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精品版
小学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
在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困难。
重点理解6、7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
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使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5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最新教学文档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
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新入职的人民老师来说,教学反思是特别紧要的,它能让我们快速地积累教学阅历。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第1篇陈忠实,一位我喜爱的作家,曾记得起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实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爱,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字里行间蕴涵着的坚强的生命力所震憾。
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议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埋怨命运,以坚强毅力和韧劲与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老师和同学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得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歌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充足的:一、引导同学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捉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捉住“呈现降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捉住“绿得碧绿,绿得低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
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但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同学明白是“长期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悟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同学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同学在短短的四非常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捉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捉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酷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但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青海高原—株柳》读后感500字三篇

《青海高原—株柳》读后感500字三篇【篇一】树,深深地震撼了我。
课文主要写了在广袤无垠、只有青草覆盖的青海高原上生长着一株神奇的柳树,它熬过持久的干旱,躲过严酷的寒冷,经历了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终于成就了高原上的一方独立、壮观的风景!尽管青海高原环境十分恶劣,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
这株柳虽身处逆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真是令我敬畏。
塞内加曾说过:“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的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是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获得了成功!就如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依旧坚持作曲,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再说人称“宇宙”的霍金,尽管在21岁时就已经全身瘫痪,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动,长期被禁锢在轮椅上,但是他没有悲观退缩,而是乐观向上、勇敢顽强地生活下去,靠着对科学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发觉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令世人敬仰。
面对着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和这些名人,我的心中满是惭愧。
因为我在生活中做有些事时都没有坚持下来。
记得在游泳时,原本以为很简单,可哪想到刚下水身体便不受控制地往下沉,而我也喝了几大口水,差点把我给呛死,一气之下,心想:哼,这什么啊,怎么可能学得会!我不学了!几天后,看到小伙伴们都快乐地游泳,可一想到学游泳的痛苦,便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直到现在,我都不会游泳。
如今回想这件事,总是很后悔。
哎,当初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呢?为什么要被所面对的小困难打败呢?由此可见,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它既是强者走向成功的铺路石,也是弱者走向毁灭的加速器。
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漂亮的浪花。
”人生因挫折而精彩,让我们在逆境中成长吧!【篇二】在语文书里有许许多多的精彩的故事。
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青海高原一株流》。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有一幅图:图的主角是一株“婀娜多姿”的柳树。
奇怪吗?当然不奇怪。
别的不说,就说咱生活的地方叫啥?这里“是江南水乡”别的不多,但这柳树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别急,再仔细看看。
树的背后是什么?一座座山峰落入眼帘。
那磅礴的气势,让人而“怯”步。
青海高原啊!你的干旱与寒冷从不宽容任意一种植物的生存,当你面对它时,你没有被感动吗?风的任意抛撒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是风的“技术”了不得?No!是风带来的柳絮了不得?Yes!柳絮可能从未想过风回到那儿,就把它抛散。
当它面对寒冷时,它也会想妈妈,它也会哭涕。
但它却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打败。
应为它和人类一样拥有它的梦想与固执的想法。
它渴望长成一棵大柳树,即使是在青海高原上。
它用梦想筑成了堡垒,而堡垒里便住着它最顽强的精神!一次次旱死又一次次复苏让它的身躯已有两合抱粗了,绿的深沉的柳枝叶,不禁让人问道“他”吃过多少苦?现在的90后,没吃过大苦,更别说“蛋蛋”后了,虽然我们没吃过大苦,但我们却异常立。
当我们认为我的精神叫顽强时。
却突然发现,真正的顽强还离我们太远,没吃过大苦的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或体会到柳树的努力与孤单。
青海高原!你可以不宽容其他植物的存在,唯独它,你不行,因为他有令人生畏的生命力。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2今天,我们学了《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往篇课文介绍了这棵神奇的柳树竟然奇迹般的在青海高原上活了下来。
大家也都知道,青海高原的地势凶险,有嶙峋的山峰,但这一株柳树与这些的东西作抗争,如:雷电,鹅毛大雪和暴雨风沙等,可是它并不向命运屈服。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的故事——霍金。
霍金21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卢伽雷氏症,但有着重病的他并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好好读书、研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霍金在科学界成了名人,成了科学巨匠。
他还用语音合成器完成了一本科学巨著《时间简史》。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坚强和毅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精选教学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之一《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课堂上,我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把教学的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层层渐进。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1、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第一层是图文对照,想象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能长出一株唯一的柳树,这是神奇的,然后体会“哦”的一声的想法和情感;第二层是图(稍远)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问句提升学生的情感;第三层是通过图(近影)说柳树的神奇,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讨论“这株柳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我先让学生品读3、4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的恶劣。
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之二走进鹤涛小学的课堂之前,我总是忧心冲冲:我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很难读透的文章,再加上我在课堂设计中的几个开放环节,假如孩子配合不好,那么我的课堂一定不会精彩。
十分感谢鹤涛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为本次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而有激情,课堂上表现得如此积极而又大方,让我的课堂增色不少。
在十位高段语文的参赛选手中,只有我一个是男教师。
这让我既感到庆幸又深感压力的存在。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富有生命力和感悟的散文。
作者以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为
切入点,描绘了这颗柳树的坚韧和生命力。
柳树虽然在严寒的高原环境中生长,但它
不放弃生存的希望,顽强地生长着。
这颗柳树不仅给读者展示了生命力的坚强,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思考。
作者
揭示了高原生态环境的严峻性,描写了柳树面对寒冷、干旱和风沙等挑战时的无畏精神。
在艰难的环境下,柳树不再茁壮,却依然执着地生长着。
它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精
神让人心生敬佩。
这篇散文还通过描写柳树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情感或感悟。
柳树弯曲的树干、披散的
树叶、坚韧的根系,都被作者用以比喻生命的曲折和成长的艰辛。
柳树的形象让人产
生对生命的思考,让人明白在困境中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
通过《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和顽强。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的态度,就能找到生活的希望。
同时,我也明白了生命的脆
弱和珍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重要性。
这篇散文让我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舒适和安逸之中,更存在于困
境与挑战之中。
只有在困境中坚守信念,战胜自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课反省《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教版六年上册的第五元的一篇文。
篇文以美的笔触,勇敢的猜与想象,描绘了青海高原一株奇特的柳,高原雪,雷,却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而独立的景,了柳大的生命力。
全文次清楚,言美,情形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怀,人展了一幅独到的充生命力量的景画。
堂中我使用了微,教课束,我反教课程,有几点领会:一、充足利用微,感觉奇特完,我播放微学生感觉青海高原境的劣,感觉株柳的奇特。
看完微,我学生看后的收:欣了老制的,大家有什么收?学生你追我赶,各抒己:生:我感觉到了青海高原境的劣生:我知道了境衬着事物描绘拥有、托作用生:我感觉到了柳的奇特⋯⋯而后特别自然地用一句“株柳在青海高原撑立得简单?”渡到第六、七小,学生自主研,合作研究,沟通共享,领会柳的生计。
抓住“干旱”、“严寒”“不容任何一条色的生命活到一”“不行思的奇观。
”“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妙手回春”。
在剖析理解的基上一遍又一遍引句子,学生认识株柳在了无数次干旱、寒、高原雪和雷却又能一次次活来,进而更深刻地感悟到株柳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奇特!二、引想像,领悟要旨。
在教课中,学生感觉那虐生灵的高原雪,学生想象假如自己身高原将会看到怎的情形,进而感觉柳所境之劣,生命力之。
而后采纳了比的方式,学生想像柳生计在不一样的境状况下将会享受怎的待遇,并引学生青海高原一株柳面自己的命运它是如何做的,进而使感情又一次升华,逐渐浸透到人生真理的感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在感觉到教课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感觉语文讲堂永久存在缺憾:初次使用微课,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沟通时间,显然有“赶”的现象,朗诵和领会仍不够充足,为了顺利达成教课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点。
教课自己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讲堂教课才更为亮丽。
因此,对于遗憾,我会坦率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精
品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
课堂中我使用了微视频,教学结束,我反观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微视频,感受神奇检查完预习,我播放微视频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感受这株柳的神奇。
看完微视频,我让学生谈看后的收获:欣赏了老师录制的视频,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
生:我感受到了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生:我知道了环境渲染对事物描写具有铺垫、衬托作用
生:我感受到了柳树的神奇
……
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株柳树在这青海高原撑立得容易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让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交流共享,体会柳树艰难的生存。
抓住“干旱”、“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不可思议的奇迹。
”“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句子,让学生了解这株柳
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引导想像,意会主旨。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那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身处高原将会看到怎样的景象,从而感受柳树所处环境之恶劣,生命力之顽强。
然后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想像柳树生存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将会享受怎样的待遇,并引导学生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初次使用微课,没有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
所以,对于遗憾,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