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理学
肿瘤治疗中的定量药理学原理

肿瘤治疗中的定量药理学原理肿瘤治疗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来抑制或消除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定量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和效应的科学,它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定量药理学的原理是基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效学则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身体产生的效应。
在肿瘤治疗中,定量药理学的目标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和效应来优化药物的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即药物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定量药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描述了药物剂量的增加如何影响治疗效果。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治疗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剂量进一步增加,药物的效果可能会达到一个拐点,继续增加剂量则不会再带来更多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利用剂量反应关系,定量药理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最合适的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肿瘤治疗中,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起始剂量、维持剂量和调整剂量等关键问题。
除了剂量反应关系,定量药理学还可以帮助医生优化药物的给药方案。
药物的给药方式、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应。
通过定量药理学的研究,医生可以确定最佳的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另一个定量药理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是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包括基因型、表型和药物代谢能力等,来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定量药理学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个体特征,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定量药理学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优化给药方案和个体化治疗,帮助医生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定量药理学将进一步推动肿瘤治疗的发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实验肿瘤药理学—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

实验肿瘤药理学—抗肿瘤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
目录
• 实验肿瘤药理学概述 •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 • 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在临床上的应用 •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的未来发展
01
实验肿瘤药理学概述
实验肿瘤药理学的定义
• 实验肿瘤药理学是一门在实验条件下研究抗肿瘤药物作用机 制、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它利用动物肿瘤模型和体外 实验系统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吸收后,会随着血液和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不同药物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较大 。
抗肿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1
抗肿瘤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结构的变化,生成 水溶性化合物或极性增强,利于排泄。
2
药物的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经胆汁排泄,部 分药物也可经肾脏排泄。
3
药物的排泄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 、代谢产物的水溶性等因素有关。
THANK YOU.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分析大规模数据集,预 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药效学评价应关注免疫 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与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
生物标志物研究
生物标志物的识别
研究肿瘤组织中的生物标志物,如突变基因、蛋白质表达水平等,有助于预测药 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抗肿瘤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影响肿瘤细胞的DNA合成、RNA转录等关键 生物学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破坏肿瘤细胞膜结构
抗肿瘤药物可以破坏肿瘤细胞的膜结构,影响肿瘤细胞的信息传递、物质交换等生物学过 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抗恶性肿瘤药—常用抗恶性肿瘤药(药理学课件)

• 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 。
• 【不良反应】
• 对人体生长较快的组织,如骨髓、胃肠 粘膜、毛囊等影响较大,从而引发严重的 不良反应 。
• 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并定期查血象。
二、各烷化剂的主要用途:
1. 抗嘧啶药 。在细胞内转变为5-氟尿嘧 啶脱氧核苷酸(5F-dUMP)而抑制脱 氧胸苷酸合成酶 。
2.对多种肿瘤有效,特别是对消化道癌症和乳 腺癌疗效较好。
3.口服吸收差,常静脉给药。不良反应主要为 胃肠道反应,重者出现血性腹泻。
一、烷化剂类:(alkylatingagents)
【药理作用】
• 卡莫司汀(卡氮芥,carmustine,BCNU) 主要用于原发性脑瘤、脑转移瘤、黑色素瘤等。
萄胎、消化道癌、卵巢癌等。
3.具有较强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也用于骨 髓移植、器官移植等。
4.不良反应多,常见口腔及肠道黏膜损害, 骨髓抑制,脱发、皮炎,长期大剂量使 用可致肝肾损害。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6-巯基嘌呤(6-mercapt在体内催化变成硫代肌苷
酸,竞争抑制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 鸟苷酸,干扰嘌呤的合成 。
2.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3.主要用于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大剂量用于绒毛膜上皮癌。也可用 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4.常见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5-氟尿嘧啶 (5-fluorouracil,5-FU) 【作用特点】
• 氮芥(nitrogen mustard) 同其它药物合用,治疗纵隔压迫症状明显的淋巴瘤 。
•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抗瘤谱较广,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
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理学基础

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理学基础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兴治疗方法。
它基于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增强或调节免疫反应,来达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这种治疗策略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并在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理学基础,包括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药物类别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等。
一、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衰竭,限制了机体对肿瘤的抗击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1. 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是一种负调控机制,能够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维持自身免疫平衡。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表达或过活化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1、CTLA-4等,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2. 免疫抗原损失肿瘤细胞可能通过降低或丧失特异性抗原的表达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减少免疫细胞的攻击。
3. 免疫抗原变异由于肿瘤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肿瘤细胞可能产生各种免疫抗原的突变或变异,从而降低免疫系统对其的敏感性。
二、免疫治疗药物目前,针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药物类别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和CAR-T细胞疗法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情况。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功能的药物,如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
它们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恢复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反应,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PD-1抑制剂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细胞癌治疗中显示出了较高的治疗反应率和生存率。
2. 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一种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给机体注射含有肿瘤特异性抗原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并激活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
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评价及其副作用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评价及其副作用的研究肿瘤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理表现和病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目前,抗肿瘤药物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文将对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评价及其副作用进行探讨。
一、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评价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评价是对药物的药理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药理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以便进行临床应用。
药理学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体内外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1.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指的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其中,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是决定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则是决定药物毒副作用的关键因素。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过程涉及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可利用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药物的药效学特征。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到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蛋白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酶主要分为肝细胞和肠道内生菌中的代谢酶。
而药物转运蛋白则主要分为ATP转运酶和质子动力转运蛋白等。
通过对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排泄情况,从而为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 药效学研究药效学研究是对药物在体内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的作用研究。
药效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的药效、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等方面。
药效学研究对于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药效主要包括其作用的强度、时效性和持续时间等特征。
药效学研究可以确定药物的有效剂量和有效时间,以便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同时,药效学研究还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药物的开发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3. 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对药物的毒性、副作用、相互作用等进行评价。
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是制约药物应用的重要因素,药物相互作用则可能影响药效和安全性。
抗恶性肿瘤药物药理学

31.抑制微管聚合的 抗癌药物是
A.鬼臼毒素 B.阿糖胞苷 C.长春新碱 D.紫杉醇 E.巯嘌呤
答案
答案
32 . 通 过 嵌 入 DNA 中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 RNA 合 成 的 抗 肿 瘤 药 物是
A.放线菌素D
B.多柔米星
C.羟基脲
D.柔红霉素
E.紫杉醇 答案
33 . 直 接 影 响 DNA 结 构与功能的抗肿瘤药 物是 A.博莱霉素 B.阿糖胞苷 C.丝裂霉素 D.紫杉醇 E.顺铂
A型题
1.阻碍细胞有丝分裂 的抗癌药是
A.阿霉素 B.氟尿嘧啶 C.长春新碱 D.甲氨蝶呤 E.以上都不是
2.烷化剂中易发生出 血性膀胱炎的抗癌药 是
A.氮芥 B.环磷酰胺 C.马利兰 D.长春新碱 E.卡氮芥
答案
答案
3.有细胞周期特异性 的抗肿瘤药物是
A.5-氟尿嘧啶 B.环磷酰胺 C.阿霉素 D.氮芥 E.塞替派
4.抑制二氢叶酸还原 酶的抗肿瘤药是
A.顺铂 B.阿霉素 C.环磷酰胺 D.5-氟尿嘧啶 E.甲氨蝶呤
答案
答案
5.烷化剂中易诱发出 血性膀胱炎的药物是
A.甲酰溶肉瘤素 B.卡氮芥 C.环磷酰胺 D.苯丁酸氮芥 E.氮芥
6.治疗绒毛膜上皮细 胞癌和恶性葡萄胎疗 效最差的是
A.6-巯基嘌呤 B.喜树碱 C.甲氨蝶呤 D.放线菌素D E.博莱霉素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一节 抗和来源分类
1. 烷化剂 2. 抗代谢物 3. 抗肿瘤抗生素 4. 抗肿瘤植物药 5. 激素 6. 其他类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 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5. 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6. 其他
抗恶性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用药原则(药理学)

1 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和主要不良反应 2 熟悉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应用及用药护理 3 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李先生,45岁。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环磷
酰胺化疗。在治疗期间,李先生出现了尿频、尿急、尿痛、 血尿等症状。 请思考:
1.病人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2.为了缓解上述症状,护理人员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原则
1.依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增长慢的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增长快的先用周期特 3.根据药物的毒性 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4.依据抗肿瘤谱 胃肠道腺癌(氟尿嘧啶);鳞癌(博来霉素) 5.依据给药方法 大剂量间歇疗法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肿瘤药理学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动 物模型,如免疫缺陷小鼠、转基因小 鼠、移植性肿瘤等。
肿瘤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细胞培养
体内药效学实验
通过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研究药物对肿瘤 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毒性和凋亡等作用 。
通过给动物模型用药,观察药物对肿瘤生 长、转移和耐药性的影响,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
肿瘤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肝功能监测
对于接受化疗等药物治疗的 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以 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性肝 损伤。
血常规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如白 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 引起的骨髓抑制。
心脏安全性监测
对于某些可能对心脏产生不 良影响的药物,如蒽环类药 物,需要进行心脏安全性监 测。
信号转导抑制剂
干扰肿瘤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EGFR抑制剂。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免疫调节剂
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肿瘤药物的靶点与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机制
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增 殖。
间接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抑 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式发挥 作用。
肝肾损伤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
05
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肿瘤药物的研发流程与关键环节
01
靶点发现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 ,发现肿瘤细胞特异的靶点。
体外筛选
在细胞水平上对药物进行初步筛选 ,评估其抗肿瘤活性。
Hale Waihona Puke 0302药物设计与合成
基于靶点结构,设计和合成具有抑 制作用的肿瘤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药耐药与肿瘤
28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是指细胞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 对未接触过的、结构无关的、机制各异的 其它抗肿瘤药物也具有交叉耐药性。
29
肿瘤细胞耐药有两种类型:
内在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DR)
30
经典多药耐药机制
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
是该公司2014年中收入159亿美元的一半还要多。这
个新生领域已经开始起飞。
41
抗肿瘤药物发展的新趋势:
① ②
开发具有靶向性药物 新剂型的应用
③
④
抗肿瘤新靶点的发现
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研制
42
①开发具有靶向性药物: 靶向性药物具有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作用。 从三个层次理解靶向性药物:
器官水平的靶向 细胞靶向
ABC转运蛋白
P-糖蛋白与MDR GSH依赖性解毒酶系统 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 拓扑异构酶与MDR 肺耐药蛋白 其它(膜流动性、TNF)
31
P-糖蛋白与MDR
P-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本身是一种转运ATP酶。
P-糖蛋白是一种典型的药物外排泵。
研究认为,许多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主要是因为P-糖
蛋白及其编码基因mdr的过度表达,导致与进入细胞质
49
首个批准上市的VEGF抑制剂——Avastin
Pre-Clinical
humanization of antibody targeted against VEGF
Phase I Phase II
Clinical Studies
NDA Review
Phase III
1997
IND 1997 1998 1999 BLA Sept 2003
44
④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研制:
肿瘤干细胞(TSC)又称为肿瘤起始细胞, 是肿瘤细胞群体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分化能力 和有致瘤源性的一群特殊肿瘤细胞,也是能引起 肿瘤增殖的细胞。 通过靶向TSC来遏制肿瘤的生长、复发、 转移等是一种全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
一些新靶点药物
46
47
新的治疗药物—Gleevec
25
肿瘤免疫治疗(综合治疗之一)
主动免疫 治疗
免疫导向 治疗 非特异性主动 免疫治疗
过继性细胞 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 疗法
特异性主动 免疫治疗
26
主要的生物反应调节剂简介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BRM)
卡介苗(BCG):是减毒的结核杆菌活菌苗,可增强细胞和体液 免疫功能,刺激T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 IL-1的产生。 香菇多糖:是从日本香菇中分离得到,主要影响T细胞,可能是 通过促进IL-1和集落刺激因子(CSF)的产生。 左旋咪唑(LMS):于1966年合成,起初作为广谱驱虫药用于临 床,后发现其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IFN):是1957年发现的,在体内和体外,均有明显的 细胞毒作用及抗肿瘤作用。它的免疫调节作用较为复杂,既有 正调剂又有负调节。IFN是第一个用于癌症治疗的细胞因子, 临床上主要治疗一些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
1、在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细胞量少不足以刺激机体免 疫系统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待肿瘤长到一定程度,肿 瘤抗原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干扰免疫识别过程,肿瘤细 胞从而得以逃逸。
2、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某些对免疫监视敏感的肿瘤细
胞被消灭,而不敏感的肿瘤细胞活下来,这种现象称为 “免疫选择”。
23
三、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与肿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பைடு நூலகம் 15
抗肿瘤药物发展的新趋势——
免疫治疗
开发具有靶向性药物 新剂型的应用 抗肿瘤新靶点的发现 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研制
16
:
肿瘤免疫学
(tumor immunology)
是研究肿瘤的抗原性、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
原名STI571
口服用药 专一性强,直接攻击肿 瘤细胞 毒副作用小,对正常细 胞影响很小
《时代》杂志
2001年5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 准Gleevec上市,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8
阿瓦斯丁(AvastinTM )
通用名Bevacizumab
由Genentech公司生产 重组的人类单克隆抗体,拮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有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和功能减退 有密切关系 肿瘤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抑制性细胞作用 大多为抑制性T细胞 和抑制性巨噬细胞。 通过释放抑制因子 作用于效应细胞, 抑制免疫系统
淋巴因子产生异常
(IFN、IL-2) 肿瘤的生长和进展 与淋巴因子的功能失调 呈正相关
效应细胞功能异常 抑制性细胞及 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 可抑制效应细胞(如: NK细胞、LAK细胞、 TIL细胞)的 抗肿瘤作用
19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IR)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 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 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0
根据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免疫 效应的组分和细胞种类不同, 将“特异性免疫应答”分为
T细胞介导的
B细胞介导的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21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一、肿瘤细胞缺乏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所必需的成分
1、多数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很弱,不能诱发有效的抗肿瘤 免疫应答。 2、宿主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减少 或丢失,导致肿瘤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得以逃避宿 主的免疫攻击 3、肿瘤细胞抗原加工途径缺陷或改变
22
二、肿瘤细胞的特殊性与异常免疫应答
一、肿瘤细胞表面存在肿瘤抗原,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抗原并产 生一系列免疫应答,最终导致排斥肿瘤; 二、机体免疫功能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也包括肿瘤本身对免疫功
能的抑制作用,同时肿瘤细胞在受到宿主免疫系统攻击后出现抗原
调变机制,也使肿瘤逃避宿主的免疫学攻击而得以生长发展。
因此,通过生物应答调节剂调整肿瘤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 系,对肿瘤具有一定的免疫治疗作用。
Genentech公司的抗癌新药Avastin于2004年2月26日获得美国食 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用于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这 是世界上首个批准上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
50
51
答、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 以及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等的学科。
17
肿瘤细胞 基因 异 常 表 达
肿瘤细胞 基因
表 达 降 低
突 变
缺 失
肿瘤细胞表面 出现新抗原
肿瘤细胞表面的某些 抗原丢失
以上这些改变使 肿瘤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 显得十分复杂„„
18
肿瘤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主要显示为两方面:
24
肿瘤免疫治疗的策略:
主动免疫治疗(包括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和特异性主 动免疫治疗) 免疫导向疗法(将化学、放射性核素等与针对肿瘤抗原 的McAb偶联,制成所谓的“生物导弹”)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包括LAK、TIL等) 细胞因子疗法(常用的细胞因子有TNF、 IFN、CSF、白 细胞介素类)。
3、抑制DNA修复相关酶的活性
利用DNA聚合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活性抑制剂来 抑制其活性。
4、基因疗法
是从基因水平上抑制或降低与MDR相关的一种或多 种蛋白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许多药物可以用来逆转肿瘤细胞的MDR,但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 基因治疗具有作用特异、敏感性强、不良反应低等优 点。 比如:通过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因子降低MDR 基因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
目前逆转耐药药物:
37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38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列入可以控制的慢性 病范畴
2006年CFDA颁布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2009年CFDA发布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 论稿)
39
抗肿瘤药物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1940年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 环磷酰胺、5-FU
分子靶向
②新剂型的应用:
设计抗癌药物的新剂型和适宜的给药途径,提高抗癌药物 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43
③抗肿瘤新靶点的发现: 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细胞的基本生理病 理过程调节失控。这些过程包括:细胞周期的调控、 信号传递通路的阻断、细胞凋亡、端粒酶的稳定性、 血管生成以及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可以针对这些 靶点,一些细胞凋亡诱导剂、信号传导阻滞剂、血管 生成抑制剂、化疗与放疗保护剂相继被开发,但是相 比复杂的人体生理调控过程和多因素调控的癌症进程 ,这只是冰山一角。
第二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到2000年后在临床上开始使用的
“靶向治疗” 2001年上市的格列维克(Gleevec),治疗BCR-ABL突变慢性白血病
第三次:免疫疗法
2013年施贵宝的Opdivo和默沙东的Keytruda先后发布了令人震惊的临 床效果,用于治疗所有治疗无效的黑色素癌晚期患者。
的各种细胞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相互结合,并将它 们泵出肿瘤细胞,是胞内药物浓度降低,从而减弱或 消灭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产生MDR。
32
肿瘤多药耐药的治疗策略:
抑制糖蛋白类转运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