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

CHINA FINANCIALYST APR. 2010156金融文摘FINANCIAL DIGEST1978年至1985年,合理安排和控制各项财政开支,加强财政监督,坚决反对浪费,以便把财政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1986年至1989年,一方面全国货币发行量仍然过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又感到资金紧缺,这需要在坚持紧缩金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990年至1994年,银行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继续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调整贷款结构。
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增收节支,改善财政困难状况,合理安排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和物价总水平。
1995年至1996年,增强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能力,组建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2007年政策盘点

2007年度房地产政策回顾与解析杨红旭过去的2007年,依然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持续和加强的一年,虽然没有像2005年“国八条”和2006年“国六条”那样全面性、重大性、高度性的地产新政出台,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政策陆陆续续露面,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优化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节奏。
值此岁末年初之际,对一年中出台的政策做些分析和盘点,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在此,笔者分别针对土地、金融、住房保障、税收、市场整治、限外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土地政策1、政策说明2007年,土地方面的调控政策主要有三个文件,一是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二是出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三是颁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以下简述这三个政策。
其一,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5月14日,曾培炎主持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6月26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由新华社全文公布。
时间安排是:2007年1月开始启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1月至6月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7月1日全面启动调查工作,2009年上半年完成调查工作。
主要任务是: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其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
2007年9月28日,由国土资源部下发该文件(第39号),规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从政策出发点分析,主要是为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使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 1997-201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 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 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 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 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 年12 月12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 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 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2季度)

表1 :2 0 0 7 年上 半年分 机构 人 民币贷 款情 况
其 中, 企业存款余额 1 4 万亿元 ,比年初
增加 1 . 4万 亿 元 , 同 比多 增 5 6 1 4亿 元 ,
其 中企业活期存款 同比多增 3 2 6 4 亿元。
上半年财政存款余额 1 . 9 万亿元 ,比年
初增加 8 1 6 7 亿 元 ,同 比 多增 3 7 9 2 亿元 。
支付需要 , 而持有 更多 的活 期存款 。流 通中现金 MO余额 2 . 7 万亿元 ,同比增 长1 4 . 5 %, 增 幅比上 年 同期高 2个百分 点。 上半年累计现金净 回笼 1 9 2 4 L 元, 同
比少 回笼 3 7 1 亿元 。
二、 金融机构存款继续 呈现活 期化趋势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中 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市场活跃 ,企事业单 位投资意愿 较强 , 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二是银行
承兑汇票签发量增长放缓 , 企 业 为 满 足
1 . 9 万亿元 ,同比多增 8 7 4 亿元 。其 中,票据融资 继续呈现大幅少
增态势 , 短 期贷 款 和 中长 期 贷 款 增 长 平 稳 。中 长期 贷 款 主要 投 向基
础设施行业 、 房地产 业和制造业 , 高耗能行业 中长期新增贷款 占比 下 降。2 0 0 7年上半年 主要 金融机构 ( 包括政策性银行 、国有商业 银行 、 股份 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人 民币中长期贷款投 向基 础设施行业 ( 交通运 输、仓储 和邮政业 ,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 供应业 , 水利 、
数 据 来 源 : 中 国人 民银 行 。
3 . 6 %。企业和居 民更加倾 向于活期存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由于货币主义理论的盛行,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用于控制通货膨胀。
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完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经过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检验,各国却发现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种种弊端,于是又先后放弃了货币供应量,而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在实践中运行良好。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1.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2.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008年初以来由于受美国次级贷危机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再加上人民币购买力被低估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中国的经济过热,为此央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
次贷危机我国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我国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爆发的美国住房贷款危机,由次贷风险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对于我国来说,次贷危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应对,成功降低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应对措施的一些例子:
1. 加强金融监管:我国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债券等领域,加强了监管力度,限制了风险的扩散。
2.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
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农村和城镇的发展,以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3.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货币供应的稳定,维护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此外,还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4. 促进消费升级:我国政府鼓励人民增加消费,同时推动消费升级。
通过减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等措施,激发消费动力,推动经济增长。
5. 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创
新驱动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消费升级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有效化解了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2007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商业文化·财金视点 2007年12月322007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刘 琦 陈庆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招商银行沈阳分行,沈阳,110003)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12—0032—01一、理论背景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理论认为,汇率是由买卖外汇进行国际支付的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人们以多种方式持有资产进行保值或增值,通过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来决定对各种货币存款的需求,假设外汇资产的参与者对外汇资产的需求完全取决于对不同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的比较,会选择持有高预期收益率国家的货币存款。
在把外币(以美元为例)和人民币作为分析对象的情况下,以外币存款和人民币存款作为资产持有形式,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得到如下的理论框架来分析2007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1,汇率,是用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我国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汇率下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反之则反之。
2,美元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 R$+(Ee(¥/$)-E (¥/$))/E(¥/$),其中R$是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E(¥/$)是即期人民币/美元汇率,Ee(¥/$)是预期人民币/美元汇率,(Ee(¥/$)-E(¥/$))/E(¥/$)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预期贬值率,其他条件不变时,美元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与即期汇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人民币的收益率用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R¥表示,当R¥-[ R$+(Ee(¥/$)-E(¥/$))/E(¥/$)]的值为正时,人民币存款具有更高的收益,反之则反之。
3,均衡条件:R¥= R$+(Ee(¥/$)-E(¥/$))/E(¥/$)4,结论: ①其他条件不变时,即预期汇率下降将使即期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预期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存款比美元存款的预期收益率高,为实现均衡,即期利率将下降,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2007年03月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18日 0.27%
2006年08月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 19日 0.27% 2006年04月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 28日 5.85%
3月19日,开盘:2864.26 报 收3014.442 涨幅2.8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 收盘上涨0.20%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 盘1440,涨23点,涨幅1.66%
20
当前货币政策对山东经济的影响 1.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生冲击。 2.对第二产业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21
央行历次加息及对股市影响
次 数
10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公布第一、二交易日股市 表现(沪指)
8月22日开盘:4876.35点,收 盘:4980.08点,涨0.5% 7月23日 开盘:4091.24点, 收盘:4213.36点,涨3.81% 5月21日 开盘:3902.35低开 127.91 报收4072.22 涨幅 1.04%
10 2007.8.22
央行2007年内六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2006年7 月5 日
2006年8月15日 2006年11月15 2007年1月15日 2007年2月25日 2007年4月16日 2007年5月15日 2007年6月 5日 2007年8月15日
上调0.5%至8%
上调0.5%至8.5% 上调0.5%至9% 上调0.5%至9.5% 上调0.5%至10% 上调0.5%至10.5% 上调0.5%至11% 上调0.5%至11.5% 上调0.5%至12%
3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工具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的类型 3.货币政策工具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分析 1.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2.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3.我国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4
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
06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07年经济工作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 2.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 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和城镇低 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3.当前工作着力点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4.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 5.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 政策工具,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1至7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比1至6 月份降低0.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仍然高于平均 增幅,一些“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投资增幅仍然过快。
股市火热
8月9日两市总市值达到了21.15万亿元,超过了06年我国 21.09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意味着我国的证券化率正 式超过了100%。8月23日上证指数突破5000点。当前,居 民购买股票和基金的意愿空前高涨,并首次超过储蓄存款 成为首选,而储蓄和消费的意愿则连续走低。
国际收支顺差继续扩大
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累计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 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 用金额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14
股市火热的原因之一——负利率问题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率 2007.8.22 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 点,由3.33%提高到3.60%; 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 到7.02%。 7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攀升5.6%,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 0
17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2007]第69号 [2007]第68号 [2007]第67号 [2007]第66号 [2007]第65号 [2007]第64号 [2007]第63号 [2007]第62号 [2007]第61号 [2007]第60号 2007-8-30 2007-8-29 2007-8-28 2007-8-23 2007-8-21 2007-8-17 2007-8-16 2007-8-14 2007-8-9 2007-8-7
11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总结
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时采用, 降低贴现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 降低利率 央行买进政府债券。
பைடு நூலகம்
刺激投资 和消费
紧缩性货币政策,经济通胀时采用, 提高贴现率,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提高利率 央行卖出政府债券。
抑制投资 和消费
12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评析 1.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增长偏快
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货币信贷增长较快
长期高储蓄、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 内外原因。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06%,高于年初确定的16% 的预期目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5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新 13 增贷款的80%。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评析
1.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投资增长过快
(3)评价 不具主动性,效果有限,不经常使用。
8
例:美国降低再贴现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7年8月17日宣布,将再 贴现率下调0.5个百分点,即从6.25%降到5.75 %,以帮助金融市场恢复稳定。 起因: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股市震荡。
9
3.货币政策工具 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巨斧”
(1)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定义 是指央行规定的商行的存款准备金在活期存款中 起码应占的比率。 (2)实施 ①经济萧条时,降低存款准备率,增加商行准备金, 增加货币供给量。 ②经济高涨时,提高存款准备率,减少商行准备金, 减少货币供给量。 (3)评价: 10 作用十分猛烈,视为“巨斧”。一般几年变一次。
7
3.货币政策工具
1)调整再贴现率—央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再贴现率(贴现率)的定义 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2)实施
① 萧条时,央行降低贴现率,商行从央行借款会 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投资需求增加。 ② 通胀时,央行提高贴现率,商行从央行借款会 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
18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2007年第69号
人民银行于2007年8月30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2007年第九 十五期央行票据,并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07年第九十六 期央行票据。 具体情况如下:
第九十五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名称 2007年第九十五期 央行票据 发行量 100亿元 期限 3年 中标利率 3.81%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分析
1
央行2007年四次加息
1 2 3 4 5 6 7 8 9 1993.5.15 1993.7.11 各档次定期存款利率平均提高2.18%, 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2004.10.29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 0.27%。 2005.3.17 2006.4.28 2006.8.19 2007.3.18 2007.5.19 2007.7.21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 0.27%,提高到 5.85%。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 0.27%。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调至3.06% ;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调至6.57%。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调至333% ;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调至6.84%。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 2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到7.02%。
3)公开市场业务——最重要最常用的货币工具 (1)定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 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政策。
(2)实施 ① 经济萧条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和消费扩张, 刺激经济复苏。 ② 经济高涨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上升,抑制投资和消费,抑 制通货膨胀。 (3)评价:方便灵活,主动性,容易逆转。
目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流动性过剩,控 制投资增幅,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防止经济由偏快走 16 向过热。
央行利率、汇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三箭齐发
央行2007年5月18日宣布: ●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 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 上调0.18个百分点。 ●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至 0.5%,即每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间价上下 0.5%的幅度内浮动。
第九十六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名称 发行量 期限 价格 参考收益 率 2.8275 %
19
2007年第九十 六期央行票据
200亿元
3个月 (91天)
99.30
8月29日央行买入特别国债。
财政部8月29日向境内商业银行发行了2007年 第一期特别国债6000亿元,期限为10年,票面利 率为4.3%。 人民银行于8月29日进行了公开市场操作,从 商业银行买入特别国债6000亿元,这样增加了债 券持有规模,有利于增强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 和有效性。
15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评析
2.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