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第2课时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合集下载

毛概热点问题

毛概热点问题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XX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共15张PPT)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共15张PPT)
又有什么新举措邓小平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判断该举措是否适合中国发展的标准是什么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一标志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1时间1992年春2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面临严峻考验3内容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能不能段中的“新阶段”)

1.时间: 21世纪初 2.背景: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
小康
3.新特征: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面临的问题)
4.解决问题的举措: (1)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阶段(1992-2001)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
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 种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系,在这 种体制下,国家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 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
(一)标志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时间: 1992年春 ①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2)背景:
运动陷入低潮。
②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面临严峻考验。 别;
①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3)内容: ②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2.中共十四大 (江泽民)
(1)时间: 1992年 (2)内容: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背景与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一项伟大事业,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崭新篇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其挑战。

二、历史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革命揭开了新篇章。

随后,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成为先进革命力量的代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面临着巨大挑战,如国土解放尚未完成、经济衰退和农村问题严重。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1949年以后,中国面对困难形势,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年到1957年间推行的“三大改造”代表了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对土地问题进行改革,“土地改革”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压迫,提高了农民们的生活水平。

接着是对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与重组,“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国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是针对知识分子和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培养更多人才。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邓小平提出“抓住机遇,勇于实践,宽严结合”的思想,推动中国经济逐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引进市场经济机制继续深化改革,在全面推行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体系模式转变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

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国家安全保障方面,在长期创新发展和形势应对中极大增强了国家安全能力,确保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

其次是在教育事业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提高普及质量和素质拓展,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

第三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迅速崛起,在太空探索、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自信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还着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减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分配公平和保障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围绕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文

围绕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文

围绕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文引子:过去五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变革。

从“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中国不断创造出丰硕的经济成果、伟大的改革成果和宝贵的政治成果。

可以说,在新时代的五年里,中国的取得的历史性的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中国更加紧紧地攥住历史的指引,坚定地履行起自己的使命,无论是在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建设,还是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都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沿,推动着世界发展变革的步伐。

一、历史性成就1、实现了从世界规模视野出发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对十九大的重大挑战和需求的扎实回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推向前进,把我国发展步伐稳步推向更高层次,让全党全国人民以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准确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

2、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发展各领域法治化、普法化、国际化,又加大了政务公开、审计监督力度,在新时代完善了国家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加高效,不断增强治理能力,构建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较强、治理效能较高、服务水平质量较优的现代政府。

3、取得了一系列点燃未来、开启潮流的大幅度经济成就。

五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跨越,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逻辑更加清晰凸显,外贸、进出口、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力得到了持续优化释放;经济结构加快优化,一些行业的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内需和消费支出迅速增长,中国消费潜力和就业潜力仍然巨大;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深入,专利产权数量持续上升,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信息社会的新特性更加凸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发展壮大。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①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1)时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①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全党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误区警示] 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十五大”报告,而不是中共“十四大”报告。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内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中共十五大(1997年)(1)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孙中山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张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内容与影响。

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摘要: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对全球治理的贡献3.对人类文明的发展4.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境界新高度正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标。

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

这一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布局为新时代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规划了路径。

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国家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16项重大成就。

首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06亿美元增长到80万亿美元,按照国际汇率计算,同比增长超过了1400倍,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其次,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经济,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性变革,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也已经在不断接近。

第三,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第四,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开放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开放自贸区,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对外投资,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开放的历史性变革,我国的经济国际化和社会国际化也以前所未有的迅速深入发展。

第五,实现了从把握主动到把握发展趋势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把握发展趋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实现了从把握主动到把握发展趋势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

第六,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发展模式到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传统的贫穷落后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技术创新、经济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发展模式到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第七,实现了从资源碎片化到资源整合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实施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从资源碎片化到资源整合的历史性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八,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富裕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今令人备感自豪、催人奋进。
袁隆平 (1)科技:杂交水稻(__________) 。
(2)教育:修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青藏铁路 。 (3)交通:修建____________ 北京 举办。 (4)体育:第29届奥运会在________ (5)航天技术:“________”系列飞船成功发射。 神舟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例 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祖孙三“带”》这组有趣的漫 画吸引住了。
(1)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2)发生三“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有历 史性跨越。 (2)改革开放,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 本路线。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到衣
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从休闲娱乐 方式的极大丰富到教育卫生状况的加速发展,老百姓的 ________ 活 文化追求 ____与____________,都有了质的飞跃。 物质生
(2)经济总量跃升。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 经济总量 率为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三倍多,____________
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部分。 国际地位 (3)国际地位上升。中国的和平发展推动了中国____________和 国际影响力 ____________的显著上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3.综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道路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实 历史性跨越 。 现了______________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要 点 探 究
探究点 以改革开放为节点,考察一种物品、生活方式或休闲
方式不断变化的历程 如娱乐活动从单调、枯燥到丰富多彩。20世纪80年代百姓从贫 困向温饱转变,繁重的家务劳动占据了大量业余时间。工作之 余主要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影、电视、小人书,听收音机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居民开始走进卡拉OK 厅、录像放映厅等新兴娱乐场所,各大影楼中的艺术婚纱照、 个人写真开始流行。如今,多层次、多内涵的文化生活已牵动 着百姓的心。泡吧、看大片、上网冲浪、听音乐会已经变成今 天人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消遣方式。团体旅游、去健身房、 举办各种艺术节等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活的方方面面。从“票证时代”到“账单生活”的转变,折射 出的正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变革。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如今悄然走进人们生活的是一系列消费账单,人们已经习惯定 期收到一叠账单: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宽带费„„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使名目繁多的“卡”成为大众的新朋友。 无论是逛街购物、请客吃饭还是出门打的、看病住院,银行卡
以及各种衍生卡已成为市民的随身之物,刷卡消费已普及到生
历史与社会
新课标(RJ)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下册合订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第2课时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自 主 学 习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1.综述
综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总有那么一些难忘的镜头,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课 堂 小 结
第一课
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
课 外 拓 展
关于票证的历史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
尖锐,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
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那时,票证五花八门, 不仅有粮票、肉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等也要凭 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直到20世纪 90年代中期,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