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江苏省地质资料

地震地质及其它
—————————————————————————————————————
2160
西(安)-浦(口)铁路南阳至南京段沿线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报告,武汉地震大队,1971.09
4787
江苏省江宁铜井铜矿区控制测量总结报告,江苏冶金地质勘探总队地球物理探矿第一分队,谷有财,1965.01
1376
六合县冶山一带硼化点踏勘情况报告,江苏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1961.02
1420
3328
江苏省六合县冶山铁矿一带硼矿检查报告[预查],江苏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祝甘瑶,1962.5
江苏省溧阳县小梅岭方解石矿区初步普查地质报告,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任彝华等,1985.12
399
高淳、溧阳县煤矿勘察汇报[预查],江苏重工业局,陈国扬,1957.11
1186
江宁县团山一带煤田普查报告,[南京市],南京市地质队,张兆燕,1960.02
1062
江苏省南京市龙潭煤矿评价报告[普查],南京市地质队,毛端生等,1960.05
1381
南京灵龙煤田龙王山矿区 1961 年储量报告书[普查],江苏省地质局第二综合普查大队,石明德等,1961.12
1943.10
4624
[江苏省溧水县]新桥乡重晶石矿点检查报告,溧水县地质普查中队第五分队,王绍鑫,1958.12
1127
江宁县东善桥杨山重晶石矿报告[普查],南京市地质队,何长江,1960.12
215
江苏江宁祖堂山明矾石矿[预查],[南京市],中央地质调查所,沈其韩等,1950.01
产资源管理办公室,陶九坤、郭振润,1999.06
3773
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模式

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模式鞠昌荣;胡一多【摘要】以江苏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矿石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特征,讨论了矿床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研究表明:①矿石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δ34 S为-3.9‰~4.0‰,平均为1.46‰,集中分布特征显著;②热液特征黄铁矿δ34S为-5.1‰~4.2‰,平均值为-0.15‰,具有岩浆硫特征,沉积特征黄铁矿δ34S 为-27.4‰~6.9‰,平均为-9.8‰,属同生沉积成因;③结合栖霞山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已有矿床成因的认识,综合分析认为S源自深部岩浆、赋矿层位,总体属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④矿体严格受控于层位、纵向断裂及不整合面,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为多因素耦合、临界转换、边界成矿的结果,矿床深部、侧伏方向及Ⅱ#勘查区断裂构造附近为重要的找矿方向.【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铅锌矿床;硫同位素;成矿模式;找矿方向【作者】鞠昌荣;胡一多【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是华东地区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北西、南东两侧分别为秦岭—祁昆造山系和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所围限,成矿区带隶属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Fe、Cu、Au、Pb-Zn),是环太平洋岩浆—成矿作用的代表杰作[1-2]。
区内地质结构复杂,基底固结于晚古生代晋宁期(9~10亿年),以轻变质的片岩和变质火山岩为主;盖层厚度逾万米,地层自奥陶系至古近系均有出露,岩性由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陆相碎屑岩建造组成,多期次的构造—岩浆运动为该区锁定了基本的构造格局,大量的褶皱、断裂构造应运而生。
此外,区域在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套超基性—超酸性的岩性组合,分布面积达700 km2。
在岩相、构造和层位等有利成矿地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伴生了大量 Fe、Cu、Pb、Au、Ag、Mo 等多金属内生矿床,栖霞山Pb-Zn矿床既是该环境下产出的大型矿床之一。
【论文】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关键字】论文灾害地理学学期论文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姓名袁梦媛院系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003学号20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袁梦媛(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临汾041000)内容摘要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
独特的地质环境,以及人口、经济的高密度和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经济财产损失。
通过对省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分析研究,能够有利于灾害防治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The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sYuan Mengyua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Linfen city 041000)AbstractJiang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and fertile Yangtze River Delta,Plain is vast,With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good economic foundation.The speci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 densit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Large amount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pressure to the environment of Jiangsu Province,produc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further induc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loss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effectiv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ion目录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江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原辽阔,江海岸线绵长,水、土、气等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也是近代工业、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地区地质报告

南京地区地质报告1. 引言地质报告是对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地描述和分析的文档。
本报告针对南京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调查,旨在为相关行业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南京地区地质特征和潜在风险的准确和详细信息。
2. 地理概况南京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0’至119°1’,北纬31°14’至32°37’。
地处沿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汇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不超过100米。
地区内有多条河流穿流而过,主要包括长江和淮河。
由于水系发达,该地区具有良好的水资源条件。
3. 地质构造南京地区位于中国华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处,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典型地质构造。
该地区的主要构造特征包括:3.1. 南京坳陷南京坳陷是南京地区最主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这一构造是一种典型的东北-西南向的断陷盆地,形成于晚白垩世至早新世之间。
南京坳陷的长轴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主要由层状沉积岩构成,包括泥岩、砂岩和砾岩等。
3.2. 南京断裂带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还受到南京断裂带的控制。
南京断裂带是一条东西向的逆断裂带,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该断裂带延伸了数百公里,是该地区地壳运动的主要热点之一。
3.3. 地震活动由于南京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地震活动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地质风险之一。
南京地区经常发生小至中等级地震,这些地震对地区内的地质构造和地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4. 地质景观南京地区有丰富的地质景观,包括山地、平原、水体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是明代明太祖朱棣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此外,南京市内还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如麒麟山、茅山等。
5. 矿产资源南京地区富含多种矿产资源,主要包括耐火粘土、矿泉水、石灰岩和石材等。
这些矿产资源对南京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耐火粘土是南京地区最重要的矿产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陶瓷、冶金、建材等行业。
江苏南京沿江地区土壤-底泥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江苏南京沿江地区土壤-底泥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刘强;胡建;宫少军;罗锋;杨贵芳【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24(43)5【摘要】镉(Cd)等重金属元素污染是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
为了探究南京沿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污染情况,为该区土壤安全利用提供依据,对该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等不同地类共采集了3552个土壤/底泥样品,并测定其pH值和重金属Cd含量,采用累积指数法(ACd)、超标指数法(PCd)、地累积指法(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对各地类重金属Cd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和滨江湿地表层土壤/底泥中Cd含量出现高度异常,平均含量分别为1.25 mg/kg、0.82 mg/kg、0.72 mg/kg;与丘陵岗地区相比,长江冲积平原也出现Cd的富集,平均含量为0.35mg/kg;Cd平均含量依次为栖霞山>长江底泥>滨江湿地>长江冲积平原区>丘陵岗地区>滁河底泥≈南京市背景值;重金属Cd累积指数(ACd)依次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长江冲积平原>滁河底泥>丘陵岗地区;Cd单项超标指数(PCd)揭示全区95%的区域处于安全状态,约5%的区域出现Cd超标,超标级别为轻微—轻度级,超标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八卦洲中南部;地累积指法(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均揭示,全区约有50%的区域存在生态危害风险,主要分布于长江冲积平原和长江底泥。
对于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建议采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pH值、轮作种植、深耕或添加重金属钝化剂等安全利用措施,同时加强土壤-作物环境监测工作,以防土壤环境进一步恶化。
【总页数】10页(P756-765)【作者】刘强;胡建;宫少军;罗锋;杨贵芳【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与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地质研究和海洋地质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X825【相关文献】1.南京东郊沿江地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性评价2.黑臭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以平原河网地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3.南通市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风险评价4.土壤重金属污染多种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以南京市龙潭沿江地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栖霞市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浅论栖霞市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周香奎;林瑞庆;谢军民;肖翔【摘要】栖霞市是烟台地区唯一的内陆县级市,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岱崮地貌、丰富的地热资源、更新世化石遗址、矿冶遗址、地质灾害遗迹、地质构造形迹等。
通过对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区旅游与保护的关系。
%Qixia city is the only inland county in Yantai City.Its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created a wealth of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including typical granite landscape,Daigu landscape,rich geothermalresources,Pleistocene fossil sites,mining sites,sit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geological and other structural features.Through analysis on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s,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tourism protection.【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1(027)011【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地质遗迹;保护;开发;栖霞市【作者】周香奎;林瑞庆;谢军民;肖翔【作者单位】栖霞市国土资源局,山东栖霞265300;栖霞市国土资源局,山东栖霞265300;山东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山东栖霞265300;山东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山东栖霞26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栖霞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渤海湾南岸,东临烟台的福山、牟平,南依海阳、莱阳,西与招远毗邻,北与蓬莱、龙口接壤,为烟台地区唯一的内陆县级市,总面积为2018.01 km2。
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与旅游业促进策略探析——以栖霞山风景区林相改良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59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与旅游业促进策略探析——以栖霞山风景区林相改良为例◎王文军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业也逐渐兴起,且旅游业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一大增长点,国家极度重视这一行业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的发展少不了森林公园的资源,林相改造这一工程项目使森林景区内部更加平衡。
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存在,为了保证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总体的变异性,就要进行林相改造。
要想使林木的生存环境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栖霞山红叶的观赏价值,提升景区赏枫产业与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分析栖霞山各景区绿化现状基础上,对其不同片区进行改造提升,以期为将来风景区林相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栖霞山风景区;林相改造;旅游业;措施在城市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如今,作为服务城市人群重要地位的森林公园风景区,除了有着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也肩负起了满足市民外出游行需求与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内心与精神层面也需要更高审美的景色与环境,传统的森林风景区景色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故需要对其进行林相改造以创造更加生动的森林景观。
若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森林公园对于旅游业的作用也需要加强,本文从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与旅游业的关系出发,以栖霞山风景区林相改造为例进行阐述。
一、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与发展旅游业相关概念以及必要性(一)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指在不破坏原有植被以及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优势植被和天然林,对公园内森林景观进行改造,打造四季分明、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森林景观。
根据当地的实际地质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的植被群落,将自然植被群落、生态景观以及生物系统融为一体。
在树种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树体是否端庄,树形是否优美,是否具有观赏性,树种寿命的长短。
为了丰富植被资源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外来树种。
在植被的分布形式上,可以形成乔木灌木相结合,常绿林和落叶林相搭配,主要植被以常绿落叶林为主的形式。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老采空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运用

( )由下而 上 。 由下 而上 的空 区治 理顺序 有 利 2
况。地表岩层移动监测 网主要在矿山前期建立 的岩
移监测 网点 的基 础 上 , 虑到 矿 山 向下 延伸 的方 向 , 考
于上部空区的稳定和减少对下部开采 的影响 , 缩小
岩 石移动 范 围 i ( )先西后东 。矿体 由东 向西逐渐侵人深部 , 3
和井下 岩层 稳 定 性 的 控 制 , 到 了矿 山进 行 “ 废 达 无
开采 ” 目的 。 的
1 老采 空 区综合 治理技 术方案的确 定
1 1 研 究路 线的选 择 .
为 了有 效 控 制矿 区岩 层 移动 , 老 采 空 区 的综 对
合 治理制 定 了进 行 矿 山 开 采 老 空 区现 状 及 地 质 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空场法 回采 , 多数采空 区未 充填。矿 山在 一15I 7 I T
中段 采 矿 时 改 用 上 向 水 平 分 层 干 式 充 填 法 开 采 , 18 9 6年建 立 了尾砂 充填 系统 , 采矿 方 法 逐步 过 渡 为 上 向水平 分层 充填 法 。 由于矿 山所 处 的特 殊 地理 位 置 , 矿 区周 围不 在
开采 , 井下 一15I 以上 留下 大量采 空 区。 为 了保 护地表 风 景 区, 在 7 I T 消除 因采 空 区存 在 而
产生的安 全 隐患 , 围绕 空 区治理 开展 了工程地 质 调 查 , 行 了空 区稳 定性 监 测 与 分析 , 进 制
定并 实施 了合 理 的 空 区治理 方案 , 效地控 制 了地 表岩 层移 动 , 保 了风景 区生 态环 境 。 有 确
( )调 查分析 法 。对 不 能 进 入 的采 空 区 , 据 2 根 各 个采 场 的 回采 小结 来 圈定 采 空 区 的范 围 , 制 出 绘 各 采场 空 区形态 。 按 照各 个 中段 的实测 、 查结 果 , 区分布 可 以 调 空 分 为 五大 区域 ( 见表 1和 图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