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

(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

)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师:运动的物体呢?师评价。

生:岸边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

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

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红衣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师:有不同意见吗?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小学科学《静止与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静止与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1、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

2、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PPT、滑板。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觉得老师高吗?和姚明一比老师还高吗?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它是运动的(静止的)?.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板书,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观察图片,一辆正在行驶的车内1. 提出问题:谁是静止的?谁是运动的?2.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醒,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他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3. 学生模拟实验。

用滑板车模拟汽车,请同学上去体验,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 师生交流。

运动是相对于谁位置发生了变化,静止是相对于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5. 引出参照物: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6. 观看微视频:参照物,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理解不能单纯地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运动的。

(三)拓展活动1. 根据今天所学知识分析事件。

2.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会选取地面或者地面上不动的房屋、树木等为参照物,那这些物体是不是绝对不动的呢?3. 学生讨论。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引言运动与静止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b. 能够辨别不同的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例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人的运动和静止等。

c. 掌握描述运动和静止的词汇和语言表达。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合作和社交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积极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b.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a. 运动的定义和特征b. 静止的定义和特征c. 运动与静止的比较和区分2. 教学步骤步骤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运动和静止的视频或动画片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

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的观察和理解。

步骤二: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总结出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共同特征,例如运动是物体位置的改变,而静止是物体没有位置的改变。

步骤三:运动和静止的比较和区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例,让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实例,判断是属于运动还是静止。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或道具,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状态。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描述,分析物体是否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并解释原因。

步骤四:运动与静止的实践活动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操场上让学生进行不同运动状态的观察和描述,或者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来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三、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观察和描述的能力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帮助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静止和运动的种类及特点。

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活动安排:1. 活动一: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的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活动二:知识讲解教师进行简单而生动的讲解,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静止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活动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4. 活动四:展示成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分享他们对静止和运动的心得体会。

5. 活动五:游戏环节设计一些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静止和运动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活动六:课堂讨论开展一个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观点,老师及时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四、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对小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游戏环节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表达能力。

3. 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中展现出的思维深度和扩展能力。

五、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讨静止和运动的规律。

2.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普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

六、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 能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静止和运动现象,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分类;3. 增强学生对物体状态变化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的静止和运动现象;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区分静止和运动的特征;3. 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现象并加以分类。

四、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静止和运动现象;2. 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两者的区别;2. 学习:讲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特征,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理解概念;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状态变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认识;4. 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静止和运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提高: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2. 理解度:检查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是否理解,以及能否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观察并分类物体的状态变化。

七、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2. 引导学生设计小实验,让他们动手做科学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联系实际生活,讨论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对静止和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成为未来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静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
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前分析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考问题,由浅人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然后过度到“参照物”的讲解;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