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应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指导,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发生。

本文将从药物选择、给药途径、剂量调整等方面,探讨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原则。

一、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分期、临床表现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

不同类型的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根据临床指南和研究数据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合并症、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二、给药途径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多样,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根据药物的特点、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等因素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口服是最为便捷和经济的给药途径,但在一些情况下,如紧急治疗、肿瘤晚期患者或无法口服的患者,静脉注射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三、剂量调整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是影响疗效和毒副作用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表面积、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合理用药抗肿瘤药物的合理用药是指在尽可能提高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五、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取药物联合应用、调整用药方案等。

同时,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六、药物监测抗肿瘤药物的监测是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肿瘤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4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列1)细胞毒类药物(cyto 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得药物等列2)生物反应调修剂(biologic alrespo n se m o di f i er);⑶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 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 h er a py s e 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 u mor angio g e nes i s inhi bit or);(6)分化诱导剂(d if f e r ent i ation i nd u ci ng agent);7(A)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 h i bitor);8(A)反义寡核昔酸(antis e n s e ol i gonucleotide)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2 .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得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岀正确得结论。

2亠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亠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试验目得1叽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亠、2 了解候选化合物得抗瘤谱;1。

3为随后进行得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別等。

2沁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得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疑得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呼盐MTT还原法、XTT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0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立药物得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 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 4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泄浓度得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 t法汁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得方法A1。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zoliu 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 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2024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4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4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型抗肿瘤药物是近年来医学界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对于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问世和不断更新,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

本文将对2024年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个体化治疗原则。

基因变异和个体基因差异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肿瘤药物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在临床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肿瘤基因型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联合治疗原则。

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往往有限,而联合用药则可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因此,临床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时,可以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进行联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个体药物剂量调整原则。

不同患者对于抗肿瘤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耐受性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

第四,治疗监测原则。

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包括肿瘤标志物、器官功能、药物代谢等指标。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第五,风险评估原则。

抗肿瘤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因此,在临床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时,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肿瘤的分期、身体状况、合并症等因素,对治疗的风险进行评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六,临床实践指南原则。

临床实践指南是制定和指导抗肿瘤药物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对于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也非常重要。

因此,医生在临床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时,应参考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南,根据指南的建议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2024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详细介绍。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问世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临床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分子标志物和基因突变等个体化信息,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

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多靶点治疗:肿瘤细胞具有多种异常信号通路,因此采用单一目标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多靶点治疗可以同时抑制多个异常信号通路,提高疗效。

3. 药物联合应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通过不同的靶点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根据不同阶段使用不同药物:肿瘤发展过程中,细胞状态和免疫状态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

早期肿瘤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治疗,中晚期肿瘤则需要更加强效的药物。

5.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对于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总的来说,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的核心是个体化治疗和多靶点治疗。

根据患者个体化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同时通过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和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来提高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临床前研究阶段的策略:在开展临床研发前,需要进行一系列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体内和体外活性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等。

这些研究应该有针对性地评估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排泄途径、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等信息。

2. 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应该符合以证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目标。

根据药物类型和研究问题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单臂试验、非随机试验等。

3. 合理制定试验终点:试验终点是评价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应该选择具有临床意义和客观性的指标。

常见的临床研发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改善等。

4. 选择合适的研究人群:研究人群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药物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不同阶段的研发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人群,如早期疾病、晚期疾病、转移疾病等。

5. 合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在临床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剂量限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估。

6. 加强试验数据质量和监测: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试验数据质量和监测的管理。

包括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制定数据监测计划、进行质量监控等。

总体而言,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目标,通过临床前研究、合理的试验设计、选择适宜的研究人群和终点,加强安全性评估和数据监测等措施,推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zoliu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的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2.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的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3 体内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结果是评价候选抗肿瘤化合物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

体内抗肿瘤试验必须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其中至少一种为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或其它人癌小鼠模型。

试验结果三种模型均为有效,再重复一次也为有效,评定该化合物对这些实验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鼓励使用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以较正确和全面地评价候选化合物的抗瘤活性和抗瘤谱。

鼓励使用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先进的抗肿瘤作用评价方法。

3.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3.2 肿瘤模型3.2.1小鼠肿瘤模型可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以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瘤等。

3.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移植瘤试验。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请注意以下几点:(1)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

(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15-20代。

3.3 试验过程3.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皮下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原位接种模型:原位接种是指将来源于某脏器的肿瘤接种在动物的某脏器,如将人肝癌接种在裸小鼠的肝脏。

原位接种不是常规的方法,但有其优越性,是鼓励使用的方法。

主要有肺、肝、胃、肠、乳腺、颅内等原位接种方法。

3.3.2 分组和剂量设置分组:试验分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

治疗组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小鼠肿瘤和腹水瘤接种后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裸小鼠移植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直径,待肿瘤生长至100—300mm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

治疗组动物数普通小鼠每组至少10只,裸小鼠至少6只。

阴性对照组动物数为治疗组动物数⨯√试验组数。

剂量设置:治疗组设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一般按4:2:1设置,高剂量使用最大耐受量或LD10的剂量。

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剂;阳性对照药选用对该动物敏感的、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如试验化合物为一抗癌药物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时,必须选用该抗癌药物作为阳性对照药。

阳性对照药选择原则为:(1)疗效确切;(2)与被试物质化学结构类似;(3)与被试物质有类似的作用机理。

3.3.3 药物配制,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药物配制:溶于水的药物,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制;如用酸、碱溶解者,可先用小量酸(0.1-0.5N HCl)或碱(NaHCO3、Na2CO3、NaOH)溶解,调节pH 在4.5-9.0的范围内。

用乙醇、丙二醇、吐温80、DMSO助溶的药物,或用吐温60、吐温80、2-3%淀粉、0.5%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混悬液的药物,可腹腔注射或口服,但必须设相同浓度的溶剂对照组。

用注射用花生油配制的溶液或乳剂可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

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分组当日开始给药,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

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是较为理想的给药途径。

给药次数较多,或被试物质溶解性较差,静脉给药有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腹腔给药,但在评价药效时要注意这两种给药途径是有差别的。

特殊情况下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推荐临床给药方法可采取瘤周、瘤内、肌肉、皮下给药途径。

腹水瘤试验时一般不能应用腹腔给药途径。

不可采用从饮水中给药的方式。

3.4 评价标准3.4.1 腹水瘤模型接种给药后,观察和记录动物死亡时间,计算生存天数。

如阴性对照组20%动物存活时间超过4周,表明腹水瘤生长不良,实验作废。

采用中位生存时间(即median survival time, MST)来评价每组生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每组鼠数的中间数-中间生存天数前死亡的鼠数MST =(中间生存天数-0.5)+中间生存天数死亡的鼠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C(%)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T MSTT/C %= ────×100%C MSTT MST:治疗组MST ;C MST:阴性对照组MST。

评价的标准则以125%为界,当T/C %≥125%时,视为有效,反之则无效。

报告格式见表1。

表1 XXX对腹水瘤XXX的实验治疗作用。

组别剂量给药动物数开始体重(克) 中位生存时间T/C方式(只)(x SD) (天)(%)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治疗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3.4.2 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推荐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被试物抗肿瘤的效应。

肿瘤直径的测量次数根据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测量同时还需称鼠重。

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的计算公式为:V = 1/2×a×b2 或π/6×a×b×c其中a、b、c分别表示长宽高。

由于此两公式的相关性极好,可采用任一公式。

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计算公式为:RTV = V t / V0。

其中V0为分笼给药时(即d0)测量所得肿瘤体积,Vt 为每一次测量时的肿瘤体积。

抗肿瘤活性的评价指标为相对肿瘤增殖率T/C(%),计算公式如下:T RTVT/C % = ────×100%C RTVT RTV:治疗组RTV ;C RTV:阴性对照组RTV。

疗效评价标准:T/C % >60 %为无效;T/C % ≤60%,并经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效。

报告格式见图1和表2;并应提供相应照片。

表2 XXX对人癌裸小鼠移植瘤XXX的实验治疗作用。

组别剂量给药动物数平均体重(克) TV(x±SD) RTV T/C P值方式d0 dn d0 dn d0 dn (x±SD) (%)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治疗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d0: 分笼给药时间 ;dn: 实际治疗疗效最佳的时间。

注:图中为示意曲线。

图1 XXX 对人癌裸小鼠移植瘤XXX 的生长抑制作用。

3.4.3 小鼠肿瘤模型生长较慢的小鼠肿瘤采用与裸小鼠移植瘤同样的量瘤径的评价方法。

生长较快的小鼠肿瘤可采用称瘤重的方法评价。

试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称体重,解剖剥离瘤块,称瘤重。

阴性对照组肿瘤平均瘤重小于1克,或20%肿瘤重量小于400毫克,表示肿瘤生长不良,试验作废。

疗效评价公式:给药组平均瘤重-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 = ───────────────── ×100%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0.20.40.60.811.21.41.60361013172024时间(天)移植瘤体积(c m 3)评价标准:肿瘤生长抑制率<40%为无效;肿瘤生长抑制率≥40%并经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效。

报告格式见表3,并应提供相应照片。

表3 XXX对动物移植瘤XXX的实验治疗作用。

动物数平均体重(克)组别剂量给药──────────瘤重(克) 抑瘤率P值方式开始最后开始最后(x±SD) (%)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治疗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3.4.4 原位接种模型不同的原位接种模型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瘤重和生存时间评价法。

如肝原位接种可用瘤重评价,颅内接种可用生存时间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