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人文地理 第3节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笔记归纳总结
高三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文库

高三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文库地理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地球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农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农业知识点是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高考,下面将对高三地理农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同学们进行复习和练习。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是指利用土地和非土地资源,以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为基础,生产农产品的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包括:1. 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要求较高,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差异。
2. 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的活动受四季变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农事活动。
3. 土地集约化:农业生产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因此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非常重要。
4. 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
二、农业主产区的分布农业主产区指的是某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稻作主产区:稻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如中国、印度、泰国等国家。
2. 小麦主产区: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如俄罗斯、中国、美国等地。
3. 玉米主产区: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美洲、非洲和亚洲,如美国、尼日利亚、中国等地。
4. 棉花主产区: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国、印度、美国等国家。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分类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运用的不同,可以将农业生产方式分为以下几种:1. 种植业:以种植作物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等。
2. 畜牧业:以饲养动物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牛、羊、猪等动物的饲养。
3. 渔业:以捕捞、养殖水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业生产方式,包括海洋渔业和内陆渔业。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

有关工业和农业部分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
(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2)经济因素: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⑤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
⑥工业基础雄厚。
⑦信息:广告宣传品牌效应。
•(3)社会因素:①国家政策(支持、鼓励);②国防安全;③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④工业惯性;⑤社会协作好: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
•(4)环境因素:•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
A最小风频,布局在居民区的上风处。
B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
C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水源;B河流的下游•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居民区;B远离农田•④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2.根据不同工业的特点,按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把工业类型:• (1)原料指向型工业: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2)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3)动力指向型工业:(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3、工业联系:•(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2)空间联系: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高中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而农业则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之一。
地理和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知识为我们了解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中与农业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水、气候和人力资源。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需要关注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壤的类型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水的供应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性。
人力资源包括农民的劳动力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2. 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将农业生产空间划分为具有相似农业生产条件的区域。
常见的农业区划有农业区、农业区系、农耕区等。
农业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不同的农业区划有不同的农作物类型和适宜种植方式。
3. 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内容。
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市场需求,种植的农作物有所不同。
常见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茶叶)、果树和蔬菜等。
种植方式也有多种,包括单季作物和多季作物、固定种植和轮作等。
4. 农田水利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合理的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农田水利包括灌溉和排水两个方面。
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供给农作物所需的水分,可以采用引水灌溉、井灌、沟灌等方式。
排水是指排除过剩的水分,防止农作物受水浸泡而受灾,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排水泵等设施。
5. 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包括耕作技术、施肥技术、植保技术等。
耕作技术包括翻耕、松土、耙地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
施肥技术包括有机肥和化学肥的使用,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
植保技术包括病虫害的防治和农药的使用,可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6. 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是农业生产的延伸。
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重点归纳“中国人文地理”第3节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第三节中国的农业和工业1、中国的农业主要内容见已发的农业相关内容补充⑴种植业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平均水平。
同时B出口商品基地C.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主要的解决途径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我国有近13亿人口,粮食需求量大。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还只有400千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也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④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
例如: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⑵林业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
历史上,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
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农业知识最全整理

中国的农业一“土地奉献”的产业(1)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新中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
(2)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3)农业科学技术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延长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改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三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1. 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光照、热量、日较差、降水等)、水源、地形(平坦的地形对种植业发展有利)、土壤(肥力、酸碱、厚度、质地)。
2.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市场、劳动力、偏好、政策、历史、工农业基础、产值与地价等。
四种植业1. 主要粮食作物(1)水稻:喜温喜湿。
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以北是单季稻,以南是双季稻,甚至三季稻(海南)。
北方也有零星的分布,如东北的长白山区、华北的天津等地。
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
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
单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开始收割。
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量比双季稻低好多。
(2)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广,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秦岭—淮河至古长城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冬小麦生长周期较长,且不同地区生长周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而古长城以北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春小麦分布冬季很冷的地方,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
(3)玉米:喜高温、需水较多,适宜疏松的土壤;分布广,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周围的丘陵地区、河北和东北等地,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形成我国的“玉米带”。
地理高考知识点农业工业

地理高考知识点农业工业中国地理高考知识点:农业与工业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国地理学科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农业与工业是地理高考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农业与工业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它们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本文将就农业与工业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探讨。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特点。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发展种植业,如江南地区的稻作种植。
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合发展畜牧业和小麦种植。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严重,只能发展少量的农业。
另外,台湾地区气候适宜,适合种植水稻、茶叶和水果等农作物。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有限。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其次,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
此外,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以及农村劳动力队伍老龄化,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为了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耕地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
其次,积极推动农作物品种的改进和种植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还鼓励农民适当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
与农业相比,工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体系,是世界制造业大国。
工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密切相关。
中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着丰富的能源和资源,适合发展重型工业和纺织业。
西部地区地势复杂,资源相对匮乏,但具备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如西部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富集,适合发展能源、化工等行业。
另外,中国中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冶金、机械等工业。
高考地理农业及农产品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农业及农产品知识点归纳农业及农产品1、南方地域: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耕作制度西南地域主要为一年一熟,华北地域主要是二年三熟。
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为主。
西南平原以黑土着称。
这里是我国产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南方是我国苹果、葡萄、梨、桃、杏、棉等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其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的产量最大。
西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同最大的自然林区。
存在效果,华北地域淡资源紧张;耕地大局部是中、低产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水水灾祸较频繁,尤以麦旱最为严重。
2、南方地域:本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田地是终年绿野芳菲。
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河、湖、鱼塘等水域盛产海水鱼等水产品。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
两个、闽、台盛产甘蔗。
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自然橡胶的消费基地。
本区是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地,其中以柑橘的产量最大。
本区的经济林林有: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松树、樟树等。
存在效果:临时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拓荒、使长江中下游地域森林植被少量增加,水土流失增强,江河湖泊严重淤积,所以国度要营建"长江中下游"防护林。
3、西北地域: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阔草原是我国牧场的主要散布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形成品供应全国各地及出口国外。
本区自然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场生长的需求,但内蒙古河套地域、宁夏平原引黄灌溉,河西走廊、新疆平地山麓引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农田,构成西北重要灌溉农业区,所产的葡萄、哈密瓜、长绒棉都知名国际外。
4、青藏地域:本区是我国的高寒牧区。
畜牧业不时是本区划的重要消费部门,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省东部的温水谷地由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厚,适宜青稞、小麦、豌豆等的生长而成为高原重要农业区。
高考地理农业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农业知识点总结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农业知识点是重中之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农业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部农业区、中部农业区和西部农业区。
东部农业区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中部农业区主要以小麦种植为主,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游陕甘宁边区等;西部农业区农作物品种较多,地区包括四川盆地、西南丘陵地带等。
二、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布局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布局也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稻谷主要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游陕甘宁边区等地区;玉米主要种植在东北地区、北方平原等;棉花主要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三、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以自然力为主要生产力,耕种方式大多靠人力和畜力完成;现代农业则依靠科技力量,使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产量。
四、我国的农业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多样性。
北方地区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南方地区以稻谷、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
同时,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发展也很重要,这个地区农牧业共同发展,以养殖业为主。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主题。
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粮食品种的多样性,保护农田水土资源,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
六、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
同时,农民的职业素质也要不断提高,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七、农业与环境保护农业与环境保护是紧密相连的。
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的农业和工业1、中国的农业主要内容见已发的农业相关内容补充⑴种植业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我国有近13亿人口,粮食需求量大。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还只有400千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也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④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
例如: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⑵林业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
历史上,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
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
加快实施“141”绿色工程建设。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例如: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省);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
海南还出产椰子。
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是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⑶牧业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
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藏绵羊、牦牛等。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指农民家庭饲养的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
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⑷水产业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
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
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注意]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⑸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尚比较低;b“靠天收”“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
农业综合生产力尚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c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d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e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补充]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一、东北区(黑、吉、辽)1、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1、自然条件分析:(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
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农业特色:(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
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三、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1、自然条件分析:(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
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区。
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和涝灾。
进入7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
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
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区(闽、台、粤、桂、琼及香港、澳门特区)1、自然条件分析:(1)我国纬度最低的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这里丰沛的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
本区气候炎热多雨,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可以全年生长,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2)台风活动频繁,侵入我国的台风约80%在本区登陆。
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沿海地区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的西部平原是本区最大的两个冲积平原。
2、农业特色(1)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产区。
甘蔗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粤、闽、桂成为全国重要的蔗糖供应地,珠江三角洲的产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据基上种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种类。
(3)有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作物,海南岛的橡胶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萝、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果树。
(5)台湾的樟树颇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区(川、黔、滇、渝)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纬35°以南,云南省南部还伸入到北回归线以南。
四川、贵州、重庆和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云南南部属热带。
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气候显著降低,形成高山气候。
2、四川盆地终年湿润,雨量充沛,霜雪少见,可生长甘蔗,柑橘,柚子。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3、成都平原为冲击扇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早有“天府之国”美誉。
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等,生猪、桑蚕的生长也很有名。
4、云贵高原上的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坝子”是重要的水稻产区,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区,因溶洞、地下河漏水严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兴修水利,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全年可以生长,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袭,夏季又无台风危害,具有发展热带作物的良好环境,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
六、青藏区(藏、青)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
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地势高,空气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