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合作用

第三章 光合作用
第三章 光合作用

第三章光合作用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原初反应:指的是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过程,完成了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实质是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天线色素:又称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将所吸收的光有效地集中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包括99% 的叶绿素a ,全部叶绿素b ,全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既能吸收光能又具有化学活性,能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分子,包括P 700 和P 680 。

光合作用单位:是指完成 1 分子CO2的同化或1分子O2 的释放,所需的光合色素分子的数目,大约是2400 个光合色素分子。但就传递 1 个电子而言,光合作用单位是600 ,就吸收 1 个光量子而言,光合作用单位是300 。

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0 nm ,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光合效率急剧下降,这种在长波红光下光合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红降现象。

光合效率:(量子产额)又称量子产额或量子效率,是光合作用中光的利用效率,即吸收 1 个光量子所同化二氧化碳或放出氧分子的数量。

量子需要量:同化1分子CO2 或释放 1 分子O2 需要的光量子数。

爱默生效应:(双光增益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670nm )照射,光合效率增高,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这种现象称为双光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应。

希尔反应及希尔氧化剂:在有适当的电子受体存在的条件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使水分解,有氧的释放和电子受体的还原,这一过程是Hill 在1937 年发现的,故称Hill 反应,在希尔反应中接受氢的受体称希尔氧化剂。

P 700 是PSI 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即原初电子供体,是由两个叶绿素a 分子组成的二聚体。这里P 代表色素,700 则代表P 氧化时其吸收光谱中变化最大的波长位置是近700nm 处,也即用氧化态吸收光谱与还原态吸收光谱间的最大处的波长位置来作为反应中心色素的标志。

PQ 穿梭:伴随着PQ 的氧化还原,可使2H + 从间质移至类囊体膜内的空间,即H+横渡类囊体膜,搬运2H+ 的同时也传递2e ,PQ 的这种氧化还原往复变化称为PQ 穿梭。

光合链由一系列能发生氧化还原作用的电子递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能将水光解所产生的电子依次传递,最后传递给NADP + 的总轨道。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与光合电子传递相偶联,将无机磷与ADP 转化成ATP 的过程,称之为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与非环式电子传递相偶联产生的磷酸化反应。有两个光系统参加,电子传递是单方向的,能引起水的光解放氧和ATP 与NADPH+ H+ 的生成。

环式光合磷酸化:与环式电子传递相偶联产生ATP 的反应。只有光系统Ⅰ参加,电子流经过一个循环,不能形成NADPH+ H+ ,也不能引起水的光解放氧,只产生ATP 。

假环式光全磷酸化:与假环式电子传递相偶联产生ATP 的反应。有两个光系统参加,电子传递是单方向的,能引起水的光解放氧和ATP 的生成,但不能生成NADPH+ H+ ,因为O 2 是电子和质子的最终受体。

C3 途径:与C3 植物C3 途径又称卡尔文循环,整个循环由RuBP 开始至RuBP 再生结束,共有14 步反应,均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全过程分为羧化、还原、再生三个阶段。因为二氧化碳固定后形成的第一个产物3-磷酸甘油酸为三碳化合物,所以称为C3 途径。并把只具有C3 途径的植物称C3 植物。

C4 途径:与C4 植物又称为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 )途径,整个循环有PEP 开始至PEP 再生结束,要经叶肉细胞和微管素鞘细胞两种细胞,循环反应因植物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上可分为羧化、还原或转氨、脱羧和再生四个阶段,由于这条光合碳循环途径中二氧化碳固定后最初产

物草酰乙酸为C4–二羧酸化合物,故称为C4 –二羧酸途径( C 4 dicarboxylic acid

pathway ),简称C4 途径。并把具有C4 途径的植物称为C4 植物。

Pi 运转器:存在于叶绿体被膜上,运转磷酸丙糖与Pi ,使二者对等交换,将磷酸丙糖转移到细

胞质的专一载体。

光呼吸:绿色细胞只有在光下才能发生的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与光合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光呼吸的底物是乙醇酸,由于这种呼吸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故称为光呼吸。

CAM 途径:和CAM 植物景天科、仙人掌科等科中的植物,夜间气孔张开,吸收CO2形成有

机酸,贮藏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有机酸脱羧放出CO2进入卡尔文循环形成光合产物,这种与

有机酸合成日变化有关的光合碳代谢途径称为景天科酸代谢途径。把具有景天科酸代谢途径的植物称

为CAM 植物。

光饱和现象与光饱和点: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高几乎直线上长,当光照强

度超过一定数值以后,光合速率增加转慢,如果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提高,这种现象称光饱

和现象,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时的光照强度称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在光饱和点以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光合速率逐渐接近呼吸速率,当达到某一光强度

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光照强度称光补偿点。

CO2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

二氧化碳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二氧化碳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在二氧化碳饱和点以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和光呼吸释放的二氧化

碳,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二氧化碳补偿点。

光能利用率:是指作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日光能的百分率。

荧光及荧光现象:光合色素分子的激发态电子,未被电子受体所接受,其电子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

态时所发射的光称为荧光。其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称荧光现象。

荧光产额发射荧光量子数与吸收光量子数的比值。

磷光及磷光现象:光合色素分子受光激发后,其电子从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磷光。当荧

光出现后,立即中断光源,用灵敏的光学仪器还能看到短时间的“余辉”,这就是磷光现象。

光合生产率:又称净同化率,指生长植株的单位叶面积在一天内进行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光合产物,减去呼吸和其它消耗之后,净积累的干物质量。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PQ、PC、Fd、NADP+、RuBP、PGA、GAP、DHAP、FBP、F6P、G6P、E4P、SBP、S7P、R5P、Xu5P、Ru5P、PEP、CAM、TP、HP、OAA、CF1-CF0、PSⅠ、PSⅡ、BSC Mal、FNR、Rubico

PQ :质体醌; PC :质蓝素;Fd :铁氧还蛋白; NADP + :氧化型辅酶Ⅱ;

RuBP :核酮糖–1,5–二磷酸; PGA :3–磷酸甘油酸;

GAP : 3–磷酸甘油醛; DHAP :磷酸二羟丙酮;

FBP :果糖–1,6–二磷酸; F6P :果糖–6–磷酸;

G6P :葡萄糖–6–磷酸; E4P :赤鲜糖–4–磷酸;

SBP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 S7P :景天庚酮糖–7–磷酸;

R5P :核糖–5–磷酸; Xu5P :木酮糖–5–磷酸;

Ru5P :核酮糖–5–磷酸; PE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AM :景天科酸代谢; TP :磷酸丙糖;

HP :磷酸己糖; OAA :草酰乙酰;

CF1–CF0 :偶联因子( ATP 酶复合物); PS Ⅰ:光系统Ⅰ;

PS Ⅱ:光系统Ⅱ; BSC :维管素鞘细胞;

Mal :苹果酸; FNR :铁氧化蛋白– NADP + 还原酶

Rubico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 / 加氧酶

三、填空题

1. 光合作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CO2)被还原,(H2O)被氧化。

2.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主要有:(光)、(温度)、(水)和(矿物质营养)。

3. 光合作用的三大阶段指的是(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与(碳素同化)。

4.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步骤,从能量角度看,第一步完成了(光能向活跃化学能)

的转变,第二步完成了(活跃化学能向稳定化学能)的转变。

5. 真正光合速率等于(表观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

6.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吸收)、(传递)和(光能转化电能)三步反应,此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

上。

7. 光反应是需光的过程,其实只有(光反应)过程需要光。

8. 光合磷酸化有下列三种类型:(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和(假环式光合磷酸),

通常情况下以(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占主要地位。

9. 小麦和玉米同化二氧化碳的途径分别是( C3)和(C4 )途径,玉米最初固定二氧化碳的受体是(PEP ),

催化该反应的酶是(PEP羧化酶),第一个产物是(草酰乙酸),进行的部位是在(叶肉)细胞。小麦固定二氧化碳受体是( RuBP),催化该反应的酶是( RuBP羧化酶),第一个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进行的部位是在(叶肉)细胞。

10. 光合作用中产生的 O2来源于(水)。

11. 50 年代由(卡尔文)等,利用(同位素示踪)和(纸谱色层分析)等方法,经过 10 年研究,提出

了光合碳循环途径。

12. 光合作用中心包括(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原初电子供体)和(原初电子受体)。

13. PS Ⅰ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P 700 ), PS Ⅱ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是( P 680)。

14. 电子传递通过两个光系统进行, PS Ⅰ的吸收峰是( 700nm), PS Ⅱ的吸收峰是(680nm )。

15. 光合作用同化一分子二氧化碳,需要( 2)个 NADPH+H+,需要( 3)个 ATP ;形成一分子葡萄糖,

需要(12 )个NADPH+H+,需要( 18)个 ATP 。

16. 光反应形成的同化力是(ATP )和(NADPH+H+)。

17. 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途径中,最终电子供体是(水),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18. CAM 植物光合碳代谢的特点是夜间进行( CAM)途径,白天进行( C3)途径。鉴别 CAM 植物的方法

有(夜间气孔张开)和(夜间有机酸含量高)。C3 植物的CO2补偿点是(50 μmol/mol 左右), C4植物的CO2补偿点是(0-5 μmol/mol),CO2补偿点低说明(PEP羧化酶对CO2的亲和能力强)。19.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的植物,夜间吸收( CO2),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转变成苹果酸,贮藏在(液泡)

中,白天再释放出( CO2),进入卡尔文循环,形成碳水化合物。

20. C4 植物在(叶肉)细胞中固定CO2,形成四碳化合物,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将CO2还原为碳水化合

物。

21. C4植物同化CO2时 PEP 羧化酶催化( PEP)和(CO2 )生成(草酰乙酸)。 RuBP 羧化酶催化(RuBP)

和(CO2)生成(PGA)。

22. 光呼吸的底物是(乙醇酸),主要是在( RuBP 加氧)酶催化下生成的。

23. 光呼吸的底物是(乙醇酸),暗呼吸的底物通常是(葡萄糖),光呼吸发生在(叶绿体)、(过氧

化体)、(线粒体)三个细胞器中,暗呼吸发生在(线粒体)细胞器中。

四、选择题

1.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对可见的吸收峰主要是在(4 )

( 1 )红光区( 2 )绿光区( 3 )蓝紫光区( 4 )蓝紫光区和红光区

2. 类胡萝卜素对可见光的最大吸收带在( 3)

( 1 )红光( 2 )绿光( 3 )蓝紫光( 4 )橙光

3. 光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主要是光影响到(2 )

( 1 )由δ-氨基酮戊酸→→…原叶绿素酸酯的形成

( 2 )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酸酯的形成

( 3 )叶绿素酸酯→叶绿素的形成

( 4 )δ - 氨基酮戊酸→叶绿素形成的每一个过程

4. 光合产物主要以什么形式运出叶绿体( 4)

( 1 ) G1P ( 2 ) FBP ( 3 )蔗糖( 4 ) TP

5. 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源于(2 )

( 1 ) CO2( 2 )H2O ( 3 )CO2和 H2O ( 4 ) C6H12O6

6. Calvin 循环的最初产物是( 2)

( 1 ) OAA ( 2 ) 3-PGA ( 3 ) PEP ( 4 ) GAP

7. C3 途径是由哪位植物生理学家发现的?( 1)

( 1 ) Calvin ( 2 ) Hatch ( 3 ) Arnon ( 4 ) Mitchell

8. C 4 途径中穿梭脱羧的物质是( 4)

( 1 ) RuBP ( 2 ) OAA

( 3 ) PGA ( 4 )苹果酸和天冬氨酸

9. 光合作用中合成蔗糖的部位是( 1)

( 1 )细胞质( 2 )叶绿体间质

( 3 )类囊体( 4 )核糖体

10. 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此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 3)( 1 )光补偿点( 2 )光饱和点( 3 ) CO2补偿点( 4 ) CO2饱和点

11. 下列四组物质中,卡尔文循环所必的是(3 )

( 1 )叶绿素、胡萝卜素、 O2( 2 )叶黄素、叶绿素 a 、 H2O

( 3 )CO2、 NHDPH+H+、 ATP ( 4 )叶绿素 b 、H2O、 PEP

12. 光呼吸测定值最低的植物是(2 )

( 1 )水稻( 2 )小麦( 3 )高粱( 4 )大豆

13. 维持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3 )

( 1 )等于光补偿点( 2 )高于光补偿点

( 3 )低于光补偿点( 4 )与光照强度无关

14. CO 2 补偿点高的植物是( 3)

( 1 )玉米( 2 )高粱( 3 )棉花( 4 )甘蔗

15. 在达到光补偿点时,光合产物形成的情况是(3 )

( 1 )无光合产物生成( 2 )有光合产物积累

( 3 )呼吸消耗 = 光合产物积累( 4 )光合产物积累>呼吸消耗

16. 具备合成蔗糖、淀粉等光合产物的途径是( 1)

( 1 ) C3 途径( 2 ) C4 途径

( 3 ) CAM 途径( 4 ) TCA 途径

17. 光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有(3 )

( 1 )谷氨酸( 2 )丙氨酸( 3 )丝氨酸( 4 )酪氨酸

18. C 4 植物固定 CO2的最初受体是( 1)

( 1 ) PEP ( 2 ) RuBP ( 3 ) PGA ( 4 ) OAA

19. 类胡萝卜素对光的吸收峰位于( 1)

( 1 ) 440~450 nm ( 2 ) 540~550 nm

( 3 ) 680~700 nm ( 4 ) 725~730 nm

20. 叶绿体间质中,能够提高 Rubisco 活性的离子是(1 )。

( 1 ) Mg2+( 2 ) K+( 3 ) Ca2+( 4 ) Cl-

21. 提取光合色素常用的溶剂是(2 )

( 1 )无水乙醇( 2 ) 95% 乙醇

( 3 )蒸馏水( 4 )乙酸乙酯

22. 进入红外线CO2分析仪的气体必须是干燥的气体,常用的干燥剂是( 2)。( 1 )碱石灰( 2 )硅胶

( 3 )氯化钙( 4 )碳酸钙

23. 从叶片提取叶绿素时,为什么需要加入少量 CaCO3?(3 )

( 1 )便于研磨( 2 )增加细胞质透性

( 3 )防止叶绿素分解( 4 )利于叶绿素分解成小分子

五、是非题

1. 叶绿体色素都能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2. 叶绿素的荧光波长往往比吸收光的波长要长。(√)

3.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水的光解。(╳)

4. 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中,最终电子供体是 H2O 。(√)

5. 所有的叶绿素 a 都是反应中心色素分子。(╳)

6. PC 是含 Fe 的电子传递体。(╳)

7. 高等植物的气孔都是白天张开,夜间关闭。(╳)

8. 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是在间质中进行的。(╳)

9. C 3 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具有叶绿体。(╳)

10. Rubisco 在CO2浓度高光照强时,起羧化酶的作用。(√)

11. CAM 植物叶肉细胞内的苹果酸含量,夜间高于白天。(√)

12. 一般来说 CAM 植物的抗旱能力比 C3 植物强。(√)

13. 红降现象和双光增益效应,证明了植物体内存在两个光系统。(√)

14. NAD+是光合链的电子最终受体。(╳)

15. 暗反应只有在黑暗条件下才能进行。(╳)

16. 植物的光呼吸是在光照下进行的,暗呼吸是在黑暗中进行的。(╳)

17. 只有非环式光合磷酸化才能引起水的光解放 O2。(╳)

18. 光合作用的产物蔗糖和淀粉,是在叶绿体内合成的。(╳)

19. PEP 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和 Km 值,均高于 RuBP 羧化酶。(╳)

20. C 3 植物的CO2受体是 RuBP ,最初产物是 3-PGA 。(√)

21. 植物的光呼吸是消耗碳素和浪费能量的,因此对植物是有害无益的。(╳)

22. 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光合作用提供的。(╳)

23. 水的光解放氧是原初反应的第一步。(╳)

24. 光补偿点高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25. 测定叶绿素含量通常需要同时作标准曲线。(╳)

26. 观察荧光观象时用稀释的光合色素提取液,用于皂化反应则要用浓的光合色素提取液。(╳)

27. 红外线CO2分析仪绝对值零点标定时,通常用纯氮气或通过碱石灰的空气。(√)

28.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提高CO2浓度时,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也随之提高。(√)

六、解释现象

1.秋末枫叶变红、银杏叶变黄。

2.蚕豆种植过密,引起落花落荚。

3.叶腋有花、果实或幼芽的叶片较无花、果实或幼芽的叶片光合速率高。

4.冬季温室栽培蔬菜避免高温,阴雨天注意补充光照。

5.作物株型紧凑、叶片较直立,其群体光能利用率高。

6. 大树底下无丰草。

7. “树怕伤皮,不怕烂心”。

8. 摘掉靠近棉花花蕾的叶片,蕾铃容易脱落。

9. 水稻抽穗后不宜施氮过多。

10. 玉米“蹲棵”可以提高粒重。

11. “贪青晚熟”的作物减产。

七、问答题

1.从光合作用表达式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CO2+H2O ----(CH2O)+O2

( 1 )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地球上每年固定 7×1011吨CO2,相当于合成5×1011 吨有机物,是“庞大的绿色工厂”。

( 2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每年贮存的太阳能是 7×1021 J ,约为全人类需要能量的 100 倍,称之为“巨型能量转换站”。

( 3 )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地球上每年释放 5.35×1021 吨氧气,并消除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被誉为“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2.详细说明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叶绿体具双层膜,即外膜和内膜,二者合称被膜,是控制内外物质交流的屏障,在叶绿体内有 40~60 个基粒,它是由类囊体(10-100个)垛叠而成。基粒之间由间质类囊体连接。类囊体上有叶绿体色素,它的作用是完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能转变成电能,以及将电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基粒悬浮在间质中,CO2的

固定和还原是在间质中进行的。

3.什么叫荧光现象?活体叶片为什么观察不到荧光现象?

光合色素分子的激发态电子,未被电子受体所接受,其电子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时所发射的光称荧光。其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称荧光现象。

活体叶片细胞叶绿素荧光产额(发射荧光量子数与吸收光量子数的比值)很低,其数值约为 3% 左右,就是说在 100 个激发态电子中,约有3个电子是由于发射荧光而回复到基态,所以难以用肉眼观察出来。而叶绿素在溶液中荧光产额显著提高,为 30% 左右。

4.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中, PQ 有什么重要的生理作用?

在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传递体中,PQ 具有亲脂性,含量多,被称为 PQ 库,它可传递电子和质子,而其他传递体只能传递电子。在光下, PQ 在将电子向下传递的同时,又把膜外基质中的质子转运至类囊体膜内, PQ 在类囊体膜上的这种氧化还原往复变化称 PQ 穿梭。 PQ 穿梭使膜内 H + 浓度增高,电位较“正”,有利于质子动力势形成,进而促进 ATP 的生成。

5.什么叫希尔反应?写出希尔反应方程式,说明其意义。

在有适当的电子受体存在的条件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使水分解,同时使电子受体还原并有氧的释放,这一过程是希尔在 1937 年发现的,故称希尔反应。

( 1 )表示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光合作用研究的一次飞跃。

( 2 )是研究电子传递的开始。

( 3 )开始用细胞器研究光合作用。

( 4 )证明氧的释放是来源于 H2O 。

6.怎样解释光合磷酸化的机理?

在光合电子传递中伴随着电子传递和氧化还原的进行使光合膜内形成了高能态,米切尔于 1961 年提出了化学渗透假说,他认为高能态就是质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合称质子动力势),这是由 PQ 穿梭和水光解放氧的同时,有 H + 释放,类囊体膜内空间 H+ 增多,再加上膜外 NADP+ 的还原,消耗了 H+ ,使类囊体膜的内外两侧产生了质子浓度差和电位差,膜内的质子通过偶联因子( CF1–CF0 )流出时, ATP 酶催化 ADP+Pi 合成了 ATP 。

7.如何解释C4 植物比C3 植物的光呼吸低?

C4 植物的 PEP 羧化酶对CO2亲和力高,固定CO2的能力强,在叶肉细胞形成C4-二羧酸之后,运到维管束鞘细胞脱羧放出CO2(起CO2泵作用),增加了维管束鞘细胞的CO2浓度,使CO2/O2 比值增高,提高了 RuBP 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CO2的固定和还原,不利于光呼吸的进行。另外,C4 植物光呼吸释放的CO2易被重新固定,故 C4 植物光呼吸测定值低些。

C3 植物在叶肉细胞固定CO2,叶肉细胞的CO2浓度没有 C4 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的浓度高,CO2/O2 的比值相对较低,此时 RuBP 加氧酶活性较强,有利于光呼吸进行。而且,C3 植物 RuBP 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低,光呼吸释放的CO2,不易重新被固定,于是光呼吸的测定值高。

8.如何评价光呼吸生理功能?

( 1 )有害方面:

①从碳素同化角度看,光呼吸将光合作用已固定的碳素的 30% 左右,再释放出去,减少了光合产物的形成。

②从能量利用上看,光呼吸过程中许多反应都消耗能量。

( 2 )光呼吸对植物也具有积极的生理作用:

①消耗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副产品乙醇酸,通过乙醇酸途径将它转变成碳水化合物,另外,光呼吸也是合成磷酸丙糖和氨基酸的补充途径。

②防止高光强对光合作用的破坏,在高光强和二氧化碳不足的条件下,过剩的同化力将损伤光合组织。通过光呼吸对能量的消耗,保护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③防止 O2对碳素同化的抑制作用,光呼吸消耗了O2,提高了 RuBP 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碳素同化作用的进行。冬季温室栽培作物为什么应该避免高温?

10.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季树叶为什么会变黄?

叶绿体色素只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橙光、黄光和绿光部分,只有不明显的吸收带,其中尤其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植物的叶片呈绿色。另外,叶绿素生物合成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过程,受温度影响,合成叶绿素的最低温度是 2~4 ℃,最适温度是 30 ℃左右,最高温度是 40 ℃。秋天树叶变黄是由于低温抑制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叶绿素分解破坏,使叶黄素及胡萝卜素的颜色显现出来而造成的。

11.指出 CAM 植物光合碳代谢的特点?怎样鉴别 CAM 植物?

CAM 植物的气孔是在夜间开放,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并进一步还原成苹果酸积累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运到叶绿体,脱羧放出CO2,CO2进入卡尔文循环( C 3 途径)形成光合产物。

鉴别方法:

( 1 ) CAM 植物的气孔是夜间张开,白天关闭。

( 2 )夜间苹果酸含量高、 pH 值低,白天苹果酸含量低, pH 值增高。

( 3 )夜间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白天碳水化合物含量高。

12.C 3 途径是谁发现的?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是什么?

C 3 途径是卡尔文( Calvin )等人发现的。

( 1 )羧化阶段完成了CO2的固定,生成的 3-磷酸甘油酸,是光合作用第一个稳定产物。

( 2 )还原阶段将 3- 磷酸甘油酸还原成 3-磷酸甘油醛,在此过程中消耗了ATP和NADPH+H+,3-磷酸甘油

醛是光合作用中形成的第一个三碳糖。

( 3 )更新阶段光合循环中生成的三碳糖和六碳糖,其中的一部分经过丙、丁、戊、巳、庚糖的转变,重新生成 RuBP 。

13.为什么 C4 植物的光合效率一般比 C3 植物的高?

C 4 植物是通过C4 途径固定同化CO2的,该途径是由 C4-二羧酸循环(C4 循环)和卡尔文循环(也称 C3途径)两个循环构成。C4循环主要是在叶肉细胞内进行的,而卡尔文循环则位于维管束鞘细胞内。在叶肉细胞中,PEP 羧化酶固定CO2形成的 OAA 经 C4-二羧酸循环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中,在此处脱羧放出CO2,再由卡尔文循环将CO2固定并还原成碳水化合物。这样的同化CO2途径表现出了两个优越性:

( 1 )叶肉细胞中催化CO2初次固定的 PEP 羧化酶活性强且对CO2的亲合力高( Km 值为 7 μmol/L ,而Rubisco 对CO2的 Km 值为 450 μmol/L ),因此固定CO2的速率快,特别是在CO2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大气中的CO2含量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其固定CO2的速率比 C3 植物快得多。

( 2 ) C4 途径中,通过 C4-二羧酸循环将叶肉细胞吸收固定的CO2转移到鞘细胞,为鞘细胞中卡尔文循环提供CO2,因此其作用好象一个CO2“泵”一样,将外界的CO2泵入鞘细胞,使鞘细胞的CO2浓度增大,抑制了 Rubisco 的加氧活性,使光呼吸显著减弱,光合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使 C4 植物的CO2补偿点明显降低( 0 ~ 10 μmol/mol )。

C 3 植物只在叶肉细胞中通过卡尔文循环同化CO2,由于 Rubisco 耐CO2的亲合力低,加之自然界CO2浓度低( 300 μmol/mol ),氧气含量相对高( 21 %),因此 C3植物 Rubisco 的加氧反应明显,光呼吸强,CO2补偿点高( 50 ~ 150 μmol/mol ),光合效率低。此外 C4 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形成的光合产物能及时运走,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C 4 植物的高光合效率在温度相对高、光照强的条件下才能明显表现出来;在光弱、温度低的条件下 C4 植物的光合效率反不如 C3 植物。

14.说明磷对光合碳循环的调节。

在光下类囊体膜上的光反应启动时,消耗 Pi 产生 ATP 和 NADPH+H+ ,有利于CO2的同化,并产生磷酸丙糖。通过叶绿体被膜上的“ Pi 运转器”,磷酸丙糖与细胞质中的 Pi 进行对等交换, Pi 进入叶绿体间质,并通过 ATP 的形成来活化 PGA 激酶与 Ru5P 激酶,促进碳循环的运转,当植物缺磷时,与磷酸丙糖交换的 Pi 减少,间质中 ATP/ADP 比值降低,使 PGA 激酶与 Ru5P 激酶钝化,于是光合碳循环运转减慢。

15.什么叫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举例说明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是指作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日光能的百分率。

( 1 )增加光合面积

①合理密植密植是否合理可用叶面积系数来衡量,叶面积系数过小,不能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能,在一定范

围内,作物产量随着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提高,小麦、玉米、大豆等最大叶面积系数在 4~5 比较适宜。

②改善株型理想的株型是紧凑、矮杆、叶小而直立、叶厚、分蘖密集等。

( 2 )提高光合效率

①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 300μmol/mol 左右,作物生长最适的二氧化碳浓度是 1000μmol/mol 。增加CO2浓度的方法有:在室内燃烧液化石油气、使用干冰等。在大田可控制栽培规格和肥水,因地制宜选好行向,使通风良好。还可以增加有机肥,使土壤微生物增多,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以及采用深施 NH4HCO3 的办法。

②降低光呼吸

a. 光呼吸的生化控制使用α–羟基磺酸盐和 NaHSO3 ,抑制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防止乙醇酸氧化成乙醛酸。也可以使用 2,3–环氧丙酸,它能抑制乙醛酸转变成乙醇酸。

b. 改变环境成分增加环境中CO2浓度,提高CO2/O2 的比值,抑制 RuBP 加氧酶的活性。

c. 筛选低光呼吸品种应用“同室效应法”进行筛选,将 C3 植物和 C4 植物幼苗一同培养在密闭的光合室内,由于光合作用吸收CO2,使光合室内CO2浓度降低,降到 C3 植物CO2补偿点以下时,由于有机物质消耗过多,C3 植物变黄死亡。但 C4 植物CO2补偿点较低,生长正常。如果个别 C3 植物忍受低二氧化碳浓度,便能生存下去,选出低二氧化碳补偿点的植物株,即是低光呼吸品种。

( 3 )延长光合时间

①提高复种指数

②延长生育期适时早种;防止叶片早衰。

③补充人工光照。

16.怎样从理论上证明光能利用率可达 10% 以上?

已知释放 1 分子 O2 ,需要 8 ~ 10 光量子,产生 2NADPH+H+ ,同化 1 分子CO2需要 2NADPH+H+ ,所以需要 8 ~ 10 光量子,如果按 10 个光量子计算,产生 1 分子葡萄糖,需要同化6分子CO2,需要吸收的能量是 10×6×70 ×4.18KJ (以紫光计算),共需要吸收17556KJ 的能量。 1分子葡萄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为 686 × 4.18KJ=2867KJ ,则光能利用率为 2867/17556 ≈ 16% 。

17.分析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 1 )辐射到地面的太阳光能只是可见光的一部分(约占太阳总辐射能的 40 ~ 50% );

( 2 )照射到叶面上的光能并未全部被吸收,其中有 10~15% 被反射; 5% 透过叶片,虽然 80~85% 被吸收,但仅有 0.5~3.5% 用于光合作用,而大多以热能消耗于蒸腾过程.

( 3 )叶片光合能力的限制,以及呼吸消耗,CO2供应不足,水分亏缺、矿质营养不足等。

18.C3 植物经卡环固定同化 2mol CO2,需要多少同化力?至少需要多少光量子?同时能释放多少O2?

需要同化力: 6ATP,4NADPH2 ;需要光量子:最少需要 16mol 光量子;释放O2 :2 mol O2

19.如何证明光合电子传递由两个光系统参与 ?

( 1 )红降现象和双光增益效应红降现象是指用大于 680 nm 的远红光照射时,光合作用量子效率急剧下降的现象;而双光增益效应是指在用远红光照射时补加一点稍短波长的光(例如 650 nm 的光),量子效率大增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暗示着光合机构中存在着两个光系统,一个能吸收长波长的远红光,而另一个只能吸收稍短波长的光。

( 2 )光合放 O2 的量子需要量大于 8 从理论上讲一个量子引起一个分子激发,放出一个电子,那么释放一个 O2 ,传递 4 个电子只需吸收 4 个量子。而实际测得光合放氧的最低量子需要量为 8 ~12 。这也证实了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要经过两个光系统,有两次光化学反应。

( 3 )类囊体膜上存在 PSI 和 PS Ⅱ色素蛋白复合体现在已经用电镜观察到类囊体膜上存在 PSI 和 PS Ⅱ颗粒,能从叶绿体中分离出 PSI 和 PS Ⅱ色素蛋白复合体,在体外进行光化学反应与电子传递,并证实 PSI 与NADP + 的还原有关,而 PS Ⅱ与水的光解放氧有关。

20.C4 植物叶片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 采集一植物样本后,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属哪类碳同化途径

的植物 ?

C4植物的光合细胞有两类: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 BSC )。C4 植物维管束分布密集,间距小(每个叶肉细胞与 BSC 邻接或仅间隔 1 个细胞),每条维管束都被发育良好的大型 BSC 包围,外面又为一至数层叶肉细胞所包围,这种呈同心圆排列的BSC与周围的叶肉细胞层被称为克兰兹(Kranz)解剖结构,又称花环结构。C4 植物的BSC中含有大而多的叶绿体,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也较丰富。BSC与相邻叶肉细胞间的壁较厚,壁中纹孔多,胞间连丝丰富。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叶肉细胞与BSC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光合产物向维管束的就近转运。此外, C4植物的两类光合细胞中含有不同的酶类,叶肉细胞中含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以及与C4 - 二羧酸生成有关的酶;而BSC中含有 Rubisco 等参与C3途径的酶、乙醇酸氧化酶以及脱羧酶,在这两类细胞中进行不同的生化反应。

采集一植物样本后,可根据C3、C4和CAM 植物的主要特征来鉴别它是属于哪类植物。如可根据植物的地理分布、分类学上的区别、叶片的形态结构、背腹两面颜色、光合速率和光呼吸的大小以及两者的比值、CO2补偿点、叶绿素a/b 比、羧化酶的活性以及碳同位素比等来鉴别。

21.试述光、温、水、气与氮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 1 )光光是光合作用的动力,也是形成叶绿素、叶绿体以及正常叶片的必要条件,光还显著地调节光合酶的活性与气孔的开度,因此光直接制约着光合速率的高低。光能不足可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光能过剩会引起光抑制使光合活性降低。光合作用还被光照诱导,即光合器官要经照光一段时间后,光合速率才能达正常范围。

( 2 )温度光合过程中的暗反应是由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因而受温度影响。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和三基点,即最低、最高和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之间进行。

( 3 )水分①直接影响水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没有水光合作用不能进行。②间接影响水分亏缺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因为缺水会引起气孔导度下降,从而使进入叶片的CO2减少;光合产物输出变慢;光合机构受损,光合面积扩展受抑等。水分过多会使叶肉细胞处于低渗状态,另外土壤水分太多,会导致通气不良而妨碍根系活动等,这些也都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 4 )气体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O2不足往往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对C3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尤为显著。O2对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一方面O2促进光呼吸的进行,另一方面高O2下形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光合膜、光合器官有伤害作用。

( 5 )氮素氮素是叶绿体、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也是 Rubisco 等光合酶以及构成同化力的 ATP 和 NADPH 等物质的组成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叶的含氮量、叶绿素含量、 Rubisco 含量分别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

22.产生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 如何缓和“午睡”程度 ?

引起光合“午睡”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在干热的中午,叶片蒸腾失水加剧,如此时土壤水分也亏缺,使植株的失水大于吸水,就会引起萎蔫与气孔导性降低,进而使 CO2吸收减少。另外,中午及午后的强光、高温、低CO2浓度等条件都会使光呼吸激增,光抑制产生,这些也都会使光合速率在中午或午后降低。光合“午睡”是植物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植物对环境缺水的一种适应方式。但是“午睡”造成的损失可达光合生产的 30 %,甚至更多,在生产上可采用适时灌溉、选用抗旱品种、增强光合能力、遮光等措施以缓和“午睡”程度。

23.在缺乏CO2的情况下,对绿色叶片照光能观察到荧光,然后在供给CO2的情况下,荧光立即被猝灭,试

解释其原因。

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处于能量不稳定的状态,会发生能量的转变,或用于光合作用,或用于发热、发射荧光与磷光。荧光即是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在缺乏 CO2的情况下,光反应形成的同化力不能用于光合碳同化.光合作用被抑制,叶片中被光激发的叶绿素分子较多地以光的方式退激。故在缺乏CO2的情况下,给绿色叶片照光能观察到荧光,而当供给CO2时,被叶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使荧光猝灭。

第三章--光合作用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 光合作用 2. 光合强速率 3. 原初反应 4. 光合电子传递链 5. PQ穿梭 6. 同化力 7. 光呼吸 8. 荧光现象 9. 磷光现象 10. 光饱和点 11. 光饱和现象 12. 光补偿点 13. 光能利用率 14. 二氧化碳饱和点 15. 二氧化碳补偿点 16. 光合作用单位 17. 作用中心色素 18. 聚光色素 19. 希尔反应 20. 光合磷酸化 21. 光系统 22. 红降现象 23. 双增益效应 24. C3植物 25. C4植物 26. 量子产额 27. 量子需要量 28. 光合作用‘午睡’现象 三、填空题 1. 光合色素按照功能不同分类为和。 2. 光合作用的最终电子供体是,最终电子受体是。 3. 光合作用C3途径CO2的受体是,C4途径的CO2的受体是。 4. 光合作用单位由和两大部分构成。 5. PSI的原初电子供体是,原处电子受体是。 6. PSII的原初电子受体是,最终电子供体是。 7. 光合放氧蛋白质复合体又称为,有种存在状态。 8. C3植物的卡尔文循环在叶片的细胞中进行,C4植物的C3途径是在叶片的细胞中进行。 9. 在卡尔文循环中,每形成1摩尔六碳糖需要摩尔ATP,摩尔NADPH+H+。 10.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有、、、和。

11. 光合作用的三大步聚包括、和。 12. 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和。 13.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的中进行,而暗反应是在进行。14.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色,在反射光下呈色。 15. 光合作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中被氧化的物质是,被还原的物质时是。 16. 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最强吸收区在,它不仅可以吸收传递光能,还具有的作用。 17. 叶绿素吸收光谱有光区和光区两个最强吸收区。 18. 光合作用CO2同化过程包括、、三个大的步骤。 19.根据光合途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三种类别。 20. 尔文循环按反应性质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 21. 在光合作用中,合成淀粉的场所是,合成蔗糖的场所是。 22. 光合作用中被称为同化力的物质是和。 23. 卡尔文循环中的CO2的受体是,最初产物是,催化羧化反应的酶是。 24. 光呼吸中底物的形成和氧化分别在、和等三种细胞器中进行的。 25. 农作物中主要的C3植物有、、等。 26. 农作物中C4植物有、、等。 27. 光合磷酸化的途径有、和三种类型,占主导地位的途径是。 28.正常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为,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分子比例为。 29. 在光合放氧反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和。 30. 原初反应是将能转变为能。 31. 量子产额的倒数称为,即光合作用中释放1分子氧和还原1分子二氧化碳所需吸收的。 32. 类囊体膜上主要含有、、、和等四类蛋白复合体。 33.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分子,它不仅能捕获光能,还具有光化学活性,能将能转换成能。 34.根据释放一分子O2和同化一分子CO2,确定光合单位包含个色素分子;根据吸收一个光量子,光合单位应包含。根据传递一个电子,光合单位应包含个色素分子数。 35. 叶绿体是由被膜、、和三部分组成。 36. 类囊体可分为类囊体和类囊体二类。 37. 当叶绿素卟啉环中的被H+所置换后,即形成褐色的去叶绿素,若再被Cu2+取代,就形成鲜绿的代叶绿素。 38. 叶绿体的ATP酶由两个蛋白复合体组成:一个是突出于膜表面的亲水性的;另一个是埋置于膜中的疏水性的,后者是转移的主要通道。 39. C4植物的光合细胞有细胞和细胞两类。 40. 当环境中CO2浓度增高,植物的光补偿点,当温度升高时,光补偿点。 41. 按非环式光合电子传递,每传递4个电子,分解分子H2O,释放1分子O2,需要吸收8个光量子,量子产额为。 二、选择题 1. PSⅡ的中心色素分子是: A.叶绿素a680 B.叶绿素b680 C.叶绿素a700 D.叶绿素b700 2.叶绿素卟啉环的中心原子是

植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原初反应 2.磷光现象 3.荧光现象 4.红降现象 5.量子效率 6.量子需要量 7.爱默生效应 8.PQ穿梭 9.光合色素 10.光合作用 11.光合单位 12.作用中心色素 13.聚光色素 14.希尔反应 15.光合磷酸化 16.同化力 17.共振传递18.光抑制 19.光合“午睡”现象 20.光呼吸 21.光补偿点 22.CO2补偿点 23.光饱和点24.光能利用率 25.复种指数 26.光合速率 27.叶面积系数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ATP 2.BSC 3.CAM 4.CF1—CFo 5.Chl 6.CoI(NAD+) 7.CoⅡ(NADP+) 8.DM 9.EPR 10.Fd 11.Fe—S 12.FNR 13.Mal 14.NAR 15.OAA 16.PC 17.PEP 18.PEPCase 19.PGA 20.PGAld 21.P680 22.Pn 23.PQ 24.Pheo 25.PSI II 26.PCA 27.PSP 28.Q 29.RuBP 30.RubisC(RuBPC) 31.RubisCO(RuBPCO) 32.RuBPO 33.X 34. LHC 三、填空题 1.光合作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被还原,被氧化。 2.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反射光下观察呈色,在透射光下观察呈色。 3.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主要有、、和。 4.P70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原初电子受体是。P68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原初电子受体是。 5.双光增益效应说明。 6.根据需光与否,笼统地把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和。 7.暗反应是在中进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8.光反应是在进行的。 9.在光合电子传递中最终电子供体是,最终电子受体是。 10.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11.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功能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类囊体亦称为。 12.早春寒潮过后,水稻秧苗变白,是与有关。 13.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来自于。 14.离子在光合放氧中起活化作用。 15.水的光解是由于1937年发现的。 16.被称为同化能力的物质是和。 17.类胡萝素除了收集光能外,还有的功能。 18.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 19.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另一个在。 20.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在。 21.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为。 22.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为。 23.与叶绿素b相比较,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方向,在蓝紫部分的吸收带偏向 方向。 24.光合磷酸化有三个类型:、和。 25.卡尔文循环中的CO2的受体是。 26.卡尔文循环的最初产物是。 27.卡尔文循环中,催化羧化反应的酶是。

初中生物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课稿)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案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我试图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由传统的教师讲步骤,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只有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实质,才能真切体会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自觉性。而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正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应抓住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保护绿色植物的教育。 知识与技、能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绿叶在光下制案教目标:造淀粉1的实验 2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2、在小组合作做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理解光合作用意义的基础上,增强保护绿色植物的自觉性 2、 度学态科事形成实求是的教案流程 导入: 师:(出示小树由小长大的动画,启发学生思考:)一棵小树能够变成参天大树,构建它自身的物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植物植根在土壤中,构建它的营养是从土壤中来的吗? 生:是! 师:为此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师:用彩图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 生:(一致认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不是从土壤中得来的。 1 / 4 师:经过很多科学家近300年的研究终于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由小长大是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出示课题)。 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又需要哪些条件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镜头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 探点一: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选叶遮光) 师:(创设探索情境)一棵小树生长在大树妈妈的身体下面,太阳晒不着它。它感觉很舒服。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十几年过去了,同龄的小树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它却依然那么矮小,这说明什么?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师:你能给植物设计一个有光和无光的条件,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吗? 生:把一盆植物放在阳光下,另一盆植物放在床底下。 生:把一盆植物放在阳光下,另一盆植物用黑色塑料袋套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师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鼓励的语言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 (一)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1. (2019·贵州六盘水)“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踏青归来,许多同学的白衣服上沾染了植物的绿色汁液,欲去除绿渍,最好选用() A.凉水 B.生理盐水 C.酒精 D.碘液 2.(2019·福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使用碘液的目的是() A.溶解叶绿素 B.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C.促进淀粉分解 D.验证是否产生氧气3.(2019·新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内隔水加热的目的是()A.分解淀粉 B.溶解淀粉 C.将淀粉煮沸 D.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4.(2019·云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的作用是() A.运走耗尽叶片原有的淀粉 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C.检测是否产生淀粉 D.检测是否合成叶绿素 5.(2019·滨州)如图是某同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步骤一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步骤二必须放在光下 C.步骤三中②、③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 D.步骤四的现象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2019·四川广元)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 机物”时,某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 的是()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丁中叶片滴加碘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 C.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7.(2019·德阳)某兴趣小组开展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并去掉纸片;④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⑤漂洗叶片、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习题答案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2.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3.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 4.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 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5.光合链:即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它包括质体醌、细胞色素、质体蓝素、铁氧还蛋白等许多电子传递体,当然还包括光系统I和光系统 II的作用中心。其作用是水的光氧化所产生的电子依次传递,最后传 递给NADP+。光合链也称Z链。 6.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7.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 8.聚光色素: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 9.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10.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11.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 2 的过程。光呼吸的主 要代谢途径就是乙醇酸的氧化,乙醇酸来源于RuBP的氧化。光呼吸之所以需要光就是因为RuBP的再生需要光。 12.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 2 和呼吸过程中放 出的CO 2 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13.CO 2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 2 量与呼吸释放的CO 2 量相等时,外界的CO 2 浓 度。 14.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15.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二、填空题 1.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细菌叶绿素 2. -氨基酮戊二酸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酸酯 3.光反应暗反应基粒类囊体膜(光合膜)叶绿体间质 4.PC Fd Z Pheo 5.H 2 O NADP+ 6.希尔(Hill) 7.氯锰 8.红光区紫光区蓝光区 9.3:1 2:1 10.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假循环式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图解: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各元素去向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 ?易错点拨: 1、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两边的水不可轻易约去,因为反应物中的水在光反应阶段消耗,而产 物中的水则在暗反应阶段产生。

2、催化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的分布场所不同,前者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分布在叶绿 体基质中。 知识拓展: 1、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氮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 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 应。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干旱热带地区的植物。 ①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 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而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在四碳植物中的利用率。 ②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比C3高很多,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C3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得的 淀粉会贮存在叶肉细胞中;而C4植物的淀粉将会贮存于维管束鞘细胞内,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3、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 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以光作为

《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认识绿色植物叶片,观察其结构并了解各结构的主要功能。 2、了解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知道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技能性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情感性目标: 使学生接受掌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叶片的结构。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教学准备: 新鲜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 (二)、新授 1、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看看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实验步骤: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①把新鲜的树叶平放在小木板上。 ②右手握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途中虚线方向,迅速切割。

③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把切下 的薄片放入水中。 ④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 ①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 ②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课文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①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②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根据课文,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是什么样子,下表皮有没 有气孔? 实验要求: 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其周围几个表皮细胞,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画出轮廓即可。 思考: ①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表皮细胞基本呈现什么颜色? ②保卫细胞指什么,呈现什么颜色?气孔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横切片上下两层细胞相同吗?靠近上表皮和靠近下表皮的细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上表皮比下表皮颜色深? 小结: ①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②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③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 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④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引导学生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第三章 光合作用

第三章光合作用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原初反应:指的是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过程,完成了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实质是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天线色素:又称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将所吸收的光有效地集中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包括99% 的叶绿素a ,全部叶绿素b ,全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既能吸收光能又具有化学活性,能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分子,包括P 700 和P 680 。 光合作用单位:是指完成 1 分子CO2的同化或1分子O2 的释放,所需的光合色素分子的数目,大约是2400 个光合色素分子。但就传递 1 个电子而言,光合作用单位是600 ,就吸收 1 个光量子而言,光合作用单位是300 。 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0 nm ,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光合效率急剧下降,这种在长波红光下光合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红降现象。 光合效率:(量子产额)又称量子产额或量子效率,是光合作用中光的利用效率,即吸收 1 个光量子所同化二氧化碳或放出氧分子的数量。 量子需要量:同化1分子CO2 或释放 1 分子O2 需要的光量子数。 爱默生效应:(双光增益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670nm )照射,光合效率增高,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这种现象称为双光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应。 希尔反应及希尔氧化剂:在有适当的电子受体存在的条件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使水分解,有氧的释放和电子受体的还原,这一过程是Hill 在1937 年发现的,故称Hill 反应,在希尔反应中接受氢的受体称希尔氧化剂。

第三章光合作用zj

一、章(节、目)授课计划第页

二、课时教学内容第页

3 细菌光合作用特点 H2O,而是H2S等,不放氧 CO2 + 2H2A →(CH2O) + H2O + 2A 细菌叶绿素: chla(B800、B850、B890);chlb; chlc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胡萝卜素 a)化能合成作用 定义:不含光合色素的细菌在暗中利用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同化CO2成为有机物的过程 化能合成菌的类型:均为好气性细菌 硝化细菌:2HNO2+O2 → 2HNO3 ΔG=-180KJ 氨细菌:2NH3+3O2 → 2NO2+2H2O+2H+ΔG=-149KJ 亚硝酸细菌:2NH3+3O2 → 2HNO2+2H2O ΔG=-661KJ 铁细菌:Fe++→ Fe+++ 碳细菌:利用煤被氧化放出的能量 氢细菌:利用氢被氧化成水放出的能量 碳素同化作用比较表碳素同化作用三种类型的进化地位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是自然界巨大的物质转换站 (二)是自然界巨大的能量转换站 (三)净化环境,维持大气O2、CO2 平衡 注:由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大约每300年循环一次,O2大约每2000年循环一次 全球范围CO2的升高,会产生温室效应 (四)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光合作用是目前惟一知道的通过分解水产生O2的生物过程 生物进化中两大重要事件产生条件是光合作用创造的 * 好氧生物的出现 *生物由海洋进入陆地 (五)光合作用与工农业、国防、科技 固氮蓝藻可光合放H2,作为新能源 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 密闭系统中提供O2和部分食物 五、光合作用指标和测定方法 (一)生理指标 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或放出O2的量(mgCO2dm -2h-1或umolCO2dm–2s-1)。 光合生产率—-较长时间内的表观光合速率(干物质克数/m2.天)。比光合速率低,也称净同化率。表观光合速率= 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二)测定方法*半叶法 *测氧仪法 *红外线CO2分析仪法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第三章光合作用zj

一、章(节、目)授课计划第页 光合作用的机理,即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及碳同化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光合色素的理化性质与光学特性; 光呼吸的过程及意义; 有机物运输的机理和分配规律。 光合作用的机理,即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及碳同化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光合色素的理化性质与光学特性; 光呼吸的过程及意义;

二、课时教学内容第页

3 细菌光合作用特点细菌进行光合作用时都是严格的无氧环境 供氢体不是H2O,而是H2S等,不放氧 CO2 + 2H2A →(CH2O) + H2O + 2A 细菌光合色素和载色体 细菌叶绿素: chla(B800、B850、B890);chlb; chlc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胡萝卜素 a)化能合成作用 定义:不含光合色素的细菌在暗中利用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同化CO2成为有机物的过程 化能合成菌的类型:均为好气性细菌 硝化细菌:2HNO2+O2 → 2HNO3 ΔG=-180KJ 氨细菌:2NH3+3O2 → 2NO2+2H2O+2H+ΔG=-149KJ 亚硝酸细菌:2NH3+3O2 → 2HNO2+2H2O ΔG=-661KJ 铁细菌:Fe++→ Fe+++ 碳细菌:利用煤被氧化放出的能量 氢细菌:利用氢被氧化成水放出的能量 碳素同化作用比较表碳素同化作用三种类型的进化地位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是自然界巨大的物质转换站 (二)是自然界巨大的能量转换站 (三)净化环境,维持大气O2、CO2 平衡 注:由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大约每300年循环一次,O2大约每2000年循环一次 全球范围CO2的升高,会产生温室效应 (四)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光合作用是目前惟一知道的通过分解水产生O2的生物过程 生物进化中两大重要事件产生条件是光合作用创造的 * 好氧生物的出现 *生物由海洋进入陆地 (五)光合作用与工农业、国防、科技 固氮蓝藻可光合放H2,作为新能源 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 密闭系统中提供O2和部分食物 五、光合作用指标和测定方法 (一)生理指标 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或放出O2的量(mgCO2dm -2h-1或umolCO2dm–2s-1)。 光合生产率—-较长时间内的表观光合速率(干物质克数/m2.天)。比光合速率低,也称净同化率。表观光合速率= 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二)测定方法*半叶法 *测氧仪法 *红外线CO2分析仪法

第三章-光合作用练习题

第三章■光合作用练习题

第三章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 光合作用 2. 光合强速率 3. 原初反应 4. 光合电子传递链 5.PQ穿梭 6.同化力 7.光呼吸 8. 荧光现象 9. 磷光现象 10.光饱和点 11. 光饱和现象 12.光补偿点 13. 光能利用率 14. 二氧化碳饱和点 15.二氧化碳补偿点 16.光合作用单位 17. 作用中心色素 18.聚光色素 19.希尔反应 20. 光合磷酸化

21.光系统 22.红降现象 23.双增益效应 24.C3植物 25.C4植物 26.量子产额 27.量子需要量 28.光合作用’午睡’现象 三、填空题 1.光合色素按照功能不同分类 为 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合作用的最终电子供体是 ,最终电子受体 3.光合作用G途径CO的受体 是 ______________ ,G途径的CO的受体 4.光合作用单位 由 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两大部分构成

5.P SI的原初电子供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处电子受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6.P SII的原初电子受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电子供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7.光合放氧蛋白质复合体又称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 种存在状态。 8.C3植物的卡尔文循环在叶片 的 ________________ 细胞中进行,C4植物的C3 途径是在叶片的 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中进行。9.在卡尔文循环中,每形成1摩尔六碳糖需 要摩尔 ATP 摩尔NADPH+H 10 .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有、、 、 和 。 11 . 光合作用的二大步聚包 括、和 12.光合作用的色素 有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

植物生理第3章光合答案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CO2,H2 O 2. 20~100(或200 ),40~60,10~50 (或100 ) 3. 卟啉,水,叶醇,脂 5. -CH3,CHO 6. 长光,短光 7. 光,温度,水分,矿质营养 8. 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碳素同化作用 9. 光,暗,光能向活跃化学能,活跃化学能向稳定化学能 10. 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11. 100 ,外,P 700 ,175 ,内,P 680 12. 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碳素同化作用 13. 光能的吸收,传递,光能转变成电能,类囊体膜 14. 原初反应 15.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假环式光合磷酸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16. C3,C4,PEP,PEP 羧化酶,草酰乙酸,叶肉,RuBP,RuBP羧化酶,3 –磷酸甘油酸,叶肉 17. H2O 18. 卡尔文,同位素示踪,纸谱色层分析 19.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原初电子供体,原初电子受体 20. P 700,P 680 21. 700nm ,680nm 22. 2,3,12,18 23. ATP,NADPH 24. H2O,NADP+ 25.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ATP,NADPH,O2,类囊体膜 26. RuBP 羧化酶,NADP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FBP 磷酸酯酶,SBP 磷酸酯酶,Ru5P 激酶 27. CAM,C3,夜间气孔张开,夜间有机酸含量高 28. 50 μmol/mol 左右,0~5 μm ol/mol,PEP 羧化酶对CO2的亲和能力强 29. CO2,液泡,CO2 30. 叶肉,维管束鞘 31. PEP,CO2,OAA,RuBP,CO2,PGA 32. 乙醇酸,葡萄糖,叶绿体,过氧化体,线粒体,线粒体 33. 乙醇酸,RuBP 加氧 34. RuBP 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羧化,加氧 35. 叶绿体,叶绿体,过氧化体,叶绿体,线粒体 36. 卡尔文,米切尔,爱默生,明希 37. C3,C4,CAM代谢途径,C3,糖 38. 小麦,大豆,棉花,玉米,甘蔗,高粱 39. CO2 /O2比值高,CO2 /O2比值低 40. 光照,温度,水分,CO2,矿质营养 41. 光反应不能利用全部光能,暗反应跟不上 42. H2O 被氧化到O2水平,CO2被还原到糖的水平,同时伴有光能的吸收、转换与贮存 43. 反应中心,聚光(天线) 44. 叶绿体,细胞质 45. 维管素鞘,叶肉 46.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植物生理第三章复习题_光合作用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中译英(Translate) 4、叶绿体 5、类囊体 7、叶绿素 8、类胡萝卜素 13、光反应 14、碳反应 15、原初反应 16、光合单位 18、电子传递 19、光合链 20、光合磷酸化 23、化学渗透假说 23、卡尔文循环 26、光呼吸 27、暗呼吸 29、光合产物 30、光合速率 31、光补偿点 32、光饱和现象 39、天线色素 40、聚光色素 41、反应中心 42、光系统I 43、放氧复合体 三、名词解释(Explain the glossary)

四、是非题(True or false) ()1、叶绿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 ()3、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使人类及一切需O2生物能够生存。 ()4、所有的叶绿素分子都具备有吸收光能和将光能转换电能的作用。 ()5、叶绿素具有荧光现象,即在透谢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6、一般说来,正常叶子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分子比例约为3:1。 ()10、碳反应是指在黑暗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应。 ()11、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是在叶粒体基质上进行。 ()12、在光合链中最终电子受体是水,最终电子供体是NADPH。 ()13、卡尔文循环是所有植物光合作用碳同化的基本途径。 ()14、C3植物的光饱和点高于C4植物的。 ()15、C4植物的CO2补偿点低于C3植物。 ()16、在弱光下,光合速率降低比呼吸速率慢,所以要求较低的CO2水平,CO2补偿点低。()17、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是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故温度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9、在光合用的总反应中,来自水的氧被参入到碳水化合物中。 ()22、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为脂肪,贮藏着大量能量。 ()23、PSI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P680。 ()24、PSII的原初电子供体是PC。 ()25、PSI的原初电子受体是Pheo。 五、选择题(Choose the best answer for each question) 1、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以什么形式运出叶绿体?() A、蔗糖 B、淀粉 C、磷酸丙糖 3、叶绿体中由十几或几十个类囊体垛迭而成的结构称() A、间质 B、基粒 C、回文结构 4、C3途径是由哪位植物生理学家发现的?() A、Mitchell B、Hill C、Calvin 9、PSI的光反应的主要特征是() A、ATP的生成 B、NADP+的还原 C、氧的释放 10、高等植物碳同化的二条途径中,能形成淀粉等产物的是() A、C4途径 B、CAM途径 C、卡尔文循环 12、正常叶子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约为() A、2:1 B、1:1 C、3:1 13、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发生的部位是() A、叶绿体基粒 B、叶绿体基质 C、叶绿体膜 14、光合作用碳反应发生的部位是() A、叶绿体膜 B、叶绿体基质 C、叶绿体基粒 15、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原于() A、H2O B、CO2 C、RuBP 16、卡尔文循环中CO2固定的最初产物是() A、三碳化合物 B、四碳化合物 C、五碳化合物 17、C4途径中CO2的受体是() A、PGA B、PEP C、RuBP 18、光合产物中淀粉的形成和贮藏部位是() A、叶绿体基质 B、叶绿体基粒 C、细胞溶质 19、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中,蔗糖的形成部位在() A、叶绿体基粒 B、胞质溶胶 C、叶绿体间质 20、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一生物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2、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学习重点和难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课前导学: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864年,萨克斯的实验是如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的? (2)、恩格尔曼实验: 过程:水绵+好氧菌 结论: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过程能产生 。 (3)、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用到了什么技术?是否利用了对照实验方法? 2. 疑难探究:1、为什么说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温室栽培蔬菜,为什么采用无色玻璃做顶棚而不用绿色玻璃呢? 课堂反馈 : 1、叶绿体的结构:由______膜构成,内部有许多__________,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了_________。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_____________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称为___________,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___________。 2、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的光合作用实验证明的是 ( ) A.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B.氧气是由叶绿体所释放 C.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D.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 ) A.内膜上 B.基质中 C.类囊体片层膜上 D.各部位上 课后作业: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产物是 ,场所是 ,条件是要有 ,还需要多种酶等。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 2、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绿色植物在哪种光的照射下放出的氧最多 ( ) 黑暗、无空气 极细光束→好氧菌只分布在 。 完全曝光→好氧菌分布在 。

A.绿光和蓝紫光 B.红光和蓝紫光 C.蓝紫光和绿光 D.红光和绿光 3、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 A.传递光能、传送电子 B.传递光能、转变光能 C.吸收光能、转变光能 D.吸收光能、传递光能 4、关于叶绿体中的类囊体的正确叙述是() A.叶绿体中的一个个基粒就是一个个类囊体 B.全部光合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的双层薄膜上 C.组成各基粒的类囊体之间没有结构上的联系 D.基粒和类囊体极大地扩大了光合作用的反应面积 答案:疑难探究: 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 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2、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不使用绿色 的塑料薄膜做顶棚。 课堂反馈:1、双层基粒基质囊状结构基粒囊状结构薄膜 2、B 3、C 课后作业:1、二氧化碳和水糖类和氧气叶绿体光 CO2 + H2O (CH2O) + O2 2、 B 3、D 4、D 自我总结和反思: 1、本节课的收获: 2、还未解决的问题: 3、你想对老师说:

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精)

第六章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教学内容: 光合色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的主要机理 光呼吸、 C3 与C4 植物的生理特征差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主要机理 光呼吸 C3 与C4 植物的生理特征差异 光强和CO2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难点:光合作用的机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师多媒体讲授,动画讲解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O2的过程。 地球上一年中通过光合作用约吸收 2.0×1011t碳素,合成5×1011t有机物,同时将2×1021J 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 5.35×1011 t氧气。 光合作用意义:1、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3、维持大气O2和CO2的相对平衡。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巨大的把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的过程,也是规模最巨大的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和从水中释放氧气的过程。它是生物界获得能量、食物以及氧气的根本途径,所以被称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因此,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繁荣的生物世界。 绿色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第一节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一、叶绿体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细胞器。 1、形态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大多呈扁平椭圆形,每个细胞中叶绿 体的大小与数目依植物种类、组织类型以及发育阶段而异。一个叶肉细胞中约有10至数百个叶绿体。(图4-2) 2、基本结构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3部分组成 ①被膜:由2层单位膜组成,被膜上无叶绿素,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光 合作用的微环境。 ②基质:指被膜以内的物质。基质是进行C同化的场所,它含有还原CO2的全部酶系,因而 在基质中能进行多种多样复杂的生化反应。 ③类囊体:是由单层膜围起的扁平小囊。分为基质类囊体(基质片层)和基粒类囊体(基 粒片层)2类。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C反应两大阶段,由于光反应是在类囊 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称类囊体膜为光合膜。 3、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 类囊体膜上含有由多种亚基、多种成分组成的蛋白复合体,主要有4类,它们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光系统Ⅰ(PSI) 光系统Ⅱ(PSⅡ) Cytb6/f复合体(细胞色素简称Cyt) ATP酶复合体(ATPase) 二、光合色素 在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称为光合色素。

第三节光合作用

第三节 光合作用 ·知识见证(课堂新导学) 学习目标:①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②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意义,并能应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构建: A ) 转化成(B ) 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发现:(见附表1) 分布:(C ) 叶绿体中的色素 功能:(D ) 种类: 叶绿素 叶绿素a 主要吸收(E ) 光 叶绿素b 合 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F ) 作 叶黄素 用 总反应式:(G ) 光反应: H 2O 的光解 光合作用的过程 A TP 的形成 暗反应: CO 2的固定 CO 2被还原成糖 为生物界提供(H ) 光合作用的意义 使大气的(I ) 含量相对稳定 把光能转化为(J ) 对(K ) 有重要作用 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L )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M )

(答案:A.二氧化碳和水;B.贮存能量的有机物;C.类囊体的薄膜上;D.吸收、传递和转 光能 换光能;E.红光和蓝紫光;F.蓝紫光;G.CO2+H2O——→(CH2O)+O2;H.有机物; 叶绿体 I.二氧化碳和氧气;J.化学能;K.生物进化;L.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M.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N.蜡烛不容易熄灭;O.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P.植物可以更新空气;Q.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R.遮光的一半叶片没有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呈蓝色;S.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T.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带状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附近U. 好氧细菌集中在带状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V.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W.同位素标记法X..释放的氧气全是18O2 Y. 释放的氧气全是O2 Z.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知识延伸(思维大拓展) 重难点释疑 2、如何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一般可以写成:光能 CO2+H2O (CH2O)+O2,该反应式表 叶绿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