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时代的肿瘤药理学研究_丁健
靶向抗肿瘤药物_分子生物标志物_丁健

靶向抗肿瘤药物——分子生物标志物
丁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当今抗肿瘤药物研发正经历着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向分子靶向药物转变的重大变革。
首个小分子靶向药物Gleevec的成功上市,见证了分子靶向药物研发成功与失败相伴的曲折历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学术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不断得到体现与确证,已成为当今国际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信号分子和通路被确证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靶点。
迄今,已有三十余种针对EGFR、VEGFR、BRAF及mTOR等受体酪氨酸激酶和各类信号分子的靶向药物成功上市。
尽管如此,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不断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疗效不确定、易产生耐药、毒副作用大、联合用药盲目一直是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关注的前沿热点,而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所赋予的肿瘤细胞高度异质性是导致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此,寻找特定分子标志物、选择“敏感人群”、开展个体化治疗已成为当前领域研究的主流走向。
上海药物所多年来瞄准国际前沿,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新分子发现、新机制探明、新标志物研究及候选新药研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近年来还发现了数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例如: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疗效预测分子生物标志物p27;肝癌病人早期复发的重要独立标志物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c-Met抑制剂疗效反应标志物等。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黄敏;丁健
【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2005年全世界有760万人死于肿瘤,其中中国有160万。
目前我国有约220万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殖,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
不同于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针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
随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leevec等新药的不断涌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最新关注的一些热点靶标做一简介。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黄敏;丁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抗肿瘤药物新靶点:表观遗传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J], 郑一超;马金莲;王志茹;李金凤;赵文;刘宏民
2.抗肿瘤药物新靶点研究进展 [J], 谢华松;黄东纬;孙冬冬
3.抗肿瘤治疗新靶点、新机制及新作用靶点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 [J], 武振芳;白小平;张国风
4.新靶点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J], 陆鹏;李增
5.抗肿瘤药物几个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J], 郑忠辉;任福龙;刘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首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Gleevec

首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Gleevec
郭晓宁;丁健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3(034)002
【摘要】GleevecTM(原名STI571)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慢性髓样白血病(CML)患者的Bcr-Abl 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对治疗CML取得了很好的疗效.Gleevec治疗CML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都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分子作用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该药物的开发成功,带动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热潮,成为本世纪抗肿瘤研究的重点.
【总页数】4页(P183-186)
【作者】郭晓宁;丁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肿瘤药理实验室,上海,20003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肿瘤药理实验室,上
海,2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抗Gleevec(STI-571)耐受的Bcr-Abl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J], 王立升;于海侠;郭鑫;肖军海;李松
2.Gleevec(STI-571)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的机理 [J], 于海侠;
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J], 张晓旭;郭志烨;缴万里;褚智君;刘晓红;侯林中
4.喹唑啉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设计策略 [J], 赵永杰;孟建;胡瑞娟;郄正刚
5.2017年~2019年南京地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利用分析 [J], 李友佳;谢姣;计成;姚红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烈祝贺我刊编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所长当选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

热烈祝贺我刊编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所长当选中
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年(卷),期】2010()1
【摘要】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
经过2009年上半年的第一轮评审和下半年的第二轮评审、选举,再经过主席团审议和报请国务院备案等程序,共有48名候选人当选为新院士。
【总页数】1页(P34-34)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药物;上海;编委;工程科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1;K826.16
【相关文献】
1.要为人民做好药——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 [J], 黄慧
2.热烈祝贺我刊王运敏、杨春和、柴立元三位编委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3.热烈祝贺我刊王运敏、杨春和、柴立元三位编委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4.热烈祝贺我刊两位编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所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廖万清主任医师,当选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对分子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针对分子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林莉萍;丁健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6(15)3
【摘要】随着肿瘤药理、分子药理学研究的飞速发展,针对分子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笔者综述了近年来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体(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页数】8页(P167-174)
【作者】林莉萍;丁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药理组,上海,20120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药理组,上海,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9;R73
【相关文献】
1.针对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肿瘤分子显像研究进展 [J], 孙永红;吴华
2.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分子靶点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J], 张玲玲;魏伟
3.雷帕霉素相关分子靶点mTOR与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制 [J], 段琼文;甄永苏
4.分子靶点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J], 齐平;靳颖华;张为革;宋宏锐
5.基于分子模拟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布加替尼(Brigatinib)的作用机制研究 [J], 吕德明;常冬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然药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进展作者:乔杨丁健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年第03期【摘要】恶性肿瘤对于人们的生命及健康安全具有较高的威胁性,这主要是由于恶性肿瘤的发展速度快且生物恶性高,许多恶性肿瘤目前都无法完全治愈。
化学治疗药物除了对肿瘤细胞起到作用外,也有可能造成正常细胞的死亡,从而引起的不少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低毒性、有效的天然抗癌药物是现代研究的热点。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天然药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天然药物;抗癌成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 2018) 03-172-0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每年约有新增癌症患者1000万例,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大约有700万,此类疾病的死亡率仅低于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二。
目前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外科手术多适用于早期、未发生深部浸润以及远程转移的癌症患者中,化疗、放疗的效果人不够理想,并且具有较高的毒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临床疗效。
因此,寻找高效、安全的天然药物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1.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具有典型的生物活性。
喜树碱是一种生物碱,其是从喜树中提取而来的,其对于海拉细胞、白血病细胞都有较高的敏感性。
依莲洛特伊是采用该生物碱制作药物,其水溶性要高于喜树碱,对于小鼠肉瘤细胞以及多种人癌小鼠移植瘤均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拓扑特肯也是利用喜树碱制成的化学药物,其对于白血病、肺癌、结肠癌、乳癌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在胰腺癌的额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粉防己碱是一种从天然植物粉防己中提取的生物碱,其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与繁殖,对于口腔表皮样癌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效果。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其对于腹水癌和肝癌的癌症细胞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2.黄酮类槲皮素是纯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许多天然药材中均有发现,例如三七、银杏以及桑寄生等常见中药材。
精准医疗,让治病更个性

精准医疗,让治病更个性“精准医疗要做到三个正确,正确的病人、正确的剂量、正确的药物。
在我国,肿瘤无论在城市农村,都占致死病的第一位。
而精准医疗将带来肿瘤治疗的新时代,肿瘤将来会逐渐被攻克,变成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病人可以长期带瘤存活并有较好生存质量,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丁健在向记者介绍精准医疗时说,精准医疗也可称作个性化治疗,其基础是个性化诊断,核心是个性化药物。
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找到癌症患者基因突变的靶标,再辅以有针对性的化疗药物进行“精确打击” ,然后通过疗效监控标志物精准跟踪治疗效果,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就是现在典型的精准医疗治疗肿瘤的全过程。
这样的精准治疗,可以代替目前肿瘤治疗中的放疗、化疗、手术等地毯式轰炸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率,还能降低患者痛苦程度,减轻经济负担。
“针对癌症这样的复杂性疾病,个性化药物治疗是关键。
肿瘤高度异质性的特征决定了精准医疗的重要性。
”丁健说,过去表观相似、被当做同一种癌症治疗的肿瘤,其实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分析手段下,会发现很多种亚型,不同亚型需要不同治疗手段才能起效。
而传统诊疗方法剂量过大、有效率低,容易产生耐药性,盲目用药导致药物中很多成分没有疗效,还会起副作用。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 年生存率很低。
10 余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手段的进步就是一个典型的精准医疗发展过程。
非小细胞癌有近20 种致病基因,不同致癌基因需要用不同药物才有效。
治疗这类癌症,上世纪60 年代,医学界使用细胞毒药物,有效率小于5%;2003 年,发现EGFR是重要致病因子,转而改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有效率提高到10%; 2005年,发现EGFR中的突变才是敏感标志物,新药有效率提高到70%至80%,可延长生命30 个月;2013年,面对EGFR耐药突变T790M,科学家们研制出EGFR三代抑制剂,在耐药群体中有效率达到60%至70%……癌症这类复杂疾病的亚型还会因人种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也导致一些欧美国家研制出来的常见靶向治疗药物,并不适用于亚洲人种。
肿瘤药理学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动 物模型,如免疫缺陷小鼠、转基因小 鼠、移植性肿瘤等。
肿瘤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细胞培养
体内药效学实验
通过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研究药物对肿瘤 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毒性和凋亡等作用 。
通过给动物模型用药,观察药物对肿瘤生 长、转移和耐药性的影响,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
肿瘤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肝功能监测
对于接受化疗等药物治疗的 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以 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性肝 损伤。
血常规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如白 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 引起的骨髓抑制。
心脏安全性监测
对于某些可能对心脏产生不 良影响的药物,如蒽环类药 物,需要进行心脏安全性监 测。
信号转导抑制剂
干扰肿瘤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EGFR抑制剂。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免疫调节剂
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肿瘤药物的靶点与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机制
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增 殖。
间接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抑 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式发挥 作用。
肝肾损伤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
05
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肿瘤药物的研发流程与关键环节
01
靶点发现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 ,发现肿瘤细胞特异的靶点。
体外筛选
在细胞水平上对药物进行初步筛选 ,评估其抗肿瘤活性。
Hale Waihona Puke 0302药物设计与合成
基于靶点结构,设计和合成具有抑 制作用的肿瘤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g Pharm Sci Oct. 2015 V ol. 39 No. 102015年10月 第39卷 第10期2721ᐑཥᙬᄇ᠏ˁܳᐷዝᕲྭ eកᤘe精准医疗时代的肿瘤药理学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1203)丁健过去20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新药创制理念、技术与研究方法发生革命性变化,也见证了抗肿瘤药物研究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对癌基因依赖和肿瘤异质性等肿瘤生物学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理念和研发格局的变革,肿瘤药物治疗已经进入了“量体裁衣”的精准治疗的新时代。
新时期肿瘤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涵,是深化肿瘤个性化治疗的理念,以肿瘤分子分型研究为基础,全面诠释分子靶向药物的个性化特征,以支持个性化药物研发的新模式。
本期“肿瘤药理学研究进展”专题,综述了抗肿瘤药物研究在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
主要内容包括:当前热点的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肿瘤治疗策略;传统的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 )抑制剂经过多年探索未见临床突破之后,如何调整策略,聚焦选择性抑制剂,一举推动CDK4/6选择性抑制剂被批准上市;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 ,HIFs )HIF-1α如何通过同时影响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等。
希望各位读者在了解这些领域最新进展的同时,通过本文能够放眼肿瘤药理学2015,39 39 (10):721-722P P S CIENCES研究全局,避免“窥豹一斑”,对肿瘤药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思考。
1 肿瘤个性化治疗新理念推动药理学研究格局改变肿瘤在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由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导致特定细胞亚群发生基因突变,或特定细胞亚群选择性的克隆形成,造成肿瘤的高度异质性。
相同的肿瘤表型往往起源于不同的分子信号异常已经成为共识。
肿瘤的高度异质性是肿瘤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肿瘤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
与此同时,肿瘤癌基因依赖(oncogene addiction )的现象也被逐步证实,即尽管肿瘤中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层面的基因异常,特定的肿瘤亚群往往高度依赖于一个或几个基因维持其生长优势。
这一认识则为高度异质性肿瘤的治疗带来希望。
当前,对肿瘤的认识已经突破了以往的组织学、病理学分型,进入了基于基因异常的分子分型新时代。
在这一背景下,肿瘤的药物治疗从传统化疗药基于“疾病表型”的治疗模式,逐渐转向以分子靶向药物为主体的、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治疗模式,也带来了个性化抗肿瘤药物的可喜进展。
2011年上市的针对占恶性黑色素瘤50%~60%的B-RAF V600E 突变分型的激酶抑制剂vemurafenib 的临[专家介绍] 丁健 :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药理学家、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上海药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药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担任Acta Pharmacol Sin 主编和J Biol Chem 、Eur J Pharmacol 、J Ethnopharmacol 和Molecular Pharmacology 等SCI 学术杂志编委。
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领导研发了一批抗肿瘤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候选新药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
其中盐酸希明替康在Ⅰ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对当前结肠癌一线治疗耐药的患者有效;Lucitanib 正在欧洲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对多线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卓著。
另外,1个候选新药新近进入临床研究,5个候选药物正在进行系统临床前研究,其中2个实现成果技术转让。
相关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160余项,获国内外专利授权42项。
在国际著名杂志J Natl Cancer Inst 、Cancer Res 等发表研究论文240余篇,他引4 000余次。
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各类重要奖项10余项。
Prog Pharm SciOct. 2015 V ol. 39 No. 102015年10月 第39卷 第10期722床有效率高达80%;而ALK 激酶抑制剂crizotinib 对携带EML4-ALK 融合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有效率达到57%。
目前,美国FDA 申报注册的药物当中25%有明确的敏感人群。
依据肿瘤分子分型,针对敏感人群“量体裁衣”的精准用药被认为代表了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肿瘤药理学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必须以肿瘤的“分子分型图谱”为指南,在特定的、符合分子分型特征的研究体系中,围绕抗肿瘤药物展开研究;2)不能简单停留于对药物有效性的评价,药理学研究的新内涵应是全面赋予药物的个性化特征,包括拓展敏感群体、探索协同致死的联合用药方案等,并将个性化特征研究贯穿于药物研发全程;3)针对肿瘤异质性导致的药物原发和获得性耐药,探索发生机制和应对策略,也是肿瘤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不断涌现的新靶点新领域开辟肿瘤药理研究新天地肿瘤治疗理念的革新,也伴随着领域内广泛关注的抗肿瘤靶点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对肿瘤发生机制不断探索、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过去十多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主要聚焦于蛋白激酶领域。
蛋白激酶构成了当前可靶向的癌基因产物的主体,超过30个蛋白激酶抑制剂,包括BCR-Abl 、EGFR 、VEGFR 、ALK 、B-RAF 抑制剂等,已经上市,蛋白激酶被证明是迄今最成功的靶点领域。
在经典领域继续被广泛探索的同时,新兴领域也不断涌现,并展现出改变肿瘤治疗格局的势头。
当前,肿瘤免疫被认为是最具前景抗肿瘤领域。
随着新近靶向PD-1、CTL-A4、PD-L1的大分子药物相继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取得突破,多年来逆转肿瘤免疫逃逸功能,激活机体免疫监视系统,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终于得以在临床成功转化。
靶向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被证明药效好、起效时间长,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肿瘤表观遗传、肿瘤代谢也是新近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极富潜力的新兴领域。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 )作为表观遗传领域的最早突破,已经有2个药物被批准上市,但是目前的适应证还局限于血液系统肿瘤和淋巴瘤,能否在实体瘤中获得突破还拭目以待;肿瘤代谢领域中最具潜力的靶点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 )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初步结果。
与此同时,针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治疗潜力和合理的治疗策略,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例如单药还是联合用药、敏感群体等,都需要更深入的探索。
毋庸置疑的是,肿瘤是包含多种基因异常的复杂疾病,针对任何一个或几个“明星”靶点的药物研发布局将难以取得肿瘤治疗的全面突破,对新兴靶点和领域的探索还任重道远。
3 贴近疾病本质特征的研究体系助力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当前,进入临床研究的抗肿瘤候选药物仅有不到5%的药物能最终成功上市,造成全球新药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研发效率低下。
究其核心原因,是采用的疾病模型与人体疾病相去甚远,无法在临床前阶段对化合物的疗效和毒性做出准确的评价。
因此,构建能最大限度反映人体疾病特征的研究模型,也是肿瘤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来,针对肿瘤高度异质性的本质特征,大规模肿瘤细胞板块,包括成系的肿瘤细胞株和肿瘤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模型之一。
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与诺华制药的合作研究,整合1 000株人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染色体拷贝数和24种抗肿瘤药物的药效数据,验证了数个老药的敏感生物标志物,并发现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而上述数据库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 (CCLE)对公众的免费开放,无疑为肿瘤药理学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细胞板块具有操作方便、研究周期短、成本低的优势,然而却无法反映肿瘤的组织学特征、肿瘤微环境等多个方面,与临床肿瘤的实际情况还有较大的距离,对临床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在动物模型层面,人源肿瘤移植瘤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PDX )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优势。
大规模PDX 模型结合DNA 深度测序、转录组、蛋白质组等信息及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极有可能带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和应用策略的革新。
Nature Medicine 杂志新近报道了诺华制药采用大规模PDX 模型进行高通量筛选成功预测临床药物响应的研究,是PDX 模型用于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成功范例。
上述2种模型各有利弊,相互结合是较为理想的方式。
随着测序技术、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与成本下降,结合海量公共生物信息数据的深度整合,临床前阶段明确药物的敏感人群将成为可能。
4 展望过去20年,无疑是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20年。
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多数肿瘤类型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仍面临着有效率低、易产生耐药等重大挑战,成为制约肿瘤患者临床受益的瓶颈。
因此,深化肿瘤个性化治疗的理念、系统开展肿瘤分子分型研究、全面诠释分子靶向药物的个性化特征、建立个性化药物研发的新模式,将是肿瘤药理学研究不断追求的目标。
丁健:精准医疗时代的肿瘤药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