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_同济《医学影像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ppt课件
• 将水的CT值定为0, 骨皮质定为1000,空 气定为-1000;其余 介于中间
1、颅骨;2、小脑;3、松果体钙化;4、侧脑室前角;5、额叶;6、颞叶; 7、枕叶;8、丘脑;
16
5
M
5
R
2
I
3 6
4

1

1 7
T1加权像:
T2加权像:
--看正常解剖--脑脊液和房水是黑的 灰质比白质暗(就像真的)
• USG
–用于囟门未闭的婴幼儿,观察脑内结构; –TCD: 检测颈部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了解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情况。
14
பைடு நூலகம்
Imaging features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15
CT 图像
1
5
4 6
8 3
2 7
• CT值--组织对X线的 吸收系数--密度
• 图像上越亮,说明CT 值越高,组织密度越 高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29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1.颅底层面:从前向 后包括额窦与筛 窦、眼眶、蝶鞍、 中颅窝、枕大孔 与后颅窝等颅底 结构。
30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2.蝶鞍层面:此层面 前可见额叶底部、 眼眶顶壁,向后 可见垂体窝、岩 锥,并可见中颅 窝和后颅窝的脑 组织。
31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2 4
3
Frontal view of vertebral injection
Caldwell
Townes
3 4 2
1 1
1、椎动脉;2、基底动脉;3、大脑后动脉;4、小脑上动脉
48
Lateral view of vertebral injection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演示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演示课件
包括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 )及脑裂伤 (laceration of brain)。病理为脑组织散在出 血灶,脑水肿和脑肿胀,伴有脑膜、脑或血 管撕裂。
发生部位:外力作用处或其对冲部位。
脑挫裂伤 (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CT 表现
缺血性脑梗塞 (Ischemic infarction)
病灶特点: 1、梗塞区呈楔形或扇形,基底位于颅骨 面。 2、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 3、梗塞区与受累血管的供应范围相一致。
缺血性脑梗塞CT表现
1、24小时内:
(1)正常 (2)早期征像如致密动脉症,即受累大动脉内密度
增高,岛带征即岛带灰白质交界模糊,豆状核 灰白质分界不清,受累脑沟变窄。
4、3周-2个月: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最后 成为等同于脑脊液的囊腔,可有负占位 效应。
缺血性脑梗塞MRI表现
1、早期可显示脑回肿胀,脑沟变窄,T1WI可 显示动脉变窄,流空效应减弱。 2、病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长T1,长T2信号),病灶形态与CT类似。 3、慢性期为脑脊液信号。
分类: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室管
膜瘤等
检查方法:CT、MRI检查为主,脑血管造影
辅助。
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起源于星形细胞,占胶质瘤的70%。
WHO分四级:
1-2级:低级星形细胞瘤 low-grade astrocytoma 3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4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特点:多平面成像,多参数成像,无骨伪影,
分辨率较高。
绝对禁忌症:心脏起搏器、体内金属 异物如动脉瘤术后金属夹,金属 假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课件
80
二、异常CT表现
(一)头颅
1、脑质密度改变: (1)高密度灶 (2)等密度灶 (3)低密度灶 (4)混杂密度灶
编辑课件
81
2、结构形态改变
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及病 灶周围情况。
编辑课件
82
3、对比增强改变
(1)强化机理: ①异常增生的病理性血管 ②血脑屏障破坏
(2)强化CT表现:密度增高 (3)强化方式:
99
一、星形细胞瘤
(一)临床与病理 1.临床表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 发作,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 2.病理:I-IV级,I、II级分化良好, 恶性度低,III、IV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编辑课件
100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肿瘤多见于脑白质,少数可位于 脑灰质并向脑膜浸润。肿瘤没有包膜,有时沿白质纤维或 者胼胝体纤维向邻近脑叶或对侧半球发展。肿瘤含神经胶 质纤维多,肿瘤色灰白与正常白质相似:少数则呈灰红色, 质软易碎。肿瘤可有可为单发或多发,囊内含有黄色液体。 可称为“瘤内有囊”,少数形成大囊,囊壁、瘤节,可称 为“囊中有瘤”。肿瘤血管近于成熟。
编辑课件
103
(3)小脑星形细胞瘤: 部位:多位于小脑半球,少数在小脑蚓部。 平扫:囊性低密度或实性混杂密度,多有水 肿及占位效应。 增强:不强化或壁结节强化
编辑课件
104
2.MRI表现: )幕上星形细胞瘤: 平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
号均匀或不均匀。周围水肿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恶性度低的肿瘤多无强化,恶性 度高的肿瘤有均匀一致或不均匀 或环状强化。周围水肿不强化。 MRS:NAA,Cr降低,Cho升高。
编辑课件
94

医学影像诊断课件: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诊断课件: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

技术进步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的影响
功能影像
如PET和功能MRI等技术,能够在不侵入的情况下,非破坏性地研究脑的功能和代谢过程,揭示大脑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活动和代谢情况。
分子影像
新兴的分子影像技术能够揭示疾病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与神经科学的融合
通过结合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为神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发病机制
患者常出现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
临床症状
CT扫描可见高密度影,MRI扫描可见病灶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
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
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反应。
脑炎
发病机制
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症状。
临床症状
MRI扫描可见脑组织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CT扫描可见脑室扩张和脑积水。
脑干
大脑
丘脑和下丘脑
小脑
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调节情绪、睡眠和体温等重要生理功能。
负责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1
神经系统生理功能
2
3
通过感觉神经元将外界刺激传递到大脑皮质进行分析和解释。
感觉传导通路
通过运动神经元将大脑皮质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实现自主运动。
运动传导通路
通过神经递质和受体等机制,对体内各种器官和系统进行精细调节。
神经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常表现为搏动性疼痛或压迫感。
头痛
感到自身或外界物体在旋转或摇摆。
眩晕
包括视力下降、复视、视野缺损等。

医学影像诊断课件: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诊断课件: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

脑的解剖大脑皮质脑白质脑灰质脑室脑的血管系统颈内动脉是脑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供应大脑前2/3的血液。

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颈外动脉供应大脑后1/3的血液,以及部分面部和头部的血液。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之一,供应大脑大部分区域的血液。

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分别供应大脑前部和后部的血液。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脑的功能分区010203MRI扫描原理预约、登记、检查前准备(如去除金属物、磁性物等)、扫描、图像后处理、报告书写、审核与出具报告。

MRI检查流程MRI检查优势DSA检查流程预约、登记、检查前准备(如局部麻醉、穿刺等)、DSA造影、图像后处理、报告书写、审核与出具报告。

DSA检查原理通过介入方式将导管插入血管,注入造影剂,获取血管影像。

DSA检查优势对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以辅助治疗。

DSA检查技术早期MRI表现早期CT表现晚期MRI表现晚期CT表现梗死灶密度逐渐降低,形成囊状软化灶。

MRI表现CT表现等或高密度影,边界多清楚,可伴有钙化、囊变、出血和坏死。

MRI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可出现明显强化。

不同类型的肿瘤在MRI上表现各异,如胶质瘤多呈囊性或实性,垂体瘤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影。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病史采集与神经系统查体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病情变化等基本情况。

神经系统查体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意识、运动和感觉功能等,初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X线平片观察头骨是否存在骨折、颅内是否存在钙化或骨瘤等情况。

CT扫描观察脑组织是否存在异常密度影、出血或梗死等情况。

MRI扫描观察脑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PET-CT等,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选择。

治疗方案制定与实施药物治疗护理要点药物治疗与护理手术治疗护理要点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和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课件(ppt)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课件(ppt)

1、平片表现
①颅压增高征
脑回压迹增多,加深,颅缝增宽,颅 板变薄。
②肿瘤定位征
颅骨破坏,蝶鞍扩大,钙斑移位,内 听 道扩大,病理性钙化。
2、CT表现
①密度异常
CT平扫肿瘤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②占位征象
中线移位,脑室受压,梗阻,积水等。
③水肿征象
肿瘤周围低密度影,恶性肿瘤水肿更重。
C T: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可
见高密度畸形血管。
3、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
MR:缺血性脑梗塞呈长T1长T2信号,多为扇
形或不整形,较大者有占位征象,<1cm 者称为腔梗。
CT:呈扇形或不整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1cm的腔梗CT不易显示。
四、感染性病变
化脓性: 脑炎、脑脓肿、脑膜炎 结核性: 脑膜炎、结核瘤 病毒性: 脑炎、脑膜炎 寄生虫病:脑囊虫病,脑血吸虫病
1、脑脓肿(brain abscess)
CT:平扫圆形低密度影,周边见等密度环
影及水肿。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厚度 均匀,脓腔不强化。
MR:脓腔呈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周
边有水肿,增强后环形强化,厚度均 匀,脓腔不强化。
DSA: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载瘤动脉相连 的圆形高密度影。
M R:T1与T2均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流空信号。 C T:平
DSA:静脉早显,畸形血管团,供应动脉变
细,引流静脉增粗。
MRA:畸形血管团呈族状流空信号,供应动
脉变细,引流静脉增粗。
(三)MR表现
1、形态表现:MR矢状位、冠状位、横断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目录01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每个半球包括:纹状体、外侧沟、内侧沟。

脑的组成大脑半球包括:语言、运动、感觉、听觉、视觉、情感等高级神经中枢,调节内脏功能,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

脑的生理功能脑的解剖和生理脊髓的位置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上接脑干,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脊髓的生理功能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参与反射活动,同时具有传导功能,将周围神经传入大脑的信息传至大脑,并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至周围神经,调节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脊髓的解剖和生理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共同组成神经系统,负责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02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摄影检查总结词历史悠久、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局限性高详细描述中枢神经系统X线摄影是一种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拍摄头颅和脊柱的正侧位片,观察骨骼结构和形态。

该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但受到成像质量限制,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不能直接观察脑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高分辨率、快速成像、结构清晰、辐射较大总结词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X线扫描,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结构清晰的脑组织图像。

该方法成像速度快、诊断准确,但存在辐射较大、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等局限性。

详细描述CT检查MRI检查总结词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无辐射、价格较高详细描述MRI检查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强磁场和高频电磁波,可以获得高分辨率、多参数的脑组织图像。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三)MR表现 1、形态表现:MR矢状位、冠状位、横断
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
④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出血与水肿并存,呈高低混杂密度影。
3、MR表现
①慢性硬膜外血肿
内板下局限性梭形高信号影。
②慢性硬膜下血肿
内板下广泛性弯月形高信号影。
③慢性脑内血肿
血肿呈不规则高信号影,有铁环征。
(三)脑血管病变
1、脑动脉瘤(aneurysm)
6、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二、正常表现
1、颅板:内、外板致密,板障疏松。
2、颅缝:所有颅缝均呈现锯齿状透亮影。 3、脑回压迹:多发性类圆形低密度影。 4、脑膜中动脉压迹:由粗到细走行的线 条状透亮影。
(一)X线平片
5、板障静脉压迹
顶部粗细不均的网状透亮影。
6、蛛网膜粒压迹
化脓性:
脑炎、脑脓肿、脑膜炎 脑膜炎、结核瘤 脑炎、脑膜炎
结核性:
病毒性:
寄生虫病:脑囊虫病,脑血吸虫病
1、脑脓肿(brain abscess)
CT:平扫圆形低密度影,周边见等密度环
影及水肿。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厚度
均匀,脓腔不强化。
MR:脓腔呈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周
边有水肿,增强后环形强化,厚度均
五、髓外硬膜外肿瘤( extradural tumor)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多见。
M R 诊断要点: 1、肿瘤呈扁平形,范围较大。
2、肿瘤与脊髓之间见低信号硬脊膜影。
3、脊髓向对侧受压,同侧蛛网膜下腔变窄。
4、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有强化。
六、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和部位。(如线性、粉碎性、凹陷性骨 折)。平片不能显示颅内损伤情况。
2、CT表现
①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颅骨内板下局限性梭形高密度影。
②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颅骨内板下广泛性弯月形高密度影。
③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影 像 诊 断
协 和 医 院 放 射 科
孔 祥 泉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体层摄影
显示平片不能显示的骨质破坏,不能 确诊。
3、CT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4、MR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5、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④增强征象
肿瘤信号增高,坏死及水肿区不强化。
⑤病理钙化
肿瘤内不规则性长T1短T2低信号影。
⑥骨质破坏
肿瘤邻近骨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
4、DSA表现
①占位征象
血管移位、分离、聚拢或纡曲、拉直。
②肿瘤染色
富血供肿瘤、可见肿瘤密度增高而显影。
(二)颅脑损伤
1、平片表现:了解有无骨折及骨折类型
谢 谢
额顶中线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
7、蝶鞍 8、内听道
两侧对称之管状低密度影,直径约6mm。
前后径7-16mm,深径7-14mm,横径8-20mm。
9、松果体钙化
侧位居岩骨后上方结节状致密影。
10、大脑镰钙化
正位居中线,条带状致密影。
11、脉络丛钙化
正位居中线两旁不规则致密影。
12、床突间韧带钙化
前后床突间条状致密影。
其内有小点状头节,周围有水肿。
脊髓影像
一、检查方法:MR>CT>脊髓造影>X线平片
二、正常表现:椎管前后径11mm,横径16mm,
脊髓呈圆柱状,边缘光滑,信号均匀。
三、髓内肿瘤(intra medullary tumor)以 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约占90%。
M R 诊断要点: 1、脊髓增粗,病变范围大。
C T: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可
见高密度畸形血管。
3、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
MR:缺血性脑梗塞呈长T1长T2信号,多为扇
形或不整形,较大者有占位征象,<1cm
者称为腔梗。
CT:呈扇形或不整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1cm的腔梗CT不易显示。
四、感染性病变
正常脑动脉(大脑中、前动脉)由
粗到细、分支均称、走行自然、边缘光滑、 两侧对称、位置恒定,与脑叶对应。
三、常见病影像诊断
脑质瘤:(glioma,astrocytoma)
(一)脑肿瘤(影像学表现有其共性)
脑膜瘤:(meningioma)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听神经瘤:(acoustic tumor)
转移瘤:(metastasis tumor)
1、平片表现
①颅压增高征
脑回压迹增多,加深,颅缝增宽,颅 板变薄。
②肿瘤定位征
颅骨破坏,蝶鞍扩大,钙斑移位,内
听 道扩大,病理性钙化。
2、CT表现
①密度异常
CT平扫肿瘤呈稍低密度或受压,梗阻,积水等。
③水肿征象
匀,脓腔不强化。
2、脑囊虫病
(cerebral cysticercosis)
猪绦虫尾蚴寄生于颅内所致,尾蚴
呈一圆形囊泡,囊壁上有头节,临床上 分为囊虫存活期、死亡期和钙化灶。
CT:存活期:脑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影,其
内见小点状高密度头节。
钙化期:脑内有多发性大小基本一致的
点状致密影。
MRI:脑内多发性<1cm的圆形长T1长T2信号,
2、脊髓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或闭塞。
3、继发脊髓空洞。
4、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有强化。
四、髓外硬膜下肿瘤(intradural tumor) 以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多见。
M R 诊断要点: 1、脊髓受压,向患侧移位。
2、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健侧增宽。
3、病变范围局限,边界清晰。
4、T1及T2呈等信号,有明显强化。
DSA: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载瘤动脉相连 的圆形高密度影。
M R:T1与T2均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流空信号。
C 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后呈圆形致密影。
2、脑血管畸形(A、V、M)
DSA:静脉早显,畸形血管团,供应动脉变
细,引流静脉增粗。
MRA:畸形血管团呈族状流空信号,供应动
脉变细,引流静脉增粗。
M R 诊断要点: 1、脊髓水肿,T1低信号,T2高信号。 2、脊髓出血:其信号演变与腔内血肿相同。 3、脊髓横断:脊髓失去正常连续性。 4、脊髓软化,长T1长T2信号。
脊柱与脊髓损伤
损伤包括椎体及附件骨折,脊髓震 荡,脊髓挫裂伤,脊髓受压,脊髓横断, 血肿,神经根撕脱,脊髓软化等, MRI 是首选检查方法。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2、MR信号表现
脑 脑 脑 脂 白 灰 脊 质 质 液 肪 T1WI 高 中 低 高 颅 板 低 板 障 高 脑 膜 低 血 管 低 钙 化 低
T2WI 低 中 高 中 低 中 低 低 低
(四)DSA表现
肿瘤周围低密度影,恶性肿瘤水肿更重。
④病理钙化
如少枝胶质瘤可见不规则性钙化影。
⑤骨质破坏
表现为骨质缺损,密度减低,如听神 经瘤等。
⑥增强表现
肿瘤密度增高,坏死及水肿区不强化。
3、MR表现
①信号异常
MR平扫肿瘤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影。
②占位征象
中线移位、脑室受压、梗阻、积水。
③水肿征象
肿瘤周围不规则性长T1长T2信号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