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字读后感《中国美学史》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美学史的演变过程,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诗歌开始,一直到当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潮。
整本书充满了历史厚重的气息,作者用丰富的书写语言,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概念和思想展现在读者眼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往中国美学世界的入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条时间隧道,回溯了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成为了我思考生活和工作中的切入点;《诗经》中的诗歌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美和人生美的追求;唐代的诗词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繁荣和气象万千的诗歌智慧;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和建筑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显赫成就。
通过这些美学史的片段,我的感受和领悟相当深刻且具有启示性。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美学发展历程,各个时代的思潮和贡献,让我们对中国的美学思想有了更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生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执行文化传承和创新两大使命。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这一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获得文化对话和合作的优势。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创新思考和观点就是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中国美学史提供的是一种完整、复杂、精神和形式上的“整体性思考方式”和“整体性美学想象力”,它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它的独特性、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具有指导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交流、对话的好手。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教育,同时要主动跟进时代的发展,积极跨界探索,发扬创新精神。
这将是我们持续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前进的必经之路。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中国美学史》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美学史的著作,作者梅贻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详尽地展示了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和主流思想。
读完这本书,不禁令人感叹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美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首先,本书集中展示了中国美学史的主流思想,从高山流水、雅俗共赏、天人合一、理气合一、形神兼备、伦理审美到唯美主义、西方现代美学的传播,一一道来。
而这些主流思想之间互相影响、交融、发展,又形成了各种分支派系,不断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
例如关于“雅俗共赏”这一主流思想,早期的文艺评论家在此基础上对“道家”、“儒家”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并从文化、经济、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这种思想的发展演变,不仅体现了美学思想在不断创新中的多元性和韧性,也为探索中国文化的尊严和独特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梅贻琦先生还强调了中国美学史对世界美学思想的影响。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美学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借鉴。
著名的「茶的审美」、「空间美学」等概念,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所挖掘深化而成。
也有一些西方美学家,如康德、海德格尔、胡塞尔等,明显地将中国传统哲学融入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中。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无疑会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添上一抹浓墨。
最后,我认为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梅贻琦先生的思想发人深省,他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像《中国美学史》这样的刊物,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术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才得以诞生,并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学术深度和文化广度。
当今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不仅需要学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共同传承和发扬。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精英崛起,献身于中国美学的研究与传承,也希望我们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品味和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了《西方美学史》,理应去了解东方美学,就是这本《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成书于1985年,作者是叶朗,现任北大哲学系的教授。
这本书比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成书时间要晚,但距今年代也十分久远了。
1985年虽已是改革开放初期,但这本书里也不可避免地有浓烈的改革开放前的风格和意识形态。
这点突出的体现在全书最后的近代美学分析鲁迅、李大钊美学的部分,当然不能说分析的没有道理,但今天看起来总觉得有些喜感。
不过最后的近代美学部分占比很小,个人感觉看起来更像是为了凑整中国美学的时间线强行强行添加的一部分。
即使略过也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平实端正的论述,读着干巴枯燥,和《西方美术史》的文风很像。
后来才知道叶朗是朱光潜的学生,难怪我会有这种感觉了。
但这本书里说话真的超级啰嗦,通书都是“因为AAA,所以BBB,这也就是说BBB是AAA”这种句式,看多了真是想丢书。
相比之下,和朱光潜同时期的美学大家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则行文流水,读来如沐春风,但是《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一生中零散发表过的美学篇章合集,不是系统性的著述中国美学,也不单独讨论中国美学,看起来太散。
不适合做入门读物。
另外,这本书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这点被很多读者所诟病。
但我认为主观色彩浓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美学形而上的基调,决定了研究它的人解读的方式更多元。
作者列出了许多其他人的对某时代的某种美学观点的解读,并且依据自己的看法进行辩驳,例如对《红楼梦》的看法,包括针对自己老师朱光潜的观点也被提出了不同意见。
我这个门外汉无法认可谁对谁错,只当做不同观点的了解一下。
总得来说,书如其名,作为“大纲”,书中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进行了概括的介绍,脉络清晰。
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音乐的美,是最基本的美感体验,雨声溪流、虫鸣鸟语、微风海浪都是耳朵的天然享受。
自然与人体的神经活动,都是按照重复、对称、组合、渐变的普遍规律运行,韵律、变化、冲突都是感觉器官与大脑能够捕捉分辨的美的元素。
在这些可感知的元素中,节奏感的重复是对感知的不断强化,不断的期望与满足,带来感官与精神的美好体验。
至于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五声的变化不可穷尽,感官的体验与美感自然源源不断,平心静气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感受。
音乐欣赏中的所谓天人相和,不过是节奏与韵律的自然应和协调罢了,不必神秘化。
思维与知识的美感,首先需要思维与知识,头脑空空就连感知的内容都没有。
文学与诗意的美,是在对文学、诗歌内容认知的基础上,思考感受其中的变化、节奏、意蕴、情绪、精神,由于解脱了具体感官的限制,思维与知识的内容变化更多广泛而多变,所需要调动的知识经验与能够体会的美感也更加多样。
当然,就是简单的当故事听听,也可以感受许多或新奇、或热血、或八卦的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外国美教史读后感
尔正在上课的时分偷忙从头读了读叶朗的《外国美教史纲领》,觉得如领现新年夜陆正常,又有新的收成,失到很多启示。
否能是因为暂已读过书模板了,又或者是过于腐化,已经并无留意到取今代制物思维相干的答习题。
尔素来对本人的忘忆才能便没有自疑,并总感觉“孬忘性没有如烂笔头”,云云,便用电脑忘高本人的一些稚老的不雅点或念法,以求往后处置那圆里的摸索作点筹办。
虽然出有读过本版的《难传》一书模板,对此也知之甚长,以前只知叙《难经》战《难传》组折起去即是《周难》,然而古日读《外国美教史纲领》外闭于“《难传》的美教”一章,借是直接的理解了傍边无关哲教战美教的局部内容,取此异时,也思索了些答习题。
叶朗提到的《难传》外“坐象以尽意”战“不雅物与象”的美教本则。
“书不宣意”须经由过程“坐象”去“尽意”,那是一个无味的答习题。
站正在今代制物那一角度去看,“象”能够是详细的物件,也便是说还助于那些详细的器物能够充实抒发今代
愚人的理想或者意想。
至于“象”若何获得,那便必需经由过程“不雅物”了,只要“不雅”中界事物,入而提炼、抽与,能力取得“象”。
写到那面,不禁的念起杭间所写的《外国工艺美教思维》一书模板外对今代工艺思维的阐释,他以为今代哲教思维可能是经由过程武艺去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文籍,如《礼忘》、《嫩子》、《庄子》、《列子》等,的确皆有经由过程举武艺的例子去论证本人的不雅点,“托象以亮义,果小以喻年夜”(韩康伯)彷佛也是先秦时期表工艺哲教思维的重要方法。
附件附件附件。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书中呈现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中国美学史里囊括的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的美学观点,其中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尤其突出。
因为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之美学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
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
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道家之观点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节文: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
现在的人们出席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据不同的服饰来穿,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
问,从神的功能来说,是“巫”,从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
因而用文来指仪式之人,表明中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重视。
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文化化。
因此文就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广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二是社会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的发展。
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
而中国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的自然形体,从以自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一个质的改变。
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又有其共同点,这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华、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生录—龙。
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上我们也会得知,有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是龙,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
龙是帝王的象征。
同时象征方式的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中国人体美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
而仪式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观的发展,也是仪式四因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
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书中呈现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中国美学史里囊括的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的美学观点,其中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尤其突出。
因为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之美学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
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
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道家之观点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
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它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表面看来,道家的这一类说法似乎是对美与艺术的否定,实际上,它是针对中国古代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美与善、美与真的分裂和对立以及以丑为美和以骄侈淫逸、伤身害生的感官享乐为美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
所以,它在消极虚无的形态下,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