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脊髓神经鞘瘤讲课PPT课件

脊髓神经鞘瘤讲课PPT课件

脊髓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 脊髓神经鞘瘤的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如MRI)和病理学诊断进行确诊 脊髓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与脊椎管内其他肿瘤、炎症等相鉴别 脊髓神经鞘瘤的并发症:脊髓压迫、神经根损伤等
手术目的:切除肿瘤,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 手术时机:尽早手术,避免病情恶化 手术方式:根据肿瘤大小、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肌肉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
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脊髓神经鞘瘤。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并完成治疗计划。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睡眠。 接受心理支持,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以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肿瘤生长。
手术切除:通 过手术将肿瘤 切除,解除压 迫,缓解症状。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避免长期处于辐射或有害物质的环境中
康复治疗:针对脊髓神经鞘瘤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
护理: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疼痛管理、心理支持和家庭护理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发病机制研究:深入了解脊髓神经鞘瘤的发病机制,包括肿瘤细胞的生长、 扩散等过程,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疾病预防:基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降低脊髓 神经鞘瘤的发病率。
个性化治疗:通过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开发更精确的检测技术:利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甚均匀强化明显,常接近动 脉血管的密度
颈动、静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 度增大,两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 上方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
23
颈部
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
三、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
7
颈 部 神 经 鞘 瘤
8
颈 部 神 经 鞘 瘤
9
MRI表现 横轴位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
滑。T1WI与肌肉信号相等;T2WI呈稍高 信号强度。中央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强 度,伴有厚壁。矢状位及冠状位可显示肿 瘤与邻近大血管关系。
10




T1WI



T1WI
T2WI
C+ T1WI
4
X线表现
无特殊,侧位片可见鼻咽部、 口咽部气道影变窄或消失,在气体 衬托下可见软组织占位。
5
CT表现 肿瘤多位于颈侧咽旁间隙内,也可
发生在咽后壁的任何部位,上起鼻咽顶 部甚至颅底,下至喉咽水平,边界较清 楚,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6
平扫神经源性肿瘤密度较低,神经鞘 瘤有较厚包膜的肿块,囊变常见,可见钙 化;强化扫描肿瘤实质轻度—明显强化。 对周围结构多为推挤移位改变。
肿瘤不均匀强化,内见血管流空非强化影,称为 “盐胡椒面征”。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全 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24

三叉神经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叉神经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增强扫描多呈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部 分未见增强。
男性,47岁。
男,39岁头痛、头晕伴左面部麻木1月余。
左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伴囊性变。
女性,47岁,右侧面部 麻木伴头晕半月。
肿瘤可沿三叉神经分支生长
• 起源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鞍旁肿块,位于 硬膜内,病灶相对较小,实,完整包膜。
• 根部肿瘤常可同时向三叉神经延伸,呈哑铃状, 骑跨于中后颅窝之间呈哑铃状是三叉神经鞘瘤 典型的形态特征。
病理
• 按Antoni分类法进行病理分类,根据瘤细胞的排列结 构方式分为2型:一是Antoni A型(致密型):瘤细胞密 集排列,呈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瘤体内尚可见多数 扩张的血管、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二是Antoni B型 (疏松型):瘤细胞稀疏零乱、排列疏松而零乱,细胞内 和细胞间有许多空泡或水样液体,形成微囊或较大的 囊腔。瘤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和脂肪变性、间 质中多有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
鉴别诊断
• 鞍旁脑膜瘤。 • 垂体瘤。 • 软骨类肿瘤。 • 动脉瘤。 • 海绵状血管瘤。
女,54岁,脑膜瘤。
脑膜 瘤,女, 69岁。
男 47岁海绵窦软骨瘤。
男,54岁,海 绵状血管瘤。
男性,54岁,发现左侧面部抽搐4月余。
小结
• 良性病变(境界清楚,推移压迫周围 结构)。
• 位于三叉神经走行区,可跨区生长。 • 囊变,出血常见。 • 实性部分强化明显。
• 上述两型常在同一肿瘤中同时存在。一般来说,瘤体 较小的以Antoni A型为主,瘤体较大时常出现退行性 变,则以Anotoni B型为主。
影像表现
• CT平扫呈等密度和低密度病变,囊变出 血则呈混杂密度,CT骨窗周围骨质吸收 或破坏。

神经鞘瘤演示课件

神经鞘瘤演示课件

检查方法。
血管造影
02
对于血供丰富的肿瘤,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及肿瘤
染色,有助于诊断及手术前的评估。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03
PET可用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但价格昂
贵,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手术治疗策略
3
术前评估与准备工作
详尽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症状、体征、既往病史等,评估手 术耐受性。
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细胞信号通路
肿瘤细胞通过调控RAS、 PI3K/AKT等信号通路,促进细 胞增殖、抑制凋亡,从而推动神
经鞘瘤的发生发展。
肿瘤微环境
神经鞘瘤细胞与周围基质、免疫 细胞等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复杂 的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的生长
和转移。
新型靶向药物在神经鞘瘤治疗中应用前景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MRI在神经鞘瘤诊断中应用
显示肿瘤与脊髓关系
MRI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脊髓的界限, 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脊髓。
多方位成像
MRI可进行多平面成像,全面观察肿 瘤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信息。
显示肿瘤信号特点
MRI可根据肿瘤的信号强度,判断肿 瘤的成分及性质。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01
对于浅表部位的神经鞘瘤,超声检查可作为一种简便、经济的
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大量患者数据,挖掘潜在 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建立生存期预测模型。
定期随访计划制定和执行
随访时间安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包括 随访时间、检查项目等。
检查项目选择
针对神经鞘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如MRI、CT等影 像学检查,以及血液学检查等。

神经鞘瘤 (2)ppt课件

神经鞘瘤 (2)ppt课件
以肿瘤亦多见于屈侧。 • 偏心生长,生长缓慢,与神经无黏连。
.
2
临床表现
• 多以发现肿块就诊,有时伴疼痛或感觉异常,迷走神经鞘瘤 可引起声嘶。
• 质中,光滑,横向活动度好,纵向活动欠佳,叩击或加压可 有放射样疼痛或感觉异常。
• 穿刺可见血性不凝固液体。 • 偏心性生长,与神经无黏连,可将肿瘤与神经分离而剥除,
.
4
病理
.
5
外周神经超声特点
• 对较粗大的外周神经,高频超声较好显示,如颈从、臂丛、 迷走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 、腓总神经、股神经等。
• 长轴切面:多条低回声束相互平行,为不连续的强回声线所 分隔。
• 短轴切面:多发小圆形低回声束,被强回声线包绕,形成网 状结构。
• 低回声束代表神经纤维束,强回声线为包裹在神经纤维束周 围的神经束膜。
.
33
总结
• 浅表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检查,声像图上有其 一定特征,并且廉价、无创、准确性又较高, 所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列为首选的影像 检查方法。
• 由于诸多原因,声像图特征性表现显示率仍较 低,有赖于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检查者用心度的 提高。
.
34
谢谢 聆听!
.
35
• 血管瘤:浅表多见漫状血管瘤,内部可见小血管窦腔,探及 血流,加压变扁,部分静脉石形成。
•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内部较均匀,部 分加压内部回声浮动,未见血流信号。
.
26
脂肪瘤
.
27
淋巴结
.
28
淋巴结
.
29
血管瘤
.
30
血管瘤
.
31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颈部神经鞘瘤影像诊断

颈部神经鞘瘤影像诊断

鉴别:颈部淋巴结结核
❖ 肺外浅表淋巴结结核以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多见,主要见于青壮年 及儿童。常为多发、多种影像学改变并存。早期病变CT平扫常 表现为密度均匀结节,边界清晰;中晚期病变密度多不均匀,边 界不清,部分可见窦道形成;增强扫描呈环形、分隔状强化;三 维重建可见呈串珠样改变。
治疗
❖观察随诊:若较小,没有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 ,无需手术。定期复诊,定期复查CT、MR
❖ 体征:在颈外侧区触及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较柔软,少数呈囊性,局部皮肤正常。
❖早期病灶为实性,肿瘤较大时常发生坏死液化 ,肿瘤越大,坏死区越明显。
病理
❖神经鞘瘤病理上分为Antoni A区和AntoniB 区,A区细胞排列紧密,强化明显;B区细胞排 列疏松,其间有空泡或水样液体,不增强
❖ 少数发生于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前者位于颈后三角胸 锁乳突肌下方,后者多位于舌下神经管区。
❖ 发生于其他神经丛者,部位可无特殊性。
临床表现
❖ 本病是颈部常见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 于30-40岁,无性别差异,神经鞘瘤生长缓慢
❖ 症状:多以发现颈部无痛肿块来就诊。根据肿瘤的大 小和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受 累,患侧可出现Horner综合症;来自迷走神经,可出 现声嘶和呛咳;若肿瘤来自舌下神经,可出现吞咽障 碍及声嘶症状。
❖ 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多数表现为颈动脉鞘外侧的淋巴结肿大, 可单发或多发。当多个淋巴结肿大相互融合成大块时,形态多不 规则,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间隙分界不明显。此外,淋巴瘤的 治疗前很少发生中心坏死。诊断困难时须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 淋巴瘤:当神经鞘瘤表现为均匀等密度或轻度强化时需与淋巴瘤 鉴别,淋巴瘤一般为双侧多发。
❖ 副神经节瘤富血供,明显强化。可见血管流空,导致 特征的盐和胡椒样表现。颈动脉体瘤倾向于使颈内、 外颈动脉彼此远离,而迷走神经肿瘤则导致颈动脉前 移。

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精品课件

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精品课件
2
起病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 频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有“肩周炎”病史3年,偶有右侧肩 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不适,否认“高血压、冠 心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等特殊病史,否 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3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吐词清晰,眼球活 动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 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舌居中,口角 无歪斜,颈软,腹壁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3 级,肌张力正常高,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左侧腱反射稍活跃,双侧病理征阳性,右侧明 显,脑膜刺激征阴性。
T3-4节段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建议增强扫描。
14
15
16
17
MRI增强
增强后,T3-4节段椎管内病灶呈环状强化,大小约 22*16mm,病灶位于椎管偏右侧,右侧蛛网膜下腔 增宽,脊髓向左侧移位,与脊髓界限尚清。余未见 明显异常强化信号。
T3-4节段椎管内(硬膜下)占位性病变,神经鞘瘤首 先考虑。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 10.620. 10.616: 42:5916 :42:59 October 6, 2020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0年1 0月6日 星期二 下午4 时42分5 9秒16: 42:5920 .10.6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0年10 月下午4 时42分 20.10.6 16:42October 6, 202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1 6:42:59 16:42:5 916:42 10/6/20 20 4:42:59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10.616:42: 5916:4 2Oct-20 6-Oct-2 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16:42:5916 :42:591 6:42Tuesday, October 06, 2020

简述神经鞘瘤的超声鉴别诊断PPT课件

简述神经鞘瘤的超声鉴别诊断PPT课件
50%的肿瘤内有血流信号出现,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分析显示肿瘤内多为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勒超声频谱分析显示肿瘤内多为高阻型动 一般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为有包膜的梭形肿块,生长缓慢,偶可见恶性变。
50%的肿瘤内有血流信号出现,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分析显示肿瘤内多为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
无明显血流信号 一般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一般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为有包膜的梭形肿块,生长缓慢,偶可见恶性变。 一般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 50%的肿瘤内有血流信号出现,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分析显示肿瘤内多为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 偶可见生长于腹膜后的神经鞘瘤 50%的肿瘤内有血流信号出现,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分析显示肿瘤内多为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
典型的超声表现3
偶可见生长于腹膜后的神经鞘瘤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 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有增强,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 50%的肿瘤内有血流信号出现,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分析显示肿瘤内多为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 偶可见生长于腹膜后的神经鞘瘤 一般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为有包膜的梭形肿块,生长缓慢,偶可见恶性变。 一般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为有包膜的梭形肿块,生长缓慢,偶可见恶性变。 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 偶可见生长于腹膜后的神经鞘瘤 偶可见生长于腹膜后的神经鞘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可呈多发性,部分并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病。
CT平扫密度略高于脊髓,增强后可中度强化。
平扫肿瘤信号略高于脊髓,相应椎间孔扩张, 压迫脊髓后,相应蛛网膜下腔增宽;增强明显 强化,边界清楚,冠状位可清晰显示全貌。
神经纤维瘤
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组织学上可见雪旺氏 细胞、纤维母细胞、有髓鞘或无髓鞘的神经纤 维等多种成分组成。两者在病理、临床上常混 合存在,结构组织相仿,区分较为困难。
T3-4节段椎管内(硬膜下)占位性病变,神经鞘瘤 首先考虑。

术中见T3椎体水平硬膜囊隆起,纵行切开硬 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见脊髓位于左 后方,右前方有一约1.5*1cm大小包块,界限 清楚,包膜完整,上下各有一蒂。
病理
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为最常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内 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 可发生于脊髓各个节段,多呈孤立结节, 有完整包膜,常与脊神经根相连,与脊 髓无粘连。肿瘤网织部分可囊变,较大 者可出血,极少发生钙化。肿瘤可从硬 膜囊向神经根孔方向生长,延及硬膜内、 外,可成典型的哑铃状。
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
患者,女,49岁
主诉:双下肢乏力1年余 患者约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费力,以右下肢明显,同 时觉双下肢肢端发凉、麻木,但双上肢无乏力、麻木感,无发热、头痛、 头晕,曾在我院康复科和中西医结核科行理疗治疗后疗效欠佳,自觉双下 肢无力加重,剑突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同时出现小便及大便次数增多,有 尿急、尿不尽感,无尿痛、血尿,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今 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以“下肢乏力待查”收入我科。
T3-4节段椎管内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大 小约13×10mm,边界清楚。
T3-4节段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建议增强扫描。
MRI增强
增强后,T3-4节段椎管内病灶呈环状强化,大小约 22*16mm,病灶位于椎管偏右侧,右侧蛛网膜下腔 增宽,脊髓向左侧移位,与脊髓界限尚清。余未见 明显异常强化信号。
起病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 频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有“肩周炎”病史3年,偶有右侧肩 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不适,否认“高血压、冠 心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等特殊病史,否 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吐词清晰,眼球活 动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 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舌居中,口角 无歪斜,颈软,腹壁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3 级,肌张力正常高,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左侧腱反射稍活跃,双侧病理征阳性,右侧明
显,脑膜刺激征阴性。
初步诊断:双下肢乏力待查:脊髓病变?
MSCT
T3椎管内隐约见软组织密度团块影,边缘模 糊不清,内见点状钙化,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 坏,椎间隙正常,双侧椎间孔未见明显扩大。 余未见明显异常。
T3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
MRI平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