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脑脊髓被膜血管

人体解剖学课件:脑脊髓被膜血管

24
目标测试
1.关于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分布于大脑皮质
B.又称豆纹动脉 C.供应大脑的基底核、内囊
D.几乎以垂直方向进入脑实质 E.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
2.不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动脉是( B )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的末端 E.后交通动脉
颈内静脉
12
第四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三、脑的血管(一)脑的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13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人体解剖学》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
第四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知识目标 1.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的层次关系,终池,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脑膜窦,脑 的动脉来源,大脑动脉环的构成、位置;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2.熟悉:蛛网膜粒的位置与作用;软膜的特点,脉络丛的形成和作用;小脑幕 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3.了解:齿状韧带的位置与作用;脊髓动脉的动脉来源。
3. 不属于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D ) A.大脑镰 B.小脑幕 C.海绵窦 D.筛窦 E.上矢状窦
4. 对第四脑室的描述,错误的是( E ) A.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B.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 C.向下通脊髓中
央管 D.借正中孔、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E.向上借中脑水管和侧脑室直接相通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脑脊液、脊神经根丝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概述
脊髓解剖(外部结构)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 的延伸部分,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于延髓相连 (以C1为界),下端至 L1下缘形成圆锥。全长 42-52cm,占椎管总长的2\3.
脊髓解剖
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 腰5,骶5,尾神经1对, 脊髓也分31节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共同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前角或前根损害 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无感觉障碍。 锥体束损害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和锥体束兼有损害 出现上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的混合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2.感觉障碍 后角或后根损害 节段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
觉障碍。 后索损害 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及触觉减
脊髓压迫症
脊髓腹侧病变使前根受压,早期可出现 前根刺激症状,支配肌群可见肌束颤动, 以后出现肌无力或肌萎缩。
脊髓压迫症
(二)感觉障碍;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
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 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一.脊髓节段的临床诊断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高颈段C1~4 四肢上运动 神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全 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 四肢及面部无汗。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膈神经:腹式呼吸消失, 三叉神经脊束核 副神经核 后颅窝 延髓下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颈膨大C5~T2 上肢为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下肢为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各种感觉 缺失,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 消失,可有肩或上肢根性痛,括 约肌功能障碍,Horner征。 反射改变有助定位。

脊髓血管解剖

脊髓血管解剖

特征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方式 旧名
AVF的临床特征
硬膜外
背侧硬膜下
腹侧硬膜下
脊髓压迫、静脉充 血、盗血
静脉充血、出血 (罕见)
压迫(静脉瘤)、 出血、盗血
进行性脊髓病变
进行性脊髓病变
进行性脊髓病变
MRI、血管造影
MRI、血管造影
MRI、血管造影
硬膜外
DAVF、背侧纵行、 ⅠA型、其他
ⅣA、ⅣB、ⅣC 髓周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胸段)
• 肋间动脉:7-11对,起于胸 主动脉,其中左侧多起于后 中壁,右侧起于后外侧壁。
• 2-4肋间动脉平T5椎体,5 -11肋间动脉依次降低1个椎 体,肋下动脉平T12和L1椎体 之间;各肋间动脉起点距离 13.5-22.5mm,自上而下逐 渐增宽。
B
根髓动脉
• 根髓动脉在神经袖套的前方 进入椎间孔,穿过硬脊膜, 在齿状韧带的前方上行,形 成“发卡”样的锐角折返向 下,同时发出一个向上的分 支。前根髓动脉发出脊髓前 动脉,后根髓动脉发出脊髓 后动脉。
C
脊髓动脉及其纵轴
• 最上者由双侧椎动脉在汇合为基底动脉之前发出,在 C2-3水平合为一根动脉,向下走行于前正中裂,逐个 与不同节段根髓动脉发出的脊髓动脉的上升支吻合, 纵贯全长直达圆锥。

治疗原则
• 血管源性肿瘤---手术
• 血管母细胞瘤 • 海绵状畸形
• 脊髓动脉瘤---手术
• 动静脉瘘
• 硬膜外-----首选栓塞
• 硬膜内----手术+栓塞

腹侧:分为:A:小瘘口(手术);B:中瘘口(手术);C :大

系统解剖学 脊髓

系统解剖学 脊髓

2.中间带(侧角):前、后角之间(内脏感觉与运动)
中间外侧核:T1-L2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为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内脏运动)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内脏感觉)
3.前角(运动)
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内侧群(前角内侧核):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外侧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C1-4节段:C1-4椎体 C5-8、T1-4节段:-1椎体 T5-8节段:-2椎体 T9-12节段:-3椎体 L1-5节段:10-12胸椎体 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二、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伸 出一条细丝,终于尾骨 背面。固定脊髓作用
马尾:腰、骶和尾 神经根几乎垂直下 行,围绕在终丝周 围形成马尾
终丝 马尾
脊髓表面6条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根 脊神经
前根
前正中裂
(二)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 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 31个节段,包括:C1-8、T1-12、 L1-5、S1-5、Co1
后中间沟
后正中沟
薄 楔束 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侧索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前索
前索: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 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
网状结构
白质前连合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

脑和脊髓的血管、被膜、脑脊液循环ppt-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脑和脊髓的血管、被膜、脑脊液循环ppt-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脑脊液存在的部位:脑室系统, 蛛网膜下隙,脊髓中央管。
脑脊液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 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 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2020年10月2日
海绵窦
岩上窦
2020年10月2日
岩下窦
18
二、脑蛛网膜 (cerebral part of arachnoid)
薄而透明,缺 乏血管和神经, 与软脑膜之间 有蛛网膜下隙。
2020年10月2日
19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桥池 脚间池 上池
2020年10月2日
20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供应端脑前2/3与 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2020年10月2日
23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
后动脉的起始处
发出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9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脊蛛网膜与 软脊膜之间 的间隙,两 层间有许多 结缔组织小 梁相连,充 满 脑脊液。
2020年10月2日
10
终池(terminal cistern)
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 脊髓下端至第二骶 椎水 平扩大。 腰椎穿刺:在第3、4或 第4、5腰椎间进行。
岩上窦
岩下窦
2020年10月2日
16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es)
位置:蝶鞍两侧 内容: (从上→下经窦外侧壁)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V1) 上颌神经(V2) 窦内有: 颈内动脉

脊髓疾病护理查房PPT课件

脊髓疾病护理查房PPT课件

觉异常。
20
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早期: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充盈性尿失禁 后期: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病变节段以下皮肤干燥、无汗或少汗,皮肤营养障碍
包括皮肤水肿、脱屑、指甲松脆等。
21
常见类型: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侵几个节段的所有组织) 最常见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病变迅速上升累及延髓) 最严重 脱髓鞘性脊髓炎(多节段多发散在的病灶) 多为MS脊髓型
13
四、脊髓半切损害 Brown-Sequard Syndrome 锥体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障碍。
五、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运动(四肢瘫或截瘫)、感觉全部消失
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4
六、脊髓主要节段横贯损害的临床表现
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 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平面 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 征。
16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可能大部分病例是因病毒感染或疫苗
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但脑脊液中抗体正常, 神经组织中亦未能分离出病毒。多数患者病前有上呼 吸道感染、发热和腹泻等病毒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 故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所诱发的一种自 身免疫性疾病。
22
五、辅助检查
1. 腰穿:一般无椎管阻塞,CSF完全正常,可有细胞 数和蛋白轻度增高,少数病例因脊髓严重水肿,蛛网 膜下腔部分梗阻,蛋白质含量可明显增高(高达2g /L以上)。
2. 电生理检查:VEP正常,SEP波幅降低,MEP异 常,EMG失神经改变。
3. 影像学检查如脊柱X线及脊髓CT或MRI通常无特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1)传导
上行:
感受器 脊髓 脑
下行: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肌运动 大部分内脏运动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 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肌张力的增高。屈曲 反射: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 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竖毛反射、排便反射
灰质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3、前角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中间抑制神经元源自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白质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C5 白质前联合
L3
T8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Rexed板层结构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灰质:有神经细胞核团和部分胶质细胞 白质: 中央管: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一、灰质:前角、后角及C8-L2、S2-4的侧 角,还包括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前联合和后 联合,合称中央灰质。前角:主要与躯干 及四肢的运动有关。后角:参与感觉信息 的中转。侧角: C8-L2是交感神经中枢,支 配血管、内脏急腺体的活动(C8-T1支配同 侧的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面部 的血管和汗腺;S2-4副交感神经,支配直肠、 膀胱和性腺。)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Rosenblum 1987
硬膜下动静脉畸形
髓内动静脉畸形
幼稚性动静脉畸形 静脉球性动静脉畸形
AVF
髓外的 髓内的
硬脊膜动静脉瘘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Borden 1995
硬脊膜动静脉瘘 Ⅰ型:直接引流入硬脊膜外静脉丛; Ⅱ型:向髓周静脉引流和硬脊膜外静脉丛; Ⅲ型:向蛛网膜下腔静脉引流
Spetzler 2002 Neurosugery
血管源性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海绵状畸形
脊髓动脉瘤 动静脉瘘
硬膜外
硬膜内 腹侧:分为:A:小瘘口;B:中瘘口;C :大瘘口 背侧:分为:A:单支供血;B:多支供血
动静脉畸形
硬膜内外
硬膜内(髓内、小型的、广泛的、圆锥S的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MRI、血管造影 同
海绵状畸形 渗血、出血 占位效应 MRI、血管造影

脊髓动脉瘤 血流异常、夹层
SAH、卒中 MRI 同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VF的临床特征
特征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方式 旧名
硬膜外
背侧硬膜下
腹侧硬膜下
脊髓压迫、静脉充 血、盗血
静脉充血、出血 (罕见)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B
根髓动脉
前根髓动脉粗大,但少, 最大的是根髓大动脉( Adamkiewicz动脉);后 根髓动脉多,但细小。可 见有的来源动脉仅发出后 根髓动脉,有的发出两条 根髓动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B
根髓动脉
根髓动脉在神经袖套的前方 进入椎间孔,穿过硬脊膜, 在齿状韧带的前方上行,形 成“发卡”样的锐角折返向 下,同时发出一个向上的分 支。前根髓动脉发出脊髓前 动脉,后根髓动脉发出脊髓 后动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胸段)
肋间动脉:7-11对,起于胸 主动脉,其中左侧多起于后 中壁,右侧起于后外侧壁。 2-4肋间动脉平T5椎体,5 -11肋间动脉依次降低1个椎 体,肋下动脉平T12和L1椎体 之间;各肋间动脉起点距离 13.5-22.5mm,自上而下逐 渐增宽。
包括了累及脊髓所有血管性病变; 由于该分类是基于病变的部位以及病理生理基 础进行的,所以对治疗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 澄清了过去大量混乱命名带来的不便。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脊髓动脉瘤与脊髓血管源性肿瘤的 临床特征
特征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方式
旧名
血管母细胞瘤 肿瘤、囊 占位效应
压迫(静脉瘤)、 出血、盗血
进行性脊髓病变
进行性脊髓病变
进行性脊髓病变
MRI、血管造影
MRI、血管造影
MRI、血管造影
硬膜外
DAVF、背侧纵行、 ⅠA型、其他
ⅣA、ⅣB、ⅣC 髓周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VM的临床特征
特征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方式 旧名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C
脊髓动脉及其纵轴
最上者由双侧椎动脉在汇合为基底动脉之前发出,在 C2-3水平合为一根动脉,向下走行于前正中裂,逐个 与不同节段根髓动脉发出的脊髓动脉的上升支吻合, 纵贯全长直达圆锥。 一般呈直线,仅颈、腰膨大动脉略呈波纹状。 侧位相现实其紧贴椎体后缘,间隙不超过2mm。 在中胸段最窄,甚至可能中断。
第一部分 脊髓血管解剖
解剖与影像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
来自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颈升动脉、颈深动 脉和第一肋间动脉 来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和腰动脉 来自髂内动脉的髂腰动脉、骶正中动脉和骶外 侧动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锁骨下动脉分支:椎动 脉、胸廓内动脉、甲状 颈干、肋颈干 甲状颈干的颈升动脉、 肋颈干的颈深动脉和第 一肋atomy
凌 锋 1997
髓内动静脉畸形
静脉球性动静脉畸形 幼稚性动静脉畸形
硬膜下动静脉瘘
Ⅰ型:低流量、小瘘口 Ⅱ型:高流量、单一瘘口 Ⅲ型:多支供血的巨大流量瘘
SDAVF 椎旁动静脉畸形 Cobb”s syndrome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C
根 髓 动 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C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第二部分
脊髓血管病的分类及其治 疗策略
脊髓血管病分类的历史回顾
Yasargil 1969年分为三类
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 血管网织细胞瘤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腰骶段)
腰动脉:4对,左侧起于 腹主动脉后外侧壁和后 中壁,右侧起于后外侧 壁;相邻两支腰动脉相 距一个椎体。 髂内动脉起源的髂腰动 脉、骶正中动脉和骶外 侧动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该方法的优点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B
脊髓动脉的分布
上述三大组动脉来源在胚胎期共发出31对根动脉,沿 神经根穿过椎间孔进入椎管,分为前根动脉和后根动 脉(Lazorthes动脉) 根动脉三种分布:①供应神经根和硬脊膜;②供应软 膜和脊髓的周边;③供应脊髓实质内(根髓动脉) 根髓动脉到成人时大部分退化,前根髓动脉仅6-8支 ,后根髓动脉10-23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