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中的典故
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导语:《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欢迎阅读!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翻译与鉴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翻译与鉴赏一、相关评论1.历代名家评陶渊明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
(《东坡诗话录》)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子文集》)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白石道人诗说》)刘熙载: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艺概》)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选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2.历代名家评《归去来兮辞》昔大宋相公谓陶《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之鼓吹。
近时绘画《归去来》者,皆作大圣变,和其辞者,如即事遣兴小诗,皆不得正中者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和归去来》)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
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朱熹《楚辞后语》)吾尝怪陶渊明作《归去来》,托兴超然,庄、骚不能过矣。
(〔宋〕汪藻《信州郑固道侍郎寓屋记》)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
《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
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
归去来兮辞原文注解及赏析

归去来兮辞原文注解及赏析《归去来兮辞》作于作者辞官之初,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衬托出了他辞官归隐后的豁然,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原文注解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归去来兮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归去来兮辞 解读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已面临瓦解,人民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会环境愈加混乱污浊。
由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他因而有着“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
当他带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
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象,于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辞官而去。
但是,他仍然希望寻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于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应该选择“仕”还是“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终于,他因为不愿奉承位轻权重、跋扈非常的督邮,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泽令,也结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就写于他归隐之后。
陶渊明的田园诗(包括《怀古田舍》、《归园田居》、《西田获早稻》、《下潠田舍获》、《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桃花源诗》等),表现了他躬耕苦作的各种体验。
这里有对劳动的道德和美学意义的体会,在劳动中和农民的亲切关系、对农村田园景色的欣赏,也有饥寒贫困生活的痛苦体验。
他对农村的认识,在后半生躬耕过程中愈来愈深入,最后并在这一切体验的基础上写出了桃花源的幻想社会,对封建社会制度提出了抗议。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后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其中描写了脱离官场的喜悦和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
透过《归去来兮辞》,我们完全可以领悟陶渊明的生命大智慧。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黑暗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诗人,开始将生命的目光投向田园,他认为,只有田园才是灵魂真正的皈依之所。
“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心灵牵挂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归去来兮辞 容膝的典故

《归去来兮辞容膝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关于《归去来兮辞》里“容膝”的典故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陶渊明。
他特别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归去来兮辞》。
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了“容膝”这个词。
“容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呀,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地方,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就满足啦。
陶渊明觉得,房子不需要特别大,只要能让自己有个安身的地方就行。
比如说,有一个小小的屋子,里面有一张小床,能让他睡个好觉;有一个小桌子,能让他写写字。
哪怕这个屋子很小很小,只能容下他的膝盖,他也会觉得很开心。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们,会觉得这样小小的地方就够了吗?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不追求大房子、大财富的人。
他更喜欢简单、快乐的生活。
就像有时候,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玩具,也能玩得很开心,对不对?小朋友们,这就是“容膝”的典故啦,你们明白了吗?《归去来兮辞容膝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归去来兮辞》里“容膝”的典故哟。
你们知道吗,有个叫陶渊明的古人,他可有意思啦。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里面提到“容膝”。
“容膝”呀,就是说地方不用大,能让膝盖放得下就好。
比如说,有个小小的草屋,只能放下一张小小的床和一个小小的凳子。
但是陶渊明觉得这样就很棒啦。
他不想要大大的房子,很多的财宝。
他觉得能在这样小小的地方,看看书,写写字,听听鸟叫,就特别幸福。
就像我们有时候,有一块小小的饼干,也能吃得很满足呀。
陶渊明就是这样,他喜欢简单的生活,不追求太多的东西。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想法好不好呢?《归去来兮辞容膝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容膝”的典故,它来自《归去来兮辞》哦。
有个叫陶渊明的人,他可特别啦。
他说“容膝”,就是只要一点点小地方,能让膝盖待着就行。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小小的床,人睡在上面,腿都伸不直。
可陶渊明不在乎,他觉得这样就够啦。
他不想住大大的房子,有很多很多房间。
他觉得小小的地方更温馨,更舒服。
《归去来兮辞》思想艺术特色及蕴含人生哲理

《归去来兮辞》思想艺术特色及蕴含人生哲理摘要: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的诗文辞赋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归去来兮辞》流传千古,为后世传颂,也展现出的“物我统一,万物归宗”的老庄思想,这就是陶渊明臻于圆融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思想艺术特色;人生哲理《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陶渊明出身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思想中融入了儒家和道家两种精神,他年轻时候渴望入仕,希望有展现才华的地方和欣赏自己的伯乐。
中年事情因为时局动荡官场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社会不满,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从此与官场决裂。
《归去来兮辞》所描写的归途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诗人美好的想象。
《归去来兮辞》作于他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修甚至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一、《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蕴陶渊明自小胸怀大志,并且矢志不渝,坚守一生。
少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一开始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愿望,他接受儒家、道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
但是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士族把持朝政,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残酷的现实使他屡遭挫折,他几进几出,最后彻底放弃了由仕途来实现理想的愿望。
他选择了回归田园,将人生的理想融入山水田园之中,将心中的宏愿植入松菊兰草中,做一个“躬耕自资”的劳动者、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无论是出仕还是归田,一直到老“猛志固常在”,他至死都未忘记自己“大济苍生”的使命,可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啊!因此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所表现的思想是复杂的。
“归去来兮辞”的意思就是回去吧!因此从题目就可以明显体会到诗人急切渴望归家的心情。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赏析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参考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
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
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
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辞赋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文体知识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泛指有事情。
)(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3、一词多义(1)行:①感吾生之行休(将要)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2)引:①引壶觞以自酌(端起)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3)策:①策扶老以流憩(拄着)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4)审:①审容膝之易安(明白,知道)②博学之,审问之(详细,周密)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②或棹孤舟(划船)(2)名词作状语①园日涉以成趣(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有时)(3)动词作名词①生生所资(生活)(4)形容词作名词①倚南窗以寄傲(傲世的情怀)(5)使动用法①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②悦亲戚之情话(使……高兴)三、重点句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理解: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典故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
用典助读: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微加点化,形神俱似。
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
诗人看穿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
此时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似一声惊呼,诗人如梦初醒般发现生活跟自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于是立即迫不及待地退将回来。
典故二:乃瞻衡宇
典故出处:《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
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用典助读:该典故原是一首劝世诗的首句,它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对生活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
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
典故三:三径就荒
典故出处:《三辅决录》卷一(汉代):“蒋诩归里,荆棘塞门,舍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用典助读: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用自况自喻之法,在向我们描绘那个“性本爱丘山”的高洁孤傲、卓然独立的诗人形象。
典故四:审容膝之易安
典故出处:《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
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
’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
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
”
用典助读:作者化用北郭先生辞楚庄王之聘,以北郭之妻子很支持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的心志。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对比,即物质生活的清贫与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之间的对比。
在这种对比中我们理解了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
这实为刘禹锡《陋室铭》之滥觞。
典故五:或植杖而耘耔
典故出处:《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同‘耘’)。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
用典助读:作者在这里暗用荷蓧丈人的故事,来寄寓自己的志趣:及时躬耕,自得其乐。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两句在向我们描绘了一位有时在良辰胜景之时独自出游,有时又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的隐者形象。
这何尝不是作者一生的志愿。
典故六:登东皋以舒啸
典故出处:《晋书·阮籍传》:“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
用典助读:作者在这里暗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流连山水,吟诗自娱。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两句仿佛在给我们描绘一位有时登山长啸,有时又临水赋诗的悠闲者形象。
这不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