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建设计资料2019合集
国标2019新建住宅一星级 绿色建筑设计专项方案

√
6.1.5
设备管理系统
—
√
6.1.6
信息网络系统
—
√
评分项
6.2.1
公共交通便捷
8
4
6.2.2
公共区域全龄化设计
8
3
6.2.3
公共服务便利
10
5
6.2.4
城市开敞空间
5
3
6.2.5
健康场地和空间
10
3
6.2.6
能源管理系统
8
0
6.2.7
空气质量监测
5
0
6.2.8
用水计量、水质监测
7
0
6.2.9
智能服务系统
废旧场地利用
8
0
9.2.4
绿容率
5
0
9.2.5
工业化建造要求
10
0
9.2.6
BIM技术
15
0
9.2.7
建筑碳排放量
12
0
9.2.8
绿色施工管理
20
0
9.2.9
工程质量保险
20
0
9.2.10
其他创新
40
0
控制项
4.1.1
场地安全
—
√
4.1.2
建筑结构
—
√
4.1.3
外部设施
—
√
4.1.4
建筑内部非结构构件
—
√
4.1.5
外门窗性能
—
√
4.1.6
防水防潮
—
√
4.1.7
满足紧急疏散要求
—
√
4.1.8
安全防护标识系统
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共23页word资料

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节地与室外环境w1 节能与能源利用w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w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w4室内环境质量w5施工管理w6运营管理w7设计评价居住建筑0.21 0.24 0.20 0.17 0.18 ————公共建筑0.16 0.28 0.18 0.19 0.19 ————运行评价居住建筑0.17 0.19 0.16 0.14 0.14 0.10 0.10 公共0.13 0.23 0.14 0.15 0.15 0.10 0.10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2019绿建标准五大体系

2019绿建标准五大体系
1. 节能体系:该体系主要关注建筑能源消耗的降低,包括建筑保温、空调系统、照明系统、能源回收等方面。
同时,也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2. 节水体系:该体系主要关注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包括雨水收集、节水器具、水系统等方面。
同时,也关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水处理的效率。
3. 环保体系:该体系主要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施工过程的环保管理、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
同时,也关注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如建筑外观、绿化等方面。
4. 健康体系:该体系主要关注建筑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包括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噪声等方面。
同时,也关注建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舒适性,以及建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5. 智慧体系:该体系主要关注建筑智能化和信息化,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建筑信息模型等方面。
同时,也关注建筑能源管理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以及建筑与城市信息系统的对接。
这五大体系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2019绿建标准的核心内容。
通过这五大体系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人体舒适度,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

剪力墙结构
总结词
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经济
详细描述
剪力墙结构由一系列钢筋混凝土墙体组成,具有较大的刚度和良好的抗震性能。 它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性,适用于高层建 筑和地震区建筑。
框架-剪力墙结构
总结词
结合两者优点、适用范围广
详细描述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具有更大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同时能够更好地 适应复杂的地形和功能需求。它适用于各种高度的建筑,尤其在地震区和高烈度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 。
结构改造技术
对既有建筑的结构进行改造,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或提高 建筑的使用性能。例如,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划分、 增加楼层等。
绿色加固与改造技术
采用环保、节能的加固与改造技术,如采用低能耗的加固 材料、采用高效节能的改造技术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05
绿色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与要 求
钢材的选用与要求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绿色建筑概述 •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 绿色建筑结构类型与特点 •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技术 • 绿色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与要
求 •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实践案例
分析
01
绿色建筑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 营过程中,充分利用环保材料,降低 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供 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空间。
隔热材料
选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如保温材料、隔热涂料 等,以降低建筑能耗。
06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实践案例 分析
案例一:某高层住宅楼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实践
结构类型
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 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绿建设计标准2019

绿建设计标准2019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遵循可持续性原则,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一套指导性建筑设计标准。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采用。
本文将介绍2019年最新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2019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许多方面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有了改进。
首先,它提供了更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使设计者更容易了解如何在项目中实施可持续性技术和措施。
其次,该标准明确了在设计和建设建筑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最后,该标准还引入了新的技术和材料,以帮助设计者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更低的环境污染。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住宅建筑到商业办公楼、酒店、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建筑。
这意味着无论是个人住宅还是大型商业项目,都可以通过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显著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从而降低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此外,绿色建筑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土地的开采和破坏。
其次,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传统建筑通常非常耗能,而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可以通过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利用自然光和风能等方法来降低能源需求。
这不仅使建筑物更具竞争力,还可以为业主节省大量能源支出。
此外,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还可以提供更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通过优化建筑物的采光、通风和空气质量,绿色建筑能够增强室内空间的舒适度,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益于居民和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力。
然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对于一些开发商来说,绿色建筑的成本可能会很高。
虽然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可以节省能源和运营成本,但对于一些项目来说,初期投资可能超出其预算。
绿色建筑设计内容汇总表(住宅建筑)

住宅层数、住区用地面积、居住人口、人均居住用地指标m2/人。
4
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4
应正确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关于日照标准要求的有关问题:1。明确大中小城市的涵义;2。老年人居住建筑应有更高的标准;3。建设中增设的空调机、建筑小品、雕塑、户外广告牌等均不能使相邻住宅楼、相邻住户的日照标准降低。4。旧区改建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降低后的居住日照标准均“不得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此外,可酌情降低的规定只适用于保障性住房等各申请建设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本身。
符合要求则判定该项达标。
选用的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
6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4.1.6
绿地率是指住区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化,不包括其他屋顶、露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应满足集中绿地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且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m2。
3.设置循环水处理设备,景观用水循环使用。
符合要求则判定该项达标.
简要说明景观用水系统情况及当地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
5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3.5
对于缺水地区的项目和使用了非传统水源的项目,此项为参评项。
2019汇总绿色建筑说明专篇(民用建筑)--参考版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民用建筑)一、设计依据1.《成都市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2019版)二、工程概况倒班宿舍项目位于成都市金堂县范围,建筑占地面积:1470.56m2,总建筑面积:5936.92m2,此新建项目为一栋4层楼的建筑,主要功能为食堂(一层)和宿舍(二至四层)。
本项目以成都市绿色建筑一星级为建设目标,通过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优化设计,优先采用低投高效的被动式技术,与周边生态系统取得动态平衡,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提高生产环境舒适性,同时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到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
三、绿色建筑设计目标按照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即从规划设计开始到项目的施工建造、营运管理直至未来的拆除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社会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开发单位应在本项目绿色设计完成后,重点观注并督促施工企业和物业管理分别在施工期间、营运期间均应满足下述原理所对应的各评价标准中相关技术条款要求。
在开发单位的配合下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要求进行专项装修。
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一)建筑(二)结构(三)给排水附表4 水系统规划设计评审表(设计单位盖章)年月日注:1、除“审查结论”栏外,本表由设计单位填写,盖章后与其他设计文件资料同时提交施工图审查机构。
2、施工图审查机构负责检查《水系统规划设计评审表》的相关内容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落实情况。
3、施工图设计文件未落实《水系统规划设计评审表》指标,且影响项目绿色设计审查,判定为“不符合”。
(四)暖通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IPLV(C)值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能效限定值提高16%;3、燃煤和燃油燃气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值分别提高6%和4%。
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1级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绿色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设计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那么,什么是绿色建筑设计?它又包含哪些基础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简单来说,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这意味着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因素,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1、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优先使用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浪费。
2、环境影响最小化建筑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绿色建筑设计要努力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对废水、废气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排放,避免对周边的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
3、健康与舒适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包括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充足的自然采光和安静的声学环境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减少室内的有害物质,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
4、适应性和灵活性建筑应该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需求。
例如,在设计时考虑到空间的可扩展性和功能的可变性,以便在未来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1、建筑选址与规划合理的选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
要选择自然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段。
在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间距和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