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 04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包含答案)

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一、味觉1.生活经验表明,当人处于极度疲劳或生病时,对食物的味觉没有健康状态时敏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
这主要是由于()A.人产生了味觉疲劳B.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C.生病或疲劳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D.人的味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2.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下图是利用味觉感受外界刺激的是()A.接听电话B.闻花香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D.吃甜甜的糖葫芦3.味觉感受器(味蕾)能辨别的四种基本的味觉是()A.酸、甜、苦、咸B.酸、甜、苦、辣C.甜、咸、苦、辣D.麻、酸、甜、咸4.舌头味蕾对什么状态的物质刺激最敏感()A.固态B.液态C.气态D.相同5.在确定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的实验中,清水的用途是()A.因为口干舌燥要润喉B.漱口,去除牙齿中残留的食物渣C.一点用处都没有D.漱口,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串味”,影响实验结果6.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其中不包括()A.辣B.甜C.苦D.酸7.你在进餐时,能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荣的味道,手能感受到饭菜的温热,同时还可以与家人谈话。
请你说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种感觉产生?它们分别与哪些感觉器官有关?二、皮肤与触觉8.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A.冷觉感受器B.视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触觉感受器9.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要住在严格消毒的特护病房里进行治疗,这是因为被烧伤的皮肤()A.得不到营养B.失去了相应的保护功能C.不能调节体温D.失去了接受刺激的感知功能10.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A.均在手指受伤处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11.如图是我国第五版人民币,票面的右下角有盲文面额标记,盲文能用皮肤的哪一感觉迅速准确地辨别人民币的面额大小()A.触觉B.冷觉C.热觉D.痛觉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的皮肤只有冷觉和热觉功能B.人的皮肤除冷觉和热觉外,还有触觉功能C.人的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D.皮肤的感觉功能中,触觉和痛觉是相同的13.小科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光学之平面镜竞赛题(含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光学之平面镜竞赛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如图,在竖直的xoy 平面上,人眼始终位于(3,0)坐标点,一块平面镜始终位于图示位置,平面镜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一个点光源S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着x 轴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S 运动的过程中,人眼可以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 点的像出现在x 轴上( )A .0到-1之间B .-1到-3之间C .-3到-5之间D .-5到负无限大之间2. 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也将向右移动B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3. 在一个水深10m 的湖面的正上方,有一名跳伞运动员从高50m 的空中以4m / s 的速度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员下降到10m 的高度时,才能成像B .运动员在水中的像以8m / s 的速度向他本人靠拢C .运动员在下降的过程中,他的像越来越大D .这时成像的反射面是平坦的湖底4.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A .1m B .1.5m C .2m D . 2.5m 5. 如图,物体AB 直立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镜面之间靠近平面镜插入一块不透明的平板CD ,CD 下端D 与物体AB 中点等高,则在平面镜内( ) A .只有AB 上半部的虚像 B .只有AB 下半部的虚像C .不出现AB 的虚像D .仍有AB 完整的虚像6. 某人手持边长为6cm 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始终保持为0.4m 。
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0m ,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练习题一、选择题1.关于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应该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放大镜焦点以内B. 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以内C. 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D. 应将被拍照物体放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2.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光学仪器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A. 放大镜B. 幻灯机C. 照相机D. 潜望镜3.以下有关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A. 矫正近视眼用凹透镜,主要是利用它对光的会聚作用B. 要使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更大一些,应让投影片离镜头更近一些C.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D. 放大镜只能成放大的像,不能成缩小的像4.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
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A. B. C. D.5.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
如图所示(P点为二倍焦距点),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6.市场上出售一种“人参酒”,在酒瓶中浸着一支人参,你看到浸在瓶中的人参是A. 实物B. 等大的实像C. 放大的实像D. 放大的虚像7.如图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可登录网页,可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B. 摄像头可以看做是一个放大镜C.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D. 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8.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
对应图片,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9.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练习题一、选择题1.关于光的传播和光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在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B. 光年是长度单位C. 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D. 在水中声速大于光速2.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B. 光每秒最多能传播3×108mC. 光只能在真空中传播D. 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五彩缤纷的世界,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B. 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黄三种色光合成的C. 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类眼睛看不见的光,它们也有能量辐射D. 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反射了绿光4.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A. 森林里树枝间的光柱B. 激光测距仪C. 木工检查木料是否平直D. 排队看齐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A. B.C. D.6.下列实例中,不是利用红外线的是()A. 红外线消毒柜给碗筷消毒B. 响尾蛇捕食猎物C. 验钞机验钞D. 电视、空调的遥控器7.在纸上剪一个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方形孔,关于地面上产生的光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若孔较大,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B. 若孔较大,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C. 若孔较小,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D. 若孔较小,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8.在看不见的光中有红外线和紫外线,已被人们所利用。
下列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 红外线可以用来杀菌、消毒B. 可以利用紫外线来识别伪钞C. 可以利用紫外线来遥控电视D. 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紫外线9.一个人沿马路行走时,经过一盏路灯,路灯照射出的人的影子长短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情况应该是A. 逐渐变长B. 逐渐变短C. 先变长,再变短D. 先变短,再变长10.下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不可见光是一种假想的光,实际并不存在B. 不可见光也可以传递能量C. 不可见光也可以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D. 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被反射11.人能看见物体是因为()A. 人眼是能发光的光源B. 所有看见的物体都能发光C. 人眼和物体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D. 物体上有光线进入人眼12.因为有了光,世界才会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颜色的花是因为黄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B.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C. 我们在电影院能看到屏幕上的画面,说明屏幕是光源D. 夜间从路灯下走过,影子先变长后变短二、填空题13.(1)太阳的热主要以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练习题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光的现象中,不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A.日食、月食现象B.小孔成像C.看到不发光的物体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2.现在,轿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设想你是一位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不但需要前车灯有良好的照明,还要会合理判断灯光的照射情况。
若前方出现弯道时,灯光照射路面的情况是()A.照射情况不变B.灯光由路中移到路侧C.灯光离开路面D.照射距离变短3.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A.立竿见影B.一叶障目C.鱼翔浅底D.三点对一线4.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范围()A.变小B.变大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5.在“小孔成像”实验中,如果使烛焰靠近小孔一些,那么,小孔后光屏上烛焰的像将()A.变小B.变大C.大小不变D.不能确定6.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看起点发令总是先看到发令枪冒的火光和烟雾,然后才听到枪的响声,这是因为()A.在空气中传播相同的距离,光所用的时间比声音所用的时间短B.光在空气中容易传播,而声音在空气中不容易传播C.发令员发令时,发令枪是先冒烟后发声D.人的视觉比听觉灵敏些7.在黑暗的房间里点燃一支蜡烛,在白墙和蜡烛之间放一块中间刺有方形小孔的硬纸,在白墙上的像是()A.烛焰的影子B.方形的光斑C.烛焰倒立的像D.方形的烛焰像A B C D9.在光滑的黑板上写字,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看清上面的字,因为( )A.没有完全形成漫反射B.光滑黑板发生镜面反射的光太强C.字发生漫反射的光太弱D.光滑黑板发生镜面反射,字发生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夏天,若车内空调都不打开,停放在阳光下的黑色轿车内比白色轿车内温度高B.从凉爽的角度看,夏季出行最好穿黑色上衣C.绿色对绿色植物的生长最有利D.彩色电视机的荧屏显示五彩缤纷的画面,这是由于发射器发射的白光发生了色散11.如图所示,C为蓝色玻璃,D为白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试卷A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试卷A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20分)1. (1分) (2020七下·温州期末) 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
该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测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
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A . 眼、耳B . 鼻、皮肤C . 皮肤、耳D . 鼻、耳【考点】2. (1分)产生听觉的结构是()A . 鼓膜B . 大脑皮层C . 耳蜗D . 听小骨【考点】3. (1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 . 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 . 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 .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考点】4. (1分)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C . 音色D . 频率【考点】5. (1分)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同时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 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B . 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C . 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D . 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考点】6. (1分)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A .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B .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 . 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D .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考点】7. (1分)我们通过电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时,不看电视画面,仅凭声音就知道是王亚平在讲话,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A . 音调D . 频率【考点】8. (1分)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A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 . 如影随行,形影相伴C . 井底之蛙,所见甚少D . 水中捞月,徒劳无功【考点】9. (1分) (2020七下·天台月考) 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蓝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后,两朵花将分别呈现什么颜色()A . 玫瑰花呈蓝色,水仙花仍然是白色B . 玫瑰花呈黑色,水仙花呈蓝色C . 都呈蓝色D . 玫瑰花仍然呈红色,水仙花呈蓝色【考点】10. (1分)下列光现象与对应的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A . 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B . 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C . 水中的“白云”﹣光的色散D . 凸透镜成像﹣光的反射【考点】11. (1分) (2019七下·长兴月考) 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可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示时刻,司机平视就能看到车速数为“90”等行车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此时仪表上直接显示出的速度数信息是“06”B . 司机能看清仪表的信息是由于玻璃对光实现了漫反射C . “路面情况能被车内人看到”属于光的折射现象D . 挡风玻璃必须与水平面垂直安装【考点】12. (1分)游泳池池边有一位运动员甲,可通过水面看到路灯的倒影。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人的感觉1.人体主要的五种感觉和对应的感觉器官如下:________——眼;听觉——耳;________——鼻;味觉——舌;冷、热等触觉——皮肤。
2.感觉的产生过程刺激―→感觉器官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大脑形成感觉3.酒精、药物等会影响人的感觉,特别是大脑。
酒精会使人的反应变得迟钝,因此酒后不能驾车。
例1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B.感觉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C.刺激信息是由神经传送到大脑的D.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构成一个广大的感受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时,会引起多种感觉。
一般按皮肤的感觉性质将其分为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
2.皮肤感觉的实例及功能(1)当你的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产生痛觉。
这种感觉功能对人的健康生活是有利的。
(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4.皮肤的功能:①感受刺激;②防止身体水分散失;③排汗散热;④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痛觉可起到警示作用)。
说明①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②人体的各种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如皮肤上只有感受器,并没有形成感觉的功能。
例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我们的皮肤()A.能够分泌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人体起到重要保护作用B.如果表皮受到损伤,会导致出血C.在真皮内分布着感觉神经末梢D.真皮内的生发层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________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形成嗅觉的过程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大脑嗅觉神经中枢(形成嗅觉)3.嗅觉的特点(1)大脑的嗅觉中枢有适应的过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1.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小演员们双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影随形,这一创意来自于冰面倒影。
从物理学来看,关于“如影随形”和“冰面倒影”的中“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C【详解】“如影随形”中的“影”,指的是影子,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在物体后面形成的暗影区,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冰面倒影”的中“影”是雪花状的光束在冰面反射形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如图,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A.15°B.25°C.30°D.45°【答案】B【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明确下面两点:(1)做出光的反射光路图,根据光路图可以确定每次入射时入射角两个平面镜夹角θ的关系.(2)光线原路返回的含义:必须是经过多次反射后,最后的一次入射是垂直于其中的一个平面镜,即入射角等于零.【详解】光路图如下所示,由图知: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为:90°-θ;第二次入射时的入射角为:90°-2θ;第三次的入射角为:90°-3θ;第N 次的入射角为:90N θ︒-.要想沿原来光路返回需要光线某次反射的入射角为零,所以有900N θ︒-=,解得:90N θ︒=由于N 为自然数,所以θ不能等于25°.故选B.3.“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立竿见影的“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B.立竿见影的“影”——光的反射C.倒影——光的反射D.照相机摄影——光的折射【答案】B【详解】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即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B.立竿见影,竿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 不正确,符合题意;C.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摄影时应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科学第二章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1.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文字词句与科学知识相符合的是( )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月亮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2.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大于水中的声速B.“蒙面歌王”节目中观众通过音调猜出歌手的C.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D.辽宁舰上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
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 cm处时,则(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8.游泳池池边有一位运动员甲可通过水面看到路灯的倒影,水下有一运动员乙正在潜水可通过水面看到岸上的路灯,当运动员甲从A地走到B地,运动员乙从C地潜到D地,有关他们所看到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乙看到灯的位置不变 B.乙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甲看到灯的位置不变C.两人看到的灯的位置都不变 D.两人看到灯的位置都在变化9.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听到的情况是(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传来的敲击声10.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超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A.超声波、次声波 B.无线电波、可见光 C.无线电波、紫外线 D.可见光、紫外线11.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眼C.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眼,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12.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13.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C.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4.自然界中黑色的花很少,而红、黄色的花却很多,主要原因是因为( )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包括黑色光,所以容易受到伤害,不易存活B.因红光外侧的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C.黄花能发出黄色的光,吸引昆虫传粉 D.红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15.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16.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17.如图甲,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中间开有“△”形小孔竖直放置的黑色薄木板AB上,阳光透过小孔在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形成一个太阳的椭圆形像,现在在小孔处用一块与小孔一样形状和大小的“△”形竖直放置的小平面镜填满,小平面镜镜面向左,把太阳光反射到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M′N′到AB的距离与MN到AB的距离相等,如图乙所示,则在光屏M′N′上形成光斑的形状为( )A.“△”形 B.“▽”形 C.椭圆形D.都有可能18.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cm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cm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符合实际( ) 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B.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C.若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D.若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19.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表示正常眼成像过程 B.近视眼原因之一是结构[2]过度变凸C.结构[3]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D.远物和近物都能看清是因为结构[1]有调节作用20.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21.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
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
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 ( )22.如图(a),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
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 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
设测速信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A.20米/秒 B.25米/秒 C.30米/秒 D.40米/秒23.如图有一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间,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
在这面墙的对面有一个正方形的平面镜。
在房间里有一个人靠在与平面镜垂直的一侧墙面上,当有一束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他能看到的是( )A.镜面上有一个圆形的亮斑B.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C.整个房间的各处都是亮的D.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24.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
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A.f B.L C.f+L D.f-L二、非选择题25.利用“烟”进行如下实验:(1)甲:探究“光的传播”实验中,发现光的传播路径不易于观察,他们将一个透明的圆筒形密闭盒中充入烟,然后让手电筒的光线从圆筒中穿过,就能清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图甲)。
该实验时利用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_______,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乙小组:在空的可乐瓶中注入浓烟,点燃一支蜡烛,把瓶口对准蜡烛的火焰,并保持适当的距离,拍动瓶底,可以看见“烟圈”一个一个的“射出”,并能把火焰“吹灭”(如图乙),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声波能传递________。
26.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
在图1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由图可知,凸透镜焦距范围正确的是________。
A.f<13cm B.13cm<f<20cm C.20cm<f<40cm D.f>40cm(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________些。
(3)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__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与此相同。
(4)把烛焰置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
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如图2,则烛焰的像________。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没有变化 D.成在光屏上27.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________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