至5 g 。

3 将密度测定器倒置(灌砂漏斗口向下)于挖好的坑口上,打开阀门,使密度
r
r r sr 1
3V m m -=
ρ
测定器内的标准砂流入坑内,当密度测定器内标准砂停止流动时关闭阀门。

4 称密度测定器和剩余标准砂的质量m r5,准确至
5 g 。

并计算灌满试坑所用标准砂的质量(m sr =m r 3-m r 4-m r 5)。

5.4.5 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r
sr
ρρm w m 0
d 01.01+=p
(5.4.5-2) 式中 m sr ——灌满试坑所用标准砂的质量(g ); m p ----取自试坑内土的质量(g )。

5.4.6 记录格式应符合表5.4.6的要求。

复核 年 月 日 试验 年 月
sr
sr
ρρm m 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