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物模型分析

合集下载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 水合氯醛和乌拉坦次之,但需要控 制温度以及保持通气。
• 苯巴比妥钠对体温和呼吸影响最大, 不太适合作这种模型。
3. 栓线的性能和深度:
• 栓线的粗细: • 栓线的性质: • 栓线插入的深度:
• 4. 体温和脑温: • 5. 梗死时间:
1、1.5 h无梗死灶, 2h只在基底节出现梗死灶; 4h面积增大; 12h面积趋于稳定; 24h的面积与2h无差异,但死亡率增加。
• 2.自发性脑卒中模型: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或通过 肾动脉狭窄或包裹肾脏的方法造成 动物肾性高血压,随着鼠龄的增长 而产生自发性脑卒中。
• 3. 椎基底动脉脑缺血模型:
将豚鼠麻醉,仰卧位固定。暴 露枕部颅底,手术显微镜下磨出一 个 57mm 的 骨 窗 , 游 离 基 底 动 脉 , 并穿一条“0”号丝线,其上方一个 重0.5g金属球,造成基底动脉血流 部分阻断,进而形成急性脑干缺血 模型。
• 1987 年 Dietrich 等 用 波 长 560nm 的光束经颅骨表面照射已经静脉 注射过光化学诱导剂玫瑰红B的 鼠脑的特定部位,复制出大脑皮 质血栓性梗死模型。
• 1.5 微栓子栓塞阻断法:
分离一侧的CCA、ECA、ICA,将 无菌干燥研碎筛滤的血凝块、炭素 颗粒、塑料颗粒等作为溶栓剂,由 ECA注入栓子后结扎ECA,开放CCA, 栓子由ICA进入MCA,造成以MCA供血 区脑组织损伤为主的缺血模型。
大 鼠 线脑 插底 入动 部脉 位环 及 拴
动物模型成功的标志:
• 清醒后出现同侧霍 纳氏征(Homer,瞳 孔缩小)、对侧肢 体瘫痪或向对侧旋 转、甚至是出现惊 厥。打开大鼠大脑 后可见阻塞侧的大 脑半球肿胀、苍白, 体积明显大于对侧。
• TTC(四氮唑红)染色:

急性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制作

急性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制作
Wasn等 [ t o 6 1 建立 了光 化学 法 诱 导脑 皮层 梗 首次 塞 的动物 模 型 . 法是 在 尾静 脉 注射 光 敏材 料荧 光 该
常用 的有两 血 管 闭塞 法[ 四血管 闭 塞 法[ 两 2 1 和 3 1 . 血管 闭塞 法 通过 夹 闭双 侧颈 总 动脉 ,同时结合 降压
动 物 脑缺 血 模 型 的 经验 , 以和 同行 们 交 流, 时为 基 础 性研 究提 供 更 稳 定 的模 型 制 作 方 法 . 同 关键词 : 实验 动 物 脑缺血 模 型
中图 分 类 号 : 9 — Q 5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07 (0 8 4 O 6 一 4 l7 — 8 42 0 ) 一 OO 0 0
脑血管病 、 癌症 、 心血管病为现今人类死 亡率
最 高 的三 大疾 病 . 中脑 血 管病 发 病最 快 , 死 致 其 致 残率最 高, 居 三大疾 病 之首 . 位 因此 , 拟 临床 疾 病 , 模 制作较 为可 靠 的脑缺 血 动物模 型 , 系统研 究 其发 对 病 机 理 , 理 、 理 学 改变 , 病 生 以及 药 物 疗效 、 治措 防 施 等 , 有重 要指导 意义 . 都具
第 2 卷第 4 4 期
20 0 8年 8月
山西大 同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u a o hniD tn nvri( a rl c ne o r l f ax a gU i st N t a Si c) n S o e y u e
V0 . 4 No4 1 . . 2
Au .0 8 g2 0
性脑 缺 血研 究 .
价抗脑缺血药物的疗效等有价值. 但该模型不能在
清醒 动物 上 复制 , 法研 究 血 管狭 窄后 行 为学 的变 无

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选择研究

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选择研究

中 图分类 号 : 2 4 2 R 8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号 :0 8 )0 ( 0 0 O —3 2 10 48 5 2 1 )92 7  ̄2
缺血 性 脑 血 管病 (C D) 占 全部 脑 血 管 病 的 8 % , 有 解 剖生 理 特 点 符 合 实 验 目的 ; 意人 与 实 验 动 物对 同一 刺 激 的 反 IV 约 0 具 注 发病率 、 致残率 、 病死率高的特点 , 已成 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 应 差 异 , 用 具 有 明显 反 应 的动 物 ; 用 患有 类 似 人 类 疾 病 的 近 选 选 病之 一 。因此 模 拟 人 类 缺 血性 脑 血 管 病 发病 过 程 , 立 一 种 生 理 亲系或突变系动物 ; 建 结构功能简单 又能反映研究指标 ; 选用与实 指标控制严格 、 操作 简便 、 稳定可靠且重复性好 、 与人类脑缺血相 验设计 、 技术条件 、 实验方法等条件相适应的标准化动物 ; 在不影 似 理 想 脑 缺血 动 物 模 型对 于研 究 脑 缺 血 的病 理 生 理 变 化 、 病 机 响实 验 质 量 的前 提 下 选 用 易 获 得 、 经 济 、 易 饲养 管理 的动 物 。 发 最 最
制及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 就制备脑缺血模 型的常用动物进 3 常用 实 验 动 物 的 特征 行一综述。 3 1 啮齿类 目前大多 数实验 室选 择 啮齿类 动物作 为研究 对 . 1 脑 缺 血 动物 模 型 的 分 类 象 , 其 是 大 鼠 和沙 土 鼠 应 用 较 多 。 因其 具 有 以 下 优 点 : 鼠 脑 尤 大 根据 是 否 全 脑缺 血 分 为 全 脑 缺血 模 型 和 局 灶缺 血 模 型 。 血 管解 剖 接 近 人 类 ; 管 性 损 伤部 位 恒 定 , 血 实验 重 复 性 好 ; 于 常 便 全 脑 缺 血模 型制 备 方 法 主 要有 : 支 动 脉 阻 断 法 ; 血 管 闭 规 指标 监 测 , 施 低 温 固定 技 术 和组 织 生 化 分 析 ; 鼠品 种多 , 二 三 易 大 成 塞 法 ; 支 动脉 阻 断 法 ; 脏猝 停 法 ; 扎 臂 头 主 动 脉 总干 等 。此 本 低 , 够 为动 物 保 护 者 接受 ; 系 纯 和性 好 , 血 管 解 剖 和 生理 四 心 结 能 种 脑 外 沙土 鼠缺 乏后 交 通 动 脉 及 基 底 动 脉 环 ( ii环 ) 两 侧 大 脑 供 机 能相似 , wls l , 梗死部 位相对 容易控 制 , 实验重 复性好 ; 抗感 染能力 血 相 对 独 立 , 过 夹 闭双 侧 颈 总 动 脉 即可 造 成 效果 明显 的全 脑 缺 强 , 活 时 间长 , 于 脑 缺 血 后 急性 、 急性 和慢 性 相 关 病理 改 变 通 存 利 亚 过程的研究 ; 有关系列大 鼠的生理 、 药理和生化方 面的实验资料 局 灶性 脑 缺 血 模 型包 括 永 久 性 或 暂 时性 动 脉 闭 塞 , 要 制备 可 供 分 析 比较 ; 土 鼠缺 乏 后 交 通 动 脉 及基 底 动 脉 环 ( ii环 ) 主 沙 wls l , 方法有 : 栓 法; 囊 导管法 ; 线 球 内皮 素 一1灌 注 诱 导血 管 收 缩 法 ; 两侧大脑供血相对独立 , 闭塞一侧 或两侧颈总动脉即可复制效果 光化学诱导法 ; 栓塞法 ; 皮层压迫法 ; 开颅机 械闭塞法; 缺氧诱导 明显的同侧或双侧脑缺血模 型。C 7 L 6小 鼠和沙土鼠类似 , 5B / 亦 法; 促凝血酶法等 。另外 , 易卒 中型 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 鼠的育 缺 乏 后 交 通 支 , l o O s n等 通 过 暂 时 性 结 扎 双 侧 颈 总 动 脉 1 s 2 成 为脑 梗 塞 研 究 提供 了新 的模 型 材 料 , 其 卒 中性 质 不 可 控 制 , mi, 立 了 C 7 L 6小 鼠 稳 定 的 全 脑 缺 血 模 型 。 啮 齿 类 缺 点 但 n建 5B / 可 能为 局 灶 性 缺血 , 可 能是 局 灶 性 脑 出血 。 也 是: 鼠颅内外血管吻合网发达 , 在仅阻断颅 内血管而不相应处理 2 脑缺 血 模 型 的 动 物选 择 原 则 颅 外 血 管 时 , 皮 层 的 缺 血不 严 重 ; 些 临 床 不 常见 症 状 : 吸 困 脑 一 呼 选用与人体结构 、 功能 、 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 动物的 难 、 癫痫发 作、 意识障碍难 以恢 复等 , 啮齿类 中却十分常见 , 在 致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动物实验研究进展(一)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动物实验研究进展(一)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动物实验研究进展(一)【关键词】中医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实验综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灌注后,脑组织细胞损伤反而进行性加重,也是引起多种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中医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有关动物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1中药1.1复方刘氏等1]采用非开颅可逆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补阳还五汤小剂量(10g/kg)或大剂量(20g/kg)实验前连续灌胃给药7d。

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可显著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及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面积。

何氏等2]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以地黄饮子10g/kg和20g/kg实验前连续灌胃给药,发现地黄饮子可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水肿、减少缺血再灌注脑梗死范围和病理损害。

表明地黄饮子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张氏等3]研究了涤痰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

对各组大鼠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涤痰汤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组织受损程度。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脑组织TNF-α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在对传统古方研究的同时,对一些经验方、时效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杜氏等4]通过对自制参芪脑保颗粒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观察,发现该制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常氏等5]采用大脑双侧颈总动脉闭塞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用黄角汤及尼莫地平对模型进行实验,并设正常组及模型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浆MDA值显著高于正常组,SOD 值显著低于正常组。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动物模型想要进行一项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必不可少。

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如火如荼,动物模型也多种多样,有哪些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就成了研究人员在选择模型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缺血性卒中过程中,最终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缺血的持续时间、缺血的严重程度、侧枝循环、系统的血压以及梗死产生的原因和位置。

此外,年龄、性别和相对复杂的药物遗传背景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因为卒中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疾病,因而动物模型也往往只能覆盖其中个别方面的特点。

虽然中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用实验来模拟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展,这也解释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当血流量降至基线值的15-20%以下时,只要几分钟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核心,并且迅速相周围发展。

其周围的脑组织血流减少得相对较轻,所以此时神经功能缺失而组织结构却是完整的。

但如果脑血流不能恢复,那么这些所谓的半暗带组织就会被纳入梗死核心区。

最常用的一种模型是啮齿动物的线拴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方法是将普通的血管内缝线或特制的线拴放入大脑中动脉开口处,从而达到阻塞血管造成血流量减少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开颅的手术,并且通过拔出线拴的方法还可以达到在特定时间再通血管的目的,虽然瞬间的血管开通与人体一般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去甚远,但与近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机械取栓治疗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

因此,虽然在模型的制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是目前最广受认可的一种脑卒中动物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各种方式直接地闭塞血管,分为永久地闭塞血管(如凝断)和暂时闭塞血管(如结扎),但大多都需要开颅的手术操作。

使用内皮素-1(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可以诱导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其产生的病灶可以分布于脑组织任何位置,常常被用于制作腔隙性梗死的模型制作。

中西药并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

中西药并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
上疾病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与对照组 , 治疗组 与对
照组各选患者 3 5例 , 两组 患者的性别 、 年龄及临床症状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 具有可 比性 。
率 。笔者采用 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I ) T A 取 得满意疗效 , 现报 道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治疗组总有效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0 ) . 1 。结论 中西 医结合治疗 TA优于 I
【 摘要 】 目的
上述 西药治疗 。结果
单用西药治疗 。
者随机分 为治疗组 3 , 照组 3 5例 对 5例 , 治疗组采用血 塞通、 自拟 化痰 逐瘀汤配合西 药治疗 , 照组单用 对
【 关键 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化痰逐瘀汤 ; 血塞通 ; 中西医结合疗法
顺序随机 、 盲分为 治疗 组 和对 照组 。治疗 组 3 例 , 2 单 5 男 O
例, 1 , 女 5例 年龄 4 7 5~ 5岁 , 病程 2周 一1 , 中原 发性 高 年 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疗组 : 以上用 药基 础上 加用血 塞通 04 g 入 5 在 . 加 % 葡萄糖溶液 中静 脉 滴 注 , 1次/ ; 时予 以化 痰 逐瘀 汤 (自 d同 拟 ) 天麻 1 , : 2g法半 夏 1 , 5g 陈皮 1 , 5g 白术 1 , 2g 茯苓 1 , 2g 石菖蒲 8g胆南 星 3g 丹参 1 , , , 5g桃仁 1 , 0 g 红花 1 , 0g 姜黄 1 , 0g川芎 l 。以上治疗 1 2g 4d为 1 个疗程 。 13 统计学方 法 . 计 量 资料 采用 ( ±s , 用 方差 分析 。 )采 计数资料采用 率 表示 , 的 比较 采用 检验 。以 P<00 率 .5

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指标研究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指标研究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指标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脑缺血动物模型常用的检测指标研究概况,为研究脑缺血机制及动物模型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便于实验研究时选择使用。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指标脑缺血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

选用准确的脑缺血检测指标是脑缺血机制研究及动物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就脑缺血动物模型常用的检测指标作一总结。

1 血小板聚集性血液内血小板的高聚性是脑缺血的主要致病机制之一。

对采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表明[1],模型组加入诱导剂ADP(终浓度2μmol/L),分别在1,2,4 h后测定5 min最大聚集率(PAgTmax%)和1min最大聚集速度(PAgVmax%)均较对照组升高。

2 脑梗塞部分百分比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状态,通过红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计算缺血面积。

结果大鼠造模后24h内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损伤症状,与对照组相比,缺血部分占整个脑组织切片面积的百分比有极显著差异[2,3]。

3 脑含水量脑血管堵塞后,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很快发生死亡,而缺血后再灌注可挽救濒死细胞。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可观察脑缺血损伤后胶原组织水肿情况,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4]。

4 线粒体呼吸功能局灶性脑缺血引起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脑能量代谢功能障碍,因此,检测线粒体功能对于评价药物的脑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插线法[5]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取出缺血区脑组织制备线粒体,进行呼吸功能测定。

结果表明模型组线粒体功能受到明显损伤,表现为3态呼吸速率降低,4态呼吸速率提高[6]。

5 脑组织结构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代谢紊乱,以致神经细胞损伤。

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体积变小,细胞质和细胞核固缩,胞浆和血管周围空化;另外还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渗出,出现脑水肿。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进展【摘要】建立一种符合临床脑缺血发病规律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进展脑缺血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

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疾病的自然人口发病率为每年 114-187人/10万,患病率为 253-620人/10万,病死率为每年 79-89人/10万。

60岁以上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分别为 1325.7人/10万和 886.1人/10万。

脑卒中 93%发生在 50岁及以上人群,75%以上为老年人。

目前我国脑血管疾病占人群死亡病因的第二位。

因此,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建立重复性好、观测指标易于控制的脑缺血动物模型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经过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实验模型制备技术日臻完善,这为进一步系统研究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即刻制造或模拟血流下降或阻断,只有利用动物模型才能进行,具有方便、快捷、条件可控、脑缺血程度一致等优点。

但一般情况下,活体动物模型的制作多采用健康动物,缺乏人脑缺血前就存在的各种复杂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尽管如此,脑缺血动物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为研究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价值:(1)不同脑缺血状态下的病理学改变;(2)缺血半暗带的研究;(3)再灌注损伤;(4)缺血本身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干预治疗对缺血性损害的保护作用;(6)缺血性损害的部分机制。

2 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的选择2.1 脑缺血模型的动物选择的原则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一般需遵循一下原则:(1)选用与人体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2)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3)注意人与实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差异,选用具有明显反应的动物;(4)选用患有类似人类疾病的近亲系或突变系动物;结构功能简单又能反映研究指标;(5)选用与实验设计、技术条件、实验方法等条件相适应的标准化动物;(6)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易获得、最经济、最易饲养管理的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物模型分析基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医、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目前现有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模型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整理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个动物模型的优缺点、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临床症状吻合度,进一步提出相应动物模型的评价思路及改进方法。

而且还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虽然造模方法比较多,但不能很好地反映该病的短暂性、可逆性、反复发作性等典型特征,与临床病症特点差异较大,且缺少对该动物模型造模成功与否的合理的量化标准。

通过利用现有的单因素动物模型相结合,建立与临床病症相结合的、更接近人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典型症状的复合动物模型,复制出能更加吻合临床病症特点的动物模型。

建立合理的模型量化标准,体现其中西医病因,完善一套系统完整的模型评价方法,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

标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病症;动物模型[Abstract]Based on the clinical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the existing model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odel,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clinical symptoms compliance were analyzed to put forward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mprovement method of the corresponding animal model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many modeling method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but they can not reflect the transience,reversibility,recurrence and other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Moreover,there is lack of reasonable quantitative criteria for the success of the animal model By combining the existing single factor animal models,a composite animal model that w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as established to replicate an animal model that was more compatib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symptoms It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th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imal models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quantitative standards,reflect the caus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ymptoms and improving a series of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model evaluation methods[Key words]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clinical symptom;animal models短暫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可以控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一直以来有关TIA的定义不断在变化,传统TIA的定义是指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体征在24 h内完全消失。

2002年Albers等[1]提出新定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 h,且无急性脑梗死证据。

2009年修订后的新的TIA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2]。

TIA新诊断标准更强调神经影像学检查,不再强调缺血症状的持续时间。

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临床价值大的特点,有利于临床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3]。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病机11西医病因病机目前有关TIA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学说、脑血管痉挛学说、血液学异常学说、血管的机械梗阻等,TIA机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学说[4]。

以上几种机制往往同时起作用,血管痉挛可使血管狭窄,从而导致狭窄远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脑血流量下降,在病变血管的供血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5]。

血液学的异常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可以增加血流的阻力,其中微栓子堵塞血管及动脉血管壁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梗阻是最直接的机制,其结果是导致病变血管远端血流量下降甚至血流中断[6]。

1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TIA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内风旋动,夹痰夹风,横窜经脉,从而反复出现短暂性或一过性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謇涩,目偏不瞬等症状[7],并最终导致中风病的发生。

《素问·评热病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此段意为气虚、肾虚等正气亏虚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从古至今各医家所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理基础的认识大体是以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气虚血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分析21西医诊断标准TIA核心症状主要包括:发病突然,无预兆;患者脑部或视网膜出现局部缺血现象;发病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 h;发作后恢复完全,无任何的遗留症状;病情反复发作[89]。

以下症状单独出现不能诊断为TIA,2个以上同时出现或合并有上述①~⑥的症状时可认为是TIA。

除以下常见症状外,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还可表现有精神、意识障碍、偏身投掷或偏身舞蹈样动作等临床表现[10]。

以下参照《中华医学会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中国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见表1。

22中医诊断标准中医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名,该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中风先兆”、“头痛”、“目眩”等病证范畴[11],目前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及诊断标准研究甚少,多属于属定性判断。

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致病之标。

所有辩证分型是依据其中医病机来分。

TIA存在气虚、气滞、痰浊、血瘀、阴虚和火热等证候要素,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或3个、及3个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1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具体辨证分型见表2,结合证候临床表现,拟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见表3。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物模型分析研究现状31模型动物的选择常用于TIA模型的一般选用与人体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有大鼠、小鼠、沙土鼠、家兔、树鼩、猫、狗、猪、猕猴、松鼠猴、短尾猿、狒狒、猩猩等[13]。

其中大鼠、小鼠、沙土鼠应用最多,一般選择雄性动物。

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选择啮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鼠的脑血管解剖接近人类,血管性损伤部位恒定,存活率高,重复性好,更经济。

常用品系Wistar大鼠,SpragueDawley大鼠,Fischer334等;沙土鼠缺乏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环,两侧大脑供血相对独立,阻断一侧或两侧颈总动脉即可复制效果明显的同侧或双侧脑缺血模型。

32造模方法及临床吻合度现代TIA模型造模方法多采用有创性阻断脑血流,造成全脑缺血或局灶性脑缺血,再回复灌注。

目前现有的TIA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比较少,基于上述学说研究已有的动物模型见表4。

33观察指标TIA动物模型观察的指标通常有以下几类:第一,脑部平均血流灌注量:造模后由于脑部短暂性缺血,平均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

通过检测缺血前后脑膜微循环平均灌注量,计算灌注量下降百分比。

第二,血液流变学:TIA模型造模成功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有所升高。

第三,生化指标:①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IL8,IL10,NO及NOS等;②神经营养因子:GDNF,BDNF等;③能量代谢:ATP;④细胞4讨论在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当中,由于TIA典型的临床病发特征大多都是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反复发作的,这些都是脑梗死的前兆[19]。

现有的TIA 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多种多样,无法准确揭示人类TIA的病因,病理生理及生化等方面的变化,仍与临床中的多种类型的病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些典型症状,只能单方面体现出TIA某一个类型的临床病症。

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是根据不同实验动物的脑血管解剖生理学特点,反复短暂性夹闭相应脑动脉造成短暂性全脑缺血。

但这种暂时缺血模型广泛地影响各个脑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局灶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性的TIA模型。

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模型与全脑缺血模型相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较为接近人TIA的发病情况。

由于MCA是人类TIA高频病发部位,因此阻断MCA造成的脑缺血模型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脑缺血动物模型。

其中开颅法与人类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学改变较为接近,但开颅手术创伤较大,难以制作较长时间的反复TIA模型,虽然在理论上可用此方法制作TIA模型,但目前几乎不用开颅法制作TIA模型。

过氧化物诱导法具有非侵入性、易重复,更接近于人类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对研究脑缺血的病因和病理学改变之间的联系具有重大意义。

线栓法已在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好的一种无需开颅即可观察再灌注损伤的急、慢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临床症状变化,但手术技术要求极高,且该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栓塞性卒中,与人类常见的血栓形成性卒中仍存在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