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 RTK测量技术作业手册(新)解析

合集下载

GPS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TK)在定界测量中的应用

GPS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TK)在定界测量中的应用

GPS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TK)在定界测量中的应用[摘要]通过手持GPS在定界测量中的实际运用,介绍了GPS测量的基本原理,对RTK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作初步探讨,分析了影响RTK测量精度的因素。

[关键词]GPS、RTK、定界测量、测量精度、卫星、接收机、初始化。

前言:永平县老街镇集体土地发证调查工作中运用手持GPS湛定各村民小组权属界线、运用了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测定各权属界线之拐点,通过本次工程结合此实例,简要阐述了GPS测量基本原理,探讨了RTK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1、GPS测量技术概要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它是基卫星的定位系统,由美国国防部操作与控制,为军事的和民用的用户服务。

1.1GPS系统组成1.1.1 空中的卫星有24颗卫星运行在6个不同的轨道上,每个轨道与地球赤道的夹角为55度。

这些卫星在20200公里的高空每12小时绕地球运行一周。

1.1.2 GOS控制美国国防部用四个地面基准监测站、一个主站、三个Upload站控制着这个系统。

1.1.3 GPS接收机即用户的GPS设备,任何人拥有GPS接收机都可以使用GPS。

1.2 GPS测量的概念GPS卫星系统是一个连续不断运动的体系,以精确测时实现精确测距,观测时间同步是GPS测量的前提条件。

接收机与卫星必须采用相同的时间系统才能测定站星距离,单台接收机必须同步测到三颗及三颗以上的卫星才具备定位解算条件,两台接收机只有同步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才能求解基线。

两台接收机一个作为基站接收机,另一台作为流动站接收机。

测量期间,基站接收机位于一个已知控制点上,流动站接收机则在需要测量和放样的点上稳动,当来自这两个接收机的数据被联合起来解算时,结果是一个基站到流动站的三维向量,这个向量被称为基线。

确定流动站接收机相对于基站接收机的位置,按照获得有用结果的时间可分为实时测量和后处理测量。

实时测量是在测量期间使用数据通信链电台把基站观测值传输到流动站接收机,结果也被实时解算出来;后处理测量需要存贮测量数据,并且结果的解算是在野外测量工作完成以后。

RTK基础知识解析

RTK基础知识解析

RTK基础知识RTK作为现代化测量中的测绘仪器,已经非常普及。

RTK在测量中的优越性也是不言而喻.为了能让RTK的优越性能在使用中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了能让RTK使用人员能灵活的应用RTK,我认为RTK使用人员必须了解以下的基本知识:1。

GPS的概念及组成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建立的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另外,利用该系统,用户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时间传递和高精度的精密定位.GPS计划始于1973年,已于1994年进入完全运行状态(FOC[2])。

GPS的整个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所组成:空间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GPS工作卫星所组成,这些GPS工作卫星共同组成了GPS卫星星座,其中21颗为可用于导航的卫星,3颗为活动的备用卫星。

这24颗卫星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恒星时.每颗GPS工作卫星都发出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

GPS 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

控制部分GPS的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由若干个跟踪站所组成的监控系统所构成,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这些跟踪站又被分为主控站、监控站和注入站。

主控站有一个,位于美国克罗拉多(Colorado)的法尔孔(Falcon)空军基地,它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它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当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调度备用卫星,替代失效的工作卫星工作;另外,主控站也具有监控站的功能。

监控站有五个,除了主控站外,其它四个分别位于夏威夷(Hawaii)、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注入站有三个,它们分别位于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

GPSRTK作业指导书

GPSRTK作业指导书

GPS/RTK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适应于常规的GPS/RTK作业指导,对于特殊项目和高要求的控制测量则不包括在此列。

使用此作业指导书必须遵守以下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城市测量规范》GJJ8-99项目的设计文件和特殊要求。

1.准备工作1.1 收集资料1.1.1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包括:成果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

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平高系统、施测等级和成果的精度评定。

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1.1.2准备相应的规范规程:《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PS测量规范等等。

1.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例如了解冻土深度,用以考虑埋石深度;最大风力,以考虑觇标的结构;雾季、雨季和风季的起止时间,封冻和解冻时间,以确定适宜的作业月份。

1.1.4 仪器设备准备:对工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充放电检查、内存及容量检查、数据通信与传输检查、仪器结构几何关系检查、对中检查等等。

1.2.现场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1.2.1原有的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的位置,了解觇标、标石和标志的现状,其造标埋石的质量,以便决定有无利用价值。

1.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1.2.3 注意事项:GPS控制点位置选择与常规网不同之处是不需要每个方向都通视,另外GPS点不能选在:具有强反射的地面附近;如大面积的水面附近、平坦光滑的地面附近、盐碱地带、金属矿区及雪地里。

具有强反射的环境里:如大片水域、山谷、山坡及大批建筑群等附近;电磁波强辐射源的附近:如雷达、电台及微波中转站、高压线下等附近地区。

RTK作业系统操作手册

RTK作业系统操作手册

RTK作业系统操作⼿册南⽅GPS 产品系列RTK作业系统操作⼿册南⽅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四年⼗⼀⽉⽬录⽬录第⼀章测量准备 (1)§1.1⼯程之星介绍 (1)§1.2RTK快速⼊门 (2)§1.3快捷键及⽂件⽬录树 (3)§1.4静态快速⼊门 (6)第⼆章⼯程 (7)§2.1操作 (7)§2.2设置参数 (8)第三章校正步骤 (9)§3.1⽅法⼀:控制点坐标库求校正参数 (9)§3.2⽅法⼆:校正向导求校正参数 (12)1.基准站架在已知点(假设为A)校正 (12)1) 利⽤⼀个点(即基站点A)校正 (12)2) 利⽤两个点进⾏校正(假设第⼆点为B) (13)3) 利⽤三个点进⾏校正(假设第三点为C) (13) 2.基准站架在未知点校正 (14)1) 利⽤⼀个点进⾏校正(假设为B) (14)2) 利⽤两个点校正(假设第⼆点为C点) (14)3) 利⽤三个点进⾏校正(假设第三点为D) (15)第四章测量步骤 (17)§4.1测量 (17)§4.2放样 (18)1) 点放样 (18)2) 线放样 (21)3) 曲线放样 (23)第五章蓝⽛模块的安装 (25)§5.1蓝⽛模块说明 (25)§5.2蓝⽛模块的安装⽅法 (25)I⽬录§5.3蓝⽛指⽰灯状态说明 (25)第六章 9800主机介绍 (27)§6.1主机外形 (27)§6.2动态菜单介绍 (27)§6.3基准站菜单介绍 (27)§6.3.1 状态 (28)§6.3.2 信息 (29)§6.3.3 设置 (29)§6.4移动站菜单介绍 (30)§6.4.1 状态 (31)§6.4.2 信息 (32)§6.4.3 设置 (32)§6.5静态菜单介绍 (33)§6.5.1 状态 (33)§6.5.2 信息 (34)§6.5.3 设置 (34)§6.5.4 测量 (35)第七章 CASIO采集器 (37)§7.1简介 (37)§7.2CASIO的外部整体结构图 (38)§7.3电池的安装与更换 (40)§7.4CASIO⼿簿开机与初始化 (41)§7.4.1 初始化屏幕 (41)§7.4.2 加载Windows CE操作系统 (43)§7.5设置⼿簿 (47)§7.5.1 对⽐度设置 (48)§7.5.2 电池电量查看 (49)§7.5.3 内存管理 (49)第⼋章问题快速判断 (51)1.差分处没有信号 (51)II⽬录2.蓝⽛如何显⽰没有连接,处理? (51)3.电量不⾜的情况如何处理,表现如何? (51)4.9800外接电台的连接线问题? (52)5.注册码是怎样使⽤的? (52)附录A 联系地址 (53)附录B 全国销售及服务⽹络列表 (54)III⽬录IV第⼀章测量准备《RTK 作业系统操作⼿册》 1第⼀章测量准备本书旨在以⽅便⽤户进⾏RTK 作业当中的操作,以Wince ⼿簿操作为主。

略谈GPS-RTK工程测量技术

略谈GPS-RTK工程测量技术

略谈GPS-RTK工程测量技术GPS-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K)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突破,测绘、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常规GPS的测量方法如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

是一种将GPS 与数传技术相结合,实时解算进行数据处理,在ls~2s的时间里得到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技术。

一.GPS-RTK的系统组成原理和特点RTK技术的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一台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随机计算机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和测量精度。

这样,接收机就可以实时监测待测点的数据观测质量和基线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根据待测点的精度指标,确定观测时间,从而减少冗余观测,提高工作效率。

RTK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接收机、数据链及移动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利用2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其中一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作为基准站,另一台用来测定未知点的坐标(移动站)。

基准站根据该点的准确坐标求出其他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将这一改正数发给移动站,移动站根据这一改正数来改正其位置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定位精度。

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RTK技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定位精度高:只要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在一定的作业半径范围内,RTK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

工作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RTK设站一次即可测量完10km半径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设站次数。

移动站一人操作即可,提高了工作效率。

全天候作业:RTK测量和传统测量相比,RTK 测量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小,在传统测量看来难于开展作业的地区,只要能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它也能进行快速高精度定位,使测量工作变得更容易更轻松。

GPS RTK测量手册

GPS RTK测量手册

GPS RTK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PS RTK Surveys1 总则1.1为了GPS RTK技术在治黄测绘及其它相关领域内推广应用,统一RTK作业方法、仪器使用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特制定本规程。

1.2本标准参照与引用的标准1.2.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1.2.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1.2.3《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1.2.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1995)。

1.3本规程适用于四等平面以下、等外水准控制测量、放样测量、地形测量(包括水下地形测量)、断面测量,以及当采用RTK技术辅助水文测验、河道冲淤监测时亦可参照本规程。

2 术语2.1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是由美国研制的导航、授时和定位系统。

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监控站、和用户站三部分组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

GPS系统的特点是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2.2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 Time Kinematic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

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2.3观测时段Observat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长度。

2.4同步观测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站或两站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观测。

gps RTK解释

gps  RTK解释

1、单点定位就是根据一台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定接收机位置的方式,它只能采用伪距观测量,可用于车船等的概略导航定位。 也称为“绝对定位”。
2、伪距差分定位 在GPS基准站上观测所有卫星,根据基准站已知坐标和各卫星的坐标,求出每颗卫星每一时刻到基准站的真实距离。再与测得的伪距比较,得出伪距
SBAS系统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首先,由大量分布极广的差分站(位置已知)对导航卫星进行监测,获SBAS系统原理示意图得原始定位数据(伪距、卫星播发 的相位等)并送至中央处理设施(主控站),后者通过计算得到各卫星的各种定位修正信息,通过上行注入站发给GEO卫星,最后将修正信息播发给广大用户,从而达 到提高定位精度 的目的。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控制系统。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8、空间大地坐标系,即大地经纬度(B,L,H)
空间直角坐标系,即三维空间坐标(X,Y,Z)
9、六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当地中央经线经度=6°×当地带号-3°
三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中央经线经度=3°×当地带号
3度带 即自东经1.5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度自西向东分带,依次编号1,2,3,…,120。东经1.5~4.5度为第一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4.5~7.5度为第二带,其中央 经线的经度为6度
改正数,将其传输至用户接收机,提高定位精度。这种差分,能得到米级的定位精度。

GPS测绘手册

GPS测绘手册
V△x≤3σ
V△y≤3σ
V△z≤3σ
b.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直效观测量基础上,在国家坐标系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下进行约束平差。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x,dV△y,dV△z)应符合下式要求:
dV△x≤2σ
dV△y≤2σ
dV△z≤2σ
8.技术总结与上交资料
。接收机的检验包括一般性检视﹑通电检验和实测检验。
⑦技术设计任务书编写
a.任务的来源及工作量
b.测区概况
c.布网方案
d.选点和埋石
e.观测
f.数据处理
g.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
h.提交的成果资料
6.GPS测量的外业实施
①选点
(1)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处,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度。
(2)点位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和高压输电线,离高压线不少于50m,离发射源距离不少于200m。
注:1.在各观测时段,观测时间符合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
2.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卫星观测总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
3.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4.观测时段数≥1.6,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在观测一时段;
(2)天线的安置
a.在正常点位,天线应架设在三角架上,并安置在标志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器气泡必须整平。
c.天线的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并顾及当地磁偏角的影响,以减弱相位中心偏差的影响。天线定向误差依精度不同而异,一般不超过±30~50。
d.挂风天气安置天线时,应将天线进行三方向固定,以防倒地碰坏。雷雨天气安置天线时,应注意将其底盘接地,以防雷击天线。
e.架设天线不宜过低,一般应距地面1m以上。天线架设好后,在圆盘天线间隔1200的三个方向分别量取天线高,三次测量结果之差不应超过3mm,取其三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入测量手簿,天线高记录取至0.001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料注意保密Trimble GPS RTK线路定线测量技术作业指导书编著:张志刚张冠军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勘测设计分院2004年6月天津目录前言RTK技术简介 (1)1什么是GPS RTK技术 (1)2 GPS RTK技术应用范围 (2)3 GPS RTK的组成 (3)4 GPS RTK的工作流程 (4)5作业测区的确定 (5)6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 (5)一TSC1简介 (8)二BASE(基准站) (11)1 BASE硬件 (11)2 TSC1设置基准站 (12)三ROVER(流动站) (16)1 ROVER硬件 (16)2 TSC1设置流动站 (16)3 流动站点校正 (18)四RTK测量 (18)1 测量点 (18)2 放样点 (18)3 放样道路 (22)4 其他测量功能 (23)5 结束测量 (23)五GPS RTK线路定线测量 (24)1 线路设计 (24)1.1 TSC1线路设计 (24)1.2 TGO Roadlink线路设计 (26)2利用TSC进行中线测量 (32)1.1 交点、中线控制桩测量 (32)1.2 加中桩测量 (33)3 数据处理 (33)附录TSC1菜单 (36)前言GPS RTK技术简介1 什么是GPS RTK技术GPS RTK技术(Real-time kinematic)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

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1cm+1ppm)的高精度。

常规的GPS测量方法,如Static(静态)、FastStatic (快速静态)、Postprocessed kinematic(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毫米或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Real - time kinematic)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只需1epoch。

流动站可以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

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五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流动站就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RTK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伪距观测值,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数据量比较大,一般都要求9600的波特率,这在无线电上不难实现。

2 GPS RTK技术应用范围(1)各种控制测量传统的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时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也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

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能够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点位精度要求满足了,用户就可以停止观测了,测一个控制点在几分钟甚至于几秒钟内就可完成,而且还知道观测质量如何。

如果把RTK用于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各种控制测量,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强度、节省费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地形测图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于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形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需要在拼图时一旦精度不合要求还得到外业去返测,现在采用RTK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地形地貌碎部点呆上几秒种,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手簿可以实时知道点位精度,把一个区域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这样用RTK仅需一人操作,不要求点间通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RTK配合电子手簿可以测设各种地形图,如普通地形图、铁路线路带状地形图、公路管线地形图等,配合测深仪可以用于测水库地形图,航海海洋测图等等。

(3)工程放样工程放样是测量一个应用分支,它要求通过一定方法采用一定仪器把人为设计好的点位在实地给标定出来,过去采用常规的放样方法很多,如经纬仪交会放样,全站仪的边角放样等等,一般要放样出一个设计点位时,往往需要来回移动目标,而且要2-3人操作,同时在放样过程中还要求点间通视情况良好,在生产应用上效率不是很高,有时放样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会借助于很多方法才能放样。

如果采用RTK技术放样时,仅需把设计好的点位坐标输入到电子手簿中,背着GPS接收机,它会提醒你走到要放样点的位置,既迅速又方便,由于GPS是通过坐标来直接放样的,而且精度很高也很均匀,因而在外业放样中效率会大大提高。

3 GPS RTK的组成硬件:应用RTK进行测量,至少要有两套GPS接收设备,一套用于基准站,另一套用于流动站。

基准站和流动站均需要连接无线电,基准站还需连接电台。

基准站到流动站的测量范围大约为10公里。

初始化需要接收机接收五颗卫星,流动站必须初始化到厘米级精度方可进行测量。

软件:RTK测量所用TSC1测量控制器安装Trimble Survery Controllersoftware软件,后处理有Trimble Geomatics Office软件。

4 GPS RTK的工作流程图5作业测区的确定将整个线路测区划分为若干个作业测区,以连续3-4对首级GPS 控制点之间的线路段落作为一个作业测区,每个作业测区的长度不宜超过20Km 。

测区划分见图1。

测区一测区二测区三控制点中线图1 线路测区划分示意图6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转换参数可根据测区控制点的两套坐标求得,有两套坐标的已知平面点不得少于3个,高程点不得少于4个,并应包围作业测区且均匀分布(见图2)。

为了保证测区间线路顺接,每一个测区中应运用三对及三对以上已知的GPS 点进行求解转换参数。

平面、高程控制点平面、高程控制点平面、高程控制点平面、高程控制点基准站基准站线路中线线路中线在测区中部任一地方设置基准站在测区中部已知控制点上设置基准站图2 GPS RTK求解转换参数时已知平面、高程控制点与线路测区位置分布示意图用于求解转换参数的已知点的两套坐标为:一套坐标为WGS84大地坐标(B,L,H)或WGS84空间坐标(X,Y ,Z)。

例如:某GPS点的大地坐标(37º35′2″.31895,111º08′54″.20451,949.6049m);空间坐标(-1826103.3930m,4720583.1243m,3869533.5576m )。

此套坐标应为高等级GPS控制测量时自由网平差得到的三维坐标成果。

注意事项:在一个测区求解转换参数时所用的已知点,其WGS84坐标应为一个GPS控制网自由网平差所得的成果。

另一套坐标为中线测量时所用的坐标系坐标和高程,平面坐标有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1980西安坐标系坐标、地方独立坐标及工程所设计的任意带坐标系坐标等。

高程系统有1985国家高程系统、1956黄海高程系统等。

注意各已知点的地方坐标系坐标、高程系统应当一致,如果不一致要进行转换后使用。

如果已知点没有WGS84坐标,可在现场采集数据并计算转换参数。

现场采集数据可用静态、快速静态或动态进行,在运用动态进行采集数据时,一个测区求解转换参数所用的已知点应在同一基准站设置情况下进行。

平面坐标转换应用四参数法(X平移X0、Y平移Y0、旋转角α、尺度比K ),高程转换应用拟合法,或应用七参数法(三个平移参数X0、Y0、Z0、三个旋转参数εXεYεZ、尺度参数m)求解。

转换参数的求解可根据不同GPS接收机随机软件在计算机上或接收机电子手簿上进行。

注意事项:在运用国家坐标系统时旋转角α的值接近0,一般在1秒以下,或者几秒,如果旋转角α比较大时,应分析查找原因。

尺度比K的值接近1,其变化应在10-4,如果尺度比K变化比较大时,应分析查找原因。

例:在某客运专线定测中用Trmible GPS TGO及TSC中求解的参数:水平平差参数旋转中心的纵坐标4406217.660m旋转中心的横坐标481715.575m在中心点附近旋转0°00'00"北平移量-.756m东平移量-1.435m比例因子.99999982垂直平差参数原点的北坐标4402703.791m原点的东坐标485313.637m原点的垂直差距13.423m北斜坡 6.020ppm东斜坡-19.943ppm每个作业测区分别进行求解,满足限差要求后方可使用。

转换参数残差限差为:平面坐标应小于±20mm,高程应小于±25mm。

对于残差超限的情况要仔细核对已知数据,查找分析原因。

一TSC1简介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勘测设计分院于2001年引进4套美国Trimble公司的4700双频24通道GPS接收机,主要包括4700天线、4700卫星数据接收器、TSC1测量控制器、TRIMTALKⅡ电台、电池及充电器等设备。

2003年又调配进4套4800 GPS接收机。

TSC1(Trimble Survery Controller)测量控制器是Trimble公司开发研制的测量电子手簿,安装有Trimble Survery Controller software(Trimble 测量控制器软件),具有非常强的通用性,能够方便地连接Trimble公司的各种型号GPS卫星数据接收器和电子光学仪器,并具有强大的计算、绘图功能,测量、绘图、放样等操作简单直观,可以在常规测量和RTK测量之间随时切换,方便与计算机连机处理。

下图所示为TSC1测量控制器的外观。

TSC1测量控制器正、反面视图TSC1测量控制器面板上面有数字键、字母键、功能键等按键,启动开/关键后,控制器通过自检后显示如下菜单。

TSC1测量控制器主菜单在RTK测量时,首先要建立一个新的任务,在这个任务里键入参数、配置仪器,同时在野外测区内选定一个基准站,并准备好电池、小钢尺、罗盘等附属部件即可开始RTK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